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孽债Ⅱ》前缘再续,叶辛给读者“还债”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bs3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连“80后”里面靠前出生的那批年轻人都知道,当年叶辛一部轰动全国的《孽债》,曾经如何触碰了一代人的心灵之伤;而那段经典的旋律一响起来,“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么大,有没有我的家?”又有多少人要暗暗湿了眼眶。如今,十六年过去了,有时代之伤的那一代人应该已经老去,岁月平缓了他们内心的波澜,而新一代的80后90后则对那段“插队落户”的历史毫无概念,恐怕亦无兴趣;叶辛选择在这个时候而不是当年最红火的时候推出他的《孽债Ⅱ》,那五个已然长大成人的主角们,他们的命运和经历,还会不会一如当年那般牵动人心,引发热潮呢?为此我们采访了叶辛先生。
  
  “确实当年小说《孽债》随着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又一次轰动全国的时候,上至担任各级领导的干部,下至里弄里的老头老太太,碰到我都说,你应该趁热打铁,把《孽债》的续集写下去,一定会受欢迎的,我们都很期待。还有热心的出版界朋友和企业家多次表示,一旦续集出来,他们立刻安排出版、投资拍摄等。我知道那是很好的时机,可是我并没有写,里面有我自己的原因。我觉得《孽债》里的五个孩子,或者说这五个孩子代表的知识青年的下一代,他们刚刚在我的作品里经历了大起大落的生活,突然之间,又要表现他们长大了的生活,这样的反差似乎是太大了。”“创作都是有内在规律的,所有优秀的创作都是作家经过思考从生活中来的,《孽债》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这个有关亲情的故事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以前不写续集,是因为那5个孩子都还没长大,那些故事都还没发生,缺失的是时代。”
  至于会不会担心时隔太久,人物的性格延续和当初会有偏差,造成阅读的断裂,叶辛表示这是不需要顾虑的。从今年1月1日正式开始动笔,到9月19日全部写完,作品完成的很“顺”,国庆之后40万字的稿子就交到了上海文艺出版社。“对我来说,写得顺手的往往效果不错。”“《孽债Ⅱ》主要要表现的,是沈美霞、卢晓峰、吴永辉、梁思凡、盛天华,这长大了的五个孩子,在今天遭遇的这个社会这个城市的一切。而这一切在我心里一直是明晰的,五个孩子的个性是我熟悉的,五个孩子的家庭情况及变迁是时时挫在我心上的,甚至五个孩子的未来,我都能看得到。人物在我脑子里呼之欲出,甚至细节都那么鲜明地展现在我眼前。”在叶辛心里,这五个孩子的命运是他时时牵挂的,他们在他的内心世界里每天都经历着成长和丰富,从来没有一天消失过。所以,即使相隔16年,这只是给他们成长的时间和空间,现在的这个故事和以前的从来没有断裂过,“这部作品肯定好看”。
  那么,对于许多当年的知青作家,比如梁晓声、王安忆等,都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远离了“知青”题材的写作,而叶辛为什么始终衷情于这个题材,甚至在知青文化早已淡薄到就要断代的今天还要重拾这个题材,叶辛的回答十分的真诚。“在我的青春岁月中,有整整十年又七个月的时间,是在插队落户当知青。栖居黔北的砂锅寨十年的日子,是我一生中难以磨灭的印记。知青上山下乡这件事,恐怕是中外古今的历史上难逢难遇的事件,而我,恰恰又是一千七百万上山下乡知青中的一员,这既是我们这一代人被选中的命运,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把这个题材写好了,至少对我们这代人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还是那一句老话,同样是一段艰辛的经历,有的人当作苦难的历程,有的人则当作丰盛的馈赠;而后者,往往是一个智慧而幸福的人。
  
  链接:
  
  关于《孽债Ⅱ》:
  本书完全延续了《孽债Ⅰ》的故事情节发展脉络和人物命运走向,十多年前的《孽债Ⅰ》中五个孩子的命运,牵动过多少读者和观众的心;如今他们长大成人,该是成家立业了。但是,命运又将他们推入现实、复杂的社会生活中,遭际各异。“杀人嫌疑犯”盛天华亡走天涯,生死如何?好男人卢晓峰命从矫妻还是岳母?众人牵挂的“小美娟”长大后依然美丽,学业有成,并有了一段“看似美满”的婚姻。跟着养父母回到西双版纳的永辉高考失利,又被亲生父母接回到上海,做生意发财了,却陷入两个女孩的感情纠葛。梁思凡成了电脑高手,最后通过手术重新站起来,并有了自己的婚姻。
  
  关于《孽债Ⅰ》:
  为配合明年“文革”、“上山下乡”四十周年,叶辛对旧版本的《孽债Ⅰ》作了大小三十二处的修订,新的修订本将与《孽债Ⅱ》同时推出。
其他文献
马尚龙  知名海派作家。曾任《海上文坛》副主编,现任《现代家庭》主编。著有《上海女人》、《反调男女》、《与名人同窗》、《男人眼中男人的缺点》、《男人眼中女人的缺点》等书。    老板要问出处,女人要问住处。“啊呀,王太太,侬蹬了啥地方啊”(你住在什么地方)?两个女人第一次见面,半是寒暄,半是探底;发问者一定是蹬了不错的地方,才会这般的问;“啊呀,我就蹬了淮海路,闹猛是闹猛得来,困告(睡觉)也困不着
期刊
说到俄罗斯,让人脑海中不禁想起这样几个词:十月革命、红场、苏联解体,还有世界艺术的瑰宝——冬宫,堪称地下皇宫的莫斯科地铁。凭借“俄罗斯中国年”的一个美丽项目——水墨中国·当代名家书画巡展·俄风行,2007年12月20日至12月27日在仅有的几天时间内,我与十几位同行徜徉在莫斯科、圣彼得堡,除了感受俄罗斯深厚的历史积淀、建筑、艺术之外,还感受他们丰富的民族文化。我感觉俄罗斯人的严谨、优雅,竟使寒冷的
期刊
前几天,母亲打来电话,说是中学的同学到家里来,留下了联系电话。我按照电话号码打了过去,接电话的是个陌生的男同学。他通知我,周日举办初中70届7班毕业36周年欢聚会,希望我能参加。尽管我刚刚和大学同学约定这天也有个聚会,但我们还是相约周日同去。  在我有限的记忆里,最不愿触及的是我的中学时代。那段日子正是文化大革命进行得轰轰烈烈的时期。我的父亲接受隔离审查,我没有一个知心朋友,也没有做过一件值得炫耀
期刊
奢华生活在上海,面上的有这些关键词:珠宝、高端旅行、高级会所、精品酒店、名车名宅名表名酒、名女人、卡、顶级家俬、一线品牌服饰……诸如此类。骨子里的就复杂了。  以苏州河为界,这是上海的两个世界,河的北边是中国式的上海,河的南边是有着奢侈天分的上海,被压抑了几十年,如今复兴规模的速度令人匝舌。    奢华所在    如今再说恒隆奢侈已经不新鲜了,和恒隆的灯火辉煌、开放环境比起来,藏身于新天地南里的I
期刊
摄 → 潘华佳    2007年全世界最IN的一只手袋是什么?不是Hermes Kelly Flat方包,不是镶有LV字母的Louis Vuitton Monogram蕾丝包包,而是一只名字叫做“i'm not a plastic bag”的环保手袋。它由英国一家大型连锁超市与英国时尚设计师Anya Hindmarch合作推出之后,“环保概念”+“限量版”+“5英镑”的售价使得手袋销售异常火热,开
期刊
为啥这一人群会有这个特殊的称号呢?也许因为南京西路上高级写字楼林立,跨国公司纷纷进驻,周围奢侈品店环绕:LV、Tiffany、Chanel……在这一带工作的女性,大多妆容精致、衣着得体、外语水平高、骄傲而矜持。她们个个工作狂,个个工资高,个个愁嫁。在上海,她们是与“张江男”齐名的又一群异类。  在很多人的概念里,“南西女”的生活是这样的:她们会为买到一件500元的棉质小背心眉飞色舞;会和暧昧蓝颜看
期刊
冬天又来临了,我们终于有时间围着火锅暖和一下自己疲倦的身体和心灵,抱怨为什么现实总是比理想要艰难得多。也许我们不再缺少物质上的财富,但我们的内心却总无法安定下来,于是我们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了。  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静水深流》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心灵的窗户。  这是一本李小琳谈企业文化的新书,李小琳是中国电力公司的董事长,她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力专业,在企业里从调度员、教师、副处长、处长、
期刊
马尚龙  知名海派作家。曾任《海上文坛》副主编,现任《现代家庭》主编。著有《上海女人》、《反调男女》、《与名人同窗》、《男人眼中男人的缺点》、《男人眼中女人的缺点》等书。    赤膊,睡衣,躺椅,晚饭;祖孙的天伦,男女的调情,少女的等待。所有本该在各自居所里进行的事情,因为居所容纳不了承受不了,而延伸到了居所之外。在冬天,二楼、三层阁甚至要用封箱带把漏风的北窗封得严严实实,到了夏天,哪怕把窗全部拆
期刊
春节是中国人的一个情感大结,也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大节。是一个最能唤起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和认同的节日。  当时代的场景变换之后,春节特定的文化、目的、符号、仪式、情绪都有待于我们重新的发现,中国人需要重新寻找有些稀薄了的年味……    我国一项调查显示:95.1%的居民认为春节很重要。    曾经的新年  文 → 葛文潮(纽约)      这些年的新年是越过越“地味”了,“地味”是日本汉字,形容不起
期刊
2007年11月20日,在上海创意老场坊2楼的加拿大展厅里,几十幅写实主义的水粉画和抽象油画混搭着挂满了水泥墙壁的大厅:写实的是上海的风土人情,石库门的老房子和砖色斑驳的破旧水斗一如你昨日所见;抽象的却只是些杂乱的笔触和绚丽的颜色,一张画布写满波普的彩色“8”字、由无数油彩刮痕组成的“无题”油画组,这使得逛进这个展厅的参观者们多少有点儿纳闷——这些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画作为什么放在一起?这时候就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