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山周平在北京南锣鼓巷的一间四合院里待了一整天。
这位日本建筑师发现了不少有趣的事情,比如因为这间房子很小—37平方米、住着三代5口人的老四合院—所以没有传统的户型概念。床有时是沙发,也是孩子玩耍的地方,沙发到了晚上又变成床,厨房和卫生间之间没有门,有人洗澡的时候,厨房也就一起成了洗澡的空间。物品的使用也是如此,比如洗衣机搁在厨房,在做菜时,洗衣机就成了操作台,而有人洗澡它又成了卫生间台面的一部分。
他的任务是把这间小房子变得更加“好住”。这是青山周平第一次参与私人住宅设计,起因是受东方卫视一档装修真人秀《梦想改造家》节目组的邀请。你可能还没有忘记去年夏天受到关注的这档节目,它在某种程度上希望向观众展示,普通人的居住问题如何通过设计来改变。青山周平因此迅速登上了微博热搜榜,被中国观众熟知。
这并非小众需求。在中国城市中,大部分年轻人的住所都有一个共同指向:空间拥挤。随着城市化发展,挤在小空间里的不仅仅是在旧城区里生活多年的住户们,还有城市的外来者,尤其是刚刚工作担负不起昂贵房价的年轻公司人。对他们来说,30至40平方米的户型或许是最为合适的选择。
宜家也有同样发现。它在2014年推出了一个“IKEA PS 2014”系列,这是一条专门解决城市小空间生活需求而开发的系列产品。“2013年耐人寻味,这一年住在城市里的人首次超过了农村的人口。我们在瑞典、英国、美国、中国、日本这些国家做过一次调查,发现有1/5的人生活在不到30平方米的空间里。”Peter Klinkert是宜家PS系列的主管。
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一个问题—小空间未来不再是一个细分市场。“如今人们是选择生活在城市,提到小空间,你不能只联想到年轻人或经济上不够富裕的人了,小空间的生活需求有可能会是贯穿整个社会的。”Peter Klinkert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不过刚开始考虑小空间改造项目时,青山周平有些担心。“处理小空间最大的挑战是,你的设计要非常准确,如果你设计的尺寸跟实际情况差了5公分,这5公分很可能就会导致整个空间没法实现。我们做几百平方米的项目时,5公分没有太大影响,但这次差一点都不行。”
他在后来的设计中几乎全部考虑到了灵活性。比如升降桌,升起来是餐桌,降下来又是床的一部分,而独立的储物箱既可以做凳子,又能拼在一起用作沙发。正如同他观察到的,小空间里人们的生活状态发生了变化,设计师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到这一点。
他用日本工作室Nendo设计的带把手的餐盘来举例,“设计师考虑的也不是盘子,而是人们的生活情况发生了变化”,原来盘子一般是叠着放,所以才没有手把,但如今年轻人可能独自住在小公寓,不需要那么多盘子,一两个盘子如果能挂在墙上就能节省不少空间。
设计师处理小空间时,往往会从时间和空间出发去思考。例如,很多设计师都会考虑如何让床尽量减少对空间的占用,因为这是一个大多数只有晚上、没有意识的状态下用得到的东西,那么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利用空间在立体上的重叠,把床安置在比较高的地方,这样下面就可以留出很多空间,或者,是把床收纳到柜子里,用的时候再拿出来,而这是利用了时间上的变化。
在设计的时候,青山甚至更加细心,他留意到这家人的生活是比较通透、开放的状态—房子里不同的空间之间是没有门的。他不希望改变他们这些原来的生活状态,于是最后在这家人各自的生活空间里都没有做太严格的隔断。
也并非所有人都能请得起设计师。至少在日本,平均而言设计费会占到整个建设预算的10%,一些知名设计师收费更高。对普通住户来说,更普遍的选择是将设计委托给施工方的内部设计团队—成品不会太出彩,但基于经验累积,也不至于出什么错。
如果在施工总费用降低前提下保证高品质,而且设计费降到3%呢?伊礼智有办法做到。这位日本建筑师在日本推行了一组带有设计感的庶民住宅项目“i-works”,这个项目获得了2013年的日本Good Design奖。和很多同行不同,他接手的项目几乎都是住宅,尤其是小户型设计—其代表作,是一幢建筑面积仅仅29.74平方米的两层小屋“九坪之家”。
这个“i-works”项目最核心的概念是“标准化”。他将整个住宅的设计与建造打包成固定模块,以此为基础方案,然后提供几种叠加可选项,比如榻榻米房、窗户的设计组合等。
由于是与施工方合作的可批量复制项目,材料采购与施工成本也会降低,i-works项目一幢房屋平均2000万日元左右(约合107万元人民币)的建造报价也低于市价。针对基础方案,他提供了好几种组合,倾向于将玄关、楼梯、厕所、盥洗室、浴室分别模块设计。但考虑到模块接合处构造关系与设计风格平衡,固定好的组合方式无法改变。
这可能是最奇特的住宅设计方式了—建筑师不会为业主做一丁点儿设计修正,也不会与业主见一次面,但人们还是排队来使用他的设计方案。项目正式确立的3年间,至少有15幢房子的业主接受了i-works项目提供的方案。如果从概念提出时开始计算,迄今已经有300幢房子使用了这种标准化设计。
每幢房子的业主会付给伊礼智30万日元(约合1.68万元人民币)版权费。“在i-works项目里,设计完样板房之后,我就不会再参与那些复制的设计建造过程,也不会去施工现场。”伊礼智将节省下的时间更多用于新方案规划与其他住宅设计上。 整个i-works项目也在进化。伊礼智已经提出了建筑面积更小的“i-works 2.0”方案,以及隔热性能更好、更环保的3.0方案。明年,他将公布面向高龄族群、只有一层楼的4.0版本。他也在考虑可以塞在都市区狭小地块里的3层建筑。
由于都是小户型,他尤其重视动线(人在房间内的移动路线)规划、门窗等开口部设计与家具配置,在他看来,这些要素对居住舒适程度起到关键作用。他尤其喜欢圆桌,因为“既实用又能营造好的动线”。他将小户型设计经验总结成70条建议,出了本畅销书《小而美的家》,这也为他带来更多有同样需求的客户。
不过这种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尝试,对于普通人来说,最直接的办法恐怕还是去挑选一些适合在小空间摆放的成品家具。在日本家具市场,已经出现大量针对小户型设计的产品—比如极窄的书柜、书桌,以及大量收纳家具。
但国内情况并不是这样。“其实现在国内也有很多家具品牌都在提供一些这样的产品,像懒人沙发,适合小空间的饰品等等,”淘宝网家居、家装和百货负责人覃伟说道,“但可能专门针对这部分人群提供的解决方案还不是很多,对于小户型如何充分利用,这块市场并没有开发出来。尤其国内成品家具在设计上还是没有什么改变。”
宜家找到了一种解决方案。
这家瑞典家具制造商更愿意称自己为生活方式提供者,但他们的确反应更敏锐,也有能力召集好的设计师。“过去我们的设计师作品从来没有如此集中关注住在小空间里的人。”Peter Klinkert说。宜家PS系列意在回应最新的设计趋势和人们居家生活的变化,经1994年初次推出后,每3年都有全新系列的PS产品进入市场,如今PS 2014已经是这个系列的第八代了。
除了内部16人的设计师团队,宜家还召集了大概50位签约设计师,最后由19位设计师为这个系列带来了51件产品。所有的设计方案都指向一点,如何从尺寸上考虑做到不占空间,比如三角形设计能善于利用角落空间,折叠功能则便于收纳。
Peter Klinkert发现,跟以往比起来,人们不会在一个地方停留太久,他们更愿意选择租房,也更适应搬家;除此以外,即便在家里,他们也在不断形成新的生活习惯,最直接的例子便是,现在恐怕很少有人在卧室床上不捧着笔记本电脑。
“为小空间设计产品,你不能仅仅考虑这个产品尺寸上的需要,然后设计出一堆只能放在固定地方的东西—产品必须是灵活的,它能够四处移动,且充当多种用途。”对于小空间来说,房间的概念在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开放、流动的空间,没有任何规定这个物品只能用于厨房,它在环境的适应性上也要更强。
日本设计师Keiji Ashizawa为宜家设计的墙搁板,三角形的设计适合放置在角落,充分利用空间,下面的置物架可以放置东西,而顶部则有衣帽钩的功能—在日本,租别人的房屋是不允许在墙上敲钉子的。你可以把它放在一进门的入口处,也可以做菜的时候使用它,放到卫生间似乎也合适。
小空间生活的需求正在深刻影响着设计。“当你着手设计时,你需要考虑到整体的解决方案,你不能仅仅考虑这个产品本身,在过去它只放置在特定的房间,现在它却要置身于整个流动的空间中去。”Peter Klinkert告诉《第一财经周刊》。这跟传统的家具在设计上思路太不一样了。
不过Peter Klinkert还是觉得,无论是家具制造商,还是建筑师、设计师们,参与到小空间设计这个市场里的还是太少了。宜家很快会再推出一个全新系列的符合小空间需求的产品线,时间或许是在2017年。
“你也可以看出中国消费者对设计的理解在发生转变,”青山周平说,“他们原本在意表面上好看的东西,比如法国、意大利的风格受欢迎,但实际上后来他们慢慢发现,这些风格跟他们的生活其实没有太多关系。”
他眼下会参与探索一些模式或者实验性的东西,比如20平方米的生活空间怎么利用起来,“这个部分是设计师可以考虑的地方。”
这位日本建筑师发现了不少有趣的事情,比如因为这间房子很小—37平方米、住着三代5口人的老四合院—所以没有传统的户型概念。床有时是沙发,也是孩子玩耍的地方,沙发到了晚上又变成床,厨房和卫生间之间没有门,有人洗澡的时候,厨房也就一起成了洗澡的空间。物品的使用也是如此,比如洗衣机搁在厨房,在做菜时,洗衣机就成了操作台,而有人洗澡它又成了卫生间台面的一部分。
他的任务是把这间小房子变得更加“好住”。这是青山周平第一次参与私人住宅设计,起因是受东方卫视一档装修真人秀《梦想改造家》节目组的邀请。你可能还没有忘记去年夏天受到关注的这档节目,它在某种程度上希望向观众展示,普通人的居住问题如何通过设计来改变。青山周平因此迅速登上了微博热搜榜,被中国观众熟知。
这并非小众需求。在中国城市中,大部分年轻人的住所都有一个共同指向:空间拥挤。随着城市化发展,挤在小空间里的不仅仅是在旧城区里生活多年的住户们,还有城市的外来者,尤其是刚刚工作担负不起昂贵房价的年轻公司人。对他们来说,30至40平方米的户型或许是最为合适的选择。
宜家也有同样发现。它在2014年推出了一个“IKEA PS 2014”系列,这是一条专门解决城市小空间生活需求而开发的系列产品。“2013年耐人寻味,这一年住在城市里的人首次超过了农村的人口。我们在瑞典、英国、美国、中国、日本这些国家做过一次调查,发现有1/5的人生活在不到30平方米的空间里。”Peter Klinkert是宜家PS系列的主管。
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一个问题—小空间未来不再是一个细分市场。“如今人们是选择生活在城市,提到小空间,你不能只联想到年轻人或经济上不够富裕的人了,小空间的生活需求有可能会是贯穿整个社会的。”Peter Klinkert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不过刚开始考虑小空间改造项目时,青山周平有些担心。“处理小空间最大的挑战是,你的设计要非常准确,如果你设计的尺寸跟实际情况差了5公分,这5公分很可能就会导致整个空间没法实现。我们做几百平方米的项目时,5公分没有太大影响,但这次差一点都不行。”
他在后来的设计中几乎全部考虑到了灵活性。比如升降桌,升起来是餐桌,降下来又是床的一部分,而独立的储物箱既可以做凳子,又能拼在一起用作沙发。正如同他观察到的,小空间里人们的生活状态发生了变化,设计师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到这一点。
他用日本工作室Nendo设计的带把手的餐盘来举例,“设计师考虑的也不是盘子,而是人们的生活情况发生了变化”,原来盘子一般是叠着放,所以才没有手把,但如今年轻人可能独自住在小公寓,不需要那么多盘子,一两个盘子如果能挂在墙上就能节省不少空间。
设计师处理小空间时,往往会从时间和空间出发去思考。例如,很多设计师都会考虑如何让床尽量减少对空间的占用,因为这是一个大多数只有晚上、没有意识的状态下用得到的东西,那么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利用空间在立体上的重叠,把床安置在比较高的地方,这样下面就可以留出很多空间,或者,是把床收纳到柜子里,用的时候再拿出来,而这是利用了时间上的变化。
在设计的时候,青山甚至更加细心,他留意到这家人的生活是比较通透、开放的状态—房子里不同的空间之间是没有门的。他不希望改变他们这些原来的生活状态,于是最后在这家人各自的生活空间里都没有做太严格的隔断。
也并非所有人都能请得起设计师。至少在日本,平均而言设计费会占到整个建设预算的10%,一些知名设计师收费更高。对普通住户来说,更普遍的选择是将设计委托给施工方的内部设计团队—成品不会太出彩,但基于经验累积,也不至于出什么错。
如果在施工总费用降低前提下保证高品质,而且设计费降到3%呢?伊礼智有办法做到。这位日本建筑师在日本推行了一组带有设计感的庶民住宅项目“i-works”,这个项目获得了2013年的日本Good Design奖。和很多同行不同,他接手的项目几乎都是住宅,尤其是小户型设计—其代表作,是一幢建筑面积仅仅29.74平方米的两层小屋“九坪之家”。
这个“i-works”项目最核心的概念是“标准化”。他将整个住宅的设计与建造打包成固定模块,以此为基础方案,然后提供几种叠加可选项,比如榻榻米房、窗户的设计组合等。
由于是与施工方合作的可批量复制项目,材料采购与施工成本也会降低,i-works项目一幢房屋平均2000万日元左右(约合107万元人民币)的建造报价也低于市价。针对基础方案,他提供了好几种组合,倾向于将玄关、楼梯、厕所、盥洗室、浴室分别模块设计。但考虑到模块接合处构造关系与设计风格平衡,固定好的组合方式无法改变。
这可能是最奇特的住宅设计方式了—建筑师不会为业主做一丁点儿设计修正,也不会与业主见一次面,但人们还是排队来使用他的设计方案。项目正式确立的3年间,至少有15幢房子的业主接受了i-works项目提供的方案。如果从概念提出时开始计算,迄今已经有300幢房子使用了这种标准化设计。
每幢房子的业主会付给伊礼智30万日元(约合1.68万元人民币)版权费。“在i-works项目里,设计完样板房之后,我就不会再参与那些复制的设计建造过程,也不会去施工现场。”伊礼智将节省下的时间更多用于新方案规划与其他住宅设计上。 整个i-works项目也在进化。伊礼智已经提出了建筑面积更小的“i-works 2.0”方案,以及隔热性能更好、更环保的3.0方案。明年,他将公布面向高龄族群、只有一层楼的4.0版本。他也在考虑可以塞在都市区狭小地块里的3层建筑。
由于都是小户型,他尤其重视动线(人在房间内的移动路线)规划、门窗等开口部设计与家具配置,在他看来,这些要素对居住舒适程度起到关键作用。他尤其喜欢圆桌,因为“既实用又能营造好的动线”。他将小户型设计经验总结成70条建议,出了本畅销书《小而美的家》,这也为他带来更多有同样需求的客户。
不过这种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尝试,对于普通人来说,最直接的办法恐怕还是去挑选一些适合在小空间摆放的成品家具。在日本家具市场,已经出现大量针对小户型设计的产品—比如极窄的书柜、书桌,以及大量收纳家具。
但国内情况并不是这样。“其实现在国内也有很多家具品牌都在提供一些这样的产品,像懒人沙发,适合小空间的饰品等等,”淘宝网家居、家装和百货负责人覃伟说道,“但可能专门针对这部分人群提供的解决方案还不是很多,对于小户型如何充分利用,这块市场并没有开发出来。尤其国内成品家具在设计上还是没有什么改变。”
宜家找到了一种解决方案。
这家瑞典家具制造商更愿意称自己为生活方式提供者,但他们的确反应更敏锐,也有能力召集好的设计师。“过去我们的设计师作品从来没有如此集中关注住在小空间里的人。”Peter Klinkert说。宜家PS系列意在回应最新的设计趋势和人们居家生活的变化,经1994年初次推出后,每3年都有全新系列的PS产品进入市场,如今PS 2014已经是这个系列的第八代了。
除了内部16人的设计师团队,宜家还召集了大概50位签约设计师,最后由19位设计师为这个系列带来了51件产品。所有的设计方案都指向一点,如何从尺寸上考虑做到不占空间,比如三角形设计能善于利用角落空间,折叠功能则便于收纳。
Peter Klinkert发现,跟以往比起来,人们不会在一个地方停留太久,他们更愿意选择租房,也更适应搬家;除此以外,即便在家里,他们也在不断形成新的生活习惯,最直接的例子便是,现在恐怕很少有人在卧室床上不捧着笔记本电脑。
“为小空间设计产品,你不能仅仅考虑这个产品尺寸上的需要,然后设计出一堆只能放在固定地方的东西—产品必须是灵活的,它能够四处移动,且充当多种用途。”对于小空间来说,房间的概念在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开放、流动的空间,没有任何规定这个物品只能用于厨房,它在环境的适应性上也要更强。
日本设计师Keiji Ashizawa为宜家设计的墙搁板,三角形的设计适合放置在角落,充分利用空间,下面的置物架可以放置东西,而顶部则有衣帽钩的功能—在日本,租别人的房屋是不允许在墙上敲钉子的。你可以把它放在一进门的入口处,也可以做菜的时候使用它,放到卫生间似乎也合适。
小空间生活的需求正在深刻影响着设计。“当你着手设计时,你需要考虑到整体的解决方案,你不能仅仅考虑这个产品本身,在过去它只放置在特定的房间,现在它却要置身于整个流动的空间中去。”Peter Klinkert告诉《第一财经周刊》。这跟传统的家具在设计上思路太不一样了。
不过Peter Klinkert还是觉得,无论是家具制造商,还是建筑师、设计师们,参与到小空间设计这个市场里的还是太少了。宜家很快会再推出一个全新系列的符合小空间需求的产品线,时间或许是在2017年。
“你也可以看出中国消费者对设计的理解在发生转变,”青山周平说,“他们原本在意表面上好看的东西,比如法国、意大利的风格受欢迎,但实际上后来他们慢慢发现,这些风格跟他们的生活其实没有太多关系。”
他眼下会参与探索一些模式或者实验性的东西,比如20平方米的生活空间怎么利用起来,“这个部分是设计师可以考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