改进几何初步知识教学的探索

来源 :新科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tai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何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且概念多、理论性严密,历来是教学的难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虽然有很多教师对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但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仍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为此,我们从2006年开始,对改进几何初步知识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明确重要意义是改进几何初步知识教学的前提
  
  几何初步知识是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一部分,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多种作用。
  1、一切物体都有它的形状和大小,因此几何初步知识在实际中应用是很广泛的。如机械制造、土地测量、服装裁剪等,都离不开对图形的研究和使用。
  2、是培养学生初步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几何初步知识教学,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学生学习和掌握几何初步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过程。
  
  二、深刻领会新大纲精神是改进几何初步知识教学的基础
  
  1、明确了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性质——直观几何(实验几何)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因此,在小学阶段所学的几何初步知识属于直观几何,就是要通过他们自己的拼拼摆摆、折折叠叠、量量画画等实际操作,认识图形的某些特征,积累一定的空间观念。
  2、突破“以求积为中心”的框子,加强空间观念的培养
  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因此,教师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就要突破“以求积为中心”的框子,加强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小学阶段培养初步空间观念的“标高”主要包括三点要求:一是要求学生听到某一图形的名称,就能在头脑中正确地再现出它的形象;二是能够独立地看懂所画出的已学过的平面及立体图形,正确掌握它们的名称;三是能够在各种图形或模型中,正确地找出自己所需要的图形,恰当地把它们分类。最后,再充分利用各种条件,让学生通过各种观察、实际操作等活动,获取和运用几何初步知识,并在运用过程中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充分认识从低年级起合理安排几何形体教学的重要意义
  小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浅入深,空间观念也靠逐步积累。从一年级起,每一年级都编排一些几何初步知识,这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数形结合。同时,算术与几何交替学习,动手又动脑,也可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理解具体要求是改进几何初步知识教学的核心
  
  小学阶段对几何初步知识教学的具体要求,仔细分析起来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在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是几何形体的大小、形状及其位置关系在人脑中的表象。表象是由感知觉到概念间的“阶梯”,具有直觉性和概括性。由于空间观念的积累,可以逐步形成空间想象力,这将为目前和以后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从宏观到微观,从当前到长远,从小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确是几何初步知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都基本属于表象阶段,因此,一般只描述其某些特征,不作理论性的证明,不下严格的逻辑定义。为了便于掌握教学要求,新大纲中把它们由低到高分为“直观认识”、“初步认识”、“认识”和“掌握特征”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直观认识——看到有关图形、实物或模型,能初步认识其外形,说出名称。
  初步认识——较前者略高一些,能略知图形的一、两个简单的特征。
  认识(知道)——较“初步认识”又略高一些,知道图形一般特征。
  掌握特征——知道图形本质特征。这是认识的最高层次,但仍不要求对概念下定义。
  2、求积计算
  “求积计算”是几何初步知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具体的教学要求是:
  (1)求积计算必须在建立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
  概念在小学几何初步知识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依托。因此,在教学时,应先教学概念,在学生对概念大量感知,并形成正确表象,建立空间观念的基础上再引出几何量的计算。
  (2)求积计算分两个层次:一是“会计算”,二是“掌握计算公式”。显然,后者要求较高,而前者一般可不出现公式,学生根据图形的特征便可直接推知计算方法。
  属于第一层次的有: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属于第二层次的有: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掌握圆周长和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3)整个求积计算的数据不应过繁。组合图形也一般控制在两个图形的组合(选学内容)。
  几年来,我校对几何初步知识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探索是无止境的,就几何初步知识教学来说,我们面前还有许多问题等待着我们去研究、探索和实践。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我校的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一定会呈现出新的面貌。
  (作者地址:通辽市科尔沁区大林总校,内蒙古通辽,028000)
其他文献
在初中教材中,对二次函数作了较详细的研究,由于初中学生基础薄弱,又受其接受能力的限制,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多是机械的,很难盾加以理解。进入高中以后,尤其是高三复习阶段,要对他们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图象以及单调性、奇偶性、有界性)灵活应用,对二次函数还需再深入学习。    一、进一步深入理解函数概念    实中阶段已经讲述了函数的定义,进入高中后在学习集合的基础上又学习了映射,接着重新学习函数概念,主
期刊
学生的学习习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不同的学习习惯对于思维能力与数学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的学习习惯呢?     1、预习与复习的习惯    当前,有的教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新课上完后,学生才知道学习了什
期刊
1、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复数的引入》这一课是整个复数这一章的第一课,在备课时应注意,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
期刊
历史课讲述的是已经过去的、无法给学生精确验证的历史现象,它要求学生听课时要集中注意力边听边展开联想,才能形成完整的历史表象。  上历史课如何学生注意力呢?其中的一个关键在于教师的开课导言即导入语上。导入语,要新奇、有趣,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导入语平淡、刻板,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那么怎样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语呢?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淡淡如下几点体会:  首先,
期刊
一、在观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中培育个性认知    语言表达和观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早在19世纪梭罗就指出:“表达是整个人的活动,我们的语言机制或许连着血管的,如果没有心脏、肝脏和其他所有器官的帮助,智力是没有能力表达思想的。”在智力活动中培育个性认知,对个性语言的发展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大千世界,多彩人生,每个学生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在观察、在思考、在想象。同是观察,
期刊
摘 要: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兴奋点,若能用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畅然步入状态,则是一门成功的艺术。本文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说明了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几种形式。  关键词:导入; 激活     春草又绿,百花又开。课程改革犹如浩荡的东风,给语文课堂增添了无限的生机。抓住时代之风,抓住生活之风,让教学从美丽开始,让语文课堂的导入充满诱惑,充满激情,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语文课堂百花争艳。  我觉得语文
期刊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对课堂导入语都十分讲究,好的导入语犹如乐曲的前奏、戏剧的序幕,它会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好的导入语就是一堂课良好的开端。它是一堂课开始时,教师为新课讲授而说的话,它可以引发学生兴趣,调适教学气氛,是切入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可以为一节课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导入语中,应充分展示:“情、趣、疑”。    一、情     “
期刊
所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是要有大胆创新、破旧立新,并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超越自己、超越前人、超越他人的新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等的精神和能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从培养学生用词、造句、构思、立意、选材和写法等多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在这里我仅从修辞的创新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造思维有三个特征:从思维类型上看,创造思维是借助联想、运用
期刊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交流活动,教师在其中起着的指导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长期以来,中学数学教师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付出是难以言表的,教师群中有句俗语说老师苦,数学老师是累加苦,这说明了我们广大数学教师的担子是多么的重。但在现阶段,很多一线教师仍在实施着不变的教法,题海战术。而实践已证明了,老一套的教法已不能满足新教材了。大部分学生对老师讲过的或做过的题目又很快遗忘或不能举一反三,不能有效地全面地提高各种数
期刊
新课标要求改变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新课程更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要求我们把学生培养成能主动地创造性地认识、实践和改造社会的主体。面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我们应该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 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些粗浅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