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重庆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小汽车规模化发展等新的发展形势需要,亟需对重庆地面常规公交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建立功能明确、结构清晰、衔接合理的可持续发展公交服务体系,从而促进重庆地面常规公交供给侧结构改革。
关键词:新形势;地面公交;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57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2018年底,随着轨道环线的开通运营,轨道网络化初步形成。截止目前,重庆轨道交通运营线路8条,运营里程329公里,2015年日均客运量为173万乘次,2019年日均客运量增长至285万乘次,5年增幅达到65%,机动化分担率每年以1.4%的速度稳步增加。
自2015年以来,随着轨道5号线、10号线、4号线以及环线的陆续开通,轨道交通网络化逐步形成,对地面常规公交客运量影响逐步加大,客流降幅逐步扩大。中心城区地面常规公交2015年日均客运量为526万人次,2019年为474万人次,5年下降52万人次,降幅达到10%左右。地面常规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每年以1.8%的趋势下降。对比轨道交通与地面常规公交的运行特点,可以发现,市民对美好生活出行需要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出行的准点、快速、舒适的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轨道交通网络大规模的建成投用,网络化效应越来越明显,以及小汽车、网约车规模化发展等新的交通出行供给方式持续影响,尽管轨道交通的大规模建设和交通出行方式的多样化给地面公交客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但是也给地面常规公交转型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当前,随着公交大数据分析与应用、5G、人脸识别、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理念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为地面常规公交转型可持续发展以及创新公共交通运营服务模式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1 当前地面常规公交发展面临的问题
1.1 公交站场设施资源匮乏
截止2019年底,中心城区公交车辆进场率不足40%,与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交运发[2013]368号)中提出公交都市车辆进场率达到60%以上仍有较大差距。主要在于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公交站场资源未能做到合理配置,导致公交站场、首末站资源匮乏,大量公交线路占道待班始发及夜间停放,不仅影响道路畅通,而且还加大了公交车辆的安全管理难度。
1.2 公交线网结构尚不明晰
重庆中心城区现有的公交线网并没有实施区别对待,所有的政策实行一刀切的方式,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结构清晰、衔接合理的网络结构尚未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公交服务体系尚未形成,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市民多样化、个性化的公交出行需求。
1.3 优先道未能真正“优先”
公交优先道基础设施不完善,虽然重庆中心城区已经建成投用公交优先道,公交优先道未形成网络化效应,尽管公交运行效率有一定提升,但公交站港基础设施、交叉口交通组织、电子警察违法抓拍系统等方面仍存在改善的空间,优先道作用发挥还不够,制约了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1.4 公交与轨道换乘体验差
目前重庆中心城区内轨道站点300米范围内有接驳公交线路453条,约占公交线路总数70%。然而,随着公轨接驳站点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公轨换乘率增长与轨道站点接驳覆盖发展呈现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公轨换乘率增长速度缓慢。轨道交通与地面常规公交之间换乘衔接存在更大的发展空间。
1.5 车辆规模与城市发展不匹配
随着重庆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逐步扩大,城市道路网络日益完善,新兴区域发展迅速,公共交通出行需求日益增加。但近年来重庆中心城区公交车辆规模未能实现与城市规模同步发展,公交车辆规模供给维持不变甚至略有减小,班次间隔加大,乘客出行候车时间长,很难适应城市发展的新需求。
2 地面常规公交新形势下发展趋势
2.1 轨道交通建设投用规模快速增长,对公交主动寻求增长提出新要求
随着2018年轨道网络化的初步形成,轨道交通客流量随着轨道交通线网规模的增长而快速增长。其中重庆轨道交通2015年的线网规模为202公里,2019年为的329公里,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则从2015年的173万乘次增长到2019年的285万乘次,从轨道线网规模以及日均客流的增长情况上看,均同步呈现1.6倍的速度增长。
与此同时,2015年重庆中心城区地面常规公交日均客运量保持在526万人次左右,受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影响,截止2019年底,地面常规公交日均客运量为474万人次,下降52万人次,下降幅度达到了10%左右,地面常规公交客流向轨道交通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随着重庆市轨道交通线网第四轮规划建设的逐步推进,中心城区地面常规公交客流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根据相关规划资料预测,预计到2035年重庆市中心城区轨道交通分担率将达到公共交通出行分擔率的80%以上,面对轨道交通规模化发展对地面常规公交的竞争压力,地面常规公交亟需主动创新转型,寻找新的客流增长点[1]。
2.2 小汽车发展规模日益庞大,地面常规公交的发展面临更大挑战
自2015年以来,由于小汽车出行的快速、便捷、舒适,私家车快速发展导致城市病进一步加剧。如图1所示,近年来重庆中心城区汽车保有量一直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截止2019年底已经达到156.4万辆,同比增加了13.7万辆,增长9.6%。快速增长的小汽车拥有量给地面常规公共交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每年近10%的增速导致了道路交通压力进一步加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共交通出行需求,制约了地面常规公共交通的发展。
2.3 市民出行需求多样化,对服务品质要求日益提高
参考近年来公共汽车、轨道交通、巡游出租车、个体机动化的出行分担率以及不同出行方式的特点,可以发现,市民对出行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出行方式上也由原来的刚性需求,随着出行方式的多样化、个性化,更加倾向于灵活、准点、舒适、快速较好的小汽车、轨道交通,从2014年至2019年的中心城区居民机动化出行分担率可以明显看出,小汽车、轨道交通的出行比例也越来越高(如图2所示)。随着市民对美好生活出行品质的逐步提高,地面常规公交除了需要在保障运输能力的基础上,还要以切实改善市民出行体验为最终目的,全面提升公交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服务针对性和精准性,提高市民对地面常规公交的信赖。 2.4 新技术快速发展以及创新应用,为公交服务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庆中心城区地面常规公交应充分借助互联网、5G、人脸识别、AI等新的技术手段,对城市公共交通客运的车辆、线路、客流、道路交通环境等要素进行优化创新,转变传统运营服务思路,逐步适应新形势下的公交出行需求,创新公交运营服务模式[4],积极推进公共交通服务由结构侧向供给侧改革。
基于大数据资源的分析与应用,地面常规公交应从之前单纯注重线网覆盖、运力配置、班次间隔等“量”的供给,逐渐向注重准点、可靠、舒适、便捷以及一体化协同运营等“质”的过渡提升,运用创新思维,从根本上解决公共交通供需之间的矛盾。通过对地面常规公交的客流特征、线网特征以及营运服务特征等多方面的数据进行充分挖掘,重点思考如何提高地面公交的可靠性与准时性、公交出行服务质量和效率,从而助推地面公交运营服务的转型升级。
3 重庆中心城区地面常规公交未来转型发展策略
3.1 厘清公交线网层级,重塑公交线网结构
借鉴其他城市公交线网层级打造经验,结合重庆山地城市道路特点,通过建立分级指标体系,厘清公交线网结构,打造公交快线、规范公交干线、发展公交接驳支线、试点公交微循环线、塑造公交特色线,构建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结构清晰、衔接合理的公交线网体系。
3.2 正视轨道网络化运营影响,促进双网融合协同发展
落实以轨道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充分发挥地面公交灵活的优势,加强公交与轨道接驳,打通“最先和最后一公里”,实现与轨道交通相互融合、相互補充、协调发展[2],逐步构建轨道交通与地面常规公交一体化公共交通发展体系,以全局的眼光系统性提升公共交通体系服务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公交转型发展。
3.3 强化基础配套保障,积极推动公交优先道网络建设
一是将城市公共交通站场用地规划纳入城市规划体系,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合理配置公交站场资源,提前考虑公交站场、枢纽站、首末站等用地布局,做到“三同步”,即同步规划、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强化公交站场配套保障;二是以提升公交运营为目的,打造连续、可靠的公交优先道网络,对既有优先道进行精细化改造升级,包含路口优先的设置、公交停车港基础设施、道路交叉口交通组织、电子警察违法抓拍系统等系列配套设施的优化完善,提高公交优先道的连续性,进一步保障公交路权优先;三是加大对私家车占用公交优先道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确保公交车辆与社会车辆各行其道、遵法守规。
3.4 探索定时、准点公交服务模式,提高公交出行可预计性
一是充分利用公交优先道网络,对道路运行条件较好的通道、路段,探索试点定时准时公交运营服务,明确每班次公交车辆各站点的到站时间,提高公交出行可预计性。二是保持常规公交的班次间隔,减少乘客候车时间。通过新技术的应用,积极推动地面公交线网规划、运营调度模式的转变,创新地面公共交通运营服务模式,及时动态优化公交线路发车间隔、运力配置,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新要求,实现城市公共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3.5 创新技术应用,转型公交运营服务
未来在多样化、个性化的交通服务模式快速发展形势下,传统公交线路,固定线路走向、固定停靠站点、固定车辆、固定班次、固定开收班时间的运营服务形式,较其他出行方式而言,难以具备竞争力,地面常规公交的运营服务模式需要创新转型[3]。
在未来出行即服务(MaaS)思路下,公交出行转型的指导思想应在保障集中出行的运输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未来公交发展的可持续性,创新现有公交出行方式,提供“点到点”、“一站式”、“门到门”、“需求响应”的灵活出行服务[5],实现以乘客为中心,让出行更加便利。
4 结束语
地面公交作为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与市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围绕轨道交通网络规模化发展以及个性化、多样化等新交通出行方式的快速发展,未来一段时间地面常规公交将面临客流下降的主要问题,但是纵观历史,城市公共交通作为城市发展和市民出行的重要基础保障,仍然将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田甜,字俊奇.城市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协调发展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0,10(15):86.
[2]张羽飞.城市公交企业转型发展路径研究[J].人民公交,2020,38(03):53-56.
[3]刘澍.新形势下广州地面常规公交转型发展的思考[J].交通与运输,2019,35(03):74-76.
[4]张晓春.深圳公交发展模式思考及MaaS探索[J].交通与港航,2019,6(04):5-11+2.
[5]薛美根,刘明姝.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上海公交转型发展路径分析[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品质交通与协同共治——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专业研究院,2019:10.
关键词:新形势;地面公交;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57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2018年底,随着轨道环线的开通运营,轨道网络化初步形成。截止目前,重庆轨道交通运营线路8条,运营里程329公里,2015年日均客运量为173万乘次,2019年日均客运量增长至285万乘次,5年增幅达到65%,机动化分担率每年以1.4%的速度稳步增加。
自2015年以来,随着轨道5号线、10号线、4号线以及环线的陆续开通,轨道交通网络化逐步形成,对地面常规公交客运量影响逐步加大,客流降幅逐步扩大。中心城区地面常规公交2015年日均客运量为526万人次,2019年为474万人次,5年下降52万人次,降幅达到10%左右。地面常规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每年以1.8%的趋势下降。对比轨道交通与地面常规公交的运行特点,可以发现,市民对美好生活出行需要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出行的准点、快速、舒适的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轨道交通网络大规模的建成投用,网络化效应越来越明显,以及小汽车、网约车规模化发展等新的交通出行供给方式持续影响,尽管轨道交通的大规模建设和交通出行方式的多样化给地面公交客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但是也给地面常规公交转型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当前,随着公交大数据分析与应用、5G、人脸识别、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理念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为地面常规公交转型可持续发展以及创新公共交通运营服务模式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1 当前地面常规公交发展面临的问题
1.1 公交站场设施资源匮乏
截止2019年底,中心城区公交车辆进场率不足40%,与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交运发[2013]368号)中提出公交都市车辆进场率达到60%以上仍有较大差距。主要在于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公交站场资源未能做到合理配置,导致公交站场、首末站资源匮乏,大量公交线路占道待班始发及夜间停放,不仅影响道路畅通,而且还加大了公交车辆的安全管理难度。
1.2 公交线网结构尚不明晰
重庆中心城区现有的公交线网并没有实施区别对待,所有的政策实行一刀切的方式,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结构清晰、衔接合理的网络结构尚未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公交服务体系尚未形成,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市民多样化、个性化的公交出行需求。
1.3 优先道未能真正“优先”
公交优先道基础设施不完善,虽然重庆中心城区已经建成投用公交优先道,公交优先道未形成网络化效应,尽管公交运行效率有一定提升,但公交站港基础设施、交叉口交通组织、电子警察违法抓拍系统等方面仍存在改善的空间,优先道作用发挥还不够,制约了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1.4 公交与轨道换乘体验差
目前重庆中心城区内轨道站点300米范围内有接驳公交线路453条,约占公交线路总数70%。然而,随着公轨接驳站点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公轨换乘率增长与轨道站点接驳覆盖发展呈现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公轨换乘率增长速度缓慢。轨道交通与地面常规公交之间换乘衔接存在更大的发展空间。
1.5 车辆规模与城市发展不匹配
随着重庆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逐步扩大,城市道路网络日益完善,新兴区域发展迅速,公共交通出行需求日益增加。但近年来重庆中心城区公交车辆规模未能实现与城市规模同步发展,公交车辆规模供给维持不变甚至略有减小,班次间隔加大,乘客出行候车时间长,很难适应城市发展的新需求。
2 地面常规公交新形势下发展趋势
2.1 轨道交通建设投用规模快速增长,对公交主动寻求增长提出新要求
随着2018年轨道网络化的初步形成,轨道交通客流量随着轨道交通线网规模的增长而快速增长。其中重庆轨道交通2015年的线网规模为202公里,2019年为的329公里,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则从2015年的173万乘次增长到2019年的285万乘次,从轨道线网规模以及日均客流的增长情况上看,均同步呈现1.6倍的速度增长。
与此同时,2015年重庆中心城区地面常规公交日均客运量保持在526万人次左右,受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影响,截止2019年底,地面常规公交日均客运量为474万人次,下降52万人次,下降幅度达到了10%左右,地面常规公交客流向轨道交通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随着重庆市轨道交通线网第四轮规划建设的逐步推进,中心城区地面常规公交客流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根据相关规划资料预测,预计到2035年重庆市中心城区轨道交通分担率将达到公共交通出行分擔率的80%以上,面对轨道交通规模化发展对地面常规公交的竞争压力,地面常规公交亟需主动创新转型,寻找新的客流增长点[1]。
2.2 小汽车发展规模日益庞大,地面常规公交的发展面临更大挑战
自2015年以来,由于小汽车出行的快速、便捷、舒适,私家车快速发展导致城市病进一步加剧。如图1所示,近年来重庆中心城区汽车保有量一直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截止2019年底已经达到156.4万辆,同比增加了13.7万辆,增长9.6%。快速增长的小汽车拥有量给地面常规公共交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每年近10%的增速导致了道路交通压力进一步加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共交通出行需求,制约了地面常规公共交通的发展。
2.3 市民出行需求多样化,对服务品质要求日益提高
参考近年来公共汽车、轨道交通、巡游出租车、个体机动化的出行分担率以及不同出行方式的特点,可以发现,市民对出行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出行方式上也由原来的刚性需求,随着出行方式的多样化、个性化,更加倾向于灵活、准点、舒适、快速较好的小汽车、轨道交通,从2014年至2019年的中心城区居民机动化出行分担率可以明显看出,小汽车、轨道交通的出行比例也越来越高(如图2所示)。随着市民对美好生活出行品质的逐步提高,地面常规公交除了需要在保障运输能力的基础上,还要以切实改善市民出行体验为最终目的,全面提升公交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服务针对性和精准性,提高市民对地面常规公交的信赖。 2.4 新技术快速发展以及创新应用,为公交服务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庆中心城区地面常规公交应充分借助互联网、5G、人脸识别、AI等新的技术手段,对城市公共交通客运的车辆、线路、客流、道路交通环境等要素进行优化创新,转变传统运营服务思路,逐步适应新形势下的公交出行需求,创新公交运营服务模式[4],积极推进公共交通服务由结构侧向供给侧改革。
基于大数据资源的分析与应用,地面常规公交应从之前单纯注重线网覆盖、运力配置、班次间隔等“量”的供给,逐渐向注重准点、可靠、舒适、便捷以及一体化协同运营等“质”的过渡提升,运用创新思维,从根本上解决公共交通供需之间的矛盾。通过对地面常规公交的客流特征、线网特征以及营运服务特征等多方面的数据进行充分挖掘,重点思考如何提高地面公交的可靠性与准时性、公交出行服务质量和效率,从而助推地面公交运营服务的转型升级。
3 重庆中心城区地面常规公交未来转型发展策略
3.1 厘清公交线网层级,重塑公交线网结构
借鉴其他城市公交线网层级打造经验,结合重庆山地城市道路特点,通过建立分级指标体系,厘清公交线网结构,打造公交快线、规范公交干线、发展公交接驳支线、试点公交微循环线、塑造公交特色线,构建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结构清晰、衔接合理的公交线网体系。
3.2 正视轨道网络化运营影响,促进双网融合协同发展
落实以轨道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充分发挥地面公交灵活的优势,加强公交与轨道接驳,打通“最先和最后一公里”,实现与轨道交通相互融合、相互補充、协调发展[2],逐步构建轨道交通与地面常规公交一体化公共交通发展体系,以全局的眼光系统性提升公共交通体系服务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公交转型发展。
3.3 强化基础配套保障,积极推动公交优先道网络建设
一是将城市公共交通站场用地规划纳入城市规划体系,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合理配置公交站场资源,提前考虑公交站场、枢纽站、首末站等用地布局,做到“三同步”,即同步规划、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强化公交站场配套保障;二是以提升公交运营为目的,打造连续、可靠的公交优先道网络,对既有优先道进行精细化改造升级,包含路口优先的设置、公交停车港基础设施、道路交叉口交通组织、电子警察违法抓拍系统等系列配套设施的优化完善,提高公交优先道的连续性,进一步保障公交路权优先;三是加大对私家车占用公交优先道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确保公交车辆与社会车辆各行其道、遵法守规。
3.4 探索定时、准点公交服务模式,提高公交出行可预计性
一是充分利用公交优先道网络,对道路运行条件较好的通道、路段,探索试点定时准时公交运营服务,明确每班次公交车辆各站点的到站时间,提高公交出行可预计性。二是保持常规公交的班次间隔,减少乘客候车时间。通过新技术的应用,积极推动地面公交线网规划、运营调度模式的转变,创新地面公共交通运营服务模式,及时动态优化公交线路发车间隔、运力配置,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新要求,实现城市公共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3.5 创新技术应用,转型公交运营服务
未来在多样化、个性化的交通服务模式快速发展形势下,传统公交线路,固定线路走向、固定停靠站点、固定车辆、固定班次、固定开收班时间的运营服务形式,较其他出行方式而言,难以具备竞争力,地面常规公交的运营服务模式需要创新转型[3]。
在未来出行即服务(MaaS)思路下,公交出行转型的指导思想应在保障集中出行的运输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未来公交发展的可持续性,创新现有公交出行方式,提供“点到点”、“一站式”、“门到门”、“需求响应”的灵活出行服务[5],实现以乘客为中心,让出行更加便利。
4 结束语
地面公交作为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与市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围绕轨道交通网络规模化发展以及个性化、多样化等新交通出行方式的快速发展,未来一段时间地面常规公交将面临客流下降的主要问题,但是纵观历史,城市公共交通作为城市发展和市民出行的重要基础保障,仍然将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田甜,字俊奇.城市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协调发展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0,10(15):86.
[2]张羽飞.城市公交企业转型发展路径研究[J].人民公交,2020,38(03):53-56.
[3]刘澍.新形势下广州地面常规公交转型发展的思考[J].交通与运输,2019,35(03):74-76.
[4]张晓春.深圳公交发展模式思考及MaaS探索[J].交通与港航,2019,6(04):5-11+2.
[5]薛美根,刘明姝.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上海公交转型发展路径分析[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品质交通与协同共治——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专业研究院,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