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一直向前走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luzd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2010年10月22日
  地点:湖大附中报告厅
  
  师:上课!
  生:(齐)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我们今天来一起学习一篇叙说文,一篇故事。这是一篇外国的作品,先看我们的学习活动。
  (多媒体显示)主要分三步:第一步,说一说;第二步,品一品;第三步,背一背。
  很简单。现在进入我们的第一个环节——读一读。认识一下字,然后回到课文中去一起读!“闷热”,读!
  (多媒体显示)闷热 训诫 迂回 边缘 凝视 啜泣 瘦骨嶙峋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生:(齐)闷热 训诫 迂回 边缘 凝视 啜泣
  瘦骨嶙峋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师:好的。大家看一下训诫的“诫”字,边缘的“缘”字,凝视的“凝”,“凝”,鼻音,不是边音。还有目眩的“眩”,都是大家很容易读错的字,很容易写错的字。大家再读一下。“闷热”读!
  生:(齐)闷热 训诫 迂回 边缘 凝视 啜泣
  瘦骨嶙峋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师:好的!
  (多媒体显示)说一说——训练我们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怎么说呢?你要说,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多媒体显示)略读活动:说一说《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
  角度很多很多,关键在于你的想象。我刚才就说了一种,我说“咱们今天来学习一篇叙说文。”它就是一篇记叙文,它就是一篇故事。那它到底是一篇什么文章呢?答案不止一个。现在就请大家仔细的想一想,然后就把你的想法旁批在课本上。好,开始吧!
  生:(低头默读,做旁批)
  师:好吧!现在我们就来交流看看吧!请举手发言。哪一位先来?
  生1:(起立)
  师:好!谢谢你!
  生1:我觉得这篇文章虽然先讲了一个故事,然而到最后一段的时候,它就借这个故事来说明了一个道理。
  师:嗯。多好啊!这是一篇从一个故事里面引发出深刻道理的一篇文章。行啊,谢谢!你看她有一个角度了吧!还有谁想来?好,你来。
  生2:我想补充一下,就是这是一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亲身经历的事情,来用自己的感受再得出一步一步走,最后走向成功的道理的文章。
  师:嗯。角度又不同了吧?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通过作者对自己童年故事的回忆,来告诫大家一个道理。谢谢!继续来。好,请你来!
  生3:我觉得这是一篇鼓励大家不要惧怕挫折、勇敢向前走的这样一篇文章。
  师:嗯。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样面对面前存在的的困难,这就是经验。课文中恰恰有一个词,“经验”。好,继续。请你来。
  生4:作者通过描写一个小时候的故事,用自己的故事告诉读者怎样走向成功。
  师:嗯。你看,他用了一个词叫“描写”。我说的是“记叙”,他把它换成“描写”,这就变了。这篇文章中有很多生动的描写,因此这是一篇细节描写很生动的文章。好,请坐。多好的看法!现在需要更多的看法出来,好,谢谢你!
  生5:我觉得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是带有一种自豪的心理。他当时应该有一种欣慰的感觉。
  师:对,这是一篇回忆自己童年故事的时候,略带一种自豪、欣慰的情感而写出来的文章。因为他毕竟克服了困难。好啦,谢谢!
  读文章,第一步就要认识它,而且要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它。对任何文章而言,都是这样。好啦!还有什么看法?好的,请你来。
  生6:我觉得这篇文章的文体是一篇小说。
  师:噢!这是一篇像小说的文章。好的,实际上呢,它是一篇自己的自叙的文章,但是呢,它的笔法很像小说。有波澜,有矛盾,而且有故事的高潮。谢谢!看法很好啊!好,请你来。
  生7:我觉得这是一篇父亲引导孩子成功的文章。
  师:对啦,这是一篇写童年故事里面父亲对自己的教导的文章。你看,又发现了一个新的角度。好,谢谢!还有吗?好吧,请你来。
  生8:这篇文章用了很多心理描写,它在于告诉我们,不要在你没做之前就说你不行。
  师:嗯。这是一篇很注意表现自己心理活动的文章。不仅仅只是开头,心理活动的描写从文章的开始到故事的结束。这是它表达的一个大的特点。行,我们一起来小结一下。看屏幕!你看,大家说到了吧!
  (多媒体显示)抒写“我”童年故事的记叙文——回忆性
  先叙事再述感、层次分明的文章——清晰性
  基本上由“细节”构成的文章——生动性
  叙事的部分写的波澜起伏的文章——曲折性
  通过一件小事表现多个人的文章——艺术性
  通过一件事表达生活感悟的文章——深刻性
  师:这是抒写“我”童年故事的记叙文——回忆性。把“回忆性”三个字批上;好,换个角度,这是先叙事再述感,先有记叙,然后有议论,这样的层次分明的文章——清晰性。很明显,这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叙,第二个部分是议。很大的部分是叙,最后一段是议;这是一篇基本上由“细节”构成的文章——生动性;再变一个角度,叙事的部分写的波澜起伏的文章——曲折性。自己到悬崖上面去了,但是下不来。然后爸爸帮助他终于下来啦。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本来就不想去,去了之后又下不来;接下来一点我们也看出来了,通过一件小事表现多个人的文章——艺术性。不仅表现了我,还表现了父亲,还表现了其他的人,还表现了同学,因此它很有艺术性。不仅仅是表现一个人,而是表现多个人;继续看,这是通过一件事表达生活感悟的文章——深刻性。刚刚我们的同学都说到了,因此它很深刻,它告诉我们生活的经验和生活的哲理。
  这个活动大家进行的很好,我要表扬大家。注意,老师要告诉大家的是:看任何文章首先就是要多角度的去认识它。好,现在开始我们的第二个环节,学习活动。
  (多媒体显示)品一品——训练我们的品读能力、欣赏能力。
  话题品一品:精度活动:品一品你阅读第14段到22段时品味到的精彩之处。
  第14段,哪一段?从哪个地方开始?
  生:(齐)“我从石架向下望……”
  师:对,大家都走啦,同伴都走啦,杰利也走啦,就剩我一个人在悬崖的石架上。好,22段到哪一段?在哪里?
  生:(齐)“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
  师:好,对啦。现在我们就先来读,从第14段到22段。一起来朗读,大家先来读给我听一下。“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向下爬去,我会滑倒摔死的。”读!
  生:(齐)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向下爬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闷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变得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已出现了第一颗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昏暗。但是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筒光在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用电筒向上照射。“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来!”我啼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看见石架下面的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是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步,慢慢向下爬。突然间,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一双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禁想不到的是,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师:读得好!我们再来体会一种读法——距离感。你们看我是在崖上,父亲和杰利是在崖底下。那么父亲要向我说话,就不像平常对我那样说话。“父亲用电筒向上照射,‘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啦!’‘我下不来。’我啼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把它试一下,各自读一下。不要集体读,但是每个人都要读。“暮色苍茫,”读!
  生:(低声各自读)
  师:好!再换一种读法。自豪、兴奋。第22段,“我每次只移动一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好吧,一起来试一下。“我每次只移动一步”读!
  生:(齐)我每次只移动一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师:我建议大家把“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这个“验”字改成“历”,“经历”。人家的原文就是这样的,咱们这个教材把它弄错了。你看,“经验”是后面的议论,这里作者记叙的是“经历”。“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我们查原文就会知道,人家写的是“经历”。所以说,这篇课文其实是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的,前部分是“经历”,后部分是“经验”。大家把“经历”和最后一段的“经验”圈下来。
  生:(提笔圈词语)
  师:好吧,我们现在继续的沉思默想,这一部分,它的精彩之处在哪里?它哪一处很精彩?先每个人独立的思考,然后同桌之间再小声的交流。先是思考,再是交流。开始吧!
  生:(低头看书,思考)
  师:好的,同学之间、小组之间可以互相地交流了。
  生:(热烈的小声交流)
  师:多好的氛围啊!现在把你的见解告诉大家吧!
  生1:(举手)
  师:谢谢!请你来!
  生1:我觉得环境描写的比较好,就在15自然段和16自然段。它先说“暮色开始四合”,然后又是“一片寂静”。这就说明是晚上天黑的时候。本来作者内心就很恐惧了,然后又是一片寂静,他一个人在那个悬崖上,就更显出害怕。
  师:对!环境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暮色四合”啊,“暮色苍茫”啊,“天渐渐的黑下来了”。环境的描写就表现了内心的恐惧。因此,妙就妙在环境的描写,很能够表现人物当时的处境。好,谢谢!很好的发现。好,请你来!
  生2:第14段和第22段讲了两个“啜泣”,这两个“啜泣”意思是不相同的。第一个“啜泣”是说明作者有一种害怕和怨恨,怨恨同伴丢下自己,也怨恨自己爬不下去。而后面一个“啜泣”则表现出自己很骄傲、自豪,一种成就感。这两个“啜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的突出他后面巨大的成就感。
  师:嗯。分析的多好!第一个“啜泣”是一种幻觉,写自己在哭,但他还以为是人家在哭。第二个“啜泣”,一种欣慰、激动。好,谢谢!继续,好,请你来!
  生3:第17段“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因为前面有环境的交代,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周围环境也是越来越黑了,加上现在越来越害怕,之前也弄不清楚是谁在“啜泣“,所以已经达到了一种精神恍惚的状态,因而现在即使是他最喜爱的、最亲近的爸爸叫他下来,他都没有足够的勇气下去。这就更突出了他后面的成就感。
  师:对,他不断的说话,“我下不来,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因为爸爸来了,所以他就一股脑儿的把自己的恐惧全部说出来了。好,谢谢!好,请你来。
  生4:第17到20段的语言描写很突出。从他和父亲的交流,父亲一步一步的引导他怎么去爬下来,然后他一点一点的慢慢去领悟这种走法。当他一步一步走下来的时候,回头去看,其实这是一种很大的进步。这里的语言描写通过他与父亲的对话完整的表现了出来。
  师:对,用对话的描写表现故事的过程,用对话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这里面的对话描写多么值得品味啊!我们看见了一个多么好的爸爸啊!好,谢谢。请你来!
  生5:第18至21自然段中,细节描写很好。爸爸说“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这句话表现了爸爸在运用巧妙的方法使“我”克服困难。
  师:嗯,这个很重要。我希望你们还要品析这位爸爸刚开始说的话,“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极为巧妙。好,请坐。好吧,继续发言吧!好,请你来。
  生6:第21段中开始说“我顿时有了信心”,后来又说“我的信心大增”。这说明我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困难。
  师:对。在父亲的指导下、安慰下,感觉到克服困难有信心了。好,谢谢!好,请你来。
  生7:19段和22段都用了“慢慢”,这就体现他非常的胆小,这就反衬出他后来从悬崖上下来的那种巨大的成就感。
  师:对。他“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前面是慢慢的,慢慢的,下到最后,就兴奋了,一脚就踏下来了。所以这种描写都极有层次。好,谢谢!继续。好,请你来!
  生8:课文中说这个石架很陡、险,这就说明他从石架上爬下来很困难,而且他自己也觉得很难克服。
  师:但是终于下来了。所以写石架很陡,写自己困在悬崖上,也是为表现后来自己的成功服务的。那么,这个故事是在一个暮色苍茫的时候,在一个很陡的悬崖上,把人物放在那个上面来表现的。好,谢谢!好,请你来。
  生9:18到21自然段父亲的语言描写很好。“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这就说明语气很亲切,很容易让人接受。因为父亲的鼓励,所以最后才成功的。
  师:对。“你能办得到的!”其实父亲也很紧张,但是他说“晚饭做好了!”貌似不紧张,给孩子一个轻松的环境。假设有一个父亲,有大量的父亲会是这样说的:“你这个家伙,怎么跑到那上面去了?”是不是?你看,这一对比就发现了,父亲说“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多亲切啊!他就知道孩子这个时候很紧张。好,还有吗?好,请你来。
  生10:15段和21段形成对比。15段中说“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而21段中说“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就说明在我爬下悬崖的过程中,父亲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说明了他下来后体会到的巨大的成就感。
  师:对。而且整个过程给我们的是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好,谢谢!好,请你来。
  生11:我觉得第14段的心理描写很好。“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而且我还觉得14段到22段中间的景物的烘托、视觉的描写很好。他看到崖顶陡,因而产生了恐惧感。在他真实的往下走的时候,他应该在心里迈了很大一步。
  师:对。从觉得“更陡、更险”到“顿时有了信心”。“我能办到。”这是巨大的飞跃。这就是在极短的时间内的成长的过程。好,谢谢!你看,我们品到了多么精彩的地方,这就是读书啊,这就是品析,这就是欣赏。好,还有一位同学,请你来。
  生12:第21段“这似乎能办得到,”到“我能办得到。”这里作者把他认为的大困难化成小困难了,然后把小困难再化成没有,作者从而取得了战胜困难的方法。
  师:对。你们看,“小心翼翼的伸出左脚”,这个“伸”字,“去探那块岩石”,“探”字,而且后面“踩”字,用的多么准确。好,请坐下!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精彩之处。基本上都被我们品味出来了。老师再小结一下啊!
  (多媒体显示)精彩在用顺序的手法记叙故事的发展,脉络清楚,层次分明。
  精彩在于暮色苍茫的场景中表现人物。
  精彩在心理感受的描写贯穿“始终”。
  精彩在语言的描写成功地表现了父亲的形象。
  精彩在每一处的细节描写都非常生动。
  精彩在仅仅只用一笔就表现了杰利的形象。
  精彩在文章由众多的小段组成。
  精彩在用“经历”一词简洁地概括了整个故事。
  师:精彩在用顺序的手法记叙故事的发展,没有插叙吧,也没有倒叙吧。一个环节、一个细节的写下来。因此,脉络清楚,层次分明;精彩在于暮色苍茫的场景中表现人物。这句话很重要,一个场景。凡读故事性的文章,凡读小说,都要注意场景;精彩在心理感受的描写贯穿“始终”,而且形成鲜明的对比;精彩在语言的描写成功地表现了父亲的形象。一个很会帮助孩子的父亲,很懂得孩子心理的父亲;继续看,精彩在每一处的细节描写都非常生动。你们看着若干个段落,没有哪一个细节不是写的很生动的。虽然语言很平实,但是很生动;精彩在仅仅只用一笔就表现了杰利的形象。(笑)有一点我们没看出来,父亲是谁带来的啊?
  生:(齐)杰利
  师:对。你看前面有一段。“孩子们都走了,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这个里面就有值得品味的地方。“噢,果然,杰利出现了。原来父亲是杰利带来的。”仅仅用一笔就表现了杰利的形象,太妙了;精彩在文章由众多的小段组成。这句话好像看起来不重要,其实有位作家他说,如果他要训练中学生写文章,就训练他们写小段结构的文章。因为它们富有诗意,很好看,不是一大块的表现在书本上或是作文本上;还精彩在用“经历”一词简洁地概括了整个故事。就是我刚才要你们改过来的地方,“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用“经历”一词概括了整个故事,也是很妙的。“经历”这个词呢,再加上我们刚才品的两个“啜泣”,还有几个动词的使用,等等。这个里面的妙处是很多的。
  好,谢谢大家的努力,这次的课文品析非常的成功。继续来,背一背。
  (多媒体显示)背一背——训练背读能力,增加语言积累。
  师:你们一定会知道要背哪个地方。背哪里呢?
  生:(小声)最后一段。
  师:最后一段,是吗?对。开始背吧!
  (多媒体显示)背一背——背读活动:背诵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文章叙议结合的写法,体味这一段中的人物心理。
  生:(大声开始自由背读)
  师:好的,我们一起来读吧!“我曾屡次发现……”读!
  生:(齐)“我曾屡次发现,当我以为看到前途遥远以致灰心丧气时,我只要想到很久以前我在一座小悬崖壁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说,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是多么遥远。”
  师:多么精彩的表达啊!在这“岩石”这个词就不是真正的岩石了。他说“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这就指的是生活中的困难。然后他克服了困难,他就会想,自己走过的路是多么的遥远,他是惊奇而又自豪的回头看看。所以这个小段表现了这篇文章叙议结合的结构,同时,给我们深刻的生活的道理。
  好,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今天的学习。
  (多媒体显示)我们今天实践的是文章的一种基本的读法:说一说,品一品,背一背:略读,精读,背读。略读是说一说,精读是品一品,背读是背一背,积累好的语言材料。
  好,同学们辛苦了,我们休息一下。下课!
  生:(齐)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点评:
  “经历”和“经验”二词如同对课文的概括一般,也正好对我这次听课感受给出了精妙的总结——一次听余老师讲课的“经历”,众多受益匪浅的“经验”。余老师亲切从容的教学姿态、优美而又富有诗意的教学语言、精致细腻的教学设计及丰富灵动的教学过程,都给我们听者留下了深刻的“经验”。
  其一是余老师精致的“板块式”教学思路设计。这并非毫无关联的板块连接,“读一读——品一品——背一背”三个教学活动以一种层进式教学造型展现,环环相扣、整体推进,呈现出艺术的“组合”之美。其二是巧妙的“设置话题”教学策略。“说一说这是一篇什么文章?”,“说一说第14—22段的精彩之处在哪?”通过余老师恰到好处的“引发”,“主话题”油然而生,学生随即被调动,“自主”地来“探究”课文,顿时“百花齐放”,余老师最后精简的“整合式评点”,不禁给人一种收放自如之感,使学生也在探究和实践中来体味自主学习的快乐。这种教学效果所呈现出来的“意义”是让人十分欣喜的!其三是其“美读欣赏、诗意盎然”的品读积累活动。“一词经纬”的读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感受这篇美文,读出“距离感”,读出“自豪感”,而且把最后一段叙议结合的人生哲学积累下来,使学生在美中学习,在美中成长。
  余老师是智慧的,但这智慧正如他自己所说,都是在不断勤奋积累的基础上得来的。上述成果,无一不要求教师本身的“高水平”。这对于已经步入教学的年轻老师及即将步入这个行业的后辈来说,无疑也是一堂生动的人生哲学之课。汲取智者的经验,跟随余老师一起,愿我们也“走一步,再走一步;一直向前走。”
  [作者通联:余映潮,湖北荆州教科院;赵海艳,湖北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嫁给马云  今天有一个人对我说:“嫁给马云的理由就是你可以用老公的钱無止境地买东西,但是买完之后这些钱又落入了老公的口袋,这简直就是一台永动机!”  我的天啊,她说的好有道理,我竟然无言以对啊!补救措施  顾客:“你们店卖的‘身体长高灵’真的像广告上说的那么灵吗?”  售货员:“当然,如果不灵的话,还有补救措施。”  顾客: “ 什么补救措施?”  售货员: “ 我们店兼卖‘厚底鞋’。”
有一次在西藏旅行,当越野车把我们带到素有神仙居所之称的鲁朗时,一个游客刚跳下车来,便大声疾呼:“你们看这草地上,有多少牛粪啊,真让人受不了!”  他的朋友忍不住哈哈大笑,说:“你让自己的目光抬高一点好不好?不要总是看着自己脚下那片地方!顺着这青郁绿浓的牧场,你往远处瞧瞧吧,你的视野里会出现烟暇掩映,林野郁葱、天云澄碧的画境;万象春氣,山河雄壮,胜景于前,置身于此,为什么非要低头向下呢?”  两人的
“思辨”一词在词典上的意思是:①哲学上指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②思考辨析。因为本文要讨论的主要是高考作文的写作,所以重点选择第二个义项来探讨。  为什么选择“思辨”一词来探讨作文写作呢?这是因为,“思辨”一词在当下高考作文的写作状态中既稀缺又热门,说稀缺是因为目前能够体现思辨性的作文不多;说热门又正是因其稀缺性所引起的,很多教师或教育工作者都关注到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许多见解。笔者
文本细读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在20世紀由英美新批评派创造,主要内容就是仔细解读文本的要素,包括语言、结构、意向、象征,通过文本细读能够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精华之处,对文本所描绘的世界更加近距离地接触,甚至将自己融入进去,对文章的节奏和肌理仔细品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背影》为例讨论初中语文阅读中的文本细读。  一、文本细读,梳理文章写作脉络  文本细读其实强调的就是“细”,包含着文章的内
从外表来看,鸭子有些像老鹰。然而,实际上,它们是根本不同的动物。你应该知道怎么能一眼就认出鸭子。比如,两者都可以飞,但是老鹰在空中高高地盘旋飞翔,鸭子尽可能地靠近水面低飞。  鸭子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呱呱地叫,整天呱呱叫个不停,早晨醒来时会呱呱大叫,会为别的鸭子抢走自己的食物而叫,也会为没有达到什么目的而叫,只会叫,到最后什么成果也沒有,这是一种糟糕的习惯。  让我们来观察几种情形,就能看出鸭子的特征
编者按  阳春三月,万物勃发。应深圳市新安中学的邀请,本刊编辑部一行5人对彭莉琼老师的语文教改实验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通过听课、访谈、阅读实践材料、座谈等一系列活动,我们对彭莉琼老师的语文教改实验有了一定的认识与思考。彭莉琼老师从2000年起就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综合改革实验,经过3轮改革实验,实验效果明显,学生升中考语文成绩“A ”比例达到50%以上,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的可持续性显著增强,受到学校
无意中在网上看到某电大一道《现代汉语》试题,要求指出所列成语的书写错误,“名符其实”就是其中之一(2006年6月28日)。实际上“名符其实”与“名副其实”都可以用,在此怎么将其列为书写不正确的成语呢?类似的将“名符其实”之“符”判为错字的并不是少数。一个实验小学的网站,将“名符其实”归入容易写错的成语,且在其后括号中将“副”列为规范用法(2006年3月28日)。《中国出版》(1998年第3期)中一
英国的一家百货公司最近有了个小小的烦恼,他们想减少外卖和野餐食品附送餐具的成本。最后想到,为啥不把刀、叉和勺子三合一呢?这样就能减少2/3的餐具成本了!  他们被自己的机智感动了,转头就把这项任务交给了当地一家设计机构,并很快拿到了成品,这便是Tritensil,一种多功能的西餐餐具。这款餐具集合了刀、叉和勺子三种功能。整体像是在一把勺子的一侧增加了一点锯齿结构,可以用做刀具,而前端则变成了叉子。
提起人们内心深处最害怕的东西,很多人会说怕穷、怕老、怕丑等。但是这些脱口而出的恐惧却偏偏不是你潜意识中最害怕的,潜意识恐惧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直接的恐惧,可能是早已存在但你从未意识到,或者说你有意逃避的恐惧。今天我们就来测试一下,看看你的潜意识中会不会存在害怕的东西。  测试开始:看上图第一眼看到什么,请根据直觉回答!  A.月亮 B.枯树  C.飞鸟 D.人影  E.眼睛测试结果:  A.潜意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