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地球历史之门的锁孔”雅鲁藏布大峡谷科考史记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an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青藏高原最具神秘色彩的地区,因其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被科学家看作“打开地球历史之门的锁孔”。尽管直到1998年秋国务院才将其正式命名,但人类对这一“地球最后秘境”的科学探索,很早以前就开始了。
  十九世纪:英国人的窥探考察
  研究表明,雅鲁藏布大峡谷一带,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有珞巴族的先民们在此繁衍生息。18世纪中后期,随着历史上著名的“门巴族东迁”,门隅一带的门巴族人陆续迁居于大峡谷地区,这里开始成为珞巴人和门巴人的猎场及栖居地。作为藏传佛教重要的修行地,大峡谷地区的“白玛岗”(即现在的墨脱),还是著名宗教人物莲花生所赞誉的“莲花圣地”,藏文《大藏经》中所载的“佛之净土”。公元8世纪左右,这里就不断有宗教人士涉足,并开办修行道场。
  但人类对大峡谷地区有文字记载和有据可考的科学性考察、探索,只始于19世纪。
  
  流浪西藏四年的基塔普
  
  19世纪中叶以来,英国和印度的情报机关、探险家及法国天主教神父等,多次试图从印度境内沿雅鲁藏布江而上进行考察,但多数进入藏境不久即被阻回。这也揭开了西方人考察大峡谷的序幕。他们考察的重点是想搞清楚雅鲁藏布江下游的流向,特别是汇入了恒河还是澜沧江。
  1878年,锡金人基塔普曾陪同印度测绘局的雇员乃姆,辛格,来到过雅江大拐弯处的加拉森当。第二年,他又作为一位蒙古喇嘛喜饶嘉措的仆人,被印度的英国皇家工程师哈尔曼上尉派至加拉森当投放带有标记的圆木,以考察雅江下游是否汇入了恒河。但圆木投放后未有回应,基塔普反而被喜饶嘉措卖给了当地人。此后,喜饶嘉措回到了中国内地,基塔普则沦为奴隶在西藏流浪达四年之久,1884年才设法逃回印度。基塔普在加拉森当投放圆木比以往的探险者多深入大峡谷近百英里,尤其是他发现,在距离白马狗熊大约3公里处,雅鲁藏布江越过一个名叫森吉错加的悬崖,从约150英尺的高处一泻而下,形成瀑布,瀑布下有一个大湖,在那儿总能看到彩虹。
  基塔普并不识字,但记忆力极好。他的此行报告,后经本人口述,由他人记录,于1889年印行,并附有地图。这是有关大峡谷地区的首张详细地图。并且该报告还特意记载了喜饶嘉措来自当时的中国内地。喜饶嘉措于1856~1868年问在大峡谷一带游历,基塔普对大峡谷的报告和地图,均多依据他的描述来完成。实际上,这份报告也是中外人士对大峡谷首次较为全面、详细的文字记录。
  
  被误传的贝利和沃德
  
  “1902年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F·M·贝利上尉,受命于当时英国外交大臣麦克马洪爵士,从印度进入大峡谷地区,窥探考察,回去后出版了《无护照西藏之行》的自白书,对藏东南的地理风情,如大峡谷中的‘彩色瀑布’等皆有详细记述。20年代,英国植物学家F·K·沃德来到大峡谷地区考察,采集了大量动植物标本,回去后写有《藏东南考察记》等著作和文章,对大峡谷中的‘虹霞瀑布’等,画有地形图,标有测量数据,拍有黑白照片,大量的动植物标本皆保存在新德里印度国家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内。”
  这是一段流传很广的记述,先后被无数论著转引,影响极大。但上述记述有不准确之处。特别是英国军官、地理学家和探险家贝利对大峡谷的考察时间发生在1913年,而不是1902年。贝利出生于拉合尔(今属巴基斯坦),1913年5月~11月,31岁的他与和他年纪相近、来自英国皇家工程兵的勘测官摩斯赫德上尉,从东南方向上行至大峡谷的加拉、白马狗熊等地,行程1500英里。他自称解开了雅鲁藏布江峡谷之谜,回去后公开发表了《无护照西藏之行》的白皮书。他的这次考察,首次肯定了雅鲁藏布江流入印度后与恒河相汇,最终注入孟加拉湾。
  英国植物学家和地理学家沃德,对大峡谷的考察具体时间是在1924年。1923年,沃德获英印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允许去大峡谷考察。1924年3月,他在24岁的考道尔勋爵的陪同下进入西藏。4月初至江孜。10月,他们来到今天的派镇一带。11月,两人开始了对大峡谷大拐弯处的著名探险,他们从贝利抵达的加拉一带一直穿越到了鲁古,并深入到西兴拉山脚下的江面,发现了彩虹瀑布(即现在认定的藏布巴东1号瀑布),后又从大拐弯处的扎曲沿雅鲁藏布江而上,发现了“失落的Brahmaputra瀑布”(即现在认定的绒扎瀑布),12月走上了返程,翌年2月返回印度。他的《藏布诸峡谷之谜》详细记载了此/行。
  
  邓达斯的侵略测绘
  
  在英国人主导的各种考察中,不得不提的还有英国政务官、地理学家和探险家邓达斯,他带着庞大的测绘队,沿雅江而上至大峡谷,并留下了较为全面的日记。
  1911年,印度政府决定将整个大拐弯以下的雅江流域尽可能详细地绘制成地图,并设测绘点用当时印度通行的三角测量法进行测绘。这种测绘法的优点是能在人员无法抵达的某个高点,进行远距离较为准确的测绘。当时38岁的邓达斯被任命为政务官。这支测绘队经过精密策划,由1200名军警护卫,他们希望能找到基塔普所描述的峡谷中的大瀑布。
  1912年10月,这支被称作“阿波尔调查队”的测绘队,沿雅鲁藏布江一路上行进入大峡谷。然而一些来自印度南部的工兵和测绘官,对峡谷地区的气候极不适应,圣诞节前,调查匆匆结束。
  1913年1月7日,邓达斯带着“阿波尔调查队”的后身,即“布拉马普特拉考察队”,又从萨地亚出发,沿着雅鲁藏布江右岸上行,一直到达了多雄拉山口,这一带当时还从未有人测绘及画出地图。1913年6月和10月,邓达斯所带测绘队的两位上尉陈查德和潘伯顿,又越过多雄拉,对山口以北的地区进行了植物学考察。两人均有报告和地图,他们是首次从南面翻越了多雄拉山口的白人。
  
  中国史料的早期记载
  
  较早提到雅鲁藏布大峡谷所包含的白玛岗一带的汉文史料见《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戊子,驻藏大臣满庆、帮办大臣恩庆奏:窃奴才等于本年六月初三日承准军机大臣字寄:同治四年(即1865年)五月初七日奉上谕满庆等奏:披楞(指英国)声言借路赴藏,与布鲁克巴(即不丹)构兵,现筹办理情形等因。钦此。遵查披楞边界,自西藏东南隅连界之野番珞巴及白马贵边界起,绕至正南之布鲁克巴……”
  宣统三年(即1911年),驻藏及川边清军兵分两路平定波密王的叛乱,首次来到了白玛岗的北部。负责波密之役的是湖南湘乡人、左参赞罗长椅。这年阴历七月,罗长椅向驻藏大臣联豫呈上了波密军用略图,并在“绘呈地图详”的(摺)片内言道:“窃照波密地方,表里山河,自成部落,实用武之国也……参赞军行所至,考其山川,计其道里,绘有军用略图。属以大难初平,伏莽未销旅行,详测俟诸异日。现当设官建置,分兵驻防。览此图者,亦可得其梗概焉。理合详祈鉴赐,核咨备案施行。”
  此图虽然仍属中国的传统旧式地图,没有使用近代 西方的先进测绘技术。不过作为一张实测的军用地图,仍是中国人所绘首张大峡谷地区最详细准确的地图了。
  
  近代:中国人的自主科考
  
  20世纪下半期,中国科学工作者开始进入大峡谷地区进行科考。1973年,由关志华、杨逸畴、郑锡调、章铭陶、何希吾、鲍世恒6名科学家拉开了中国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科学考察的序幕。至80年代,大批科学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广泛深入大峡谷地区进行考察和采访。
  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科学界科考技术、手段的完善与提高,科考项目也更加系统、全面,并尝试邀请国外科学家共同合作,雅鲁藏布大峡谷科考活动也变得越发丰富多样。
  
  开拓性的科考活动
  
  早在50年代,西藏自治区为修建墨脱公路,就曾组织有关人员,从米林县派区(现在的派镇)沿着大峡谷进行路址勘查。之后,60年代、70年代,许多机构多次分别组织人员勘测并试图修建通往墨脱的公路,但均告失败。很长一段时间里,墨脱县成了中国境内唯一不通公路的县级行政区域。墨脱公路人与自然40余年的拉锯战,直观反映出了被誉为“人类最后秘境”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与世隔绝的状态,以及科学考察的困难。
  1973年~1974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队开始对青藏高原进行大规模、多学科的综合考察,1973年在面上的考察结束以后,秋冬又组织了大峡谷水力资源科考分队进入大峡谷考察,参加者有何希吾、关志华、章铭陶、郑锡澜、杨逸畴、鲍世恒、马正法等人。他们从米林县派区考察到白马狗熊返回。1974年秋冬,他们又翻过多雄拉进入大峡谷,从希让逆江而上,经背崩、墨脱、加热萨到大峡谷拐弯顶端的扎曲,逆帕隆藏布到通麦出来。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进入大峡谷考察,作出了艰苦的开拓性劳动。其中未从白马狗熊到扎曲、甘代峡谷进行沿江考察,留下空白。
  1982年~1984年,为配合国家登山队攀登南迦巴瓦峰,以刘东生为队长,杨逸畴、高登义为副队长的中国科学院登山科学考察队,对以南迦巴瓦为首的大峡谷地区开展了全面的多学科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前后有百余人次,涉及26个专业。他们从不同方向的6条路线进入大峡谷考察,获取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这是80年代对大峡谷地区最全面的一次多学科考察。总结出有关生物、地学环境和资源的专著6本,还有1本画册和2本论文集。必须指出的是,从70年代到80年代,著名森林生态学家徐凤翔教授也曾多次进入大峡谷考察,她是第一个进入大峡谷作科学考察的女性科学家。
  
  世纪地理大发现
  
  多年来,对于大峡谷地区考察的艰苦经历和频频发现,令钟情于大峡谷的科学家们魂牵梦绕,回味不已。唯有一个重大发现近在咫尺唾手可得,而又浑然不觉,那就是论证并正式公布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地理发现。
  早在1987年,中国科学院地理学家杨逸畴、大气物理学家高登义和植物学家李渤生三人在《中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水汽通道初探》的论文。并在文中提到,雅鲁藏布大峡谷全长数百公里,平均切割深度超过5000米。文中虽未论证,但这明确地表明了一个事实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峡谷中当之无愧的世界冠军。然而在当时,这篇文章却并未引起轰动,之前一些地理教科书或有关辞典里提及世界第一大峡谷,无不谓之“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1993年,科学记者张继明在查阅资料时,读到了几年前的这篇论文,并敏锐地察觉到其中或许隐藏着重大发现。随后,他通知了论文作者杨逸畴和高登义,并开始讨论考证方案。
  在张继明的推动下,科学论证会于1994年4月16日召开,这次会议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教授的赞同和支持,杨逸畴、高登义和张继明也参加了这次会议。经讨论,确认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峡谷,峡谷全长496,3公里,最深处5382米。他们的这一论证在改写世界地理学教科书的同时,也宣告了20世纪末中国人在世界地理考察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新华通讯社向全世界及时报道了这一消息,全球为之轰动。
  1998年,国家民政部、西藏自治区政府和中国科学考察协会联合在北京举行了“大峡谷科学定名”的学术讨论会,取得了共识,并上报国务院。同年9月18日,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准将这一世界最大峡谷正式命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罗马字母拼为“Yarlung ZangboDaxiagu”,简称“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被科学界称作是20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发现之一。
  
  1998年的全面大考察
  
  在1994年论证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之后,经过4年的筹备,一支由科学家、登山家和新闻工作者组成的专业科考队前往大峡谷进行徒步科学考察,这是人类首次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科考队一行59人(一说46人),于1998年10月23日从拉萨出发,历时40多天,于12月3日实现了徒步穿越大峡谷的历史壮举。
  在40多天的徒步穿越考察中,随队专家在大峡谷地区选择了10个测绘点,精确测绘了大峡谷的深度和谷底宽度,为国家正式公布“雅鲁藏布大峡谷”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测数据。除此之外,本次考察还取得了各个领域的丰富科学资料,以及数千标本样品,为之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过实地考察测量,在20余公里的大峡谷核心无人区河段,科学家发现和证实了四处瀑布群,从上游往下游依次是:藏布巴东Ⅰ号瀑布、藏布巴东Ⅱ号瀑布(即白浪瀑布)、白垒瀑布(即秋古都龙瀑布)、绒扎瀑布。在大峡谷白马狗熊以下河床上,19世纪基塔普和沃德曾提到的“虹霞瀑布”,这次考察证实已经消失,遗址只剩下四处跌水残留。这一瀑布很可能在1950年8月15日8.5级的大地震中遭到破坏。此外,考察所取得的成果还包括发现大面积保存完好的天然红豆杉林,发现了昆虫中的“活化石”——缺翅目昆虫等。
  1999年,根据复测结果,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世界第一大峡谷精确的测绘数据,大峡谷北起米林县的大渡卡村,南到墨脱县巴昔卡村。全长504.9公里,最深处6009米,平均深度2268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IBE:大峡谷的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
  
  随着“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发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正式命名与发布,大峡谷成为人们争相前往的科考目标,科学考察及探险活动炙手可热。而这,还仅仅只是开端。
  2010年10~11月和2011年6~7月,西藏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林芝分公司联合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IBE)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范围内开展了两次较为深入的生物多样性调查活动。本次考察是近几年来针对大峡谷生物多样性方面较完备的一次考察,进一步明确了大峡谷景区范围内特有和珍稀濒危物种的分布范围、生态习性,并对雅鲁藏布江生物多样性的科学研究、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环境保护、生态资源开发等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多样性的宝库
  
  面积广为250万平方公里的青藏高原,作为一个完整的巨型地貌构造单元。在地形图上,它既像一枚芒果,又像一只无首无腿的鸵鸟,中间宽敞,两端狭窄。这是由于南方古老坚硬的印度地盾持续不断的俯冲挤压,与北方同样古老坚硬的塔里木、华北地块的强烈抵御合力造成的
  夹持在两者之间的年轻的青藏高原,就像可塑的硅胶那样被推搡抬升起皱,两端向外逸出并拧转弯曲。
  通过近些年一系列的科学考察,我们已经得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何以造就了大峡谷今天的奇观:随着200万年以来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雅鲁藏布江在这一地壳的薄弱处作深邃切割,从而使我们今天能够在大拐弯的高山深谷里看到其所构成的奇特壮丽的风景。
  这里有9个世界上最完整的山地垂直生态系统带谱,即使在水平距离仅几十公里、垂直高度5000米的范围内,也可以见到山地热带到寒带的全部自然景观
  从常绿季风雨林、常绿半常绿阔叶林,到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暗针叶林,到高山灌丛草甸,直至永久冰雪带;作为一条水汽通道,印度洋的暖湿气流由大峡谷引领北上,使热带在这一地区向北推移了至少5个纬度,并为雅鲁藏布江谷地奉送了夏天温暖湿润的雨季。从而使大峡谷地区麋集了多种生物资源,包括青藏高原已知高等植物种类的2/3,已知哺乳动物的1/2,已知昆虫的4/5,以及中国已知大型真菌的3/5,堪称世界之最。
  
  何谓IBE为何引入
  
  谈到和IBE的合作,西藏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文化战略部总监罗浩很兴奋,他说接触IBE出于偶然,但看到他们在梅里雪山取得的调查成果后十分激动,他觉得在大峡谷这种生物多样性异常丰富的地方,进行这种调查意义重大。
  据IBE创始人及负责人,也是此次科考队长的徐健介绍,IBE是英文‘Images Biodiversit7 Expedition”的缩写,意为: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是以自然摄影为主要方法,用采集带有科学数据的影像来记录和评价一个地区生物多样性状况的方法。通常需要多位擅长不同领域的专业自然摄影师在同一段时间,同一个区域,分工拍摄不同的物种,通过影像作为证据,进行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和评估。
  徐健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大学时就开始参与环保活动,带着保护大自然的理想,毕业后他进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并专门从事中国野生动物的报道。2008年,他和野生动物摄影师郭亮、董磊、彭建生等多位保护主义自然摄影师共同发起成立了IBE:“都是我认识的一群好朋友,特别喜欢自然,喜欢野外工作,我们都为中国的生态状况感到担忧,近30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环境快速变化,有些物种破坏和消失得很快,我们认为有必要去了解和记录它们现在的生存状况,然后告诉公众,告诉官方,让这些物种得到尽可能的保留,这是我们的一个总体的愿望。”
  此前,IBE已在云南梅里雪山、丽江老君山、西双版纳、四川石渠等地开展了共11个区域18次调查,野外工作近400天,拍摄了十多万幅精彩图片和大量高清视频素材,其中不少物种是在国内首次拍摄到。这些影像和科学数据正在对这些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谈及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的意义,徐健这样说道:“传统的生物调查,比如采集标本、写科学论文等,实际上最后能看到的人很少。用影像记录生物多样性的方法不仅客观呈现,还可以包含很多数据信息,体现科学应用上的价值。加上影像是一门视觉艺术,非常生动鲜活,易于传播,可以让公众看到,大大加深他们对自然的关注、了解和理解,这对促进自然保护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摘 要】阅读是英语学习的重要部分,除学习课本内容之外,学生还需要更多的语言输入。英语绘本图文并茂,具有较强可读性,是十分适合小学生的阅读材料。从绘本入手,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适时引导,提升学生阅读的愉悦感;拓展阅读,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由此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英语综合素养。  【关键词】英语;阅读;兴趣;绘本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
印章既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又是历史的见证,在历代权力政治文化中,印章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隐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作为政治文化的一种载体,印章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且自成体系的印章文化以及印信制度文化。西藏治印文化历来在社会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印章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独具魅力。尤其在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历史进程中,印章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具有一定的政治文化蕴涵。  西藏的
前世今生    明末清初,藏毯编织技艺已十分普及,并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大约在17世纪初期,清康熙年间,青海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扩建,需要大批卡垫,藏毯便在寺院附近的加牙村蓬勃兴起。  加牙村在塔尔寺东侧4 公里处,汉藏文化交汇的湟中县上新庄镇(原属马场藏族乡现已合并),距省会西宁市中心只有24 公里的路程,有上下两村(普遍意义上的加牙单指上加牙村),藏、汉民族杂居,上下加牙共650 多户人家
【摘 要】民族音乐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但与学生生活和认知存在距离,使学生难以准确理解、掌握、表现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和民族情感。因此,教师要以“寻趣”为学习民族音乐的出发点,通过“巧设问答游戏”“诵读自编童谣”“趣填留白歌词”“创编器乐合奏”“借助律动表演”等策略,使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感知节奏特点,捕捉作品恒拍,体会作品风格,增添作品特色,表现民族情感,从而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提升民族音乐的鉴
【摘 要】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最显著的特点,它要求教师站在儿童的角度,以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起点进行学习方法上的引导。具体可从 “与教材亲密对话”“ 与同伴有效交流”“与问题直面碰撞”和“与情境充分感悟”四个维度来展开。  【关键词】童真视角 多元课堂 学习方式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既包括
【摘 要】声势教学借助各种音乐体验,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极大地丰富音乐课堂。在歌唱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入声势内容,关注音乐要素,强化学生的感知能力;运用肢体,帮助学生建立恒拍概念;善编卡农,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音乐、运用音乐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歌唱教学;声势;卡农  声势是一种声音的集合,能表现出一定的立场与气势。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能带出声响的人体动作,都叫声势
【摘 要】科学探究活动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发展探究能力、增强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针对学习内容设置了三个学段的学习目标,教材阶梯式的编排特点也更加凸显。教师可以基于学习进阶理念,对内容标准进行进阶式梳理,对探究活动进行进阶式设计和实施,提升探究活动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促进学生系统地建构科学概念,学习科学知识,逐渐形成探究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学习进阶;探究活动;月相
本文所说的“聊课”是指教师与教师,在自然、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就课堂教学的主题平等对话,互动交流。在聊中产生智慧的碰撞,擦出智慧的火花。因为不是正式严肃的听评课,所以聊课随性又灵动;因为参与者心平气和的心态,所以聊课更加海阔天空。聊课,这种轻松活泼的草根教研活动形式,悄悄走进了我们的教学。  课前聊,聊出教学设计的豁然开朗  聊,透露出的是一份悠闲;聊课,呈现的是悠闲背后的一种智慧。教学前,文本的
三江源是《格萨尔》广泛流传的地区,那里有众多的说唱艺人,据青海省《格萨尔》研究所的统计,青海省内有200多名说唱艺人,主要分布在玉树和果洛地区,即长江和黄河的发源地。这一地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但艺人多,而且包括了各种类型,比如托梦、藏宝、掘藏、圆光等。在众多的艺人群中,2007年艺人才让旺堆和达哇扎巴被文化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丹增智华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是否鲜明生动感人,是至关重要的。人物性格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标签”的作用。  史诗人物的特征是什么呢?18世纪意大利文学家维柯将其概括为诗性人物性格。所谓诗性人物性格,“就是想象的类概念,其办法就是制造出某些范例或理想的画像,于是把同类中一切和这些范例相似的个别具体人物都归纳到这种范例上去。”  《格萨尔》,作为一部正在搜集整理中的巨型史诗,自然具有英雄史诗所具有的品格,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