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弄堂的女人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bird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尚龙
  知名海派作家。曾任《海上文坛》副主编,现任《现代家庭》主编。著有《上海女人》、《反调男女》、《与名人同窗》、《男人眼中男人的缺点》、《男人眼中女人的缺点》等书。
  
  老板要问出处,女人要问住处。“啊呀,王太太,侬蹬了啥地方啊”(你住在什么地方)?两个女人第一次见面,半是寒暄,半是探底;发问者一定是蹬了不错的地方,才会这般的问;“啊呀,我就蹬了淮海路,闹猛是闹猛得来,困告(睡觉)也困不着。”要是王太太有些许支吾,那么她一定是住在不闹猛的地方讲不出口,一定是她的先生发财发得不好。住处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出嫁前,是父亲和祖上的荣耀证书,出嫁后,是所嫁的男人的财力证书。一个上海女人的住处,是这一个上海女人的命,也是这一个上海女人的运。
  上海女人的命和运,就在上海的马路上来回,就在上海的弄堂里穿行。一个女人的命运,带有不确定的因素,比如出嫁,比如一段情爱经历,很有可能改变自己的水土纪录,从乡下人变成上海人,从下只角到了上只角。在地理意义上,上海是平原,而在精神和物质意义上,上海是绵延起伏的丘陵,绵延之广,起伏之大,上海是独一无二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嫁得好”百来年前就是上海女人人生课题的原因。
  好像是天意,三个女人以三种姿态演义着三种女人的历史,截然不同却又安身在同一个狭小的天地里。一个女人,已经是一个老人,消退了“女人”的特征,从出嫁到现在,在这一条弄堂里她至少已经穿行了50年,每一天走过的路累计起来,早已经超过了去北京的路程,不过老人连杭州都未曾去过,一生的远足方圆从未曾超过10里;神情之中看不出老人有一丝丝的沮丧,因为她也没有想要到哪里去过,她想到的是第几个重孙的满月酒。
  在老太身后的弄堂深处,有一个小妇人在哺乳,坐在旧屋门口,还照看着小生意;不是小妇人喜欢过这样的日子,但是她心底明白,她也就是过这样的日子。
  总是会有女人看上去不像是住在这条弄堂里的,似乎就是一个过客,一个采风者,实际上她的户口就在这条弄堂里,她是一个还没有出嫁的女子;她不甘心自己有朝一日会像弄堂深处的小妇人一样哺乳摆摊,她不甘心几十年后像身边的老太一样去操心重孙的事情。她不屑于搭理这条弄堂里的所有生命和物质,同时她也不愿意自己的婚姻像当铺里的当品一样。但是她也不知道自己的婚姻在哪里,唯有墨镜掩饰了一切。
  老太有一生的过去,小妇人有既窘迫又滋润的当下,墨镜女人还没有看到未来。
  
其他文献
今天坐4号线,绕了好多远路,去浦东面试。回来之后研究路线才知道自己愚蠢,明明可以2号线到东方路站换4号线的,可是我在中山公园就换了,白白多坐了十几站。不说也罢,路盲一个。    那是一家财经投资类杂志,具体叫什么我就不说了,反正听着蛮响亮的,可我一进那幢楼就傻眼了:荒无人烟,满目疮痍,你简直想象不到那地方有多么的破。犹豫了一下,我按了边上一部很破的电梯。电梯居然没开,走到二楼,还是空荡荡的,根本就
期刊
有些感觉,开始就是结束。   有一天鹭鸶问我,现实生活中,你相信有安在天这样的男人吗?    她的话让我很泄气,浪漫如她,都不相信有这样的男人,那么活在现实中的我还有什么理由相信有这种男人存在呢?如果女人也会有性幻想的话,那么安在天这样的男人一定是我这一路女人的幻想对象,但必然是一场虚空。他那样的成熟高贵,又那样的智慧内敛,连他对黄依依感情上的拒绝或克制都带有别样的美感。这样的男人,在生活中,不可
期刊
张安朴  生于1947年11月,上海嘉定人。师从哈定、孟光。曾任嘉定县文化馆美术干部。70年代后期调入解放日报社。现为解放日报高级编辑,解放日报摄影美术部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招贴画多次获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曾为邮电部设计发行多套邮票。由于工作需要坚持画速写,并发表于报端。2007年8月21日至8月30日,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一个拿画笔的报人——张安朴美术作品展》。张安
期刊
日前,由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与上海徐汇艺术馆主办的“时间·地点·人物——2008中德当代艺术展”在徐汇艺术馆举行,据了解这次展览是徐汇艺术馆建馆以来首次推出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也是中国现代艺术家与德国艺术界的一次重要接触。展览形式有装置、绘画、摄影、Video等多种形式,参展的艺术家包括曾担任德国杜塞尔多夫艺委会主席的尤丽亚·洛曼和中国1979年“草草社”发起人仇德树,还有德国的克劳斯·谢肯巴赫、马
期刊
三里屯当然早已经成了一个象征。它的“酒吧街”的形象其实打开了中国20世纪90年代夜生活的空间,给了中国城市的夜晚一个具有活力的形象,让北京人晚上有地方可去,可以在漫漫的长夜中打发掉那些时光。所以,说起中国的夜生活和酒吧,三里屯是不能绕过的。  我还记得北京原来其实是一个相当闭塞的城市,它的生活方式也是相当传统的。在中国的“现代性”中,北京历来和上海就是两极。一极是上海,我们看看当年“新感觉派”的穆
期刊
《“见证历史:共和国大使讲述”丛书》由外交笔会和前外交官联谊会组织并交由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作者阵容强大,几乎囊括了中国驻美、日、德、法、英等国,及拉美、中东、南亚等热点国家地区的前大使。每部作品,都是大使们个人视角中历史片断的纪实。如为中国与联邦德国建交做了大量工作的驻联邦德国大使王殊,写出了《五洲风云纪》;抗日战争时期就参加革命,转而从事外交工作的驻印度大使李连庆写了《
期刊
梅隆雪川  四川乐山人。新闻从业多年,现担任北京某媒体传播总监。有过含文学评论在内的若干传播和文学艺术专著。关于成都、北京、上海的三地体验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就学成都之时。    家在纽约,在中国大陆工作多年,给国外各类传媒提供稿件的自由撰稿人Paul Mooney 慕尼仁援引查建英一篇题为《无墙之城(city without walls)》讲述北京变化的小品文,作者描述一位海归的怀旧故友对北京
期刊
生活在快节奏、高压力下的现代都市人,时常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  中国本是封闭的田园牧歌式的农业文明社会,到了近现代进入工业化,直至当下的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精神却日渐萎缩与焦虑。  欲望多了,烦恼就来了。烦恼来了,花钱的激情就高了。赚着不菲的薪水,却时常感觉自己是“贫”的:贫乏、贫瘠、贫困。他们是都市贫族。    都市贫族的现状与理想总是有着一口气的落差,一口气的落差却在他
期刊
程乃珊  著名作家。1979年开始发表小说,代表作有《蓝屋》、《穷街》、《女儿经》、《金融家》等,都改为电视连续剧及电影。1991年开始穿梭于沪港两地,涉足传媒和非虚构小说写作,着重关注沪港两地文化、经济、民生的差异和缘源。    在香港时,我的工作常常需要寻找各种数据、资料。于是,常常去书店做“书钉”。  所谓“书钉”,就是只看不买的。或许因书结儒之风已成习俗,时时讲究赢利的今天,三百六十行中,
期刊
互联网创造了无数个神话,也创造了很多的新一代富豪,有人说这是泡沫,也有人说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庞升东,就是新崛起的一位“互联网富豪”。现在,他的资产评估也早早已经过亿了。  庞升东和他的升东网络科技发展(上海)有限公司在浦东落户生根,成为浦东创意文化产业中的一支大军,随着庞升东的51.com交友网站在线人数的又一次创高,51.com再次吸引大量融资后,我们不得不把视线聚焦到这个30岁出头的年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