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相关研究述评

来源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bird_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自我效能感理论提出以来,在心理学各领域,有关自我效能感对心理与行为影响作用的研究层出不穷。如教育心理学中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习行为及结果的研究,管理心理学中工作自我效能感与工作效率关系的研究等。近年来,自我效能感与个体身心健康及相关行为关系的研究逐渐成为健康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这一领域的研究涉及自我效能感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自我效能感对身心健康的作用机制及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等方面。
  一、概念界定
  (一)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Bandura, A. 1977年提出的概念。他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时发现,过去的理论和研究把主要注意力集中于人们的知识获取或行为的反应类型方面。结果,支配这些知识和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却被忽视了。知识、转换性操作及其所组成的技能是完成行为绩效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一些人虽然很清楚应该做什么,但在行为表现上却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内部的自我参照因素调节着知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其中,人们如何判断其能力以及这种判断如何影响其动机和行为便是最为关键的因素。Bandura认为,人们对其能力的判断在其自我调节系统中起主要作用, 并由此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广泛注意,有许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在总结个人和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Bandura于1986年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 对自我效能感做了进一步的系统论述, 使该理论的框架初步形成。
  (二)情绪调节。
  一般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情绪调节过程有以下特点:首先,情绪调节包括所有正性和负性的具体情绪,例如快乐、兴趣、悲伤、愤怒、恐惧、抑郁、焦虑等。其次,情绪调节不仅只针对具有强烈感受和过高生理唤醒的情绪,较低强度的、需要增强的情绪也需要调节。换言之,情绪调节即可以是抑制、削弱、掩盖的过程,也可以是维持和增强的过程。最后,情绪调节具有一定的目的或目标并可以区别良好调节与不良调节。调节的结果是改变情绪的强度、协调情绪、认知与行为。
  总的来说,情绪调节是为了协调情绪与认知、行为使情绪在生理唤醒、主观体验和表情行为等方而达到良好的、适应的、灵活有效的可管理的状态而且情绪调节帮助促进任务定向行 为和认知活动,提高作业成绩,使人类功能达到最佳状态。相反,情绪失调使心理系统和组织功能受损,个体对自己的情绪没有灵活自主的控制感、把握感阻碍破坏认知活动,作业成绩下降,使个体处于不良的适应状态。
  (三)情绪调节自我效能。
  随着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发展, Bandura又把自我效能感划分为一般效能感和具体效能感, 前者作为个体的一种稳定个性特征,是个体应对、处理新问题或困难情境时的一种总体性自信程度,它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不同任务领域的经验积累即具体效能感的形成,而且一般效能感主要是通过具体效能感对行为产生间接作用,所以要提高自我效能感的预测效果,须针对具体任务和具体情境的自我效能感进行研究。根据这种分类方法,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属于一般效能感范畴。
  从 1999 年开始意大利心理学家Caprara就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进行了研究,他发现个体在管理日常生活情绪体验方面具有很大差异,而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不仅在于个体管理技巧上的差异,还在于不同个体对调节自身情绪的能力感上有很大差异。同样的, Bandura 后来在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进行界定时也强调个体管理情绪状态的能力感, 认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主要包括识别情绪状态的能力感、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感及管理积极和消极情绪表达的能力感,据此,他认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 而自信实际上是自我效能高的一种表现。
  早期的情绪调节效能一般分为两类:管理消极情绪的自我效能和表达积极情绪的自我效能。前者指当个体应对逆境或令人沮丧事件时不会被生气、愤怒、失望、气馁等负面情绪击倒,即个体改善负面情绪状态时所具有的效能信念。后者指个体面对成功或其它愉快性事件时,积极体验或允许自己表达快乐、兴奋、自豪等积极情绪的效能信念。等积极情绪的效能信念。后来Caprara 等人又在此基础上将管理消极情绪的自我效能信念细分成两个维度,即管理生气/愤怒情绪的自我效能感和管理沮丧/痛苦情绪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建构了一个二阶因子模型,并在意大利、美国和玻利维亚三国进行了跨文化研究,验证了该结构具有合理的信度和效度。
  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现有研究已经证实,自我效能感在个体的自我调节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作为自我效能感的一种,不仅直接影响行为而且还通过影响认知、动机、决策和情感而间接地作用于行为,对个体的人格和行为起着重调节作用,并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Caprara, Bandura, Gerbino 等人的实证研究显示,情绪对健康及行为的影响作用受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调节, 它可以使个体有效应对压力、提高人际关系质量、提高主观幸福感,还对抑郁、害羞、亲社会行为、犯罪行为、成瘾行为等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一)高水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促进心理和精神健康。
  在Caprara, Steca, Gerbino, Paciello和Vecchio 的一项研究中,认为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包括生活满意度、自尊和乐观,并把积极思维作为其潜在测量维度,把幸福感作为主观幸福感的情感成分,指积极情感多于消极情感情况下的主观体验。研究结果显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自我效能感共同影响着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而且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有利于人际关系效能信念的提高,因为个体越是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地处理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那么他就越有理由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地应对人际交往环境。而且人际关系效能信念的提高有利于形成令人满意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社会适应水平,进而提高主观幸福感。管理积极、消极情绪的自我效能感可以提高个体对未来的积极期望、维持积极的自我概念、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感知到生活的幸福,从而有效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由此可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提高人际关系效能信念来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Hartley等对100名接受全髋及全膝置换手术患者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患者术后康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水平高,则手术后抑郁水平较低。这种促进作用也表现在正常人群中,一项近期的研究探讨了美国少数族裔大学生的二元文化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表明,二元文化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水平与这部分大学生心理与精神健康正相关。也就是说对顺利生活在二元文化氛围的信念感越强,焦虑与压力就越少,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Bandura等人对青少年的研究表明调节消极情绪的自我效能感和抑郁倾向存在高相关。这是因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无法有效应对自身情绪,当消极情绪受到过分重视并且得不到有效表达和排解时就容易引发抑郁。具体的,低消极情绪调节效能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引发抑郁情绪。此外,低消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还通过作用于学业效能感和共情效能感引发青少年女性的抑郁情绪,这是因为低学业效能感会直接引发低学业成就,高共情效能感引发高共情,低学业成就与高共情又容易引发抑郁情绪。
  (二)高水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压力因对与良好习惯的养成。
  在压力情境下个体往往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个体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应对面临的危险性事件(即应对相应事件的低自我效能感)是焦虑、恐惧情绪及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在面对压力和挑衅情况下,那些不能充分有效调整自身强烈消极情绪的个体,要么可能不适当地将消极情绪具体化、扩大化,要么可能被害怕、焦虑或抑郁弄得不堪重负。相反地,体验积极情绪却可以增强认知功能、缓解因令人厌恶的经历而引发的扰人情绪,使人容易获得适应性应对并获得积极的社会交往体验。当然,除了这些潜在的极效果,不分情境地表达喜爱和快乐情绪也会引发消极后果。人们在日常生活管理自身情绪体验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而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在生活技巧上存在差异,还因为他们在管理情绪的自我效能感上存有差异。实际上,特别是在消极情境下,当个体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完成任时,相应地,他们对有效调节自己情绪缺乏自信。同时,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还会影响个体选择何种压力应对策略。有实证研究显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倾向于采用问题定向的积极应对策略,而情绪调节效能感低的个体则倾向于采用情绪定向的消极应对策略。应对危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能不受焦虑情绪的影响而成功地完成任务。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能有效缓解压力对个体造成的消极影响,特别是负面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研究者普遍认为那些相信自己有能力控制自情绪的个体比那些认为自己会受情绪摆布的个体更加成功。由此可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作用于行为导向的具体效能感(比如,学业效能感、社会关系效能感、抵制诱惑效能感、共情效能感等)进而作用于个体的心理(比如,抑郁、紧张、主观幸福感等)与行为(比如,攻击行为、亲社会行为等),当然情绪调节效能感也会直接作用于行为,但影响力一般比较小。
  三、小结
  近年来,心理与身体、行为关系及相关健康问题的研究呈现出具体化、深入化及强调应用的趋势,如锻炼心理学、网络问题行为与心理健康、休闲活动与身心健康等课题陆续成为了受关注的热点。自我效能感与身心健康及相关行为关系的研究数量增多,也是这一研究趋势的体现。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情绪是行为的调节者,也是个体调节的对象,它具有组织的功能,会对认知、行为以及情绪本身等起到驱动或干扰的作用,因此是一个需要经常调节的对象。能否快速有效地调节情绪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压力应对、人际关系质量、社会适应水平、主观幸福感等领域都具有重要影响。
  现有的研究在确定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身心健康关系性质的同时,较少关注影响这一关系的诸多变量,比如,这种关系是否会受个体的性别、年龄、个性与情绪特征等、被试变量的影响。这一问题至今未见有关的研究涉及。再如,从量上来看,自我效能感对身心健康的促进是呈正比增长的;还是一种复杂的线性关系;即是否存在着剂量效应,对这一问题也缺乏相关的深入探讨。在今后的研究中确定这些变量的作用,能为通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提升身心健康水平的实践活动提供更加切实的指导。
  参考文献:
  [1]Bandura 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l change.Psycholog ical Review,1977,84(3):191- 215.
  [2]陆昌勤,凌文辁,方俐洛.管理自我效能感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N].心理学报,36,(5):586-592.
  [3]Bandura,A.Caprara,G.V.,Barbaranelli,C,Gerbino,M.& Pastorelli,C.(2003).Role of affective self-regulatory efficacy on diverse spheres of psychosocial functioning. Child Development,74,(3):769-782.
  [4]汤冬玲,董妍,俞国良,文书锋.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一个新的研究主题[J].心理科学进展,18,(4): 598-604.
  [5]黎琳,刘伟.自我效能感与身心健康近期研究述评[J].心理研究,2011,4,(1):11-13.
  [6]刘霞,陶沙.压力和应对策略在女性大学生负性情绪产生中的作用[J].心理学报,37,(7):637-649.(编辑郑云东)
其他文献
现代体育正向着高、快、准、变等全面的方向迅速发展,竞技比赛中双方的竞争日趋激烈,若想取得比赛的胜利,除了有良好的技战术水平,还必须有全面的身体素质。如:篮球、排球、摔跤、散打等对抗性比赛项目,运动员多为身材高大,比赛中请款瞬息万变,这就需要运动员不仅有快速地反映,还要有良好的灵活性。这就对这些运动员的灵敏素质提出了要求。  一、分析国内外训练经验  上世纪70年代,日本斋藤胜等人对高大运动员灵活性
期刊
一、为什么要进行学生养成教育,教师赏识教育  (一)价值观上的体现。  从价值观说,教师的价值体现在学生的成长,学校的价值在于教师的发展,学生的成人。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学校的根本,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中学生处于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的萌芽期,是开始以道德理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的时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思维和行动上具体形象的凝结点。养成教育和赏识教育结合,体现了初中教
期刊
近几年,独立学院发展迅猛。随着独立学院规模日益扩大,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其学生教育和管理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反而更加突出。独立学院学生的问题和情况亦随其突飞猛进的发展日益涌现。因此,立足于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探索一条适合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道路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  (一)学生崇尚个人奋斗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未来乐观、积极,但社会责任感淡化。  实践中容易突出“
期刊
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于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能否真正发挥作用。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导者、组织者、实施者,则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期刊
新课改和高效课堂背景下,需要革新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课堂的热情,高效的完成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就应该有行之有效且富有操作性的课堂活动。通过长期思考和阶段实践,现就《政治生活》课堂活动的有效设计谈一些感受,并用课堂活动的案例辅以说明。  一、课堂活动的设计原则  (一)针对重点和难点知识设计课堂活动的原则。  课堂活动不能单纯的为了活动而活动,不能片面的追求活动形式的热闹与学生参
期刊
大学生青春健康教育是指用科学的方法向大学生传授性与生殖健康、性心理、性伦理道德等科学知识,以提高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和技能,改变其对性及相关问题的看法及态度,促进安全、健康、负责任的性与生殖健康行为。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晚期,加之青少年性生理成熟年龄提前而结婚年龄推迟,从而导致婚前性成熟期延长,性健康问题是每个大学生都面临和思考的问题,加上性病、艾滋病的传播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对大学生进
期刊
一、考试焦虑的含义  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下,考试已成为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牵动着每个学生的心。考试焦虑是伴随着考试产生,受个体认知导向、人格特征及其他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体验。  二、考试焦虑的后果  一般而言,适度的考试焦虑对学生而言是有利的。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对学生起到
期刊
一、问题提出  初中生是青少年中的一个特定群体,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和生理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时期是他们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问题多发的时期,同时,寄宿制的管理模式,使他们离开家庭,入住学生宿舍,过上集体生活,与走读生比,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较少,家庭缓冲时间少,教育引导不当,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因此,该部分学生具有较为独特的群体特征。因此本研究拟针对该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
期刊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没有心理疾病,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够很好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以适应社会环境,并能够有效地、富有建设性的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  二、员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  (一)精神需求带来的心理问题。  随着社会的转型发展,员工也从物质生活的需求转变到精神需求。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状态,让员工的心情越来越糟,单纯的物质生活提高已无法满足员工精神需要,从而
期刊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学生想学、乐学,激励学生积极动脑、积极思考。教学工作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怎样使课堂教学具有较高的吸引力,使学生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是我们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我认为在一节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思维流动状态是非常必要的。保持思维的流动状态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启发诱导,使学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