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词中的中西文化对比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c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颜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特殊的物质形态,人们无论在情感上还是视觉上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颜色做出反应。不同的民族对颜色的看法和认识趋于一致,人们对颜色和颜色词所产生的联想意义方面也有许多共同之处。但由于民族风俗、思维方式、地理位置、民族心理、宗教信仰等文化背景的差异,英汉两个民族对各种颜色在视觉上和心理上所产生的联想、象征的意义、蕴含的寓意不尽相同,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就使得中西方民族在颜色词的具体使用和理解上存在差异。通过对比中西文化中颜色词的使用,了解它们的异同,有利于英语学习者正确使用英语,成功地进行语言交际。
  【关键词】颜色词 中西文化 对比
  Comparing color word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
  【Abstract】Color is an objective and special substantial form。People all can react to color,no matter in emotion or vision。The view and cognition of different national people toward color are much alike;they also have many common associations in color and color terms。But the associatios,symbols and implied meanings of color terms to the different nations are different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t customs,way of thinking,environments,psychology and religious belief,all this makes the understanding and use of color terms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nations。English learners can use English correctly and do language communication successfully by know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lor word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Key Word】Color word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Comparison
  
  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多年调查研究后发现,由于现代科技和技术的传播,各种色料及其制作工艺的普及和标准化——文化因素起主导作用,每种语言中所看到的颜色没有多大差别,现代各民族对颜色的看法趋于一致。在中西文化中,许多表示颜色的词尤其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每种民族语言对颜色的分割同该民族的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同一颜色词在中西文化中会有不同的文化联想。
  
  一、红色
  
  在中西文化中,红色的基本用法都是与庆祝和喜庆相联系,如汉语中有红对联;红盖头、红喜字,红包;红利、红人、红极一时等,英语中有:aredletterday(喜庆的节日),[从15世纪起,假日、节日和(基督教)圣徒节(saints’days )在日历上均用红字标明。因此,ared—letterday 就引申为此意],paint the town red(狂欢),the red carpet(隆重欢迎、关注)。另外,红色与感情有关,如汉语中的脸红、面红耳赤、发火等,英语中的tobecomeredfaced/her face turned red(发窘/害羞),see red(气愤), wave a red flag (发火),red rag( 发火),red faced(尴尬的)均表示生气或激动。
  在中西文化中红色也含有“泼辣”的含义,如形容女性厉害用red pepper (小辣椒),中英表示习惯基本相似。英美人用red表达高温或激情,如red—blooded(精神高涨的),red heat(赤热状态)。
  但在汉语中,红色往往象征忠义、勇武、坚毅、坦诚等优良品质,在中国戏曲脸谱艺术中,表现尤为突出,另外红色在汉语中政治色彩较浓,如红军、红小鬼、红色政权、红色根据地等。在英语中有个别特殊用法,如red meat(牛肉),red—dog(vt.突袭、紧逼),red herring(转移注意力者)。
  在西方文化中,红色的贬义相对而言较多一些,如the red light district(红灯区),Running a business in red(亏本经营),a red month(赤字月),Red tape(繁琐的手续)。特别是指与革命有关时红色的含义与在中文中相差较远,往往与暴力有关,如Red(赤色分子),Reds under the bed(共产主义分子/左翼分子),red-handed(正在作案的)。
  
  二、黑色
  
  在中西文化中,黑色的基本用法均为象征与颜色相似的深沉、肃穆、神秘等含义。黑色在中国古代象征严正、铁面无私、憨直、神秘等褒义。例如:在戏剧脸谱中,往往用黑色脸谱象征人物的刚直不阿、严正无私或憨直的性格。如唐代的尉迟恭、宋代的包拯、李逵等历史人物的舞台形象,都用黑色脸谱表现。中性用法:in black and white 指白纸黑字写的东西(尤其可以澄清或证明说的话的文字材料),也指绝对的正确或错误,黑白分明。我们知道,中国是个崇黄尚红,轻黑忌白的国家,一般而言,黑色的用法为贬义多褒义少,如汉语中的黑手、黑心、黑户、黑本、手狠心黑、黑货、给人抹黑等。英语中的blacklist(黑名单),black-hearted(黑心的),a black day (倒霉的日子),a black spot(不祥之地),a black sheep(害群之馬),a black mood(沮丧的心情),a black comedy(悲喜剧),a black look (强烈的反感表情)blackguard(恶棍),blackmail(勒索),Black Art(妖术)。
  但在英语中black有褒义用法,如in the black 却指好事、赢利,a business in thc black 指盈利的企业,而a business in the red 指亏损的企业。
  
  三、白色
  
  在中西文化中,白色代表纯洁和清白,中文里有清白无辜、洁白如玉、白璧无瑕、清清白白做人等。与汉民族相比,英民族对“white”崇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White(对英民族而言)象征纯洁、幸福、美丽、善良等。英民族举行婚礼时,新娘总是身着白色衣裙,戴白色面纱,称“white weddings”(穿白纱的婚礼)。西方格林童话故事中“Snow White”(白雪公主)是聪明、善良、美丽的化身。深得世界各国儿童广泛同情和喜爱。在The Bible(《圣经》)故事中,天使总是长着一对洁白的翅膀,头顶上悬浮着银白色的光环。“天使”成为文学作品中天真可爱的人的代名词。英民族对白色的偏爱体现在语言的各个方面:white Christmas(白色圣诞节,象征欢乐、幸福、喜庆。),a white day (白色的日子,即:吉日),white moments of life (人生白时,转义为人生最得意之时),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 (白宝石的日子,即:幸福的日子)等等。以上与白色搭配构成的国俗词语所表示的国俗词语义充分体现了英民族崇尚白色、热爱白色的深厚情感。虽然“白色”赋予人们纯洁、光明、正义、善良等美好的一面,但也有人们不喜欢的一面,在中文里,白色象征含义为低贱、愚蠢、失败、徒劳等,如我国古代称没文化没功名地位的人为“白丁”,称穷人茅屋为“白屋”,在战争中失败的一方问题打着白族表示投降,人们把愚蠢智力低下的人称为“白痴”,白色也是凶丧的象征,亲人死亡穿的白丧服,高白色灵堂等,白事指丧事。
  虽然象征纯洁、希望、和平、幸福、光明、权力是英语“white”词义中的主导方向,但是在一定场合中它也可用作贬义。比较典型的有“white-livered”,直译为“肝呈白色的”。转意为“懦弱的,胆小的”。源于莎士比亚笔下,并在其作品中以不同形式多处出现。White也可用来象征虚伪,white sepulchre(白色的坟墓)就是“伪善者,伪君子”(源出基督教《圣经》)。White elephant(白象)指花钱不少,用处不大的废物;也指某种修理费、使用费不胜负担的东西。White elephant还可指一辆汽车、一艘船、一栋房子或一个企业,需要你不断投资,却收不回足够的利润。the whitc feather(胆小鬼、懦夫),a white night(不眠之夜),a white slave(白人妓女,尤指为找工作而被拐卖到他国做妓女的人)。
  
  四、黄色
  
  在中国传统上,黄色是汉民族崇尚的颜色,象征着神圣、庄严、尊贵、吉祥等;黄颜色是宗教人士、达官显贵直至皇帝所用的色彩,诸如:黄衣、黄衫、黄袍等,汉语中的黄有时也指“失败,不成功”。如“我跟她黄了”,“这件事黄了”。汉语中黄色的贬义色彩是外来的,黄色原来无腐化堕落含义,传到中国以后,黄色有了反动、色情、淫秽等含义,因而产生了一批含贬义色彩的词语,如贩黄,黄色电影,黄色书刊,黄色音乐,扫黄,倒黄等。
  英语中黄色的贬义色彩来源于美国。十八世纪以来,美国多用黄色纸印刷出版一些低级趣味的书刊,称为黄色书刊(yellow press)如Yellow journalism指一种突出丑闻或大肆渲染普通新闻或为了轰动效应甚至歪曲事实的新闻报道。在英语中“yellow”常使人们联想到胆怯、嫉妒、猜疑、卑鄙、等。《圣经》中,传说犹大为了30枚银币出卖了耶稣,犹大总是身穿黄衣,故yellow 在英文中有“背叛、邪恶”等联想意义。如a yellow-belly(胆小的),A person who is “yellow”has no courage。特别注意的是英语中的yellow尽管都可指色情,但不能与汉语中“黄”等同,如黄色电影应译为blue/obscene-film,黄色书刊应译为blue/filthy publication,黄色音乐译为vulgar music。
  从英汉黄色的基本联想意义及其源由,可以反映出人们的信仰及其宗教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中西民族在信仰、宗教文化上的差异也会使得人们在语言使用上和理解上存在差异。
  
  五、绿色
  
  中英文化中,绿色都用来象征希望、安全、和平,用green light(绿灯)表示安全通行的信号,由此引申了green card(绿卡)。另外绿色都可指与生命、水果、蔬菜、园艺有关,如汉语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汉语中的a greengrocer(新鲜水果或蔬菜零售商),greengrocery(水果蔬菜店),greenhouse(温室),green fingers(高超的种植技能,指在园世上有造就的才能),green lung(绿肺,实指城市的公园或绿化地带、因其中植物产生氧气而得名),green revolution(绿色革命,指以推广高产小麦为开端的农业革命)。
  在英语中的绿色还有其他用法,可指未训练的,缺乏经验的,不成熟的,幼稚的,易受骗的,如He is still green to his job(他还是个生手),Do you see anything green in my eye?(你认为我没有经验吗?)。a green horn horn 指无经验的人,也可指嫉妒的,green-eyed(嫉妒的),green with envy(嫉妒得眼睛都绿了)。绿色还是精力和能量的象征,如a green old age指精力充沛的先生或女士,to remain green forever意思是永葆青春。
  
  六、蓝/兰色
  
  蓝色在汉语里象征天空晴朗和大海的颜色,而在英语中blue常指不愉快的心情,而且很多情况下是忧伤的代名词,blues music(指缓慢,忧伤和充满感情的音乐)。He was blue over his dismissal(他因被解雇而难过),in a blue mood 和having the blue 都指难过,沮丧或忧郁,a blue fit在非正式英语中指极为不满,震惊或气愤。
  蓝色在英语中常与比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贵族身份有关blue blod(出身贵族),blue book(在美国英语中,指有名人的书,尤其政府要员)。它还有褒义用法,如a blue ribbon (指比赛获胜的一等奖章),A bluestocking(指书生气的女知识分子),bluc-collarjob(指体力工作,技术工,半体力工作或非技術工等)。
  在英语中,蓝色有“不道德”、“下流”的含义,make a blue joke(开下流玩笑),blue movie/film指“黄色电影”。
  
  七、紫色
  
  在中西文化中,紫色都象征地位显赫,如在中国,紫色是皇权的象征,北京的故宫曾被称为“紫禁城”,还有“紫气东来”,表祥瑞的象征,以及用紫房、紫府等称谓,指仙人所居的地方。在英语中purple(紫色)作名词可代表君主和国王,后派生形容词用法,皇家的,豪华的。在西方人眼中,purple成了豪华,尊严与权力的一种象征。
  另外注意,含有purple的词组,a purple passage or purple patch指华而不实的文学作品,音乐,绘画,建筑物等。
  从上面七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颜色词的用法以及在中西文化中对比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积沉赋予颜色以鲜明生动的文化内涵。有些象征含义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有些则因文化不同相去甚远,因此,我们在英汉互译时要注意英汉语中的颜色词的异同。有时,英语中的颜色词的词义不能用汉语中相应的颜色词表示,需要用另外一个颜色词来表示,或用其他非颜色词来表示。如汉语“青一块紫一块”,英译时必须“变色”,译为“black(黑)and blue(蓝)”而不能译为“green(绿)and purple(紫)”;汉语“黑面包”的英语对等词语是“brown bread”(棕色面包),而并非是“black bread”。同样汉语的“black tea”的汉译也不是“黑茶”而是“红茶”。还有中国人眼里的“白发”的英译也不译为“white hair”,而是英国人的“grey hair”(灰发)。
  我们应牢记英汉互译时并不是所有的颜色词都可用另一种语言中的对应颜色词来表示。
  (作者单位:410008湖南省长沙市美术学校)
其他文献
要上好一堂数学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根据青少年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敏锐,喜欢提问,敢想,敢创新的特点,我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对数学课的导入,浅谈几种常用的方法。    一、导入法    导入法是从与课题有关的趣味事例出发,导入新课。如:讲正数与负数时,向学生介绍早在15世纪,欧洲的商人在装货的箱子上画一个“十”号来表示超重,画一个“一”号表示不足。在数学上,最早采用这个符号的是15世纪德国数学家
期刊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产生于需要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愉快的情绪体现,从而引发进一步主动学习的动机,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才能入迷,入迷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达到高效,达到互动的目的。    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所谓创设情景,就是指由教师创设一种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得到答案
期刊
Project 板块是译林牛津高中英语新教材中各单元的重点教学内容。这部分是一种开放性学习探究活动,通过小组协作,利用课外时间完成他们自己选定的课题。Project 分A﹑B两部分,A部分为阅读材料,为B部分提供范例或者引发课题内容,B部分是Project本身。  然而,在对该板块的实际教学中经常存在教师投入精力少,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等现象,教师仍是课堂的核心和控制者,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笔者认
期刊
一个合格的班主任老师,应该是学生的“良师”,更应该是学生的“益友”。只有如此,才能很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班主任老师如果不将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而是居高临下以训斥的口气与之谈话,则难以取得理想的谈话效果。    一、与学生谈话时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我们知道,事物的内容决定着事物的外在形式,但内容必须通过外在形式加以反映和深化。美国心理学家萨默的实验表明,两个人能进行轻松谈话的最佳距离不超过
期刊
作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是使初中学生顺利掌握物理基础知识的关键,是整个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物理概念的形成,大多是建立在观察物理实验的基础上抽象归纳出来的。  实验可以将物理现象较直观地展示出来,直观性强的物理现象容易使学生形成深刻印象,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研究物理问题的习惯。所以,实验教学对物理概念形成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初中学生因受年龄和接受能力的局限,引导他们形成物理概
期刊
【摘要】在语言生活中,非语言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心理不同反映在它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也不同。本文通过对日本人语言心理的分析,探讨一下如何得体地使用日语,达到很好交流的目的。【关键词】语言心理 交流 非语言因素    语言使用的最高境界是“得体”,“得体”会使人联想到礼貌和得体的使用原则在语言中的表现是人际关系和社会契约的结果,更是人们长期认识感知客观世界的结果。礼貌原则和得体原则不
期刊
新的基础教育改革与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对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主要依赖教师课堂45分钟的教来学习,进入高中阶段,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应彻底变革。英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核心就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知识载体、设备器材,以主动进取的精神去独立摄取知识、探索知识,以开放合作方式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期刊
所谓英语课堂教学的“共鸣”效应,是指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在和谐有序中达到双向互动,使知识的传授与学习相统一、相一致,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效应,能够有效地克服英语教学中你教我学、你说我练的单一、被动的传统弊病,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那么,如何才能使英语课堂教学产生出这种“共鸣”效应呢?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际,浅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期刊
我的教龄虽不长,工作过的学校也不多,而且工作过的学校都是偏僻的农村中学,但是我所任教的班级英语成绩均整体好,尖子多,连年在全县中学英语统考中名列全县农村中学前茅。领导和同行们都曾多次问起我的教学经验,我说不出所以然,大家不信,说我保守,要我认真总结总结。我根据本人中学英语教学的实践,认真总结自己平时的教学方法,仅仅总结出一个“三字经”。  所谓中学英语教学“三字经”,即是“常听”、“常读”、“常说
期刊
[摘要] “让课堂成为沟通现实生活和书本知识的桥梁”,这是现代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教育即生活”。教育不能失去与生活的联系,同样生活本身就含有教育因素,尤其是生物科学这样与学生生活世界密切联系的学科。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由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从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领域,包括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状况以及生活经验。如何使课堂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呢?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