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具体的知识,也需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贯彻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因此,语文老师应教导学生编好自己语文学习的“五本书”——《问题集》《回想集》《一览集》《观察集》《摘录集》,从而养成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素养,进而帮助教师实现中学语文教学目标。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五本书 思维能力
新课标强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身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的作用不可轻视。教师一方面要很好地理解教材,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另一方面还要对课堂教学进行督促执行,严密开展,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作为教师,需要从思维的启迪方面着手,不仅要教会学生必要的课本知识,还应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学习。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得到增强,学习的效果才有保证。只有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不断优化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上才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要锻造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语文教师要教导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制作出独属自己的“五本书”。
一、《问题集》
“学贵有疑”,不思考,学生就永远无法做到主动学习。这样的教学,教师辛苦,学生痛苦。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的大脑飞速运转起来,让问题自然而然地蹦出来,学生才能不断地在思索的过程中发掘兴趣点,越学越有味。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充当诱导者和引路人的角色,循循善诱,娓娓道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并且让思考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让学生的思考本能更加完美地发挥出来,进而让学生思维能力自然而然地培养起来、强大起来。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就即将学习的知识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在上每节新课之前,教师应倡导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先给学生指引预习的方向,鼓励学生在上课之前先思考文本,提出自己的疑问。等到正式上课时,教师要在课堂上预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说说自己在预习时所碰到的问题,同学间相互探讨,寻求正确答案。如果学生们探讨不出结果,教师就需要及时对问题进行解答。就语文学科而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层次的划分、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好词好句的赏析和积累以及文章线索、详略的安排,写法技巧,表达方式的不同等方面去思考每篇文章的匠心。此外,课文也可以作为学生的初级台阶,教师在教完课文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寻找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文本进行比较阅读,探究不同作者对同一问题是否有不同的见解;或者阅读同一作者写的不同文章,去探索作者的写作风格是否多样;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看看文本是否能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这样不断提出新问题,学生学习起来就会富有成就感,兴趣自然就会越来越浓。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维训练,学生的“头脑风暴”会越来越强,且在课上如果能给他们充分的时间互相交流,以问题激发问题,那就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二、《回想集》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有一条著名的研究结果,人们称之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项科学成果可以在教学中给我们一些启示——学生的学习绝对不是一步到位的,必须要经过不断地复习巩固,才能将书本上的知识真正记住,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定期回顾自己学过的知识,以便学生将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在教学过程中,把“回顾”作为教学每一课时的第一项以及最后一项任务,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回想的习惯,提高回想的及时性、正确性、可靠性,并将回想和补正相结合。要让学生在知识“变凉”之前“趁热打铁”,使学生记忆更加牢固。要将此项工作常态化,不仅第二天要回顾前一天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定期将之前的知识不断回顾。这样日日有回顾,周周有回顾,月月有回顾,学期有学期回顾,便于学生将知识不断巩固,加深印象,熟练掌握。
三、《一览集》
所谓《一览集》,也就是把整章、整本的知识浓缩成一张网。碎片化的知识就好比细碎的面粉,只有把它们完全组织起来,信息再加工,形成一块完整的“面饼”,才能方便学生真正吃透它。每一单元结束之后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已学习过的知识编成图表,一个个小图表最后组织成一张知识网,才可使得课本知识重点突出、脉络清楚,从而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与运用。
《一览集》是将知识“由厚变薄”的桥梁。知识结构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各个章节知识的全貌,同时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师可以采取“逐步升级”的方式,先示范某一章节的知識结构图描画,再分派学生完成各篇课文的结构图,其后引导学生将各人的结构图组合起来,最后完成自己知识体系的构建。只有经过自己的再加工和再制作,学生才能对所学习的知识留下深刻印象。
四、《观察集》
人们获得知识,不外乎两种途径:一种是直接观察,直接学习;另一种是间接观察,间接学习。直接观察和直接学习是通过我们对外界事物的直接接触、直接实践进行的。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一直是老大难的问题。要想教学生写好作文,必须要帮助学生练就一双发现生活中的美的眼睛。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两点一线,很多不会观察的孩子写出来的作文就只有做作业、考试和平时的体育活动,素材单一,这样写出来的作文自然干瘪,没有滋味。
想要让文章写得更加充实,离不开各种素材的积累。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的写作走向日常生活。教师应引导学生努力观察生活中的细节,把笔触放得“细”一点,不断积累自己的生活素材,写出生活气息浓厚的习作来。第二,平时每天的阅读练习以及各类阅读书籍都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素材的“后备军”,将阅读材料中别人的精彩事例积累起来,寻找与自己日常生活的共同点,同样也可纳为己用。第三,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新闻,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培养自己“小主人翁”的意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仅生动,还有深度。
五、《摘录集》
其实,就学生而言,直接学习的机会毕竟还是有限的。语文教学仅仅限于教科书这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用身边的各种报刊、广播、电视等资料,编成语文教学的“第二课本”。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以读促写,可以在班级里打造图书角、用好图书角。平时给学生介绍各类文学书籍,而不应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名著导读》。最新获奖文章,以及符合学生年龄段的各类读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老师的教学内容。要鼓励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每天都将自己阅读到的好词好句及时摘录下来,积累素材。通过大量阅读,学生不仅可以受到真善美的熏陶,领略到写作的奥妙,还可以逐步提高认识生活和感受生活的能力。学生摘录的优美词句,是在为他们的作文积累丰富的材料。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每天上课前让一位学生在小黑板上写一段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优美片段,在上课前两分钟内全班欣赏,并另找几位同学上台为大家朗诵阅读中搜集摘抄的优美段落。长此以往,以读促写,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总之,“教是为了不教”。教授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是必要的,但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将方法学会,学生就可以在生活中处处感受到语文带给他们的巨大便利。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贯彻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天中去,促使他们练就一双观察生活的慧眼,养成学生读书与思考表现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帮助我们教师更好地实现中学的语文教学目标。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五本书 思维能力
新课标强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身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的作用不可轻视。教师一方面要很好地理解教材,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另一方面还要对课堂教学进行督促执行,严密开展,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作为教师,需要从思维的启迪方面着手,不仅要教会学生必要的课本知识,还应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学习。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得到增强,学习的效果才有保证。只有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不断优化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上才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要锻造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语文教师要教导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制作出独属自己的“五本书”。
一、《问题集》
“学贵有疑”,不思考,学生就永远无法做到主动学习。这样的教学,教师辛苦,学生痛苦。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的大脑飞速运转起来,让问题自然而然地蹦出来,学生才能不断地在思索的过程中发掘兴趣点,越学越有味。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充当诱导者和引路人的角色,循循善诱,娓娓道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并且让思考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让学生的思考本能更加完美地发挥出来,进而让学生思维能力自然而然地培养起来、强大起来。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就即将学习的知识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在上每节新课之前,教师应倡导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先给学生指引预习的方向,鼓励学生在上课之前先思考文本,提出自己的疑问。等到正式上课时,教师要在课堂上预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说说自己在预习时所碰到的问题,同学间相互探讨,寻求正确答案。如果学生们探讨不出结果,教师就需要及时对问题进行解答。就语文学科而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层次的划分、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好词好句的赏析和积累以及文章线索、详略的安排,写法技巧,表达方式的不同等方面去思考每篇文章的匠心。此外,课文也可以作为学生的初级台阶,教师在教完课文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寻找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文本进行比较阅读,探究不同作者对同一问题是否有不同的见解;或者阅读同一作者写的不同文章,去探索作者的写作风格是否多样;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看看文本是否能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这样不断提出新问题,学生学习起来就会富有成就感,兴趣自然就会越来越浓。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维训练,学生的“头脑风暴”会越来越强,且在课上如果能给他们充分的时间互相交流,以问题激发问题,那就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二、《回想集》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有一条著名的研究结果,人们称之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项科学成果可以在教学中给我们一些启示——学生的学习绝对不是一步到位的,必须要经过不断地复习巩固,才能将书本上的知识真正记住,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定期回顾自己学过的知识,以便学生将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在教学过程中,把“回顾”作为教学每一课时的第一项以及最后一项任务,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回想的习惯,提高回想的及时性、正确性、可靠性,并将回想和补正相结合。要让学生在知识“变凉”之前“趁热打铁”,使学生记忆更加牢固。要将此项工作常态化,不仅第二天要回顾前一天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定期将之前的知识不断回顾。这样日日有回顾,周周有回顾,月月有回顾,学期有学期回顾,便于学生将知识不断巩固,加深印象,熟练掌握。
三、《一览集》
所谓《一览集》,也就是把整章、整本的知识浓缩成一张网。碎片化的知识就好比细碎的面粉,只有把它们完全组织起来,信息再加工,形成一块完整的“面饼”,才能方便学生真正吃透它。每一单元结束之后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已学习过的知识编成图表,一个个小图表最后组织成一张知识网,才可使得课本知识重点突出、脉络清楚,从而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与运用。
《一览集》是将知识“由厚变薄”的桥梁。知识结构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各个章节知识的全貌,同时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师可以采取“逐步升级”的方式,先示范某一章节的知識结构图描画,再分派学生完成各篇课文的结构图,其后引导学生将各人的结构图组合起来,最后完成自己知识体系的构建。只有经过自己的再加工和再制作,学生才能对所学习的知识留下深刻印象。
四、《观察集》
人们获得知识,不外乎两种途径:一种是直接观察,直接学习;另一种是间接观察,间接学习。直接观察和直接学习是通过我们对外界事物的直接接触、直接实践进行的。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一直是老大难的问题。要想教学生写好作文,必须要帮助学生练就一双发现生活中的美的眼睛。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两点一线,很多不会观察的孩子写出来的作文就只有做作业、考试和平时的体育活动,素材单一,这样写出来的作文自然干瘪,没有滋味。
想要让文章写得更加充实,离不开各种素材的积累。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的写作走向日常生活。教师应引导学生努力观察生活中的细节,把笔触放得“细”一点,不断积累自己的生活素材,写出生活气息浓厚的习作来。第二,平时每天的阅读练习以及各类阅读书籍都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素材的“后备军”,将阅读材料中别人的精彩事例积累起来,寻找与自己日常生活的共同点,同样也可纳为己用。第三,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新闻,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培养自己“小主人翁”的意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仅生动,还有深度。
五、《摘录集》
其实,就学生而言,直接学习的机会毕竟还是有限的。语文教学仅仅限于教科书这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用身边的各种报刊、广播、电视等资料,编成语文教学的“第二课本”。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以读促写,可以在班级里打造图书角、用好图书角。平时给学生介绍各类文学书籍,而不应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名著导读》。最新获奖文章,以及符合学生年龄段的各类读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老师的教学内容。要鼓励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每天都将自己阅读到的好词好句及时摘录下来,积累素材。通过大量阅读,学生不仅可以受到真善美的熏陶,领略到写作的奥妙,还可以逐步提高认识生活和感受生活的能力。学生摘录的优美词句,是在为他们的作文积累丰富的材料。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每天上课前让一位学生在小黑板上写一段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优美片段,在上课前两分钟内全班欣赏,并另找几位同学上台为大家朗诵阅读中搜集摘抄的优美段落。长此以往,以读促写,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总之,“教是为了不教”。教授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是必要的,但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将方法学会,学生就可以在生活中处处感受到语文带给他们的巨大便利。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贯彻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天中去,促使他们练就一双观察生活的慧眼,养成学生读书与思考表现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帮助我们教师更好地实现中学的语文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