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将妙笔写京华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arp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玉良的书法作品,以他遒劲与飘逸的风格享誉京城。2007年11月的一天,记者来到亚运村附近他的一间工作室,采访了这位中国书协会员、北京市政协书画联谊会秘书长。徐玉良先生向记者讲述了他从一位党政干部成为书法家鲜为人知的故事。这里有大书法家向他传授的绝妙笔法,也展示了徐玉良善把机遇的过人之处。徐玉良在走向书法家的成功道路上所悟出的成功之道难能可贵,对人们具很大的启示。
  从党政干部到书法家
  在徐玉良的工作室,记者初次见到这位京城书法名家,他给人的印象非常和蔼可亲,没有一点名家的派头。在他的工作室里,挂满了中国当代书画家的作品,使这个小小的工作室四壁生辉。其中有几幅徐玉良的书法作品,引人注目。其书既有“阳刚之气”又有“阴柔之婉”远观如霆,如电,如长风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近看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径,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书法之意境真如诗境般有“味外之味”、“味外之旨”,揭示了书法家情感动力审美给人的无限感染力。
  徐玉良热情大方地泡上一壶铁观音。就在他的办公桌前,在一股淡淡的茶香间,我们拉开了话匣子。当记者问起他是如何成为书法家时,徐玉良说他从小并没有立志要成为书法家,作为一名北京市政府的党政干部,他觉得应该练习写好字,这也是党政干部的一个重要素质,应该给人民美的享受。使他没想到的是,他一练字,便被中华民族这一文化瑰宝深深所吸引,一练就是十几年,不知不觉竟成为了书法家。这是他从没想到的。自从他成了书法家,许多干部职工纷纷向他索字,而他总是热情认真地为大家写书法作品。他的书法作品也不断跻身各项大奖,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作为一名党政干部成为书法家,徐玉良又有着与众不同的传奇。徐玉良出生在一个革命干部家庭,他的父亲是北京市宣武区政府的一位领导干部,并且是一位老八路。童年时代的徐玉良在北京小学读书,这是一座北京名牌小学。他的父亲对徐玉良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尤其是对于他写字更是严格要求。因为父亲从朴素的经验中认识到:中国文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写一手好字是文化人的重要素质。因此,他要求小玉良写字每一笔一画都要工正整齐。父亲的这一严格要求,日后却成了徐玉良的一种好习惯,从小学开始他写的字就受到老师的表扬。小学毕业后,徐玉良考上了北京大学附中,这又是一座北京名牌中学。在上中学的时候,徐玉良受到一位叫张雄的书法家老师的启蒙,他开始由把字写好,而产生了学习书法艺术的愿望。那时,张雄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字,就是一幅书法作品。中学毕业后,“文革”开始了,徐玉良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来到了东北一家拖拉机制造厂工作。工作之余,他练习写硬笔书法艺术。“文革”结束后,他又被调回北京,先后在宣武区政府工作。由他起草的一些文件草稿,竟被人们当成了艺术品收藏起来。1986年由于工作需要,领导把他调到北京市政协工作。徐玉良认为真正使他走上书法艺术道路是在北京市政协工作时,他受到了得天独厚的文化环境熏陶。
  
  受到书法大家亲传
  北京市政协聚集了许多艺术家政协委员,尤其是历届政协领导都擅长书法,这对于产生书法大家具有促进作用。而许多书法大家也都是从北京政协而进入全国政协。徐玉良在北京政协工作后,由于工作关系他经常接触到这些大书法家,耳濡目染使他产生了再次学习书法的愿望。首先他当时是为了能更好地完成领导交给的工作任务,他要提高自已的文化修养。他开始拿起毛笔利用工作之余练习写书法,而且越写兴趣越浓厚。这件事被一位书法家苏适先生看到了,他见徐玉良已经与书法艺术结下不解之缘,便主动地给他指出学习书法艺术的正确道路。苏先生对他说:要想学好书法艺术,自写自字不行,一定要先学法度,要继承前人创造的艺术方法,然后通过不断的持之以恒的练习才能进行创作。这一席热心的话,令他非常感动。从此,他按照苏先生给他指出的正确学习方法开始步入正规的学习书法的道路。他每天坚持临帖,令他感到进入书法大境界的是他受到了当代中国三位大书法家的亲自指点,这让他受益非浅。
  


  最初是大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给他的第一次启示。那是2000年冬季的一天,他随北京市政协的领导去看望欧阳中石先生。当时徐玉良已经临了许多字帖,但再想进步就必须有所突破,他想一定要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请欧阳中石先生给指导一下。
  当他和北京市政协的领导来到欧阳中石家中时,欧阳中石先生很热情地请大家坐下喝茶。在慰问快结束时,徐玉良拿出自已早已写好的字请欧阳中石先生给指导。欧阳中石先生热情地拿过徐玉良写的字,认真地看,连连夸奖说字写得挺不错,边看边认真地给徐玉良讲述书法艺术的真谛,然后对他说:你今后要临一临《圣教序》,但《圣教序》的字挺多,你不用都临,你有选择的临那么十几个字。然后通过这十几个字来理解书法的艺术结构。接着欧阳中石先生又给他讲解了《圣教序》中的头几个字,尤其是第一个“盖”字。他说:你看这个“盖”字的三横,前二横是平的后一横斜上。不但给下面的字承上启下,而且整个字都活泼了。通过欧阳先生对这一字的讲解,使徐玉良顿悟了写字与书法艺术的本质区别:如果那个“盖”字三横都写的横平竖直,这就不叫書法而是写字。书法艺术就是要从每个常规字中创造出新的变化,创造出形态,赋予它生命,赋予它动态美和韵味,进而形成自已的风格。
  徐玉良第二次请教的大书法家是刘炳森先生。由于刘炳森先生的一句书法艺术真言,使他的书法境界又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那是2002年底的一天,徐玉良和全国政协的书法家去采风,其中就有刘炳森先生,他们住在了一家宾馆。徐玉良想一定请刘炳森先生指导一下。但他也不知道刘炳森先生是否能给指导。他抱着一线希望,晚上敲响了刘炳森先生的房门。他把自已写的几幅书法作品拿出来请刘炳森先生给指导。刘炳森先生非常热情,看完他的书法作品后,特别耐心真诚的指着一幅书法作品给他指导说:你写的字不错,头一行就够大书法家的资格,有些字非常好看。但是还有一些字呢,比如那个“风”字,没出处。接着刘炳森先生就给他解释,所谓字有出处是指:每个字是从那个大书法家那里继承来的,比如有些字一看就知道是从王羲之那里继承来的,书法作品的艺术规律是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刘炳森先生又对他说:你要写好书法,每一个字都要先查一下书法字典,看看历代书法大家就这个字是怎么写的,不能凭空想象去写好字。这一句书法艺术真言,对徐玉良启发很大,他从刘炳森这位大书法家身上看到了严谨的治学和创作态度,同时也感谢刘炳森先生对他真诚的指导帮助。从此,他在创作书法作品时,字字都在有出处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徐玉良还请教过德高望重的大书法家启功先生。他已不记得是什么时间,但他清晰地记得,在一次笔会上,他把自已创作的书法作品拿给启功先生请求指导,启功先生认真看后,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这对于徐玉良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他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启功先生平易近人的大家风范。
  
  “颜底王面” 风格别具特色
  徐玉良经过苦学勤练,十几年如一日,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书法作品如今已经行成了自已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这就是“颜底王面”。所谓“颜底”就是指书法的内在表现:具有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雄强、厚重、茂密、肥硕的阳刚之美。所谓“王面”是指书法的外在表现:具有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轻盈秀丽、灵巧潇洒、宽舒闲雅的风姿。其中还融入了当代精神。徐玉良书法风格的形成,并非一帆风顺,其中经历了许多的波折。
  


  首先他从学习书法到自已风格形成并被社会广泛认可,他认为自已走过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临摹。徐玉良开始临摹颜真卿,继而临“三王”:王羲之、王献之、王洵,后来又临怀素等古代书法大家的字帖。但当他临帖达到一定程度时,他开始进入第二个阶段,这就是艺术蕴酿阶段。徐玉良通过刻苦的临帖,学习到了古人的艺术法度,但这时他也更加苦闷,因为他写出来的书法作品,没有自已的风格,不是像颜体就是像王体。为了能形成自已的风格,他开始又临百帖。因为康有为先生说过:“临百帖而自成一家”,至所以不能形成自已的风格,就是因为临帖太少。徐玉良临帖已达到忘我的境界,有时他在临帖时便能体会出古人写字时的心情、笔意、技法,当他与古人神游时,他的书法艺术也日渐趋于成熟。通过这个阶段后,他向第三阶段跨越即:艺术创作阶段。徐玉良在进入书法艺术创作阶段时,倾注了自已大量的心血,对于每一幅作品他都经过匠心独运的构思,从运笔、线条的变化、章法布局、枯润等等融进了更丰富的艺术要素,终于赢得了社会的认可。例如他写的“政通人和”四字被人用红木屏风做成立体铜字悬挂在北京中山公园后殿。其中的“和”字线条反复变化,给人一种飞动之美。有人评论他的书法艺术:“以碑帖为师,兼容众长,主攻行草,兼顾魏碑汉隶,行草以三王为基础,艺术上追求古朴典雅,苍劲浑厚,刚健奔放。”
  徐玉良是一位学者型而创作严谨的书法家,他反对闭门造车式的创作态度,他说:要想形成自已独特的艺术风格,就要不断地学习继承、积累,用前人的营养滋润自已的书法艺术,然后在自已的书法作品中融入更多的艺术要素,包括:笔法、结构、章法、韵律,孕育出自已的书法艺术新生命。
  业精于勤,近墨者“黑”——徐玉良的艺术历程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其他文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今日中国的主题词,也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所谓和谐社会,经济繁荣、科学发展、政治文明、以人为本等等,都是应有之义。  改革开发30年,中国的经济建设成绩举世瞩目:GDP总值去年超过英、法居全球第四,明年初据说更可从德国佬头上抢下季军帽,这也是近来德国女总理默克尔之流跟中国较劲的来由。  政治文明,以人为本,虽然中国取得了长足进步,且正在大力推进,仍觉得任重道远。在这方面,西
期刊
从孔子时代至今,中国的教育模式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不管是古代的私塾、清末以来的学校,还是现在借助于网络及卫星开展的远程教学,都是以教育者也就是教师为中心。学校、教师都无法实现对每一个学习者的过程进行详尽跟踪,并对他们的学习进展与个人发展进行有的放矢的促动。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永远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现在有这么一家公司,在学生和老师之间加进技术的手段,让老师的角色产生变化,将学生作为教
期刊
编者按:  尧文化是中国原始社会后期向第一个阶级社会过渡时期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源,它上承原始社会文化之大成,下启华夏文明之形成,在上古社会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山西临汾古为帝尧之都,尧文化根深蒂固,源远流长。  帝尧是上古时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是我国最早君临天下的帝王。众所周知,《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上起原始社会末期的唐尧。司马迁也说:“学者多称王帝,尚矣。然尚书
期刊
尧是华夏文明的始祖。尧文化是标志着华夏文明孕育形成时期的文化。从《尧典》以来,有关尧的记载都比较具体明确,又和考古资料基本吻合上看,尧是真实的历史存在,他是人不是神,以尧为代表的尧文化也不是超越历史的。在中华民族步入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为增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谋求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给尧和尧文化以科学的认定是必要的。下面,就什么是尧文化、尧文化发祥于晋南、与高邮发祥说商榷三个方面,谈谈我们的看法。
期刊
晋商是中国最早的商人,其历史可远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明清两代是晋商的鼎盛时期,晋商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其间,晋商以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经营管理,诚信为本的商业文化,广拓经营领域和活动范围。他们经营的各种商号,遍及全国各地并远涉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称雄历代商界长达500年之久,与犹太商人和威尼斯商人并称世界三大商人。  晋商的辉煌,不仅成就了富商巨贾和商界精英,推动山西成为当时的“海内
期刊
对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的考古发掘,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世界意义。历经3年探测,已获重大成果。它不仅确证了5000年中华文明及其生生不息的延续性,而且为我们托出了一个清晰可鉴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广泛认识价值的尧及尧的时代,并以其自身长久积淀的文明印痕遂使4700年前的人文社会景观凸现眼前,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中引发出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与古代文明的诸多现实回应与理性思考。    一  
期刊
情为民所系  宋鱼水出生在美丽的胶东农村,故乡人民的勤劳朴实、正直善良、自尊自强,以及爱憎分明、坚韧不拔等优秀品质,对她最初的人格形成产生过深刻影响。她从小就有着浓郁的“百姓情结”,对百姓的爱发自内心。  1989年,宋鱼水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海淀法院,4年后被任命为助理审判员并开始独立办案。她办的第一个案子很不起眼, 是一个只有几百块钱的小案。原告是位民工,衣服破旧得看不出颜色,尽
期刊
第一次见到张碎强是在柳市的风雅咖啡厅,说好是对我进行“面试”,却一直是以一位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和我交谈。大约十五分钟后,他敲我们包厢的门,西装、衬衣、领带,十分精神的一个人。谈了大约十分钟,他又去了隔壁包厢,原来他在另一个包厢与客户谈一笔生意。他就是这样,善于统筹,将时间一分分的利用得恰到好处。这是张碎强给我的第一印象。  张碎强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曾做过油漆工,跑过电气销售……凭借敏锐的直觉和执著
期刊
学者方舟子先生在国内外的许多著名报刊上,无情地揭露多起科学界的腐败现象,“做科普不怕得罪人”,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方先生的许多知识小品、随笔,科学性强,旁征博引,内容丰富,文笔优美,给读者留下深刻记忆。不过,在日前刮起讨伐中医的暴风雨中,方舟子先生推出力作——《批判中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义无反顾地疾呼:“中医学不是科学”!于是从剖析中医“神话”开始,揭露中医疗效的不确定性,“中医
期刊
据俄罗斯《生意人报》的报道:俄罗斯中央选举委员会公布了普京总统2006年财产申报资料:动产是两辆汽车,1960年产的嘎斯M-21和1965年产的嘎斯M-21P。汽车是从父亲那里继承下来的,尚未办理过户手续。2005年申报过两辆“伏尔加”牌汽车,普京曾开着其中一辆带着美国总统布什兜风,此次未申报这两辆车,因为已经处理掉了。不动产是圣彼得堡一处77平方米的住房和莫斯科州一块1500平方米的土地。普京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