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竞技体育国际化的竞争已经演变成各国后备人才之间的竞争,并且运动员年轻化、低龄化已经成为体育的发展趋势。对于举重运动来说,我国的竞技水平已经跻身国际前列,但后备人才的训练,尤其是业余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还有待提升。本文对业余举重运动员的基础训练进行了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 业余 举重运动员 基础训练
举重运动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古埃及时期。举重运动最初是一种健身运动,后被纳入奥运会项目,成为了竞技体育的一种。我国在举重竞技方面存在优势,但随着各国训练模式的调整和训练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原有优势正在逐渐缩小。为了保持我国的领先地位,必须对举重的后备人才进行系统、全面的培养。目前来看,我国业余举重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参差不齐,各地方体育队受到人员配置、硬件设备、科研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其训练水平停滞不前。因此,对业余举重运动员的体能特点进行研究,制定科学的基础训练方案有重要的意义。
一、举重项目的技术特点和力量特征
举重项目是我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在亚运会、奥运会的国际性比赛中我国都能突破自我,取得不错的成绩。举重分为抓举和挺举两种,主要技术特征是向上发力与向下配合,举重运动遵循“低、快、准、近”的技术原则,要求运动员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核心肌肉群的快速收缩爆发出巨大的力量。在举重运动的发力阶段,一定要在短时间内发挥出肌肉的最大力量,从而使杠铃获得最大的加速度,同时减少杠铃在中途不必要的力量支撑,确保整个技术动作的顺利完成。举重运动的用力特点是核心肌肉群瞬间完成所有技术动作,肌肉用力需集中和协调。由此,可以看出在对举重运动员的基础训练中需加强对其核心力量的锻炼,同时还要加强对举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
二、体能评价指标介绍
(一)体能评价指标的选定
首先,在指标的选择上要体现以下几个原则:体能指标的特异性,测试的项目延续性,指标代表性,指标的可操作性要强,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其次,根据指标的选择原则,我们通过用秩和比的方法对测试指标及其体能综合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筛选和设定;最后,在圈定的指标范围内,根据业余训练的实际需要和指标的选取原则,经过数位专家咨询指导,利用统计方法检验,最终确定测试指标。
(二)体能评价指标分类介绍
1.身体形态指标
身体形态指标分为长度、围度、宽度、充实度四大类别。在实际运用当中,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可以根据实际训练和评价的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指标。举重项目素质指标和专项特点紧密相连,最终筛选出20项素质指标。从不同素质划分来看,包括柔韧、力量、爆发力、肌肉耐力及专项素质等。具体指标为:30m跑、60m跑、肩臂上抬、踝关节背屈、深蹲、30s击掌俯卧撑、30s两头起、单腿蹲起、单腿蹲起、硬拉、卧拉、深蹲、卧推、高翻、高抓、实力推、借力推、前蹲、后蹲、上拉。
2.身体机能指标
身体机能指标分为心肺功能指标和运动机能指标。心肺功能指标指的是心率、血压、脉搏、血红蛋白、肺活量、尿等10项;运动机能指标则指血睾酮、血皮质醇、肌酸激酶、血乳酸等。
三、业余举重运动员的基础训练
(一)业余青少年基础训练
在制定训练计划时,要根据年龄大小来制定,举重可以分为13-14岁为一阶段,15-16岁为一阶段。根据科学实践证明,13-14岁是性发育阶段,此阶段身体发育很好,身高明显增加,各部位骨骼特别是软组织较多,骨组织内的水分和有机物较多,无机盐少,虽然骨骼弹性好,不易折,但如不正确的训练,容易导致生理弯曲,因此力量训练应采取克服自身体重和持轻杠铃或器械。模仿技术动作,训练手段要多种多样,如哑铃、壶铃、实心球、双臂曲伸、引体向上、腰肌(山羊挺身)等。每个项目5-8组,每组5-10次,采用强度小组数、次数多为主的训练。在采用杠铃进行练习时,要具有一定的基础以后再进行。要为运动员制定专门的训练计划,不要使用成年旧计划练习。要注意练习的间歇时间,在力量训练加大时,要防止对脊柱施加过大负荷,负荷过大对脊柱损伤有很大危险,而且难以治愈。
(二)核心力量训练
目前,在业余举重训练中,核心力量的训练方法主要是悬吊训练、不平衡器械训练、滑板训练和弹力带训练等。在训练中要使用和专项内容紧密联系的训练方法,提高和改善身体机能的同时实现核心力量的提升。由于举重运动的自身特点的特殊性,要求运动员必须对动作技术的用力大小和方向需要有极强的控制能力和感知力,来应对运动中不断变换的力量,这需要提高运动员的核心力量,加强支撑位置的控制和协调能力,这些对于举重过程中的发力效果十分明显。
(三)力量训练
力量训练优先发展速度力量。专项素质训练除了各主要关节小肌肉群外,着重腰背肌的训练,如:鞍马弓身,站弓身,宽窄握直腿硬举等,每组8次、6组练习。每堂课的结束部分,任选一项,以加强承上启下的脊柱的力量。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前形势下,对原有的训练理念和训练方案进行科学的调整,对业余举重运动员的体能特点进行分析,加强其基础训练,尤其是核心力量的锻炼,有助于提升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其举重竞技水平,促使我国举重竞技后备力量更加强劲。
参考文献:
[1] 朱龙法.业余青少年举重运动员体能特点与训练[J].当代体育科技.2015.27:45-46.
[2] 杨铭.我国竞技举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与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
[3] 杨艳.陕西省举重后备人才发展的现状研究[J].体育世界.2013.08:42-45.
关键词 业余 举重运动员 基础训练
举重运动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古埃及时期。举重运动最初是一种健身运动,后被纳入奥运会项目,成为了竞技体育的一种。我国在举重竞技方面存在优势,但随着各国训练模式的调整和训练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原有优势正在逐渐缩小。为了保持我国的领先地位,必须对举重的后备人才进行系统、全面的培养。目前来看,我国业余举重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参差不齐,各地方体育队受到人员配置、硬件设备、科研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其训练水平停滞不前。因此,对业余举重运动员的体能特点进行研究,制定科学的基础训练方案有重要的意义。
一、举重项目的技术特点和力量特征
举重项目是我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在亚运会、奥运会的国际性比赛中我国都能突破自我,取得不错的成绩。举重分为抓举和挺举两种,主要技术特征是向上发力与向下配合,举重运动遵循“低、快、准、近”的技术原则,要求运动员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核心肌肉群的快速收缩爆发出巨大的力量。在举重运动的发力阶段,一定要在短时间内发挥出肌肉的最大力量,从而使杠铃获得最大的加速度,同时减少杠铃在中途不必要的力量支撑,确保整个技术动作的顺利完成。举重运动的用力特点是核心肌肉群瞬间完成所有技术动作,肌肉用力需集中和协调。由此,可以看出在对举重运动员的基础训练中需加强对其核心力量的锻炼,同时还要加强对举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
二、体能评价指标介绍
(一)体能评价指标的选定
首先,在指标的选择上要体现以下几个原则:体能指标的特异性,测试的项目延续性,指标代表性,指标的可操作性要强,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其次,根据指标的选择原则,我们通过用秩和比的方法对测试指标及其体能综合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筛选和设定;最后,在圈定的指标范围内,根据业余训练的实际需要和指标的选取原则,经过数位专家咨询指导,利用统计方法检验,最终确定测试指标。
(二)体能评价指标分类介绍
1.身体形态指标
身体形态指标分为长度、围度、宽度、充实度四大类别。在实际运用当中,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可以根据实际训练和评价的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指标。举重项目素质指标和专项特点紧密相连,最终筛选出20项素质指标。从不同素质划分来看,包括柔韧、力量、爆发力、肌肉耐力及专项素质等。具体指标为:30m跑、60m跑、肩臂上抬、踝关节背屈、深蹲、30s击掌俯卧撑、30s两头起、单腿蹲起、单腿蹲起、硬拉、卧拉、深蹲、卧推、高翻、高抓、实力推、借力推、前蹲、后蹲、上拉。
2.身体机能指标
身体机能指标分为心肺功能指标和运动机能指标。心肺功能指标指的是心率、血压、脉搏、血红蛋白、肺活量、尿等10项;运动机能指标则指血睾酮、血皮质醇、肌酸激酶、血乳酸等。
三、业余举重运动员的基础训练
(一)业余青少年基础训练
在制定训练计划时,要根据年龄大小来制定,举重可以分为13-14岁为一阶段,15-16岁为一阶段。根据科学实践证明,13-14岁是性发育阶段,此阶段身体发育很好,身高明显增加,各部位骨骼特别是软组织较多,骨组织内的水分和有机物较多,无机盐少,虽然骨骼弹性好,不易折,但如不正确的训练,容易导致生理弯曲,因此力量训练应采取克服自身体重和持轻杠铃或器械。模仿技术动作,训练手段要多种多样,如哑铃、壶铃、实心球、双臂曲伸、引体向上、腰肌(山羊挺身)等。每个项目5-8组,每组5-10次,采用强度小组数、次数多为主的训练。在采用杠铃进行练习时,要具有一定的基础以后再进行。要为运动员制定专门的训练计划,不要使用成年旧计划练习。要注意练习的间歇时间,在力量训练加大时,要防止对脊柱施加过大负荷,负荷过大对脊柱损伤有很大危险,而且难以治愈。
(二)核心力量训练
目前,在业余举重训练中,核心力量的训练方法主要是悬吊训练、不平衡器械训练、滑板训练和弹力带训练等。在训练中要使用和专项内容紧密联系的训练方法,提高和改善身体机能的同时实现核心力量的提升。由于举重运动的自身特点的特殊性,要求运动员必须对动作技术的用力大小和方向需要有极强的控制能力和感知力,来应对运动中不断变换的力量,这需要提高运动员的核心力量,加强支撑位置的控制和协调能力,这些对于举重过程中的发力效果十分明显。
(三)力量训练
力量训练优先发展速度力量。专项素质训练除了各主要关节小肌肉群外,着重腰背肌的训练,如:鞍马弓身,站弓身,宽窄握直腿硬举等,每组8次、6组练习。每堂课的结束部分,任选一项,以加强承上启下的脊柱的力量。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前形势下,对原有的训练理念和训练方案进行科学的调整,对业余举重运动员的体能特点进行分析,加强其基础训练,尤其是核心力量的锻炼,有助于提升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其举重竞技水平,促使我国举重竞技后备力量更加强劲。
参考文献:
[1] 朱龙法.业余青少年举重运动员体能特点与训练[J].当代体育科技.2015.27:45-46.
[2] 杨铭.我国竞技举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与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
[3] 杨艳.陕西省举重后备人才发展的现状研究[J].体育世界.2013.08: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