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改革中学习方式不断更新,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做,教师都应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使学生“学会学习”, 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达到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探究学习 感知 品读 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创立的场地,有自由发言、各抒己见的民主气氛,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定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达到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
一、课文感知,铺垫探究
语文学习活动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感悟过程,要想真正展开探究活动,必须要求学生对相应的语言材料有充分的感知和理解,所以教师课上不能忽视“感知”这一教学环节,首先要依据语言材料的特点,通过适当途径使學生充分感知课文。例如:在教学《行道树》这篇课文时,教师抓住“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个哲理性语句,提出三个问题: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行道树忍受了哪些痛苦?深沉的含义是什么?从而把握了课文内容,再展开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堕落”、“忧愁”的含义时,教学中便显得得心应手。整体感知课文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通过听、看、说等活动,教师应依据文章的体裁、语言、意境、长短和学生特点,选择最适当的途径,使学生触发对文章的体裁、主旨、语言、风格、表达等方面的整体的笼统的感受,从而为进一步学习铺展道路。
二、课文品读,展开探究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都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会学习”。
1.品味感悟语言,营造探究氛围。
传统的语文教学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缺少主动的认知和探究,致使课堂教学费时低效,学生语文能力低下,而依据一定语言材料,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却使语文课堂焕发了生机。如一位老师在进行《春》的语言品味时,并不是给学生枯燥的分析,而是营造了学生思索的广阔空间,让学生想象“小草偷偷地从地里钻出来”的情景,老师把句子改成“小草慢慢地从土里长出来”,学生在反复比较推敲后,得出以结论:“偷偷地”和“钻”写出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在理解“‘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着你”时,老师问“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什么感觉?学生依据自身体验,说出“温暖”、“亲切”、“慈爱”、“幸福”这些感受时,也真正理解了语言的含义,继而教师又说: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还觉得像什么?引导学生充分的展开联想和想象。这样的语文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活动,整个课堂上都是学生在思考,在品析,在探究,在进步,学生从语言实践中感受了语言运用的神妙,从语言实践中学习了语文。
2.积累运用语言,巩固探究成果。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积累”,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要求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抄写精彩语句,有意识有计划地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并要求学生依据生活经验,模仿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写作。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后,指导学生摘抄描写精彩的句子,并模仿课文“观察仔细,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抓住景物特点,用形象生动的笔墨进行描写”的方法,描写本地的冬天,学生由于有法可依,自然写得不错。
3.倡导自主探究,实现语文学习个性化。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
(1)给学生自主探讨的空间。以前的课堂教学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接受记忆、机械训练。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只有多给学生自由思考、相互探讨的机会,才能不断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开发智力,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2)给学生表达思想、展示自我的机会。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多给他们表达自己思想、展示自我的机会。多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尽情地想,尽情地说,就
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表现欲,便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文延伸,体验探究
“语言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同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把课堂教学延伸于是课外,组织和指导学生接触生活、体验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变“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是学习语文的最好空间,如果我们能真正认识到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用生活学语文,回归真实,返朴归真,学生就会真正感到语文学习的兴趣。
创设开放的课堂主要两种方式:一是向课外开放。课前可以让学生去感知、搜集有关课文这个“例子”。尽力扩展,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知识领域;二是向生活开放。课堂教学应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投身于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中去学习,通过听广播、看电视、上网的渠道,利用校外教育资源,享受开放式学习的乐趣。
总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q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探究学习 感知 品读 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创立的场地,有自由发言、各抒己见的民主气氛,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定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达到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
一、课文感知,铺垫探究
语文学习活动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感悟过程,要想真正展开探究活动,必须要求学生对相应的语言材料有充分的感知和理解,所以教师课上不能忽视“感知”这一教学环节,首先要依据语言材料的特点,通过适当途径使學生充分感知课文。例如:在教学《行道树》这篇课文时,教师抓住“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个哲理性语句,提出三个问题: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行道树忍受了哪些痛苦?深沉的含义是什么?从而把握了课文内容,再展开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堕落”、“忧愁”的含义时,教学中便显得得心应手。整体感知课文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通过听、看、说等活动,教师应依据文章的体裁、语言、意境、长短和学生特点,选择最适当的途径,使学生触发对文章的体裁、主旨、语言、风格、表达等方面的整体的笼统的感受,从而为进一步学习铺展道路。
二、课文品读,展开探究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都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会学习”。
1.品味感悟语言,营造探究氛围。
传统的语文教学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缺少主动的认知和探究,致使课堂教学费时低效,学生语文能力低下,而依据一定语言材料,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却使语文课堂焕发了生机。如一位老师在进行《春》的语言品味时,并不是给学生枯燥的分析,而是营造了学生思索的广阔空间,让学生想象“小草偷偷地从地里钻出来”的情景,老师把句子改成“小草慢慢地从土里长出来”,学生在反复比较推敲后,得出以结论:“偷偷地”和“钻”写出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在理解“‘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着你”时,老师问“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什么感觉?学生依据自身体验,说出“温暖”、“亲切”、“慈爱”、“幸福”这些感受时,也真正理解了语言的含义,继而教师又说: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还觉得像什么?引导学生充分的展开联想和想象。这样的语文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活动,整个课堂上都是学生在思考,在品析,在探究,在进步,学生从语言实践中感受了语言运用的神妙,从语言实践中学习了语文。
2.积累运用语言,巩固探究成果。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积累”,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要求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抄写精彩语句,有意识有计划地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并要求学生依据生活经验,模仿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写作。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后,指导学生摘抄描写精彩的句子,并模仿课文“观察仔细,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抓住景物特点,用形象生动的笔墨进行描写”的方法,描写本地的冬天,学生由于有法可依,自然写得不错。
3.倡导自主探究,实现语文学习个性化。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
(1)给学生自主探讨的空间。以前的课堂教学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接受记忆、机械训练。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只有多给学生自由思考、相互探讨的机会,才能不断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开发智力,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2)给学生表达思想、展示自我的机会。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多给他们表达自己思想、展示自我的机会。多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尽情地想,尽情地说,就
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表现欲,便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文延伸,体验探究
“语言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同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把课堂教学延伸于是课外,组织和指导学生接触生活、体验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变“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是学习语文的最好空间,如果我们能真正认识到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用生活学语文,回归真实,返朴归真,学生就会真正感到语文学习的兴趣。
创设开放的课堂主要两种方式:一是向课外开放。课前可以让学生去感知、搜集有关课文这个“例子”。尽力扩展,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知识领域;二是向生活开放。课堂教学应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投身于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中去学习,通过听广播、看电视、上网的渠道,利用校外教育资源,享受开放式学习的乐趣。
总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