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资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来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unv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家国同构;身家国同构;当代转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3.031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3-0138-03
  最近,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文库》中的一本专著《中国大学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研究》。笔者初看该书题目认为是一种应用性研究,可阅后发现该书作者不仅仅着眼于应用问题,而且他还在哲学层面、科学层面和实证层面进行了综合思考研究,可谓是一本值得阅读、值得品味的著作。看得出作者是经过多年研究,汇集了助学思想和德育思想而提出的课题,凭其研究方法和理论视野整合上的特色,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所立项。阅后感觉,该书内容充实丰盈,逻辑严密合理,思路纵横结合,依据充分坚实,结论明晰透彻,在学生资助与高校德育研究方面体现出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理论视域,是一本创新性、实践性很强的研究成果。通观这部专著,笔者可以深刻体会作者的理论深度和跨学科的思维方法论,因此值得向学术界加以推介。
  第一,提升学生资助效果是国家和个人的双重利益追求。本书作者采用德育视角来研究分析学生资助问题,改变单纯就资助研究资助问题的方法论,运用德育思维方式优化学生资助结构、资助模式、资助机制、资助项目以及资助整个体系。我们知道,学生资助制度是为学习成绩优良的贫困学生提供上大学的具体措施,这既可以维护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也可以实现社会阶层良性流动的和谐社会模式,其主旨在于为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为构建和谐社会采取的社会保障措施。作者立足资助问题采取德育方法思考研究学生资助事业,这恰切的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学生资助的本质在于育人,从德育的原点反过来探寻学生资助有效途径和策略构建,这体现出本项研究的创新性。引导学生资助人员采用德育方式开展学生资助工作,优化资助流程,这为实现资助目的提供了科学化、人性化的资助育人观念、方法和策略。
  第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追求。作者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维方式出发,针对具体而又鲜活的现实中的人,让自己的理论不致脱离利益而使思想出丑,紧紧抓住人追求利益的特性,采取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的方式,改善学生德育工作效果。作者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情感需要,倡导运用学生资助这种物质帮助的方式,化解学习刻苦但家庭贫困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困境,为这部分群体提供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制度安排,让这些学生切身感受到:社会是公平正义的;是维护最大多数群众利益的;社会是和谐的、友善的;党和国家始终关心青年学生发展和幸福的。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有说服力、更有实效性。
  第三,作者采取纵横交错的研究方法,纵向分析中国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在大视野中分析划分学生资助阶段的理论依据和社会背景,为目前采用的资助模式提供理论前提和实践根据,从而挖掘每一个阶段的资助体系德育功能,并据此剖析该项资助制度的实践效果和德育价值,为当今学生资助体系的德育功能发挥提供方法索引。横向分析国外大学生资助体系的运行状况,作者不拘泥于单一的理论视域而采取宏大理论视野的研究方法,整合为三个具有实效性的研究视域,即多元化、整体化和法治化的资助运行模式,这样的划分方法有利于分析国外学生资助的基本运行规律,从中开掘出学生资助的德育效果,反过来引发我们的思考,如何构建适合本国国情的大学生资助体系,进而提高学生资助科学化水平,实现资助育人目的。
  第四,在互联网 的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运用现代方法。关注社会网络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有利于提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务实性效果。《中国大学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研究》中蕴含着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模式,作者将学生资助体系的德育践履方式创造性地提炼为制度化德育方式、生活化德育方式、群体化德育方式和人本化德育方式。正如作者所言:“执行资助制度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和提高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容易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而这种情感通过环境的不断强化又能升华。通过升华了的情感调动新的意志和行动,提升人的思想品德水平。”他还认为:“大学生资助活动需要紧密围绕学生生活开展,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即是教育,通过资助活动形成‘教、学、做’合一的生活状态,有利于学生道德情感的生成与发展。”他更进一步地认为同一受助群体的相似性有利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思想情感相通易于交往,人们之间的交往是践行其人格的唯一途径。德育过程中产生共同感是最重要的情感效应。资助活动最容易提升学生感恩情怀,满足人在精神成长方面的自我需求,诚然,还取决于资助过程是引起受资助者内在情感运动的过程。在同一制度下的学生群体内部交往中,共同感是通过表情、体态、声调上的情感传递、情绪感染、移情以及经过模仿、强化、从众等心理机制产生的,这是直接的情感交往的自然结果。”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自然感受到作者的缜密思考和现实关切,看得出作者本身扎根在高校德育和学生资助的第一线,同时又能超然物外,深入思考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和价值追求,把握精准、分析透彻,才能有如此细微的策略和宏大的视野。
  第五,该著作挖掘出学生资助和学生德育的交集部分在于人文关怀,反过来说,学生资助和学生德育的本质也在于人文关怀。一方面作者透彻分析了学生资助的内在价值追求在于通过人文关怀体现出教育公平和社会正义,让学生资助这种光鲜事业成为学生发展的助推器,必然引发学生感同身受地体会到国家的关怀和社会的关爱,进而改善自己的思想境界,从而实现社会和谐的局面。另一方面,作者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发资源、寻找载体、搭建平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有效提高。他挖掘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有效办法,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前提——公平正义,在此基础上改善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没有良好的社会公平和教育公正作为基础和前提,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就很难得到本质改善和固化为内在品质。作者明确地抓住这个“牛鼻子”,运用学生资助制度体系的运行推进教育公平,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意志品质;学生处于这种环境下深切体验公平的环境、正义的行为,自觉升华内在道德良知、道德行为和道德追求;运用制度的刚性来规范处于其中的学生思想行为和思维方式,运用制度的规范功能规制学生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习惯和行为方式,内化为学生思想品质,然后自然流露于自己的生活之中,进而改善社会道德环境。作者这种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方式方法是值得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者重视的,也更值得学生资助工作者借鉴的,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开展资助工作,更加有利于学生资助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第六,运用学生资助营造良好环境,引导学生自觉塑造社会需要的人格。按照人格学理论,我们发现,作者通篇蕴含一种思想,这种思想就是要运用助学制度、助学机制、助学方式等手段营造特殊环境,让受助学生沐浴在这种特殊人文关怀境遇之中,通过环境的刺激,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力量和意志力量朝着有利于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生发或强化,进而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格行为。我们看到作者一再强调,资助者、受助者、资助制度等元素的融合,提倡资助者要运用资助制度、资助结构、资助方式和资助情景创设出适合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景和氛围。这都是在提升德育环境的影响力,改进人格塑造输入端的力度、温度和切合度,围绕人格“黑箱”改进周边设施,净化“黑箱”环境,提高人格层次,增强受助学生亦或受之影响的群体之人格魅力,即,增强人格的思想道德力量、智慧力量、意志力量和反省力量,塑造完美的大学生人格。这仅是我在粗略阅读后的感觉,读者还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发现更多的思想火花,去品鉴作者的思想层级以及由表及里的精神世界。
  众所周知,时代的发展呼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生产力发展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的发展模式。思想意识形态脱离不了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制约或支撑,必然受制于这些客观条件。经济全球化、信息扁平化以及互联时代都要求我们必须据此时代特征创造性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载体和途径,同时针对受众群体的普遍性特征利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创造性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制度载体或物质载体,有效解决学生面对的一切现实问题,化解生活中的矛盾和困境,破解成长过程中心理困惑和思想忧虑,让学生在平等友善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在公平法治的条件下健康成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大学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研究》恰切地呼应了时代的召唤,很好地运用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方式方法,将学生资助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共同推进两项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并且互助支撑、互相融合,使得资助与育人并行发展,实现共在条件下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也开创性跨学科融汇多学科知识、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补充思想政治教育宽口径研究思路,既关注学生生活中的经济困难,又重视学生思想提升中的疑惑,采取多重手段辅助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新发展。
  总之,读到这本专著我很高兴,因为它将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点。在此特向读者推荐此书,凝聚力量,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学生资助目标的深度融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2] 赵贵臣.中国大学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11,242.
  [3]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55.
  [责任编辑:张学玲]
其他文献
【摘 要】新时期的教改理念要求我们“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得好不好的标准,应该以学生学得好不好为尺度。备课是上课的准备环节,教师们会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在备课时进行“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等。但如果老师依设计“潇洒走一回”只能完成任务,并不代表学生接收到教学内容;只有依“生成”而定策略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后教要跟生成走,才会让学生学得好。  【关键词】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相关的文献著作的方法,结合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实际,进一步分析了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几点思考,揭示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本文的研读,有助于广大一线教师更加深刻的理解、把握和应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关键词】课标;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数学活动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进步,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变革。倡导多元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与兴趣,可以教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并让学生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懂得相互合作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即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多元化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的成功作铺垫。  【关键词】兴趣化;多样化;小组合作;生活化;多元化  在我国的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是能实
【摘 要】没有影响力就没有生命力,没有生命力就没有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学校的发展。我校结合学校教育实际现状,在2011年提出了“生命教育”特色教育定位,在已有“生命教育”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明晰“生命教育”的内涵、梳理“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把“生命教育”作为引领学校文化建设的“纲”,全面带动学校教育工作,共同走出了一条至善至美的教育之路。  【关键词】美善;生命教育;特色学校  一、思考与定位
【摘 要】教育以育人为本,管理以学生为本,只有坚持以生为本,抓好小学生的管理工作,才能够有效地培育出祖国优秀的接班人。本文从“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切入,指出小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论述实施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培育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以生为本;小学生;管理工作  一、“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1.“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新课标指出:
【摘 要】长期以来,在作文教学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两种主要模式,即“先教后写”与“先写后教”。学界对以上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劣往往争论不休。其实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已是不争事实,但二者之间却不应是对立的关系。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融合二者。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研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引入为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本文拟在“研学后教”的理念下,探索出一条适合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的具体教学方法。  【关键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广州市天河区先烈东小学通过课堂渗透、家校合作、课题带动、团康活动、个案小组辅导这些方式,可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做好铺垫。  【关键词】心灵成长;幸福人生  先烈东小学建立“行政主管,专家指导,教师家长全员参与”的立体化工作机制,明确教师职责,保障专项经费,重视师资培训,要求所有老师将心理辅导与各项教学教育活动相结合,关注孩子的心灵,尽力帮助每一个学生
【摘 要】反馈是实施控制的常用手段。教学活动是一个包含多种因素的复杂系统,反馈几乎是每堂数学课都要经历的过程,它是教学中最灵动、最有活力的环节。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反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随时针对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中反映出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及时采取措施,对后面的教学过程进行调整,以保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反馈;最大效果  一、课前预设反
后进生是指那些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都有比较严重的缺点,表现比较落后的学生。小锋同学是在六年级的时候,转学来到我班的后进生。刚转学的小锋在思想品德、组织纪律、学习成绩等方面都让人不敢恭维。举例说,一个长假期过后,他没做过任何作业,他说他的时间都用在玩乐上。还有一次,春游取消,老师把费用退回给每一个学生,但小锋把钱据为己有,还千方百计地蒙骗父母老师。经过多番追问,他才承认自己的行为。究其原因,他或多或少
【摘 要】组建一个优良的班级对孩子们的身心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我们学校开展“家文化”德育课题实践,通过创建如“家”般温馨有爱的班集体,使个体受到家氛围的感染,更加用心投入到班级生活,从而实现个人成长和集体发展。  【关键词】家文化;班队建设;有效策略  在学校教育中,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通过基本的活动单位——班级进行的。对于从不同家庭、幼儿园聚集到一起的一年级小朋友来说,组建一个优良的班级对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