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有个“八大怪”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gez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关汉月,民风淳朴的陕西,沿袭了许多历史民俗。比如生动有趣的“八大怪”,以其“古风古韵古长安”的独特魅力,成为外地游人探寻的一大热点。
  这里为大家介绍一组描绘“八大怪”的水墨漫画,是在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陕西省漫画研究会名誉会长李乃良老师的牵头下,陕西省漫画研究会顾问赵时铭、陕西日报主任编辑许志强、陕西省漫画研究会会长宋黎明等4位漫画家联袂创作的。这些漫画水墨酣畅淋漓、图文并茂,细细读来,能体会出这片黄土地上浓郁的老陕风情。


第一怪面条宽得像裤带


  关中盛产小麦,当地人以面食为主。一种名为“biáng biáng面”的扯面甚是流行,这种面条一根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一米上下,厚度与硬币差不多,就像皮带一样。一根面条通常可达二两,对饭量小的人来讲,一根就足够一顿饭。做时将面和硬、揉软、饧好,切成两三指宽的长面团,吃时略擀一下,随意扯长,下锅煮熟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筋道,既可口又耐饥。此作为李乃良创作,上题:“老陕人豪爽、宽厚、刚直大气,尤喜面食,碗大的似面盆,宽如带,长度一米余。俗话说:三天没吃面,好象不吃饭。”


第二怪锅盔大得像锅盖


  相传唐代修造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很多,往往因吃饭而耽误时间。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上去烤,烙制成饼,居然美味又耐饥,这便是锅盔的雏形。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锅盔是一种用慢火烙的大饼,形状大如锅盖,约二指厚。做锅盔面要活得很硬,然后放在大锅里,用小火慢慢烙制,做好的锅盔十天八天也不会坏。此作为宋黎明作。


第三怪有了辣子不吃菜


  一般人都以为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但他们与陕西人比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他们拿辣子当佐料,陕西人拿辣子当菜。当地特产一种“秦椒”,不但辣味十足,且具有独特的香味。摘下一根辣椒,一口咬下半截,就一口馍,直辣得龇牙咧嘴,唏唏嘘嘘,大汗淋漓,很是过瘾。陕地还有“油泼辣子一道菜”的说法,往辣子罐里放入大半罐晒干磨细的红辣子面,加点盐,将热热的菜籽油浇进去,边倒边搅,直至油完全没过辣子面,这时候独特的香味会四处飘散,满街都能闻见。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用当地人的话说:“燎(好)乍咧!”此图《辣子蘸盐一道菜》为许志强作,上题:“关中人好吃辣,吃饭颇多,其中鲜辣子蘸盐就馍,又辣又脆,十分惬意,怕辣的人看了都冒汗。”


第四怪老碗小盆分不开


  陕西人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饭边说着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此图由许志强作,上题:“吃宽面条,吃羊肉泡馍,七滋八味,尽在碗中。”

第五怪家家房子半边盖


  中国传统民居的房顶是“人”字型的,而关中地区则不然,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房顶只是“人”字的一撇,低的那一面都冲着自己的院子。这是因为关中地区森林稀少,缺乏大的木材,一面坡的房子则省了大梁,实现了关中人少木多土的盖房理念。而且陕西干早少雨,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院子里,到窖里,需要的时候把水从窖里打出来用,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房子半边盖”是关中一大景观。随着经济的发展,半边盖的房子越来越少了。此图为赵时铭作,上题:“房顶单檐斜坡,前墙低,后墙高,侧面呈三角形,俗称厦房,结构简单,经济适用,天旱逢雨,可防珍贵雨水外流。”


第六怪板凳不坐蹲起來


  陕西男人们吃饭时,喜欢蹲在一起边聊天边吃,叫作“开老碗会”,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冬天则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外地人说这是“板凳不坐蹲起来”。关中人把蹲叫“圪蹴”,是从古人的“坐”演变而来的。古人“坐”的本意就是跪,将膝盖并直端坐于席上,屁股的重量全压在双脚后跟上。关中地区基本保持了“坐”的本意,只是姿势稍有改变,膝盖不着地了,大腿压在小腿肚子上,变成为蹲。有的人蹲半天腿不酸腰不痛,实属一种硬功夫。此图由宋黎明创作:“关中人的‘蹲’功在全国可谓之最盛,夏傍晚二十来个人蹲在村头闲聊、吃饭、下棋、休息、少则一个小时,多则三五个小时起不来。”


第七怪妇女帕帕头上戴


  陕西位于黄土高原,植被稀少、风沙又大,生存环境差,妇女们出门干活串户没个遮蔽可不方便。好在这里盛产棉花,当地妇女习惯头顶一块用棉花织成大手帕,既可以防尘,又可以防晒,下毛毛雨也能应付一阵子,还可以用来擦手和包东西,经济又实惠。每到赶集时,一群群头顶帕帕的妇女走过来,真是一大景观啊。年轻的妇女更是把手帕戴出许多花样来,成为特别的装饰。此作由赵时铭创作,上题:“妇女习惯把手帕戴在头上,防尘、防晒、防雨,檫汗,其装饰美不亚于时髦女郎的头巾、太阳伞。”


第八怪秦腔大戏吼起来


  源起并流行于陕西的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被尊为“百戏之祖”,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演员表演起来需要很卖力气,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被称为“挣破头”。“秦腔不唱吼起来”,不需要扩音器之类的东西,老远就能听到。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关中各地都有群众自发的秦腔团体“自乐班”,吼秦腔、听秦腔,是老陕最爱的娱乐生活。这幅画由李乃良创作,上题:“秦腔陕西古老戏曲,又名乱弹,高亢激越,宽音大噪,其声摇天动地,鸣雷虎吼,震耳欲聋,吼者痛快,听者过瘾。”


其他文献
在文房四宝中,砚台质地坚实,“传万世而不朽”“历劫而如常”,有“四宝砚为首”之誉。而现存最完整、最能体现砚文化的代表性著作,当首推江苏宿迁王相历时十余年之功摹刻的《高凤翰砚史》。  这套《高凤翰砚史》石版历经百年沧桑,如今珍藏在南京博物院,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而2019年9月,经多方奔波、甄别,120余幅《高凤翰砚史》摹刻拓片完整入藏宿迁市博物馆,了却了几代宿迁文化人的心愿。重拓经典公之于世  宿
期刊
对于元代书家康里巎巎(1295年至1345年)来说,因其为哈萨克斯坦人,论者多从少数民族的角度来谈其受汉文化的影响及仕途。古代诸北方民族王朝,入主中原后一般都会被中原的汉文化影响,走上汉化道路。元代蒙古族统一中华后,同样也实行了汉化制度。历史学家陈垣在《元西域人华化考》卷五“美术篇”中说:“元人主中国不及百年,色目人醉心华化,日与汉字相接触,耳濡目染,与书名者当世者大不乏人。”康里巎巎就是其中较为
期刊
清 胡锡珪《梳妆仕女图》轴 纸本 设色  说到江南,就不能不到苏州走一趟。  苏州博物馆近日举办了一场“江南佳丽——苏州博物馆藏仕女画精品展”,汇集馆藏仕女画精品,时间跨度从清代中期至近现代,其作者既有仕女画名家如费丹旭、改琦之流,亦有一些名头虽小但值得一看的画家。清 王礼《琵琶仕女图》轴 纸本 设色此图为清代画家王礼所作《琵琶侍女图》轴。右上方有题诗一句,取苏轼《宋叔达家听琵琶》中的第一句:“数
期刊
南宋 龙泉窑青釉瓜棱纹壁瓶南宋 天目窑青白釉菊瓣纹罐  “江南”一词,古代文献中有着多重的含义,在历史长河的岁月里,蕴含着数千年的时空变迁,是一个集经济、文化等意象于一体的地域概念。宋谚有云“苏湖熟、天下足”,充分表明了江南核心区当时在全国的重要地位。湖州,位于太湖南岸,战国时期置县,至唐代已为“江表大郡……雄于楚越,虽临淄之富不若也”,宋时已是“城据其会”的富庶之地。南宋 天目窯青白釉奁式花盆南
期刊
胸针,从最初绑定衣袍的用途,发展成为一种饰物;再由于佩挂胸前,位置醒目,进一步被赋予了传达讯息的功能,成为一种“表意珠宝”(Statement Jewelr y),已俨然是现代西方文化的一部分。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为强行“脱欧”而抵制国会,遭最高法院裁定违法。宣判当时,法官海尔女士(Lady Hale)所特别配戴的一枚大蜘蛛造型胸针,立刻成为聚光灯的焦点。由于这种大蜘蛛以捕食害虫为生,胸针于
期刊
一次散步,竟然改变了未来十年的生活方式,你相信吗?  那是一次发生在苏州的“偶遇”,让一个正在散步的年轻人彻底被一门技艺“俘获”——当代玉雕。  然而,故事是真实的,但却并不像影视剧情那般冲动与传奇。毕竟生在文化兴盛的江南,他对艺术的兴趣绝非是突发的。可以说,偶遇的只是物,真正打动他的是贮藏在骨髓里的情怀。  这个年轻人叫薛剑,创办有自己的企业。本来与艺术毫无瓜葛的他,却在那次散步后找到了值得追求
期刊
清代和民国时期江西省的民间钱票有手写、木刻版、牛角版及石印版等类型,其中多为石版印刷或现代印刷技术印制。而清代江西钱票十分少见,木刻版和手写钱票尤为稀少。  2009年11月,笔者集得两张清代江西剑邑(今丰城)“吴正元钱号”钱票。据了解,1991年12月该票曾在江西省南昌市古玩市场出现,数量较多,有木刻版票和手写票两种类型,还有一整册存根。  2019年8月,笔者从南方一藏家处又集得两张清代剑邑钱
期刊
你现在还能背出唐宋八大家的名字吗?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八个历史人物是中学时代的语文重点题,他们的诗文几乎可以脱口而出。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高峰,他们看起来那么近,又似乎很远。  最近,辽宁省博物馆用一场“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实现了这个超级组合的首次“相聚”,展品清单一经公布便登上网络热搜,引得圈内圈外的小伙伴奔走相告、相约打卡。此次展览是史上首个以传世精品展示“唐宋八大家”家国情怀和
期刊
2020年古钱拍卖TOP 10  去年,古钱拍卖一往无前,似乎并未受到疫情影响,反倒在拍场连连创造佳绩,令人刮目相看。一方面,珍罕稀有、流傳有绪的雕母、名珍依旧为藏家所珍重;另一方面,钱币拍卖的格局大变,除老牌拍卖行之外,近年来多地多家新生力量加入阵列,并获得不错的成绩。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古钱收藏的广泛与推崇。TOP1  北宋 “淳化元宝”背“三佛”金质供养钱  成交价:166.75万元  拍卖
期刊
徐悲鸿《秋兴图》 设色纸本 镜框1936年作 82.6厘米×99.4厘米估价:220万至280万港元  一批见证了上世纪学子们远渡重洋追寻艺术梦的中国书画佳作,将现身于7月7日举槌的香港邦瀚斯中国书画拍卖专场,带领我们回顾中国现代美术史中动人的一章。此专场将特别呈献伦敦高校中国委员会(The Universities’ ChinaCommitteein London,下文简称UCCL)珍藏的共1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