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透明的红萝卜》的创伤叙事

来源 :新生代·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hi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莫言作为现代中国文坛上重要的作家,他的作品在他获得了诺贝尔奖后受到了广泛关注。而创伤的主题随着20世纪的历史大事件开始兴起,创伤文学背后的是作家与作品对于整个时代的强烈责任感。
  【关键词】:《透明的红萝卜》 创伤 叙述
  《透明的红萝卜》出版于1985年,众所周知是寻根文学当中的一部作品。寻根文学是继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之后出现的作家们想要用中国式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中国人真实的生活和情绪。这这三个文艺思潮当中的作品都离不开“创伤”这一个关键词。
  《透明的红萝卜》来源于莫言的一个梦境,配合这样的一个来源,我们也能明确的感受到了这一个作品意象性非常强。
  开篇的叙述就是很“中国式”,画面感很强的农村背景,人物出现的第一句对话就带着脏话,随后主人公黑孩出现了。
  一、《透明的红萝卜》的“透明式”创伤叙事
  拉卡普罗指出,历史性创伤是指特殊的、常常是認为的历史性事件,包括大屠杀、奴隶制、种族隔离、少年时期收到的性侵犯或者强奸;而结构性创伤通常指超越历史的失落,如和母亲分离、进入语言象征系统、不能完全融入一个集体等。
  黑孩这一个形象,是揭露了莫言儿时的一种“丑陋”。而这一种对丑陋的描写,实际上就是莫言对于自己儿时经历或者说是那一代人在那个年代所经历的创伤的揭露和回忆。我认为,以黑孩为代表的这一类型人物,是历史性创伤的产物。而莫言选择用这一种“透明式”的创伤叙事去剖开当时那个社会环境下中国的这些处于底层的人民的真实生存境遇。
  莫言在文革期间也曾经有过当小工的经验,和黑孩一样,环境一样糟糕,遭遇也是。《透明的红萝卜》当中有非常多的环境描写,我们也知道这些环境描写之所以能够写的如此真实,得益于莫言在农村长期的生活。同样,莫言笔下的人物也是非常真实的,而说到真实,就离不开谈人性。
  为什么说是“透明式”的创伤叙事?《透明的红萝卜》里的人物人性是很复杂的,最明显具有争议的问题应当是当小石匠和小铁匠打架时,为什么黑孩并不是帮助捍卫爱情的小石匠,而是选择了去帮助待他并不好的小铁匠?
  这个问题直到小说最后也没有给出具体答案,就好比我们到最后也不知道为什么黑孩不说话,他到底是不是哑巴呢?
  这样的一种推迟揭晓结局或者是不揭晓结局的叙事,我们通常称之为“延宕”,延宕是创伤叙事中常用的手法,在整个被拖延的过程中,“谜底”经过作者、叙事者、被描述者和读者的多次反反复复地推测,想象,思考,判断,由一般情况下由作者强加给读者以事物和思想的过程,换成了读者主动获取事物和思想的过程,这样越是曲折的呈现作品的意义,作者所得到的感悟会越清晰、越深刻。寻根文学的寻根,在这里就体现为以痛来反思痛,再去思考如何改变现状,揭示属于中华民族发展和人民生存的谜。
  二、《透明的红萝卜》的“伤痕式”创伤描写
  除此以外,文中多处对“伤痕”的描写,比如黑孩身上的上,小铁匠的伤疤,小工匠和菊子的伤,这些对于伤痕的描写反反复复出现;同样的黑孩眼中颜色的不断变换的描写,都属于创伤叙事的常现形式,作者通过这样反复闪回反复描写来建立沟通话语,强化了叙述的表现性,以此来突显“创伤”。
  相对于更为“病态”的创伤叙事,《透明的红萝卜》当中的叙述还是相对符合时间线性,可是在读者的接受角度来看,文本逻辑还是相对“混乱”,描写的场景常常让我们感到非常跳跃,这样的一种呈现方式就是以一种近于杂乱式的自由叙事来表现创伤所带来的“后遗症”,在文本中具体能够以莫言在视角切换的角度来看,从全知全能的视角,到孩子、傻子、疯子的视角,以黑孩这个看似“疯狂”实际上淳朴善良沉默寡言却又懂得人情世故无比坚强的人物来剖析那个年代下的创伤,都是凌乱而深刻。
  而从创伤叙事的角度去看,我认为文本最成功的地方在于,莫言并没有因为黑孩是一个小孩子而停下了对他的“伤害”,他同所有人一样接受着属于那个年代的灾难,残酷而真实,无奈而迷茫,深刻而发人深省。
  结语
  作为20世纪的代表性词语之一的创伤,给我们不仅仅是对集体创伤的一种审判和回忆。我们在反思过去以及纠正错误的过程当中更加不能忘记心理重建。创伤的记录是为了加速伤口的愈合而不是对过去的二次伤害。
  【参考文献】
  【1】[荷]米克·巴尔著,谭君强译.叙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1
  【2】王欣著.创伤、记忆和历史:美国南方创伤小说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3
  【3】李咏吟著.形象叙述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5
  【4】邓利著.再论伤痕文学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J].当代文坛,2008,(5),71-73
  【5】刘松著.朗读者的叙事结构探究[J].青年作家,2011,(2),30
  【6】南楠,杨静著.朗读者对战后德国反思文学的传承与发展[A].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1),41-45
  【7】王立宪著.伤痕中对“伤痕”的思考[J].名作欣赏,2010,5,12-17
  【9】王琼著.“伤痕文学”话语的愈合机制[A].兰州学刊,2007,(2),145-149
其他文献
奖励是古今中外管理者最为推崇的调动部属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之一。奖励得当,事半功倍;奖励不当,贻害无穷。那么,作为管理者该如何实施奖励呢?笔者认为:实施奖励应当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用之要适当。奖励,本意是对有功人员给予荣誉或财物进行鼓励。作为管理者在实施奖励时,应慎重考虑实施奖励的准确性、可行性、有效性,如果可行,就实施;反之,就不能实施。千万不能乱施奖励,更要防止出现“奖励一人、挫伤一片”的情况。
期刊
【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即解放,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们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为幼儿的个性发展,培养优良个性的幼儿,我们要放眼于幼儿的现在和未来,为幼儿开辟个性发展的道路,也就是为幼儿个性发化展提供条件,创造环境。怎样的环境才适合幼儿个性的发展,对,就是一个人性化的教育环境,要创造这种环境就要以幼儿为本,做到因材打造环境。  【关键词】:幼儿 个性发
期刊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龙台镇中心小学校是资阳市综合示范性小学,位于四川省资阳市龙台镇街村。全校有班级67个,学生4千余人,教师160名,其中党员教师有40余名。多年来,学校在安岳县教育局的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全面推进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立足岗位学雷锋,认真践行雷锋精神,敬业奉献,与时俱进树新风,展示出当代师生的崭新精神面貌,荣获四川省争创“岗位学雷锋先进集体”荣誉称
期刊
【摘要】:在新课改的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越来越提倡多样性,通过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弥补学生情感缺失也日渐重要。但是初中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情感教育的侧重点不同,造成教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语文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针对学生情感缺失现状分析,得出语文情感教育弥补学生情感缺失的实践策略,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情感教育 初中语文 方法探讨  引言  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对初中语
期刊
【摘要】:英语这门语言的普及、推广与运用,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要真正学会这门语言并能很好地、熟练地运用它,就应该从小学生开始着手培养。文章从几个方面入手,浅谈小学英语教学的点滴经验。  【关键词】:激发兴趣 网络资源 培养习惯 教学方法 课堂奖励  随着国际友好往来日益频繁,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人们的语言需要不断的更新与丰富。尤其是英语这门语言的普及、推广与运用,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
期刊
【摘要】:在学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在这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索,设计与课文有关的一些片段进行表演,探索,采用分享式的设计说自己小组的思路,然后留十分钟写作练笔,将快乐练笔“乐”到底,尽量精选课文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唤醒学生喜爱阅读文段,在理解中展开想象,为表达积累以片段训练为突破口,进行写的训练,教学主要采用鼓励为主,因为鼓励是前进的加油站。  【关键词】:巧引导 活练
期刊
【摘要】:网络调查是传统调查借助互联网作为媒介进行数据采集、计算、分析、得出客观结论的一种新兴的调查手段。相较于传统调查,网络调查具有即时、低费用、交互性、传播广泛、突破时空性、客观可控性的特点,因此,网络调查是目前社会调查主体广泛采取的形式。  但是,借助于网络的调查存在着互联网使用过程中的诸多弊端,并且调查这个主客观相互联结的活动,基于网络收集信息也存在诸如无法真正体现受访者真实想法的缺陷,会
期刊
【摘要】:将心理学的强化理论运用于中小学的音乐课堂教学上,有助于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心理的发展,随时掌握学生音乐学习的心理动态。同时,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身心的健康发展。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对负强化的误读和错误使用,大大降低了强化理论在中小学课堂实际运用的作用。本文主要就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中的负强化和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探析,试图将强化理论更好地运用于音乐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关
期刊
【摘要】: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对初中班主任的教学管理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的硬性知识教学,还要注重对学生实际的德育教育渗透。在数学课堂中,班主任要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初中学生的特点,联系实际自然而然的融入德育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性的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各方面综合发展。  【关键词】:初中 班主任 数学课堂 德育教育 渗透  
期刊
【摘要】:毕加索说: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如何让他长大后仍然是艺术家。”儿童美术教育不等同于专业化的应试教育,我们不该用成年人的定式去干预孩子感性的表达与创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愿意保持孩子的童真,尊重他们的经历,关心他们对绘画的兴趣,并激发孩子的灵感和创作的热情。 让孩子用发现美的眼睛感受周围的事物,继而感受生活的幸福和美丽。  【关键词】:儿童 美术 教育 美育  作为一种独特的造型语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