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过热的形势下出任国家计委主任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04140102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的发展,曾多次经历过“正常—过热—调整—偏冷”的怪圈。这种多次反复的怪圈,长期困扰了中国的政府。中国经济能不能走出这个怪圈?能不能走上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1993年开始实行的宏观经济调控,回答了这个问题:中国可以走出怪圈。


  市场经济要不要有维护公众利益的政府干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不要和能不能实行宏观调控?1993年宏观调控的实践回答也是肯定的。
  1993年3月,我调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宏观经济过热的问题再次摆到了国家计委面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家计委坚决落实中央的宏观调控决策,坚持搞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总量平衡,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控制物价,调整经济结构,针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不同情况,实行有上有下、有进有退、进退适度的灵活调控措施,既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又保证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1996年成功实现了“软着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积累了经验。
  一、出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
  1992年下半年,不断听到要调我到国家计委工作的传闻,开始我并未在意。到1992年底,由于我的工作去向同研究国家体改委1993年工作安排直接有关,我就在一次国务院会议后,当面问李鹏总理有没有要调动我的工作这回事。李鹏说,是研究过。他说,中央考虑,下次政府换届,如果邹家华同志继续兼任国家计委主任,你的工作就不动了,仍留任体改委主任;要是家华同志不再兼任,则调你任计委主任。不久,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在一次小组会议进行的过程中,朱镕基同志把我找了出来,告诉我,中央已经决定,邹家华不再兼任国家计委主任,调我任计委主任,并说江泽民、李鹏和他本人都全力支持我到计委主持工作。


  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新一届国务院组成人员名单,我被任命为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对于我要出任的这个职务,它的份量,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它所需要的人望,我还是有点自知之明的。在我以前,先后担任国家计委主任的有高岗、李富春、余秋里、姚依林、宋平、邹家华。我是担任这一职务的第七人。同他们比较起来,我在党内的资历最浅,水平、经验和贡献都远不能同他们相比。我曾经先后担任过轻工业部计划组副组长、上海市计划委员会主任(兼),深知计划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计委虽是经济业务部门,工作中要讲经济、讲业务,同时它又是党和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主要综合部门,工作中更要讲政治,讲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要处理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错综复杂关系,是经济社会矛盾集中的部门,许多重大问题不是单纯从经济角度就能处理得好的。
  在到国家计委机关上班后的第一次干部见面会上,我在表态中讲道,中央决定调我到计委工作,我知道这是一项繁重的任务,我会努力去做,希望能得到全委同志的支持。我已经多年没有直接从事计划工作,想先了解一下工作情况,找各司的同志听听意见。我强调说,只能是我找你们,不能由你们来找我。会后,有位熟悉的同志对我说,你这句话大家表示不大好理解,为什么只能是你找别人,而不能让别人找你呢?我说道理很简单。我初来乍到,不想先入为主,也不想别人对我施加影响。我会按照中央的指示精神和各方面对国家计委的意见,主动地、不带偏见地了解情况,听取意见。想听什么,不想听什么,都由我自己决定。与我的任务不相干的事,我都不想扯进去。什么事情都往我的脑子里灌,我会六神无主,陷于被动。他说,你这一着棋倒也是走得有道理。
  我的这次工作变动,从改革计划经济模式的意义上讲,可以说是从改革的动力——国家体改委的工作岗位,一下子成了改革的对象——国家计委的工作岗位。这个工作角色的转换,又正赶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生根本性转折的时期,也就是计划经济要在中国最终消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的时刻。我感到有点被推到风口浪尖上的味道。过去对别人“指点江山”、“坐而论道”,现在则要轮到自己真刀真枪地干了,麻烦和考验会扑面而来,说话做事都必须分外用心。这种从改革的动力到改革的对象的经历,也使我有了一种特殊的感受。


  1992年党的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社会上对国家计委的职能定位有种种议论,最尖锐的意见是西部一个省的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撤销国家计委。国家计委的机关工作人员本身也有点思想混乱,对于今后的工作去向感到无所适从。1993年初,国家计委召开委务会议,会上有的同志提出计委工作“有位”、“有为”的问题。还有的同志说,过去国家计委机关门前是车水马龙、门庭若市,现在是车少人稀、门可罗雀,有些失落感。我到任后,他们向我汇报了这些反映。我表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既然决定设立国家计划委员会,就不存在“位”的问题,有了“位”就要“为”,而且要努力“为”好,也只有“为”好了,才有更好的“位”。我一直认为,中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改革,绝不是、也不可能是让政府在短时期内完全失去作用。中国要搞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做的事情很多,而且底子薄,国土面积辽阔,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资源条件和建设能力都差异很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也需要一个过程,许多重大问题没有政府的倡导、规划、推动和协调是不可能得到解决的。
  不久,新的问题果然推到国家计委面前,这就是宏观经济越来越热,地方和部门各行其是,而中国的市场又很不成熟,“看不见的手”在兴风作浪,“看得见的手”怎么办?作为政府的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国家计委要不要“为”?能不能“为”?怎样“为”?   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开始了国家计委主任的生涯。
  二、中国经济再度过热
  新中国成立以来,曾多次发生经济大起大落的波折现象。我查了1953年到1996年44年间中国经济的历次波动情况。在44年中,大的波动有5次,其中经济增长率波动在两位数的有4次,覆盖的时间长达20多年,被一些干部和经济学家称之为“折腾”。在历次五年计划和大的调整中,波动最大的峰谷差,是1958年至1962年的大起大落,最高年和最低年的经济增长率相差高达51.7个百分点。波动最小的是1992年至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起伏落差只有4.6个百分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波动最小的一次。最高年和最低年的经济发展波动过大,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是很大的,有的是破坏性的影响,造成经济大步倒退,多年都恢复不了元气,教训极为深刻。历年波动情况见下表:
  总结历史,这里面有些什么值得研究的现象,有哪些教训值得后人引以为鉴,避免重蹈覆辙,把教训变成引导国家健康发展的软实力。我认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主要是“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领导人不尊重客观规律和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造成了反反冒进的失误,“大跃进”的失败,直至“文化大革命” 的10年破坏。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则有两个现象值得深思和总结,一个是投资饥渴症,一个是政府换届的政绩效应。这两者的结合和相互作用,便催发经济过热,发展失控,造成新的经济波动,甚至是很大的波折。
  投资饥渴症,是匈牙利学者雅诺什·科尔奈在《短缺经济学》一书中最早提出的观点。他在书中讲道,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没有一个企业或非赢利机构不想得到投资。投资饥渴是长期的,不存在饱和问题。例如刚刚完成了一项投资,暂时满足了投资饥渴,很快又会产生新的饥渴,而且比以前更加强烈。投资饥渴症概括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普遍现象,讲得也很形象。我认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投资饥渴症同样是一种普遍现象,应当做历史的全面的分析。一个国家要发展,要进步,必然要进行建设,对投资的饥渴就是对建设的渴望和追求,它有正当的一面,可以起到唤醒人们觉悟的作用,可以提高发展的积极性。问题是饥渴的内容和饥渴的程度,饥渴的内容不恰当,饥渴的程度失控,就会带来负面的效应。而过度的饥渴,一旦成为政府行为,成为受个人功利主义驱动的执政目标,又失去市场的正确导向和发展的理性指导,它的负面效应就会迅速膨胀,引发经济过热,发展失控,直至走向良好愿望的反面。
  我查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历次经济过热、投资膨胀与政府换届的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正相关的同比关系。左边的这张表,列出了历次政府换届的当年和第二年,国民生产总值和投资都双双攀升的情况,而这种攀升的结果必然导致经济过热,导致资源配置“错位”,物价上涨,引发经济生活混乱,以致不得不进行治理和调整,并付出更多的代价,让社会的总供给与总需求恢复到正常、合理的区间。
  分析表中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政府换届的政绩效应,除了1989年受政治风波的影响,GDP只增长4.1%这个特殊的例子外,其余各次换届的当年和第二年,GDP都是高位增长,达到或者接近两位数的增长。除了个别年份外,投资更是高位增长,成倍或数倍地高于GDP增长速度,成为催发经济过热的主导因素。
  1993年的经济过热,不同于以往的是,这次热得快、热得猛。1992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4.2%,工业总产值增长24.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4.8%,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8.6%,这些数据表明,1992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显示出过热的迹向。在这个基础上,1993年上半年的各项指标再创新高,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达到3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率高达61%,35个大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7.4%,6月份高达21.6%。这种形势的出现,有几个重要原因:第一,经过15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运行机制、人才成长、经验积累都为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二,经过多年积累,经济实力增强,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开放,外资的进入,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都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必需的物力和财力。第三,邓小平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破除了多年禁锢人们思想的理论迷信和思想束缚,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和加快发展的积极性。
  1993年,也是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的政府换届年,正像我在上面所分析的,各地的新一届政府产生后,都有急于要多做些事情的愿望,换届政绩效应应运而生,神州大地,一片大干快上的景象。(待续)
其他文献
近年来,在煤炭经济持续下行的困难形势下,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徐矿集团)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按照有保有压、有进有退、有增有减的思路,坚持以转型转移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主动做好产业调整加减法,有序退出落后产能减亏脱困,暂停建设和开发新的煤炭项目,大力发展优质煤电一体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向中高端迈进,在困境中探索走出百年老矿转型发展新路子。  一、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主动退
期刊
日前,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在京成立并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该专家咨询委员会由王春正、陈锡文担任顾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张晓强担任主任委员,韩俊、赵中权担任副主任委员,25名来自各大研究机构、院校、企业和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受聘成为首批委员。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到会并作讲话,张晓强主任委员在会上讲话并主持召开了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后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与会专家就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201
期刊
摘要:基础设施是地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要素,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对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物质性条件。本文从贫困状况、基础设施援建政策及建设进展、成效差异三方面对中美两国典型连片特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其减贫成效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了连片特困区的发展,从而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了脱贫致富的目标。  关键词:连片特困区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比较研究  一、引言  全面
期刊
6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李朴民出席国家发展改革委定时定主题新闻发布会,发布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并回应热点问题。从相关数据看,5月份,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效果持续显现。  5月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总投资780亿元  李朴民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5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核情况。5月,国家发改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6个,总投资780亿元。包括农业水利项目5个,总投资92亿元;
期刊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欧洲深化发展,拓展对欧关系势在必行,选择欧洲战略支轴国进行建设既有实践价值也有可操作性。为此要设立明确的选择原则与建成标准以防止该建设被“概念化”与“泛滥化”,同时保证中国有限外交资源可以被合理使用。意大利作为传统欧洲强国,非常符合欧洲战略支轴国建设的要求,可以作为欧洲战略支轴国的潜在选择对象,下一阶段外交工作应重点加以关注。  关键词:一带一路欧洲战略支轴国选择  机
期刊
近日,黑龙江省召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关于加快建设"龙江丝路带"推动对外开放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为龙江开放提供的重大机遇。打造我国向北
期刊
2013年以来,陕西煤业化工集团针对煤炭市场持续低迷、行业经营严峻复杂的形势,积极适应市场变化,主动应对煤炭产业深度调整,提前布局,精心实施,主动作为,在化解煤炭产能过剩和实现脱困升级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一、提前谋划,主动作为  2013年初,集团公司提出陕西渭北老矿区成本高、品质低没有竞争优势的矿井实施产能退出的设想,并逐个企业进行调查摸底,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按照轻重缓急,形成了煤炭
期刊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以下分别简称《意见》和《福建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勇就此接受了记者采访。  记者:为什么要出台《意见》,这份文件有什么重要意义?  张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
期刊
章丘东风煤炭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称东风煤炭集团)是以煤炭为主导、家用纺织及物业租赁等多元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原有11处生产矿井,核定生产能力203万吨/年,企业涉煤人员8600多人,另有1家非煤企业和4处工业园。2015年以来,章丘市委、市政府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煤炭企业转型升级步伐,促进东风煤炭集团健康持续发展,研究决定全市逐步退出煤炭开采产业,在集中关闭玉山煤矿等8处年产能30万吨以下
期刊
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国家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内蒙古自治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经济运行总体呈现“稳、优、新、好”四大特点,符合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基本特征。  经济增长稳定 主要指标处于合理区间  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