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影中飘来阵阵书香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hnhjc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徽省立图书馆,民国二年(1913年)创立于当时的安徽省城安庆小南门内文昌宫旧址。随后几经停办、迁址,于民国十年(1921年)移址旧藩署清代布政使司衙门,从此稳定下来。一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馆址再未变动。安徽博物院珍藏有一组上世纪30年代拍摄的安徽省立图书馆老照片,其史料价值颇高。
  藩署旧址 古色古香
  民国十年,安徽省长聂宪藩以“图书馆为全省文化枢纽,非适中地点不足以壮观瞻,遂令以旧藩署正中新盖楼房及天柱阁花园等处”划为安徽省立图书馆馆址。幸有聂省长对于文化的重视,使得安徽省立图书馆获得了省城中心的办馆位置。
  馆舍正屋前后一共四进。第一进中间为图书馆正门,门内有一石碑当庭而立,碑书“图书馆”三篆字,为方丹石先生所书。第一进是新式的楼房,楼下设有传达室、发券处、行政展览室等,楼上5大间曾作为“历史文化陈列室”使用过两年(1933年11月至1935年底),展出安徽各地出土的一些文物。第二进为紫薇堂,是安徽布政使司内原有大堂,创于元代,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紫薇堂东厢辟为儿童阅览室,内有座位80个,西厢为中学生阅览室。第三进东为普通阅览室,西为杂志阅览室。第四进是藏书楼,建成于民国十年,至今这座老建筑依然矗立于安庆一中校园内。
  在二三进之间以及三四进之间,各有一条甬道可通往西边的敬义斋,其原为布政使司内的花厅,1934年后改建成著名的寿县楚王墓出土古物陈列室,1936年更名历史博物部。
  省内最早博物馆雏形
  安徽省立图书馆的藏书,最初是以接收清末敬敷书院、高等学堂以及前清各衙署移存书籍为主。随后又通过添购、接受捐赠和交换等方式增加了大批图书。据统计,至1932年底,图书馆已有種类藏书13096种,86165册。至1935年7月,有中日文图书15263种,74105册;西文书397种,397册;儿童读物1385种,3785册;合订本杂志1506种,4759册;合订本报纸50种,721册;共计17657种,94515册。
  据192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一回中国年鉴》记载:“安徽省立普通图书馆,每季阅书人九十。”那时一年的阅览人数应该不过三四百人,而1930年阅览人数则猛增到101746人,1931年为197180人,1932年为192170人,1933年为200193人,1934年为360940人,1935年为333325人。可见阅览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1930年是重要的转折点。这与1930年2月陈东原继任馆长密切相关。陈东原是一位青年的教育学家,非常重视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他认为“图书馆的真正效用,并不是要养成几个书呆子,也不是要有人能利用他做一些纸上谈兵的研究,而是要使人感觉到生活的实质,在行为上发生变化,养成一种向上进取的良好风气。”
  安徽省立图书馆在做好图书馆工作的同时,还兼及文物收藏展览的功能。1933年11月,设立历史文化陈列室;1934年下半年“寿县古物室”对外开放,展出闻名遐迩的寿县楚王墓出土青铜器;1935年,4件楚王墓青铜器还被征选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展览会”赴英国展览,轰动海内外;1936年,成立历史博物部,成为安徽最早的博物馆雏形。
  馆刊威为学术高地
  1930年10月,安徽省立图书馆创办了自己的馆刊,取名为“学风”。《学风》每年编成一卷,第一卷有12期,第二至六卷每卷10期,第七卷出到第5期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刊,共计出版了67期。《学风》的前7期,发行量为10 00册,随着图书馆界及文化学术界同人的认可,发行量持续增加,到1935年出版第五卷时,发行量已增至2500册。
  陈东原在《谈“学风”》一文中这样说道:“她的宗旨,则在整理中国文化,阐发安徽文献,培养民族意识,倡导良好学风。”在这4点宗旨指导下,7年间《学风》刊载了大量高水平文章,展现了上世纪30年代安徽省学术、文化各方面的成就。
  当时《学风》刊登有李絮非《怀宁风土志》、《庐江风土志》、《芜湖风土志》等安徽10个县的风土志系列文章,吴景贤《安徽书院志》、《安徽书院沿革考》、《紫阳书院沿革考》等安徽书院系列研究文章,蒋元卿《怀宁著述人物考》、《宿松县著述人物考》、《合肥县著述人物考》等11个县的著述人物考系列文章,以及姚永朴《旧闻随笔》、张树侯《淮南耆旧小传》、光大中《安徽才媛纪略初稿》、宛敏灏《安徽词人小志》等一大批安徽学人著述的安徽地域文化研究文章。另外自1933年第三卷第8期开始,《学风》刊物增设“安徽文化消息”栏目,1936年第六卷第1期后改名为“安徽文化史料”,这些新闻报道严谨、详实,成为今天人们了解上世纪30年代安徽历史文化的第一手资料。
其他文献
书案之上,器物虽小,却蕴含着干百年来文人骚客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把茶壶、一只笔筒、一个印盒,都是书斋主人的精神寄托,其装载的不仅仅是实用功能,更成为了知识与修养的审美载体。  如今,文房杂项收藏也在不断升温,渐渐成为一种具有广泛文化影响力的大众收藏品。您也不妨购藏几件,尝试着为自己的书斋生活换个心情吧。  拥有它,不是梦  经常有人说,心有多大,人生舞台就有多大。可是对于读书人来说,藏书多少,
期刊
书斋是一个人气质养成的地方,每个细节都烙上了主人的影子、染上了主人灵魂的馨香。书斋又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当一个知识分子回到书斋,躯体和大腦才是属于自己的。每个人理想的书斋和现实的书斋都会有差距,但只要自得其乐,那个地方就永远是你最向往的场所。  康国祯(40后,退休公务员,河北石家庄):  因嗜读书写字,所以对书房情有独钟。躬逢盛世,条件允许,40多岁在县城里建房时就有了一间书房。后来购置改善性住
期刊
叔父周汝昌先生曾于1978年写给我父亲周祜昌先生一封信札,它距今已整整40年了。2018年正逢叔父周汝昌先生的百年诞辰,作为纪念,现将此札摘录如下:  祜老安善:信到。上周日赴丛翁约(丛碧专程赴津看海棠,说是“李善人花园”有多少株云,方自津回),九时半到彼处,湖波绿涨,几不识门,烦数岁小女孩引路寻得。主宾十二人,出烟袋斜街,在鼓楼前一饭馆张筵甚盛。其院中画廊已毁尽,一石犹在。丁香正开,竹已无,一海
期刊
行内人都知道,放眼全球,在文物艺术品拍卖领域中,百年以上的“老字号”拍卖行并不多,有着225年历史的邦瀚斯就是其中之一。  随着艺术品拍卖市场调整的深度加剧,如今适当地进行收缩、调整拍品门类成为了包括国内拍卖行在内的行业趋势。在这一背景下,邦瀚斯却坚持涉及众多收藏类别。除了大家熟识的西方古典艺术、现当代艺术、古籍善本、珠宝及包括中国文物艺术品在内的亚洲艺术品外,诸如古董车、威士忌等精致、情调拍品往
期刊
说到现代人的书房打造这个话题前,先说一个例子。前段时间在社交媒体上,不少人都在刷屏李嘉诚退休的消息。以前做相关讲座的时候我就提到过,在李嘉诚的长江集团总部70楼的顶层,有一间他的办公室兼书房,其中的布置除了要看的书,还有一副对联——  上联是: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下联为: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最合适的场所”  这副对联是清代儒将左宗棠题于江苏无锡梅园的诗句。由此我们也可
期刊
在所有的盛器之中,能够把春天装进去的,也就只有春盛了。多好听的名号,能让人的心境即刻就豁朗开去。天地间一到春天,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一切都在莺歌燕舞,撩拨得人心性都生动起来,天空碧透如水,走出冬日封闭的内室庭院,融人大自然,那是何等怡人畅爽。  如是美好,必要创造个物件,将这美好宠爱起来,这就是春盛。  记得幼时,我家的春盛不大也不小,是木制的,不到二尺高,长方形,酱紫色,颇具气派。每到清明前几天
期刊
“萧翼赚兰亭”这个绘画题材,自唐以来,几乎每个时期都有人进行创作或临摹。该题材源于中唐何延之所作《兰亭记》中所描述的故事—唐太宗御史萧翼从王羲之第7代传人智永的弟子辩才和尚手中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骗取到手,献给唐太宗。在历朝历代众多绘本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石渠宝笈》著录、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的《萧翼赚兰亭图》。  线条并非阎氏经典  《萧翼赚兰亭图》目前传为阎立本所绘的有两本,除此卷外,台北故宫
期刊
提起西夏王朝,您是否会觉得有一丝神秘感?而作为西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西夏瓷器,也是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西夏瓷器有粗细之分。细瓷胎土经多次洗练,胎质细密,胎色呈浅黄、深黄、黄白、灰白、灰黑等,器壁略薄、多数体态轻盈,主要器型有瓶、壶、碗、盘、罐、钩等生活用具及琉璃瓦、板瓦、滴水等建筑用材。粗瓷即胎土未经多次洗练,胎土中含一定量的石英砂、硅石、煤渣等,胎色泛米黄、泛深黄、泛灰白、泛土红
期刊
农历二月,河面冰开,腊梅还在枝头料峭,而京城里的春已然到来。再看看《十二美人图》上的春意,早已热闹了整个庭院。万紫千红总是春  二月的《十二美人图》名日“立持如意”,图中所画美人站在竹搭的花架前,轻倚山石,手持一柄天然木雕灵芝式如意,低眉,正在沉思着什么。在她的身后有一朱栏,有一海棠型的窗,可以看到屋里的陈设,也不多,一个彩漆嵌螺鈿的方盒,两个倭漆描金的圆盒,与其他动辄一堆金银器、再不济一堆瓷器不
期刊
随着日历翻至3月,又到了备受关注的“两会”时间。据悉,今年“两会”期间,对于文化的关注和热议,文博机构与文物无疑是当中的“关键词”。如何让馆藏品更加“活起来”,如何更好地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如何将灿烂的中华文明有序传承下去……围绕着这些话题,来自相关领域的代表委员们纷纷发声。而值得关注的是,其中不少声音都在针对性地指向当前文博界的热点话题与新现象。  热点话题:民间文物如何管理和利用  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