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拥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小众群体——流动摊贩,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队伍越来越壮大的特殊群体。此外,近年来流动摊贩与“城管”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因此,我们小组通过对流动摊贩的生存状况进行调查研究,还原这个群体真实的生存状况。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流动摊贩 生存状况 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D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0-0067-03
一、引言
(一)调查研究的背景
古语“引车卖浆,贩夫走卒”常常用来形容流动摊贩,从中可以看出流动摊贩在我国古代長久并且合理的存在着。
伴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推进,流动摊贩这一群体不仅依然继续存在,而且这一群体的总量有不断发展扩大的趋势。并且,流动摊贩是属于非正式就业方式中的一种,在近代我国的非正式就业群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使我国个体私营企业、服务业等迅速发展,而这个时期我国新增劳动力只有50%被正规企业所吸收,非正式就业初具规模;第二个时期是90年代前半期,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几乎所有的新增劳动力都被正规企业所吸收,非正规就业人数开始减少;第三个时期是1995年以来,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及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改革,城市下岗失业人数增多,正式就业岗位急剧减少,同时由于非正式就业的进入门槛较低,我国非正式就业重新进入了繁荣期。[1]因此,综上,流动摊贩由于其进入门槛比较低成为社会众多弱势群体的首选从而呈向上发展的趋势,这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中普遍却又特有的现象。
但是我们不可忽视流动摊贩与社会各方面的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流动摊贩丰富了就业形式,缓解了就业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对于流动摊贩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管理,不仅使管理成本有所增加,而且使得流动摊贩与社会各方面的矛盾日益激化。
而由于大学生群体是个巨大的消费群体,因此我观察到我的学校——扬州大学的每个校区周围都有大量的流动摊贩的出现。从表面上看流动摊贩的生存状况不是很乐观,那么他们真实的生存状况到底是怎么样的?他们所遇到的问题与困难有哪些?带着这样的问题与思考以我们学校周边的流动摊贩为代表进行调查研究。
(二)调查研究的意义
流动摊贩是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独特群体,是我国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流动摊贩身上仍存在着众多的矛盾与争论。流动摊贩问题不仅仅是社会管理问题,更是一个和社会弱势群体相关的问题。从长远来看,流动摊贩的生存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势必会演化为社会问题。因此,通过调查研究流动摊贩的生存状况不仅仅使我们对流动摊贩的理解更为深入,更是希望通过调查研究能够有利于缓解流动摊贩群体与城管、社会大众等社会各方面的矛盾,同时能够引起政府的关注,推进政府对流动摊贩进行更为规范化、合法化以及人性化的治理,从而增加社会的稳定性。
二、流动摊贩生存状况的研究分析
本次调查研究,我们小组选择扬州大学周边的流动摊贩,特别是以扬子津校区西门口的流动摊贩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在调查过程之中,很多摊贩存在警惕的心理,不愿过多交谈,特别是某些可能他们觉得比较敏感的问题。因此,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阻力,但是我们没有放弃,通过多次的接触以及到这些流动摊贩处去边买东西边交流,渐渐地他们敞开了心扉,使得我们了解到流动摊贩的真实生存情况。虽然我们采访的研究对象的样本容量不是很大,但是我们能够从调查研究中发现一定的共性状态。
(一)流动摊贩生存状况初看
通过近一年多来的生活观察所得,流动摊贩出现的地区通常是高校大学生人流量比较多的地区,比如扬子津校区西门口和文汇路校区东门口,这里比较靠近学生宿舍,而且是学生外出的必经之路。并且,流动摊贩所选的区域通常在交通要道,这不仅仅使得交通要道会变得更加拥堵,更会对流动摊贩及购买者的人身安全带来一定的危害。其次,流动摊贩多为女性,有少部分是夫妻两人共同进行摊售。再次,流动摊贩销售以小吃、熟食、果蔬以及服装类产品为主。并且,摆摊方式多种多样,如骑着三轮车、就地摆摊等,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最后,流动摊贩常常与“城管”们周旋,在“城管”管得较严的时间段与地区,流动摊贩常常不出现;他们通常等待“城管”下班或者不再管辖时再出来售卖。
(二)流动摊贩生存状况详察
1.从流动摊贩的主体角度观察
曾有学者将我国的社会阶层分为十类,由高到低依次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构成我国流动摊贩的主群体多数位于社会的底层。的确,在现实生活中,流动摊贩的主体多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大多以农民、下岗、待业以及外来务工人员为主。他们的家庭大都比较贫困,而且是多子女、多生育的家庭。维持生计是他们家庭的头等大事。并且,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流动摊贩没有受过教育或者只上过小学,只有一小部分的学历达到大专。因此,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也没有经过正规的就业培训,在城市里很难找到适合他们的工作,又无法或者不愿(小部分)获得社会救济,所以,他们只能依靠摆摊来维持生计,但是想要大幅度改善家庭生活是比较困难的。
2.从流动摊贩的工作时间角度观察
根据调查访谈得知,流动摊贩工作时间长、强度大。他们大都是上午10点半出摊一直到半夜11、12点左右收摊,下午基本上不休息,一天工作十一二个小时,周末、雨天等也不休息。并且,他们工作的内容比较繁重,甚至于有时一天要辗转多个地方。即使晚上天气比较寒冷,可是仍有很多摊贩在外摆摊。一位摆摊的阿姨告诉我们:“一天下来身体几乎透支,回家倒头就想睡觉,根本不想干其他事情。” 3.从流动摊贩的经济收入与经营现状角度观察
流动摊贩大都没有固定的工作,缺乏稳定的收入,因此流动经营收入常常是流动摊贩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可是,当我们询问摊贩阿姨和叔叔他们一天可以赚多少钱时,他们的脸上露出无奈的苦笑,他们告诉我们:他们一天的收入如果运气好一点,赚得就多一些;运气不好的话,连一天吃饭的钱都赚不到。总的来说,流动摊贩们月平均收入高于扬州市最低工资标准(1770元/月),但远低于扬州市平均工资标准(5264元/月)。可是我们有注意到有些流动摊贩是夫妻、兄弟或者同乡一起经营,那么平均下来,有一些摊贩的月平均收入可能甚至低于扬州市最低工资标准。并且,通过调查我们得知,流动摊贩的流动经营收入要负担日常生活开销、子女的教育以及生病医疗等方面的家庭支出。综上,流动摊贩收入水平相比较而言较低、生活压力较大、负担较重。
虽然流动摊贩的经营收入不尽如人意,但是流动摊贩对于自己的整体经营现状大部分都是比较满意的。可是这满意夹杂着对现实的无奈与妥协,有摊主叔叔对我说:“在大学旁边无论怎样总是会有生意的。只要‘城管’不来赶我们走,我就很满意了。”
4.从流动摊贩的社会保障角度观察
流动摊贩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应该是最需要保障的一群人,可当我们询问起社会保障时,摊主纷纷摇头。可见,社会保障制度在流动摊贩群体中的保障程度比较低、覆盖面比较小。
5.从流动摊贩与城管关系角度观察
流动摊贩与“城管”之间的矛盾一直是我们国家的热点问题,有人戏称“城管”和流动摊贩之间是“猫和老鼠”的关系。的确,通过与流动摊贩的交谈当中得知绝大多数的流动摊贩都有过跟“城管”打交道的经历。可是流动摊贩对于“城管”并没有很大的不满情绪,通过了解,我们知道很多“城管”采取的执法方式比较温和、人性化,几乎没有过度暴力的现象,大都是口头驱赶、劝说教育等。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城管”部门管理严格的时段,学校周边基本看不到小摊贩;但是等到晚上“城管”下班之后,小摊贩们便又出现开始摆摊经营。可见,简单的管理手段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
6.从流动摊贩申请个体工商户经营的角度观察
2011年3月30日通过的《个体工商户条例》中有这样一条规定:无固定经营场所的摊贩可以申请登记为个体工商户。这一条规定意味着流动摊贩的身份可以合法化。但是很多流动摊贩对此一头雾水,完全不知情,通过我们的解释,他们表示愿意申请登记。
(三)流动摊贩生存存在的问题
1.流动摊贩自身问题
流动摊贩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大都未经过职业培训。并且,他们没有一定的法律和食品安全的知识,对政府的相关管理规定也缺乏一定的了解。此外,他们的家庭负担比较重、保障比较少。
2.流动摊贩与“城管”之间的问题
流动摊贩与“城管”之间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很少发生直接的冲突。由于自身能力以及社会地位等原因,大多數流动摊贩选择接受“城管”的执法。但是也有不满情绪的积聚,可能会对社会安定带来影响。
(四)流动摊贩生存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流动摊贩自身
在学历日益重要的当今社会,一个人受教育程度的高低能够对一个人选择的职业范围产生影响。通常,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其选择的职业范围也越宽泛。但是,流动摊贩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这使得他们选择的职业范围比较狭窄,只能做一些比较简单的工作。
其次,流动摊贩的职业技能水平较低。大多数流动摊贩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职业培训。并且,流动摊贩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职业技能水平的重要性。
最后,由于自身知识的不足,他们无法准确地理解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2.政府方面
首先,对于流动摊贩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虽然我国相关规定的出台已经在流动摊贩身份管理上迈出一大步,但是我国至今没有针对流动摊贩这个群体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导致流动摊贩群体缺乏法律保障。有学者认为“将‘摊贩经济’合法化,再辅以城市管理部门以服务商贩的行政职能,必将很大程度上缓解当前城管部门和小商贩之间因为法律体制不健全带来的制度性矛盾”。[3]因此,健全对于流动摊贩的法律制度建设能够缓解流动摊贩与社会各方面的矛盾,从而达到利国、利民、利“城管”的境界。
其次,流动摊贩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应该是社会保障机制中特别受到关注的群体之一,可是我国相关制度仍不完善。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对于社会保障的问题越来越重视,但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流动摊贩这个小众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更是需要一个建立与健全的过程。
再次,个别地方政府的管理过于强硬。如今个别地方政府部门为了维护城市的形象,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对流动摊贩采取“限制与取缔”一刀切的做法,激化了流动摊贩与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矛盾。
最后,政府所制定的政策不为人民所知。不可否认的是,政府已经逐步认识到流动摊贩这一群体在城市生活中的影响,并且为保障这一群体的利益作出努力,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流动摊贩群体常常处于社会的底层,消息闭塞,无从收益,而政府的政策也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
三、我的调查感悟及建议
(一)我的调查感悟
通过对于流动摊贩生存现状的调查研究,我感慨良多。
流动摊贩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由于结构布局不合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及国家分配方式不公等问题导致出现的不断发展壮大的小众群体,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处于社会的底层,没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与职业技能,无法选择进入其他领域工作,为了生存的需要,他们只能选择非正规就业经济中门槛较低的流动摊贩职业。他们工作环境简陋,没有自己的业余生活,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工作强度大,有时还要避开“城管”的管理。可是在这么辛苦的情况下,他们的经济回报只能够满足日常的生存需要,经济收入差、家庭负担重。由于缺乏必要的保障,他们甚至生了病不敢看医生。但是,很多流动摊贩并没有对生活感到绝望,相反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感到满意。 其次,在我们的印象中似乎一直觉得流动摊贩与“城管”之间的矛盾已经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了。可是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流动摊贩对于“城管”没有我们想象般的“厌恶”,甚至有些摊贩觉得“城管”其实蛮通情达理的。这体现了我们社会中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很多人看事情过于偏激,以偏概全,由于个别不良的事件而推及到整个社会,不仅使广大人民群众对此产生了与事实严重不符的印象,而且激化了流动摊贩与“城管”的矛盾。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流动摊贩的生活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作为处在社会底层的群体,他们本应该得到政府的扶持,希望各级政府的管理能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当然,不可否认政府所做的努力,也希望政府颁布的相关政策能够真正落实,使更多的弱势群体受益。
(二)我的建议
对于流动摊贩生存状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1)从流动摊贩个人角度而言。流动摊贩自身可以加强学习,积极参加职业培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从政府角度而言。首先,不断完善法律法規。我们要不断完善“城管”执法的法律法规,提高“城管”执法权威,使执法部门能够得到流动摊贩更大的认同,在与其他部门协调过程中,能有足够的权威和独立性,解决合法性不足的问题。
其次,对流动摊贩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健全应该是政府制定政策时急需关注的方向。制定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流动摊贩与“城管”之间矛盾的主要方法。因此,政府应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不适用的制度加以完善,争取把流动商贩的保障工作落实好。从城市流动商贩存在的原因可以看出,只是加强对流动商贩的管理并不是最终目的,改善流动商贩的生存和生活状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
再次,政府还应该建立完善的扶持制度与培训体系。专门建立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持制度与培训制度,通过技能培训、资金支持等,提高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的竞争力。
然后,政府的管理方式应该有所转变。流动摊贩的存在有其必然性,有学者的调查显示:城市规模越大,居民对小摊贩的依赖性就越强。因此,“在不影响交通、市容及方便群众生活的前提下,政府管理模式应由取缔转为引导规范”。[4]
最后,对政府制定的政策的宣传应该加大力度,使得人民群众有很好的理解,真正地了解清楚政策的出发点,从而增强流动摊贩对于政府管理部门的信任,缓解社会矛盾。
四、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流动摊贩这一小众群体不断发展壮大,直至现在,成为城市生活中的重要部分。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流动摊贩的生存环境还是比较艰难的,政府缺乏相应的措施来保护流动摊贩的权利。流动摊贩想要获得良好的生存空间,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生存技能培养;另一方面,政府要制定与实施相关的政策,来保障流动摊贩的基本权利。
参考文献: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托马斯·G·罗斯基.中国:充分就业前景展望[J].管理世界,1999(5).
[3]赵珊.城市流动摊贩生存现状的调查及其合法化思考[J].企业家天地,2010(2).
[4]王洋.城市小摊贩,宜“疏”不宜“堵”[J].市场研究,2008(5).
责任编辑:于蕾
关键词:流动摊贩 生存状况 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D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0-0067-03
一、引言
(一)调查研究的背景
古语“引车卖浆,贩夫走卒”常常用来形容流动摊贩,从中可以看出流动摊贩在我国古代長久并且合理的存在着。
伴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推进,流动摊贩这一群体不仅依然继续存在,而且这一群体的总量有不断发展扩大的趋势。并且,流动摊贩是属于非正式就业方式中的一种,在近代我国的非正式就业群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使我国个体私营企业、服务业等迅速发展,而这个时期我国新增劳动力只有50%被正规企业所吸收,非正式就业初具规模;第二个时期是90年代前半期,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几乎所有的新增劳动力都被正规企业所吸收,非正规就业人数开始减少;第三个时期是1995年以来,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及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改革,城市下岗失业人数增多,正式就业岗位急剧减少,同时由于非正式就业的进入门槛较低,我国非正式就业重新进入了繁荣期。[1]因此,综上,流动摊贩由于其进入门槛比较低成为社会众多弱势群体的首选从而呈向上发展的趋势,这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中普遍却又特有的现象。
但是我们不可忽视流动摊贩与社会各方面的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流动摊贩丰富了就业形式,缓解了就业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对于流动摊贩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管理,不仅使管理成本有所增加,而且使得流动摊贩与社会各方面的矛盾日益激化。
而由于大学生群体是个巨大的消费群体,因此我观察到我的学校——扬州大学的每个校区周围都有大量的流动摊贩的出现。从表面上看流动摊贩的生存状况不是很乐观,那么他们真实的生存状况到底是怎么样的?他们所遇到的问题与困难有哪些?带着这样的问题与思考以我们学校周边的流动摊贩为代表进行调查研究。
(二)调查研究的意义
流动摊贩是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独特群体,是我国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流动摊贩身上仍存在着众多的矛盾与争论。流动摊贩问题不仅仅是社会管理问题,更是一个和社会弱势群体相关的问题。从长远来看,流动摊贩的生存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势必会演化为社会问题。因此,通过调查研究流动摊贩的生存状况不仅仅使我们对流动摊贩的理解更为深入,更是希望通过调查研究能够有利于缓解流动摊贩群体与城管、社会大众等社会各方面的矛盾,同时能够引起政府的关注,推进政府对流动摊贩进行更为规范化、合法化以及人性化的治理,从而增加社会的稳定性。
二、流动摊贩生存状况的研究分析
本次调查研究,我们小组选择扬州大学周边的流动摊贩,特别是以扬子津校区西门口的流动摊贩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在调查过程之中,很多摊贩存在警惕的心理,不愿过多交谈,特别是某些可能他们觉得比较敏感的问题。因此,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阻力,但是我们没有放弃,通过多次的接触以及到这些流动摊贩处去边买东西边交流,渐渐地他们敞开了心扉,使得我们了解到流动摊贩的真实生存情况。虽然我们采访的研究对象的样本容量不是很大,但是我们能够从调查研究中发现一定的共性状态。
(一)流动摊贩生存状况初看
通过近一年多来的生活观察所得,流动摊贩出现的地区通常是高校大学生人流量比较多的地区,比如扬子津校区西门口和文汇路校区东门口,这里比较靠近学生宿舍,而且是学生外出的必经之路。并且,流动摊贩所选的区域通常在交通要道,这不仅仅使得交通要道会变得更加拥堵,更会对流动摊贩及购买者的人身安全带来一定的危害。其次,流动摊贩多为女性,有少部分是夫妻两人共同进行摊售。再次,流动摊贩销售以小吃、熟食、果蔬以及服装类产品为主。并且,摆摊方式多种多样,如骑着三轮车、就地摆摊等,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最后,流动摊贩常常与“城管”们周旋,在“城管”管得较严的时间段与地区,流动摊贩常常不出现;他们通常等待“城管”下班或者不再管辖时再出来售卖。
(二)流动摊贩生存状况详察
1.从流动摊贩的主体角度观察
曾有学者将我国的社会阶层分为十类,由高到低依次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构成我国流动摊贩的主群体多数位于社会的底层。的确,在现实生活中,流动摊贩的主体多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大多以农民、下岗、待业以及外来务工人员为主。他们的家庭大都比较贫困,而且是多子女、多生育的家庭。维持生计是他们家庭的头等大事。并且,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流动摊贩没有受过教育或者只上过小学,只有一小部分的学历达到大专。因此,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也没有经过正规的就业培训,在城市里很难找到适合他们的工作,又无法或者不愿(小部分)获得社会救济,所以,他们只能依靠摆摊来维持生计,但是想要大幅度改善家庭生活是比较困难的。
2.从流动摊贩的工作时间角度观察
根据调查访谈得知,流动摊贩工作时间长、强度大。他们大都是上午10点半出摊一直到半夜11、12点左右收摊,下午基本上不休息,一天工作十一二个小时,周末、雨天等也不休息。并且,他们工作的内容比较繁重,甚至于有时一天要辗转多个地方。即使晚上天气比较寒冷,可是仍有很多摊贩在外摆摊。一位摆摊的阿姨告诉我们:“一天下来身体几乎透支,回家倒头就想睡觉,根本不想干其他事情。” 3.从流动摊贩的经济收入与经营现状角度观察
流动摊贩大都没有固定的工作,缺乏稳定的收入,因此流动经营收入常常是流动摊贩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可是,当我们询问摊贩阿姨和叔叔他们一天可以赚多少钱时,他们的脸上露出无奈的苦笑,他们告诉我们:他们一天的收入如果运气好一点,赚得就多一些;运气不好的话,连一天吃饭的钱都赚不到。总的来说,流动摊贩们月平均收入高于扬州市最低工资标准(1770元/月),但远低于扬州市平均工资标准(5264元/月)。可是我们有注意到有些流动摊贩是夫妻、兄弟或者同乡一起经营,那么平均下来,有一些摊贩的月平均收入可能甚至低于扬州市最低工资标准。并且,通过调查我们得知,流动摊贩的流动经营收入要负担日常生活开销、子女的教育以及生病医疗等方面的家庭支出。综上,流动摊贩收入水平相比较而言较低、生活压力较大、负担较重。
虽然流动摊贩的经营收入不尽如人意,但是流动摊贩对于自己的整体经营现状大部分都是比较满意的。可是这满意夹杂着对现实的无奈与妥协,有摊主叔叔对我说:“在大学旁边无论怎样总是会有生意的。只要‘城管’不来赶我们走,我就很满意了。”
4.从流动摊贩的社会保障角度观察
流动摊贩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应该是最需要保障的一群人,可当我们询问起社会保障时,摊主纷纷摇头。可见,社会保障制度在流动摊贩群体中的保障程度比较低、覆盖面比较小。
5.从流动摊贩与城管关系角度观察
流动摊贩与“城管”之间的矛盾一直是我们国家的热点问题,有人戏称“城管”和流动摊贩之间是“猫和老鼠”的关系。的确,通过与流动摊贩的交谈当中得知绝大多数的流动摊贩都有过跟“城管”打交道的经历。可是流动摊贩对于“城管”并没有很大的不满情绪,通过了解,我们知道很多“城管”采取的执法方式比较温和、人性化,几乎没有过度暴力的现象,大都是口头驱赶、劝说教育等。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城管”部门管理严格的时段,学校周边基本看不到小摊贩;但是等到晚上“城管”下班之后,小摊贩们便又出现开始摆摊经营。可见,简单的管理手段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
6.从流动摊贩申请个体工商户经营的角度观察
2011年3月30日通过的《个体工商户条例》中有这样一条规定:无固定经营场所的摊贩可以申请登记为个体工商户。这一条规定意味着流动摊贩的身份可以合法化。但是很多流动摊贩对此一头雾水,完全不知情,通过我们的解释,他们表示愿意申请登记。
(三)流动摊贩生存存在的问题
1.流动摊贩自身问题
流动摊贩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大都未经过职业培训。并且,他们没有一定的法律和食品安全的知识,对政府的相关管理规定也缺乏一定的了解。此外,他们的家庭负担比较重、保障比较少。
2.流动摊贩与“城管”之间的问题
流动摊贩与“城管”之间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很少发生直接的冲突。由于自身能力以及社会地位等原因,大多數流动摊贩选择接受“城管”的执法。但是也有不满情绪的积聚,可能会对社会安定带来影响。
(四)流动摊贩生存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流动摊贩自身
在学历日益重要的当今社会,一个人受教育程度的高低能够对一个人选择的职业范围产生影响。通常,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其选择的职业范围也越宽泛。但是,流动摊贩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这使得他们选择的职业范围比较狭窄,只能做一些比较简单的工作。
其次,流动摊贩的职业技能水平较低。大多数流动摊贩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职业培训。并且,流动摊贩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职业技能水平的重要性。
最后,由于自身知识的不足,他们无法准确地理解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2.政府方面
首先,对于流动摊贩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虽然我国相关规定的出台已经在流动摊贩身份管理上迈出一大步,但是我国至今没有针对流动摊贩这个群体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导致流动摊贩群体缺乏法律保障。有学者认为“将‘摊贩经济’合法化,再辅以城市管理部门以服务商贩的行政职能,必将很大程度上缓解当前城管部门和小商贩之间因为法律体制不健全带来的制度性矛盾”。[3]因此,健全对于流动摊贩的法律制度建设能够缓解流动摊贩与社会各方面的矛盾,从而达到利国、利民、利“城管”的境界。
其次,流动摊贩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应该是社会保障机制中特别受到关注的群体之一,可是我国相关制度仍不完善。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对于社会保障的问题越来越重视,但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流动摊贩这个小众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更是需要一个建立与健全的过程。
再次,个别地方政府的管理过于强硬。如今个别地方政府部门为了维护城市的形象,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对流动摊贩采取“限制与取缔”一刀切的做法,激化了流动摊贩与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矛盾。
最后,政府所制定的政策不为人民所知。不可否认的是,政府已经逐步认识到流动摊贩这一群体在城市生活中的影响,并且为保障这一群体的利益作出努力,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流动摊贩群体常常处于社会的底层,消息闭塞,无从收益,而政府的政策也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
三、我的调查感悟及建议
(一)我的调查感悟
通过对于流动摊贩生存现状的调查研究,我感慨良多。
流动摊贩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由于结构布局不合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及国家分配方式不公等问题导致出现的不断发展壮大的小众群体,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处于社会的底层,没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与职业技能,无法选择进入其他领域工作,为了生存的需要,他们只能选择非正规就业经济中门槛较低的流动摊贩职业。他们工作环境简陋,没有自己的业余生活,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工作强度大,有时还要避开“城管”的管理。可是在这么辛苦的情况下,他们的经济回报只能够满足日常的生存需要,经济收入差、家庭负担重。由于缺乏必要的保障,他们甚至生了病不敢看医生。但是,很多流动摊贩并没有对生活感到绝望,相反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感到满意。 其次,在我们的印象中似乎一直觉得流动摊贩与“城管”之间的矛盾已经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了。可是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流动摊贩对于“城管”没有我们想象般的“厌恶”,甚至有些摊贩觉得“城管”其实蛮通情达理的。这体现了我们社会中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很多人看事情过于偏激,以偏概全,由于个别不良的事件而推及到整个社会,不仅使广大人民群众对此产生了与事实严重不符的印象,而且激化了流动摊贩与“城管”的矛盾。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流动摊贩的生活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作为处在社会底层的群体,他们本应该得到政府的扶持,希望各级政府的管理能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当然,不可否认政府所做的努力,也希望政府颁布的相关政策能够真正落实,使更多的弱势群体受益。
(二)我的建议
对于流动摊贩生存状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1)从流动摊贩个人角度而言。流动摊贩自身可以加强学习,积极参加职业培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从政府角度而言。首先,不断完善法律法規。我们要不断完善“城管”执法的法律法规,提高“城管”执法权威,使执法部门能够得到流动摊贩更大的认同,在与其他部门协调过程中,能有足够的权威和独立性,解决合法性不足的问题。
其次,对流动摊贩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健全应该是政府制定政策时急需关注的方向。制定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流动摊贩与“城管”之间矛盾的主要方法。因此,政府应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不适用的制度加以完善,争取把流动商贩的保障工作落实好。从城市流动商贩存在的原因可以看出,只是加强对流动商贩的管理并不是最终目的,改善流动商贩的生存和生活状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
再次,政府还应该建立完善的扶持制度与培训体系。专门建立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持制度与培训制度,通过技能培训、资金支持等,提高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的竞争力。
然后,政府的管理方式应该有所转变。流动摊贩的存在有其必然性,有学者的调查显示:城市规模越大,居民对小摊贩的依赖性就越强。因此,“在不影响交通、市容及方便群众生活的前提下,政府管理模式应由取缔转为引导规范”。[4]
最后,对政府制定的政策的宣传应该加大力度,使得人民群众有很好的理解,真正地了解清楚政策的出发点,从而增强流动摊贩对于政府管理部门的信任,缓解社会矛盾。
四、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流动摊贩这一小众群体不断发展壮大,直至现在,成为城市生活中的重要部分。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流动摊贩的生存环境还是比较艰难的,政府缺乏相应的措施来保护流动摊贩的权利。流动摊贩想要获得良好的生存空间,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生存技能培养;另一方面,政府要制定与实施相关的政策,来保障流动摊贩的基本权利。
参考文献: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托马斯·G·罗斯基.中国:充分就业前景展望[J].管理世界,1999(5).
[3]赵珊.城市流动摊贩生存现状的调查及其合法化思考[J].企业家天地,2010(2).
[4]王洋.城市小摊贩,宜“疏”不宜“堵”[J].市场研究,2008(5).
责任编辑: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