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运动的生物力学研究综述

来源 :体育时空·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xiaofei3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52.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3-000-01
  摘 要 目前,关于太极拳生物力学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大多数研究只注重太极拳运动的某一方面,而对太极拳整体层次练习提出见解的研究甚少。为此,本文将综合分析以往研究成果,试从太极拳的功法——套路——推手,这一整体层的生物力学研究理论进行以下综述,并提出简要的见解。希望能为广大的太极拳习练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太极拳 生物力学 功法 套路 推手
  一、前言
  太极拳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项运动,其独特的运动特点和良好的健身效果,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参与,由于练习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练习年限等多重因素的不同影响,导致太极拳在传承过程中动作发生了一些变化,因此影响了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甚至对练习者带来病患性的危害。我们要想真正认识和练好太极拳,就需要从太极拳的功法——套路——推手这一整体层次去认知和把握这项拳种。
  二、太极拳功法练习的生物力学分析
  太极拳的功法练习主要有桩功和动功两种,其练习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主要强调“神经系统”也即“意识”对身体的支配作用。从众多太极拳运动的生物力学理论研究中可以看到对太极拳浑圆桩功的生物力学分析。浑圆桩是习练太极拳的基础,练习时:两腿开立,两脚略宽于肩,两腿弯曲,膝弯处夹角约为135°,不低于90°。两臂向身前伸出,肘弯夹角约135°,肘尖下垂,手指相对,手心向身,环形拥抱于身前,上臂与身之间夹角约45°。手臂高低可自行调整,以舒适为度;头顶虚领,犹如上有悬吊之意。颈椎、脊椎上下相对,命门后撑,空胸实腹,含胸拔背,躯干、胸、腹形成桶状,使五脏六腑舒适;使骨节节节贯串,便于内气自动调节。目视前方,口轻闭,牙轻叩,舌抵上颚,下颚要微收,护住咽喉。头顶百会穴、裆下会阴穴、脚弓三处贯穿为一线,和重力线相合重叠。
  此桩功的身体姿态也符合太极拳运动中含胸拔背、虚灵顶劲、沉肩坠肘、圆裆开胯的身法要求。而且从运动生物力学对浑圆桩功的研究分析中,同样也得到这样的结论。
  三、太极拳套路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前,被大家普遍认同和流传的太极拳的流派有陈、杨、武、吴、孙、和等几大派式。尽管几大流派的风格特点各异,但太极拳的内在要求却是相同的,都讲求中正安舒、圆活自然、不偏不倚。北京体育大学徐伟军教授等就目前很多太极拳练习者反应膝关节有损伤疼痛的问题,从形态学和解剖学的角度,对杨式太极拳演习者下肢膝关节髌骨外移现象进行了观测,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杨式太极拳演习者膝关节髌骨外移现象比较严重,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髌骨外移是导致太极拳演习者膝病痛的主要原因。髌骨外移是由于动作错误出现“膝移距”,产生了髌骨位移的结果。因此,严格要求动作技术规范,下肢保持“圆裆开胯”,运动时膝与脚尖同向,是避免髌骨外移,提高杨式太极拳健身效果的重要途径。北京体育大学武冬、刘卉通过生物力学的研究,从关节角度定义杨式太极拳大架概念:“下肢关节角(承重腿)弓步为128°、虚步为138°左右,在此情况下演练的拳势为杨式大架太极拳”。杨式大架太极拳身型虽要求立身中正,但其躯干倾角(除个别下势动作)应在80°左右,而并非完全的90°。这种关节角度具有良好的力学效应,能够体现出太极拳的诸多特点。
  四、太极拳推手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前,有大量关于太极拳推手内容的生物力学研究,如“掤”是太极拳八种技法之首,它集中体现了太极推手的主要要领,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一些太极拳界的专家学者就对太极拳“掤”劲做了运动生物力学方面的研究。用三维高速摄影和三维测力台同步测量的先进方法,对著名太极拳推手大师冯志強、王举兴等进行了测定,对传统的“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的太极拳理论用现代生物力学方法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推手的球式弧形运动具有“阻尼式滚轮效应”。可将对手“引进落空”,还可提高本身的稳定性2至3倍。本研究填补了太极拳生物力学定量研究领域的空白。 太极拳劲力的发放过程也有相应的研究,研究认为:太极拳劲力的发放过程都是以弧线方式旋转,由旋转力或杠杆力来击打对方的薄弱环节;由于太极拳用力不直接对抗对手的用力,从而使对手找不到用力的力点,整个用力过程在不断地动态调整,不断变化方向,达到化解对手之力,引进落空而战胜对手的目的。
  五、小结
  目前太极拳理论研究上存在的不足:(一)太极拳的桩功对太极拳的练习起到基础、关键性的作用,但相关研究甚少,除太极浑圆桩外的其他桩功功法很少有科学的研究和解释;(二)太极拳套路中的主要动作规范程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三)太极拳的技法虽然有很多,但对其研究的还很少,同时缺乏有效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来进行科学合理的操作和试验。
  太极拳不是简单的肢体运动,它还有内在很多要求。如今人们积极地参与到太极拳的练习中,以求强身健体,陶冶情操,但没能清楚的认识太极拳,在练习过程中没有按照一定的规律循序渐进,同时缺乏科学的指导,造成一些损伤和病痛。传统太极拳的练习过程是由功法入门,套路求法,散手求真的阶段性进行的,在实际的操作上三者虽有先后的顺序,但也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 王宗岳.太极拳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2] 阳家鹏,向春玉.太极拳劲力发放过程的运动学分析[J].铜仁学院学报.2012.
  [3] 徐伟军,李英奎.杨式太极拳演习者髌骨外移现象及其纠正[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
  [4] 武冬,刘卉.杨式大架太极拳主要动作的生物力学特征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
  [5] 刘志成.太极拳推手中绷法技术生物力学原理初探[J].北京体大学.1989.
其他文献
探讨了管材应力腐蚀裂纹扩展程度随试件应力的变化关系,提出将全部腐蚀过程和裂纹扩展过程描述为腐蚀速度的新方法,依此将均匀腐蚀和局部腐蚀数据与应力腐蚀断裂数据一起作成图
该文叙述多部件组合体分块网格生成技术的基本思想,包括表面网格技术、空间网格生成方法及质量控制,并以一个平尾和机翼具有一定高度差的机翼-机身-平尾-立尾组合体外形为例,生成与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3-000-02  摘 要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发展的产物, 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产生于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 伴随着多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渗透而逐渐形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与各民族的音乐、舞蹈以及美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艺术的源泉。民族艺术中的舞蹈、戏剧、杂技与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3-000-01  摘 要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散手在1989年被确定为全国正式的竞赛项目。每一个竞赛项目都有自己相对应的规则,散手规则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从规则的修改变化中不难看出,技术的发展与竞赛规则的制约关系十分突出。规则是竞赛的准则和杠杆,具有导向作用,是技术发展方向的指南;技术的发展又促进规则
阐述了组合体部分内容教学的重要性,说明了教学过程中,根据物体的视图,由学生设计模板并制做出图示物体模型的过程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3-000-02  摘 要 武术是体现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体育项目。武术套路作为武术的一种独特形式,已逐渐在中学体育课堂中凸显。武术套路教学对于中学生身体素质、中学生社会化程度、中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领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目前中学武术套路课堂教学观察发现,目前中学武术套路教学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功利性较强、缺少相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3-000-02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和个人访谈法,以参加新疆喀什地区开展的“小苹果”集体舞各族群众为研究对象,调查当地群众参与文体活动的现状,探索集体舞的社会动能----健身、交际、加强交流等功效,为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团结和社会繁荣稳定提供思路。  关键词 小苹果 集体舞 少数民族地区 社会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3-000-02  摘 要 早在元封二年(公元109年)就出现白族奴隶政权,传统体育伴随着白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涌现。祭祀活动和生产生活是其根源,白族的生产、生活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之间相互依存、互为促进的关系。从人文社会学角度来看,白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保护与发展问题既是一体化,但同时也存在滞后性和超前性。目前对白族传统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