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找寻语文学习的关联处,产生知识与经验的转化
语文深度学习强调统整学习内容,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具有层次性、开放性、系统性的语文学习,因而我们需要找到学生原有的学习经验与新知识的关联处,引导学生在同化和顺应中将新的语文知识与经验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形成语文学习能力的迁移运用。
1. 发现文本的“序”。统编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方式。教师在教学统编教材时,要善于发现单元内各学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与逻辑结构,比如:往往一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与交流平台密切相关,交流平台从学生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操作语文要素的达成。单元里的各部分内容也都与语文要素密切关联,从而建立学生语文学习的结构化。如:统编教材四上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单元内的两篇精读课文从不同角度实现着“边读边想象画面”的目标,依据交流平台中的要求,《观潮》的教学使学生“能根据文章中的描写想象画面”;《走月亮》则“不仅能想象画面还能‘听’到声音、‘闻’到味道”。通过这两课的学习,学生掌握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后,继续运用方法自主学习两篇略读课文和语文园地。这样的结构化不仅存在于一册教材中,还会跨单元甚至跨年级。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想象,统编教材从二年级开始就对学生这一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安排,二年级学生要学习读句子,想象画面;到了三年级学生更进一步学习一边读一边想象,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四年级学生还要在边读边想象画面、揣摩语言的基础上体会情感。教材这一系列的编排,落实到不同年级,结合不同单元、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呈现了学生语言学习从单一到多元、从局部到整体、从个别到一般、从积累到运用的一个渐进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整合联结、巩固发展,实现整体推进、螺旋上升,不断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整体而系统的领悟。
2. 关注学生的“点”。要想实现学生的语文深度学习,教师需要准确把握他们已有的学习经验,结合教材特点恰当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内容,找准学生的新旧知识连接点,引导他们“跳一跳摘桃子”。四上第二单元是提问策略单元,单元里的第二篇课文《蝙蝠和雷达》需要引导学生发现阅读时可以从课题和内容、写法、生活经验三个角度来提问。教学中,笔者深知四年级的学生有提问的基础,只是提出的问题比较零散、缺乏系統性。有了单元里第一篇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学习,学生已经懂得从全文和课文的一个部分来提问。结合预习单,笔者还发现:因为《蝙蝠和雷达》是科普文,学生对课文里的许多内容充满好奇心,提出的问题往往涉及课外阅读或需要询问他人才能够解决,也有因为没有完全读懂课文内容而提出的问题。所以,从写法角度提出问题是学生的学习重点。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研究小组里同学提出的问题分别是从哪些角度出发的,启发学生自主发现提问的角度。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很快可以总结出提问的两个角度——课题和内容、生活经验。接着,教师抛出课文旁注里罗列的写法角度的问题,引发全班研究,重点学习从写法角度提出问题的方法。在“学习提问角度”这个目标的达成过程中,发现提问可以找到新旧知识链接点并试着从写法角度提问,突破这个点,便能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二、创建语文学习的思维场,实现学习内容的深加工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教学要寻找产生思维冲突的契机,建构适合儿童深度学习的思维场,培养学生的思辨、自我反思、批判与质疑的能力。
1. 通过多样化学习,让思维更深刻。语文学习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新思维。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设计多样化的学习,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表及里、螺旋上升、不断深入地思考,从而让他们的思维更深刻,进而触摸语文学习的本质。统编版三上《搭船的鸟》一课的教学重点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并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观察”本身就是一种高级的知觉形式,它不是简单的看,还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在这一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去感受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并留心它的好处。于是,我借助作者对翠鸟动作的观察进行了这样的教学活动:首先引导学生自读描写翠鸟捕鱼的第四自然段,在读中思考“从哪里让你觉得作者观察翠鸟很仔细”,很快同学们就发现在文中写到的翠鸟的动作(冲、飞、衔、站、吞),同时他们也觉得这样的观察使人感受到翠鸟捕鱼的动作很快,这个环节完成了一次由直观到抽象的学习过程。接着让学生观看翠鸟捕鱼的视频,大家的第一反应是“翠鸟太快了,我们都还没反应过来,它就捕到鱼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进入综合比较的过程,他们反思自己的发现仅仅只是翠鸟动作快,而作者却看到那么多细致入微的动作,且把这些观察到的诉诸笔端一写而尽。此时的学生更加深入、坚定地被作者的观察所折服,同时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只有细致观察才能把画面写具体、写详细,只有留心观察,我们才能感受到生活中平常事物的不平常处。
2. 鼓励个性化思考,对思维再思维。语文深度学习需要实现对学习内容的深度理解,如:拓展思维空间、发展多角度思维等等,而在语文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考,巧妙地引导学生对思维展开再思维却一直处于“高处不胜寒”的境地。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批判性思考”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大胆质疑、表达观点,但又不是简单粗暴地说“不”,还需要积极求新、审慎求证。在上教学统编教材五上第八单元《观书有感(其二)》时,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结合关键词注释以及想象画面自主学习诗歌,同时在与《观书有感(其一)》的比较诵读中,体会同是写读书,诗人是如何从不同视角的描述告诉大家读书积累的重要。在教学之末,笔者又抛出这样的话题,引发学生的“批判性思考”—
师:我们的教材中《观书有感(其二)》呈现的诗句是“蒙冲巨舰一毛轻”,而在古代诗集中所呈现的却是“艋艟巨舰一毛轻”。对于这两种情况,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觉得这两个词既然读音相同,意思应该也差不多吧!“蒙冲”从字面上更强调战船冲击敌人的威力大吧!“蒙冲巨舰一毛轻”,读起来气势磅礴,很有战斗力。
师:所以你是从“蒙冲”的“冲”字的意思推测诗中描述的战船的特点来进行判断的。
生:由此来暗喻只有多读书,腹有诗书方能底气十足、游刃有余、大气豪迈地应对任何挑战。
生:我更倾向于用“艋艟”,你们瞧,这两个字都有舟字旁,说明这是体积很大的战船,“艋艟”的“艋”右半边是“猛烈”的“猛”的右半边,我想这战船不仅外观巨大,它的作战能力一定很强。饱读诗书的人自然才华横溢、能力超群。
师:你受到前面那个同学的启发,从汉字的造字去思考词语的使用,很会学习。
生:我觉得其实用哪个都可以,目的是要让我们认识到读书的意义和好处。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不断激发学生对思维再思维,鼓励他们自读自悟、大胆思考、反复追问、勇敢自省,引导学生经常问问自己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有什么收获,多角度关照自己的语文学习,让他们在不断深入的思维活动中,发展能力、提升素养。
三、设计鲜活的语文学习活动,激发理智与情感的共生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展开的过程,教学活动是组成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要让语文课堂鲜活起来,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起到关键作用。教师要设计贴近儿童、让他们真学习的学习活动,能让语文课堂“动”起来,将语文学习活动由课内延伸至课外,让每个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项学习活动中来,实现知识能力的提升与情感的浸润。
1. 让课堂“动”起来。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引导学生在喜歡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品读、揣摩、朗读等语文学习活动,主动体会、把握语文运用的规律,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薛法根老师执教《燕子》第一自然段时,在指导学生理解燕子外形特点后,以其特有的语言风格,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的对话场,引导学生在细细琢磨、用心品味、动情朗读中,关注主要言语特点,体会优美的言语风格。在灵动的语文课堂里,激发学生理智与情感的共生。比如:薛老师通过启发学生朗读品味优美的形容词,进而关注形容燕子外形的短语都是“什么的什么”的结构,再和学生一起体悟“小燕子”的“小”字作用可不小,引发学生对燕子的喜爱,从而体会语句的感情色彩。在薛老师的点拨下,学生在全班讨论、小组研究、同桌互学等语文学习活动中,运用联结、比较等方法体会语句的情感,大家在感悟“美”的同时,情不自禁地将“优美生动语句”的特点层层剥笋,内化学习方法,从主动“学得”到乐于“习得”,全身心地参与课堂学习,促进了学生语言与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
2. 让课外“展”开来。语文深度学习需要激励学生的深度参与,教师在教学中,应深入地钻研教材、了解学情,对教材进行深度的二次开发,系统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文本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语文拓展学习的绝佳机会。
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民间故事单元,整个单元的教学主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通过对这个单元课文《猎人海力布》 《牛郎织女》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创造性复述的三种形式:把自己设想成故事中的人物,以他(她)的口吻复述;大胆想象,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来复述;复述时,可以变换情节顺序,先讲结局,设置悬念。在学生掌握创造性复述的方法后,教师还可以将语文学习活动延展开去,让学生对创造性复述的认识更深入。引导学生从海力布、牛郎织女走向田螺姑娘、八仙过海,走向欧洲民间故事、非洲民间故事,让阅读更丰厚;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民间故事会、民间故事课本剧表演、民间故事创作等等,让活动更有语文味儿,更有高品质。将语文知识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深度学习理念为指导,准确把握统编教材的内在联系,找准学生学习的新旧知识连接处,设计以此为基础的学生课堂学习,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学中,还应拓展学生学习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多样化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实现语文的真学习,让学生真正从语文学习中受益,为他们的发展奠定基础。
(王婷婷,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府西街小学教导副主任)
语文深度学习强调统整学习内容,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具有层次性、开放性、系统性的语文学习,因而我们需要找到学生原有的学习经验与新知识的关联处,引导学生在同化和顺应中将新的语文知识与经验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形成语文学习能力的迁移运用。
1. 发现文本的“序”。统编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方式。教师在教学统编教材时,要善于发现单元内各学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与逻辑结构,比如:往往一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与交流平台密切相关,交流平台从学生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操作语文要素的达成。单元里的各部分内容也都与语文要素密切关联,从而建立学生语文学习的结构化。如:统编教材四上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单元内的两篇精读课文从不同角度实现着“边读边想象画面”的目标,依据交流平台中的要求,《观潮》的教学使学生“能根据文章中的描写想象画面”;《走月亮》则“不仅能想象画面还能‘听’到声音、‘闻’到味道”。通过这两课的学习,学生掌握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后,继续运用方法自主学习两篇略读课文和语文园地。这样的结构化不仅存在于一册教材中,还会跨单元甚至跨年级。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想象,统编教材从二年级开始就对学生这一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安排,二年级学生要学习读句子,想象画面;到了三年级学生更进一步学习一边读一边想象,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四年级学生还要在边读边想象画面、揣摩语言的基础上体会情感。教材这一系列的编排,落实到不同年级,结合不同单元、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呈现了学生语言学习从单一到多元、从局部到整体、从个别到一般、从积累到运用的一个渐进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整合联结、巩固发展,实现整体推进、螺旋上升,不断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整体而系统的领悟。
2. 关注学生的“点”。要想实现学生的语文深度学习,教师需要准确把握他们已有的学习经验,结合教材特点恰当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内容,找准学生的新旧知识连接点,引导他们“跳一跳摘桃子”。四上第二单元是提问策略单元,单元里的第二篇课文《蝙蝠和雷达》需要引导学生发现阅读时可以从课题和内容、写法、生活经验三个角度来提问。教学中,笔者深知四年级的学生有提问的基础,只是提出的问题比较零散、缺乏系統性。有了单元里第一篇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学习,学生已经懂得从全文和课文的一个部分来提问。结合预习单,笔者还发现:因为《蝙蝠和雷达》是科普文,学生对课文里的许多内容充满好奇心,提出的问题往往涉及课外阅读或需要询问他人才能够解决,也有因为没有完全读懂课文内容而提出的问题。所以,从写法角度提出问题是学生的学习重点。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研究小组里同学提出的问题分别是从哪些角度出发的,启发学生自主发现提问的角度。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很快可以总结出提问的两个角度——课题和内容、生活经验。接着,教师抛出课文旁注里罗列的写法角度的问题,引发全班研究,重点学习从写法角度提出问题的方法。在“学习提问角度”这个目标的达成过程中,发现提问可以找到新旧知识链接点并试着从写法角度提问,突破这个点,便能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二、创建语文学习的思维场,实现学习内容的深加工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教学要寻找产生思维冲突的契机,建构适合儿童深度学习的思维场,培养学生的思辨、自我反思、批判与质疑的能力。
1. 通过多样化学习,让思维更深刻。语文学习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新思维。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设计多样化的学习,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表及里、螺旋上升、不断深入地思考,从而让他们的思维更深刻,进而触摸语文学习的本质。统编版三上《搭船的鸟》一课的教学重点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并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观察”本身就是一种高级的知觉形式,它不是简单的看,还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在这一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去感受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并留心它的好处。于是,我借助作者对翠鸟动作的观察进行了这样的教学活动:首先引导学生自读描写翠鸟捕鱼的第四自然段,在读中思考“从哪里让你觉得作者观察翠鸟很仔细”,很快同学们就发现在文中写到的翠鸟的动作(冲、飞、衔、站、吞),同时他们也觉得这样的观察使人感受到翠鸟捕鱼的动作很快,这个环节完成了一次由直观到抽象的学习过程。接着让学生观看翠鸟捕鱼的视频,大家的第一反应是“翠鸟太快了,我们都还没反应过来,它就捕到鱼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进入综合比较的过程,他们反思自己的发现仅仅只是翠鸟动作快,而作者却看到那么多细致入微的动作,且把这些观察到的诉诸笔端一写而尽。此时的学生更加深入、坚定地被作者的观察所折服,同时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只有细致观察才能把画面写具体、写详细,只有留心观察,我们才能感受到生活中平常事物的不平常处。
2. 鼓励个性化思考,对思维再思维。语文深度学习需要实现对学习内容的深度理解,如:拓展思维空间、发展多角度思维等等,而在语文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考,巧妙地引导学生对思维展开再思维却一直处于“高处不胜寒”的境地。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批判性思考”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大胆质疑、表达观点,但又不是简单粗暴地说“不”,还需要积极求新、审慎求证。在上教学统编教材五上第八单元《观书有感(其二)》时,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结合关键词注释以及想象画面自主学习诗歌,同时在与《观书有感(其一)》的比较诵读中,体会同是写读书,诗人是如何从不同视角的描述告诉大家读书积累的重要。在教学之末,笔者又抛出这样的话题,引发学生的“批判性思考”—
师:我们的教材中《观书有感(其二)》呈现的诗句是“蒙冲巨舰一毛轻”,而在古代诗集中所呈现的却是“艋艟巨舰一毛轻”。对于这两种情况,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觉得这两个词既然读音相同,意思应该也差不多吧!“蒙冲”从字面上更强调战船冲击敌人的威力大吧!“蒙冲巨舰一毛轻”,读起来气势磅礴,很有战斗力。
师:所以你是从“蒙冲”的“冲”字的意思推测诗中描述的战船的特点来进行判断的。
生:由此来暗喻只有多读书,腹有诗书方能底气十足、游刃有余、大气豪迈地应对任何挑战。
生:我更倾向于用“艋艟”,你们瞧,这两个字都有舟字旁,说明这是体积很大的战船,“艋艟”的“艋”右半边是“猛烈”的“猛”的右半边,我想这战船不仅外观巨大,它的作战能力一定很强。饱读诗书的人自然才华横溢、能力超群。
师:你受到前面那个同学的启发,从汉字的造字去思考词语的使用,很会学习。
生:我觉得其实用哪个都可以,目的是要让我们认识到读书的意义和好处。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不断激发学生对思维再思维,鼓励他们自读自悟、大胆思考、反复追问、勇敢自省,引导学生经常问问自己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有什么收获,多角度关照自己的语文学习,让他们在不断深入的思维活动中,发展能力、提升素养。
三、设计鲜活的语文学习活动,激发理智与情感的共生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展开的过程,教学活动是组成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要让语文课堂鲜活起来,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起到关键作用。教师要设计贴近儿童、让他们真学习的学习活动,能让语文课堂“动”起来,将语文学习活动由课内延伸至课外,让每个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项学习活动中来,实现知识能力的提升与情感的浸润。
1. 让课堂“动”起来。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引导学生在喜歡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品读、揣摩、朗读等语文学习活动,主动体会、把握语文运用的规律,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薛法根老师执教《燕子》第一自然段时,在指导学生理解燕子外形特点后,以其特有的语言风格,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的对话场,引导学生在细细琢磨、用心品味、动情朗读中,关注主要言语特点,体会优美的言语风格。在灵动的语文课堂里,激发学生理智与情感的共生。比如:薛老师通过启发学生朗读品味优美的形容词,进而关注形容燕子外形的短语都是“什么的什么”的结构,再和学生一起体悟“小燕子”的“小”字作用可不小,引发学生对燕子的喜爱,从而体会语句的感情色彩。在薛老师的点拨下,学生在全班讨论、小组研究、同桌互学等语文学习活动中,运用联结、比较等方法体会语句的情感,大家在感悟“美”的同时,情不自禁地将“优美生动语句”的特点层层剥笋,内化学习方法,从主动“学得”到乐于“习得”,全身心地参与课堂学习,促进了学生语言与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
2. 让课外“展”开来。语文深度学习需要激励学生的深度参与,教师在教学中,应深入地钻研教材、了解学情,对教材进行深度的二次开发,系统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文本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语文拓展学习的绝佳机会。
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民间故事单元,整个单元的教学主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通过对这个单元课文《猎人海力布》 《牛郎织女》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创造性复述的三种形式:把自己设想成故事中的人物,以他(她)的口吻复述;大胆想象,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来复述;复述时,可以变换情节顺序,先讲结局,设置悬念。在学生掌握创造性复述的方法后,教师还可以将语文学习活动延展开去,让学生对创造性复述的认识更深入。引导学生从海力布、牛郎织女走向田螺姑娘、八仙过海,走向欧洲民间故事、非洲民间故事,让阅读更丰厚;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民间故事会、民间故事课本剧表演、民间故事创作等等,让活动更有语文味儿,更有高品质。将语文知识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深度学习理念为指导,准确把握统编教材的内在联系,找准学生学习的新旧知识连接处,设计以此为基础的学生课堂学习,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学中,还应拓展学生学习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多样化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实现语文的真学习,让学生真正从语文学习中受益,为他们的发展奠定基础。
(王婷婷,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府西街小学教导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