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乐:千里马和伯乐相遇了

来源 :启迪·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jiaai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戴高乐23岁这年遇到了自己的伯乐——­­当时56岁的法国上校贝当。在幽静的斯卡贝河岸上,贝当给手下的军官们热火朝天地讲解火力的重要性。谈到孔代王子,戴高乐插话说,蒂雷纳元帅是用炮火压倒孔代而解救了阿斯腊的。
  面对一潭死水的军官们,这位高个子大嗓门英姿飒爽的小伙子吸引了贝当的眼球,他与戴高乐津津乐道地谈起了孔代和蒂雷纳双方各自的长处。
  1913年法国国庆日,贝当上校要检阅部队的节骨眼儿,戴高乐却提前解散了部队。这纯属阴差阳错的无心之举,如按照戒备森严的军队条规,军官应该对这位自作主张的官兵采取惩治的方案。戴高乐被勒令礼拜日老老实实窝在军队里,而部队其他成员则可以去巴黎happy。
  正当戴高乐郁郁寡欢地埋头对着宿舍里单调的墨绿色行李卷儿时,他接到了通知,“鉴于军官下令时戴高乐不知情,这次将惩罚取消,下不为例”。最后,老贝当还是心慈手软地给了这个年轻小伙子惊喜。在通往巴黎最后一趟火车鸣笛趋于尾声的当头,戴高乐飞快地爬上火车,他走进一间包厢,那里已坐着一位穿便服的中年人,此人正是贝当。贝当关切地问:“小伙子,你差点就赶不上车了吧?”“是啊,不过我想,我是能够赶上的。”“可是那时你还关着呢。”“那倒不假,但既然处分不公,我想你一定会撤销的。”
  1929年,戴高乐又撞上了麻烦事。戴高乐带兵驻扎德国的特里尔(Trier),士兵们对呆在气候干冷的异国他乡日复一日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极度不满。有后门的计程车兵纷纷找人调回国。军队里人心涣散,一批批卸甲归乡计程车兵得意洋洋走后,其他自认苦命的计程车兵们便开始抱怨。俗话云,一鼓作气。这样低落的气氛是不适合军人冲锋陷阵的。经过考虑,戴高乐下令,凡试图调往他处的计程车兵一律受惩处,并且通令全营对营长的这一通告天天读上一遍。偏偏这时戴高乐收到某领导的电报,又是通融调走队里一个士兵。谁想,戴高乐不但没买这位领导的账,而且还惩罚了这个倒霉的计程车兵。领导挂不住面子,便向陆军军部告了一状,由于没有执行重量级领导的命令,戴高乐至少会受到六十天禁闭的处罚,弄不好,或许要被停职处理。
  戴高乐得知这个消息,马上乘火车奔赴巴黎,他来到荣军大街总司令部贝当的办公室,上气不接下气地阐述着自己的境遇。贝当只是笑呵呵地安慰说,小伙子,别着急,有我呢。于是,贝当又一次将戴高乐身边的干戈化为玉帛。事后,贝当如释重负:“那真是一个肉中刺,我给他拔出来了。”可见若不是贝当,戴高乐这次危机是多么铤而走险。
  年轻的戴高乐对伯乐的知遇之恩溢于言表。1931年,他的《剑刃》一书问世,书的扉页上赫然写着:
  “本书只献给贝当元帅阁下一个人,因为你的赫赫功绩证明:思想光辉所生成的行动具有何等崇高的美德。”
  这不是泛泛的广告说辞,在戴高乐心底,贝当已成为他无形中前行的标杆和动力。倘若没有遇见贝当,也许凭借戴高乐的实力,他也可以出人头地,可历史没有脚本,在戴高乐还是个傻小子的时候,他有幸得到花甲之年的贝当的青睐,能让他相对顺风顺水地在浩如烟海的军队占有一席之地,这在戴高乐崎岖的政治旅途中弥足可贵。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戴高乐所幸邂逅,受益了终身。
  李建辉摘自《文汇报》
其他文献
拉丁美洲的中南部有一片叫“纳嫩”的丛林。纳嫩丛林中居住着一个名叫“纳库克”的原始部落。“纳库克”在当地语言中的意思是“纳嫩丛林里的神奇人种”或者“纳嫩丛林里有魔法的人”。  纳库克人靠栽种一种名为“巴辛萨”的植物为生。简单的劳动使得他们的语言也过于简单,所以,纳库克人没有文学。但是,有一句诗,在这个部落中代代相传了千百年。  这句诗是他们全部的文学,是他们全部的信仰,是写着他们全部命运的秘咒。如果
期刊
当然,宝贝你会呛水、抽筋、触礁……甚至人事不省。老爸可以把全部身家交给你,保证你这辈子吃香喝辣;但很遗憾,我没办法帮你盖一座世外桃源,让你在爱情里不劳而获。  ——摇滚歌手左小祖咒写给女儿的信    想“恶补”一些之前没看的电视剧和电影,还有一些想看的名著。  ——今年高考北京地区文科总分第一名的齐肇楠在被记者问到这个暑假最想做什么时答道    小时候写作文我们学会了撒谎,大学时写论文我们学会了抄
期刊
我在年少读书时,听到的所有励志故事的结尾都是:他(她)考上了××大学。彼时我的视野仅限于此,就像听了“从此,王子和公主过着幸福的生活”一样,觉得天经地义。   政府还分配工作的那段时间,考上大学的人放假回了家,便有一种衣锦还乡的感觉。   衣锦还乡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式梦想。想当年,苏秦经过个人奋斗,身佩六国相印回来,可谓一扫往日之晦气,原本不把他放在眼里的嫂嫂马上跪下来迎接,并直言不讳:“以季子之位
期刊
签名档  无厘头中抒我心声,非主流中见我真情  ●90后的你有着一颗80后的心和一张70后的脸……  ●都说女人是衣服,姐是你们穿不起的牌子。  ●只想优雅转身,不料华丽撞墙!  ●对不起,你拨打的用户已结婚。  ●都什么年代了,一点流氓意识都没有。  ●格式化自己,只为删除你。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算了,小乔还是留给你吧。  ●在爱情的道路上,我总是走走停停,妈妈说我腿脚不行。  ●其实馒头
期刊
作为体育明星李永波的儿子,子承父业,李根算是“体二代”。他出生的1992年,也正是李永波刚刚成为中国羽毛球队总教练之时。“李根”这个名字,有着强烈的家族气息:李永波有两个哥哥,生了三个女孩,到了李永波,终于得了个儿子。家里为他取名“李根”,意思很明确,这是老李家的根儿。  在训练场上,李根经常会碰到自己的父亲,但这并没有让他在父亲面前放不开或者觉得不舒服,他们秉持的原则是“分开”。训练时就是教练和
期刊
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年代,尤其在中国,各种从未想象过的事物竞相涌现。在这个十年的伊始,上海浦东有了证券交易所,深圳罗湖有了麦当劳,人们穿行的步伐越来越显得紧凑。  出生在此后的婴儿们,无疑活在变化的时代中。90后没有关于过去几十年改革和变动的苦痛记忆,却经历着这个国家的高速经济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消费主义和全球化。  等90后的婴儿懂事后,他们已经不满足于物质的丰盈。互联网在满足他
期刊
第55届戛纳电影节上有一部非常独特的电影:以伯纳多·贝托鲁奇、迈克尔·雷德福、陈凯歌为首的15名顶级名导每人拍摄10分钟的短片,然后集结上映,这部以时间流逝为主题的作品叫《十分钟年华老去》。如今,美国图片网站“20年后”(http://in20years.com)制作了一个在线程序,每个人把自己的照片上传,一分钟之内,就可以看到自己20年后的容颜。这个小程序在全球迅速走红,堪称最潮的在线软件。也有
期刊
李红豪告别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二(27)班的教室,已经14个月了。  华师一附中在湖北省声名赫赫,是数一数二的省级重点中学。学校网站的“知名校友”栏目里一眼可以认出的有易中天、蒋方舟。  14个月前,高中二年级的期中考试,语文这一科,他交了份“另类白卷”—— 除了作文,答题卡上一片空白。题为《草见人命》的作文得到了25分(满分60),以及力透纸背的四字评语:“自毁前程!”  他的班主任说,不改正思想,
期刊
俄罗斯摄影师Sergey Larenkov将二次大战的照片,小心地利用合成技术与同一场景的现代照片结合,让过去的历史彷佛又活了过来。他的作品除了带领我们体验一个从来没有经历过也无法想象的布拉格、维也纳还有莫斯科之外,也让我们更感受到过去战争的残酷与现代和平的可贵!
期刊
快餐店难民  一些快餐店推出24小时营业,本意是给予顾客更多的选择,吸引客流,增加销售量,但一个新兴名词却从美国起源并流传开来——“快餐店难民”。日本人特地为这类人群取了一个新名词“McRefugees”,指的是一些人辛勤工作,但工资太低,付不起房租,索性将通宵营业的麦当劳、肯德基等24小时营业的快餐店当成超廉价宿舍,每晚进去买一杯咖啡住宿一宿。    15分钟定律  安迪·沃霍尔曾经对他所能预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