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移植过程中合并小肠坏死2例

来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8312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肝移植过程中合并肠坏死发生率低,并且多放弃手术治疗导致患者死亡。目的:回顾性分析肝移植过程中合并小肠坏死的常见原因,探讨可行的治疗方案。方法:总结207例肝移植患者资料,其中2例患者肝移植过程中发现小肠坏死,病例1行肝移植联合坏死小肠切除,病例2放弃肝移植,保守治疗。结果与结论:2例患者移植前均存在门脉系统血栓。病例1患者移植前上消化道出血,反复止血药物应用加重血栓,进而导致肠坏死发生。患者肝移植后第10天发现肠瘘,行造瘘术。造瘘术后患者合并腹腔、肺部感染。抗感染治疗并停用免疫抑制剂7 d后感染控制。造瘘术后40 d肠瘘愈合,康复出院。目前,随访两年余患者健康生存;病例2移植前大量腹水导致腹腔间室综合征发生,肠道静脉回流障碍导致广泛小肠坏死。放弃肝移植后第2天,患者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可见等待肝移植患者,如移植前存在门脉系统血栓,合并腹痛、腹胀等症状时,需警惕肠坏死发生;肝移植过程中如发现小肠坏死,可行肝移植联合坏死小肠切除,患者可获得良好预后。
其他文献
目的 比较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WBC)联合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对重症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临床
目的 观察床边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在ICU中不同病因(肺源性或肺外源性)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床边纤支镜检查及治疗的116例ARD
目的 探讨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抑制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HMGB1)基因的表达对机械牵张诱导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
硫化氢(H2S)是继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碳(CO)后新发现的第三种内源性气体信号分子,在机体内发挥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已有实验证实,H2S参与多个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
房间隔缺损(ASD)是最常见的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如不能得到及时治疗,部分将发展成为重度肺动脉高压,最终死于充血性心衰、肺内感染、肺栓塞、猝死等原因.因此,如何对ASD并
脉波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测量技术(PICCO)是结合了经肺温度稀释技术和动脉脉搏波形曲线下面积分析技术,并经过一系列实验校正后,得到的一种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手段.PICCO
由于缺乏分子生物学标志物,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早期诊断标准一直存在争议,即便2012年柏林新诊断标准对ARDS进行分层诊断,但临床上多是患者发生缺氧症状后才知晓ARDS
对于负有救死扶伤职责的院前急救机构和院前急救人员来讲,快速出诊是永无止境的追求.践行快速出诊不仅要有观念和意志,还要把正确的认识与理念转变成为具体的措施和行动,把有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急性心力衰竭(AHF)显性发作的危险因素及其与血浆B型钠尿肽(BNP)的相关性,确定BNP对ESRD患者AHF发作的预测价值及诊断界值,以期做到早期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