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目前的小学信息课堂中,教师常常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方式,将相同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差异性很大的学生,这就造成好学生吃不饱,丧失学习兴趣;另外一部分学生则跟不上,越学越差。在这种情况下,对水平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是一个较好的方式。
一、问题提出
在教学小学三年级上信息技术第七课《多变的形状》时,教师通常是对画图程序中直线、椭圆、圆角矩形等工具与一些菜单命令逐级一一进行教学。一堂课下来,有的学生三下五除二地画完了教师布置的任务,甚至还完成了第八课的内容,为教学楼添上了颜色,然后就等待着下课,无所事事。这部分学生显然早已熟练地掌握画图程序,觉得课程任务缺乏挑战性。还有一部分学生则对电脑并没有多大兴趣,有些甚至从未接触过电脑。他们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不仅接受能力差,而且自学能力也不强,课程内容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这种教学方法显然存在一定的弊端。在这样的课堂中,基础好的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丧失学习兴趣,基础差的学生则跟不上教学进度、落于人后,甚至对信息技术失去兴趣。上述情况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目前小学信息课堂教学常采用“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将相同的知识内容传授给接受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要改善这种状况,教师需对学生进行差异对待,并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模式。笔者由此想到了增量设计,为所有的学生设计切实可行的增量练习,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争取让学生都有所提高,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新的知识,完成对知识的构建,最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二、增量练习的设计原则
增量练习是指教师根据学生智力、基础知识、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将教学内容分为一系列渐进式的练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练习中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和进度,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帮助所有学生掌握基本技能,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并促进学生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笔者在几年来对教材的深度理解及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增量练习的设计必须遵循以下两大原则。
(一)尊重差异原则
根据学生信息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设置不同的增量练习,并不是为了将学生分出优劣,而是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按不同的要求给予评价,最终目的是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例如,四年级学生刚开始练习打字时,对之前从没有或者很少接触电脑的学生,教师要求其能够熟记相应的指法摆放位置并能够在记事本中输入26个英文字母即可;对已经会输入英文字母的学生,则要求其牢记指法标准并尝试练习拼音输入法;对已能应用中文输入法输入的学生则要求规范指法并能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打字任务。设计增量练习时,应尊重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使他们从“被动式接受”发展成“主动式探求”,这样既可激发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又能增强每位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
(二)循序渐进原则
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中,学生程度差异十分明显。有些学生从小就接触电脑(以游戏为主),而有些学生则因为家庭原因从未玩过电脑。因此,课堂教学应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教师应设计一套良好的增量练习。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七课《多变的形状》的基本任务是:熟练打开“画图”软件,使用粗细不同的直线和矩形等工具画出大楼的外形;拓展任务是:利用椭圆形和圆角矩形等工具,画出多变的窗子,组成一幅完整的画。对于每一个学生,都应要求先完成基本任务后再去挑战拓展任务。对于两个任务都已完成的学生,则应要求他们学会用撤销功能修改画错的地方,最后保存画好的成果。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应设计一些提高性的题目,指导他们思考完成;对于达成度不高的学生,则应指导他们完成一节课的基础任务,循序渐进。这样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才能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接受新知识。
三、增量练习的实践策略
(一)直面差异,布置阶梯型增量设计
首先,教师应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增量练习。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初识画图程序》增量练习设计中,对于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只要求熟练打开“画图”软件,掌握用铅笔、橡皮工具画出不同形态的小树苗;对于能够完成基本任务的学生要求使用不同笔头、不同粗细、不同颜色的“刷子”添加上自己喜欢的图案,组成一幅完整的画;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则提高要求,让他们打开“金山画王”软件,结合“画图”软件中的操作,完成一幅图画。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后,如有兴趣和时间,还可去尝试上一阶层的练习。这样的阶梯型增量练习设计,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能走的走快些。
其次,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应统一教学,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都统一要求;时间的分配则可以根据内容和学生的接受程度自行掌控。例如复制粘贴操作这一课,对基本操作已经掌握的学生,可以结合书本内容,让其自学“金山画王”等其他软件操作;对于中间层的学生,让他们练习基本操作,熟练后再进行一些页面排版美化操作;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则进行具体操作内容的教学,并布置相应的练习任务,让他们熟练基本的操作。
阶梯型增量练习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从学生兴冲冲地跑进机房到下课铃声响起也不肯离去的现象也可以看出。通过学生上交作业的横向和纵向对比,笔者看到学生的各个环节作业不但及时完成而且成果可喜。增量练习进入课堂不仅使所有学生都学到知识,还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二)区别对待,巧用兴趣型增量设计
在课堂中给学生分层时,笔者采用模糊分层,即分层结果从不在全班学生面前宣布。学生的层次是动态的,对有些同学还可采用隐性分层或自主分层。教师应始终将学生的发展作为分层的出发点,区别对待每位学生,寻求兴趣的切入点。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问题,其原因除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外,更主要的是学习态度的不端正和学习兴趣的缺乏。因此,在三年级第八课《多彩的图画》教学中,笔者对学生做了课前调查——最爱的动画片人物,然后将他们喜欢的动画人物制作成素材。这样,他们在为图画填色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被眼前自己喜欢的素材所吸引,进而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通过添加兴趣型增量练习这种任务模式,学生会自主学习、自行解决问题,真正成为了课堂中的主体。另外,增量练习进入课堂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这就促进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加强了学生间的凝聚力。学生在上机操作中碰到问题,不再像以前一样,马上问教师,而是先问小组成员,如果解决不了的,再向教师寻求帮助。这一方式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三)首尾兼顾,采用创新型增量设计
增量练习的设计不能局限于书本内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形式活泼、富有创意的游戏式创新型作业,将所学的知识蕴含于游戏中,使之成为学生喜欢的一种作业形式,首尾兼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笔者在三年级第九课《复制与变换》中讲解千姿百态的变化时,将知识点蕴含于“母鸡下蛋”的例子中:随着不断的复制粘贴,母鸡下的蛋会越来越多,然后通过旋转将鸡蛋码放整齐。学生在教师演示时都跃跃欲试,感觉就像游戏闯关一样,完成复制粘贴的鸡蛋越多,闯关越多。在最后的作业中笔者发现,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非常高,你追我赶,相互比较谁完成的鸡蛋数量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本节课的知识点。在课堂上布置游戏型的增量任务,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四、结语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设计增量练习并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发现课堂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课堂能最大限度地提供给学生发展的空间,也能最大限度地提供给教师因材施教的时间。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情况,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实行增量练习设计的课堂,所有学生会因为上课有所得而信心十足,不再因看不懂、学不会、达不到而放弃。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更加发愤学习,保持上游,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教学目标达成度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也得到提高。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闲林中心小学 310000)
一、问题提出
在教学小学三年级上信息技术第七课《多变的形状》时,教师通常是对画图程序中直线、椭圆、圆角矩形等工具与一些菜单命令逐级一一进行教学。一堂课下来,有的学生三下五除二地画完了教师布置的任务,甚至还完成了第八课的内容,为教学楼添上了颜色,然后就等待着下课,无所事事。这部分学生显然早已熟练地掌握画图程序,觉得课程任务缺乏挑战性。还有一部分学生则对电脑并没有多大兴趣,有些甚至从未接触过电脑。他们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不仅接受能力差,而且自学能力也不强,课程内容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这种教学方法显然存在一定的弊端。在这样的课堂中,基础好的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丧失学习兴趣,基础差的学生则跟不上教学进度、落于人后,甚至对信息技术失去兴趣。上述情况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目前小学信息课堂教学常采用“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将相同的知识内容传授给接受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要改善这种状况,教师需对学生进行差异对待,并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模式。笔者由此想到了增量设计,为所有的学生设计切实可行的增量练习,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争取让学生都有所提高,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新的知识,完成对知识的构建,最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二、增量练习的设计原则
增量练习是指教师根据学生智力、基础知识、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将教学内容分为一系列渐进式的练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练习中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和进度,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帮助所有学生掌握基本技能,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并促进学生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笔者在几年来对教材的深度理解及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增量练习的设计必须遵循以下两大原则。
(一)尊重差异原则
根据学生信息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设置不同的增量练习,并不是为了将学生分出优劣,而是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按不同的要求给予评价,最终目的是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例如,四年级学生刚开始练习打字时,对之前从没有或者很少接触电脑的学生,教师要求其能够熟记相应的指法摆放位置并能够在记事本中输入26个英文字母即可;对已经会输入英文字母的学生,则要求其牢记指法标准并尝试练习拼音输入法;对已能应用中文输入法输入的学生则要求规范指法并能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打字任务。设计增量练习时,应尊重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使他们从“被动式接受”发展成“主动式探求”,这样既可激发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又能增强每位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
(二)循序渐进原则
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中,学生程度差异十分明显。有些学生从小就接触电脑(以游戏为主),而有些学生则因为家庭原因从未玩过电脑。因此,课堂教学应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教师应设计一套良好的增量练习。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七课《多变的形状》的基本任务是:熟练打开“画图”软件,使用粗细不同的直线和矩形等工具画出大楼的外形;拓展任务是:利用椭圆形和圆角矩形等工具,画出多变的窗子,组成一幅完整的画。对于每一个学生,都应要求先完成基本任务后再去挑战拓展任务。对于两个任务都已完成的学生,则应要求他们学会用撤销功能修改画错的地方,最后保存画好的成果。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应设计一些提高性的题目,指导他们思考完成;对于达成度不高的学生,则应指导他们完成一节课的基础任务,循序渐进。这样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才能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接受新知识。
三、增量练习的实践策略
(一)直面差异,布置阶梯型增量设计
首先,教师应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增量练习。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初识画图程序》增量练习设计中,对于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只要求熟练打开“画图”软件,掌握用铅笔、橡皮工具画出不同形态的小树苗;对于能够完成基本任务的学生要求使用不同笔头、不同粗细、不同颜色的“刷子”添加上自己喜欢的图案,组成一幅完整的画;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则提高要求,让他们打开“金山画王”软件,结合“画图”软件中的操作,完成一幅图画。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后,如有兴趣和时间,还可去尝试上一阶层的练习。这样的阶梯型增量练习设计,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能走的走快些。
其次,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应统一教学,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都统一要求;时间的分配则可以根据内容和学生的接受程度自行掌控。例如复制粘贴操作这一课,对基本操作已经掌握的学生,可以结合书本内容,让其自学“金山画王”等其他软件操作;对于中间层的学生,让他们练习基本操作,熟练后再进行一些页面排版美化操作;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则进行具体操作内容的教学,并布置相应的练习任务,让他们熟练基本的操作。
阶梯型增量练习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从学生兴冲冲地跑进机房到下课铃声响起也不肯离去的现象也可以看出。通过学生上交作业的横向和纵向对比,笔者看到学生的各个环节作业不但及时完成而且成果可喜。增量练习进入课堂不仅使所有学生都学到知识,还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二)区别对待,巧用兴趣型增量设计
在课堂中给学生分层时,笔者采用模糊分层,即分层结果从不在全班学生面前宣布。学生的层次是动态的,对有些同学还可采用隐性分层或自主分层。教师应始终将学生的发展作为分层的出发点,区别对待每位学生,寻求兴趣的切入点。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问题,其原因除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外,更主要的是学习态度的不端正和学习兴趣的缺乏。因此,在三年级第八课《多彩的图画》教学中,笔者对学生做了课前调查——最爱的动画片人物,然后将他们喜欢的动画人物制作成素材。这样,他们在为图画填色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被眼前自己喜欢的素材所吸引,进而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通过添加兴趣型增量练习这种任务模式,学生会自主学习、自行解决问题,真正成为了课堂中的主体。另外,增量练习进入课堂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这就促进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加强了学生间的凝聚力。学生在上机操作中碰到问题,不再像以前一样,马上问教师,而是先问小组成员,如果解决不了的,再向教师寻求帮助。这一方式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三)首尾兼顾,采用创新型增量设计
增量练习的设计不能局限于书本内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形式活泼、富有创意的游戏式创新型作业,将所学的知识蕴含于游戏中,使之成为学生喜欢的一种作业形式,首尾兼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笔者在三年级第九课《复制与变换》中讲解千姿百态的变化时,将知识点蕴含于“母鸡下蛋”的例子中:随着不断的复制粘贴,母鸡下的蛋会越来越多,然后通过旋转将鸡蛋码放整齐。学生在教师演示时都跃跃欲试,感觉就像游戏闯关一样,完成复制粘贴的鸡蛋越多,闯关越多。在最后的作业中笔者发现,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非常高,你追我赶,相互比较谁完成的鸡蛋数量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本节课的知识点。在课堂上布置游戏型的增量任务,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四、结语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设计增量练习并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发现课堂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课堂能最大限度地提供给学生发展的空间,也能最大限度地提供给教师因材施教的时间。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情况,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实行增量练习设计的课堂,所有学生会因为上课有所得而信心十足,不再因看不懂、学不会、达不到而放弃。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更加发愤学习,保持上游,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教学目标达成度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也得到提高。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闲林中心小学 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