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关汉月,民风淳朴的陕西,沿袭了许多历史民俗。比如生动有趣的“八大怪”,以其“古风古韵古长安”的独特魅力,成为外地游人探寻的一大热点。
这里为大家介绍一组描绘“八大怪”的水墨漫画,是在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陕西省漫画研究会名誉会长李乃良老师的牵头下,陕西省漫画研究会顾问赵时铭、陕西日报主任编辑许志强、陕西省漫画研究会会长宋黎明等4位漫画家联袂创作的。这些漫画水墨酣畅淋漓、图文并茂,细细读来,能体会出这片黄土地上浓郁的老陕风情。
关中盛产小麦,当地人以面食为主。一种名为“biáng biáng面”的扯面甚是流行,这种面条一根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一米上下,厚度与硬币差不多,就像皮带一样。一根面条通常可达二两,对饭量小的人来讲,一根就足够一顿饭。做时将面和硬、揉软、饧好,切成两三指宽的长面团,吃时略擀一下,随意扯长,下锅煮熟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筋道,既可口又耐饥。此作为李乃良创作,上题:“老陕人豪爽、宽厚、刚直大气,尤喜面食,碗大的似面盆,宽如带,长度一米余。俗话说:三天没吃面,好象不吃饭。”
相传唐代修造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很多,往往因吃饭而耽误时间。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上去烤,烙制成饼,居然美味又耐饥,这便是锅盔的雏形。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锅盔是一种用慢火烙的大饼,形状大如锅盖,约二指厚。做锅盔面要活得很硬,然后放在大锅里,用小火慢慢烙制,做好的锅盔十天八天也不会坏。此作为宋黎明作。
一般人都以为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但他们与陕西人比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他们拿辣子当佐料,陕西人拿辣子当菜。当地特产一种“秦椒”,不但辣味十足,且具有独特的香味。摘下一根辣椒,一口咬下半截,就一口馍,直辣得龇牙咧嘴,唏唏嘘嘘,大汗淋漓,很是过瘾。陕地还有“油泼辣子一道菜”的说法,往辣子罐里放入大半罐晒干磨细的红辣子面,加点盐,将热热的菜籽油浇进去,边倒边搅,直至油完全没过辣子面,这时候独特的香味会四处飘散,满街都能闻见。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用当地人的话说:“燎(好)乍咧!”此图《辣子蘸盐一道菜》为许志强作,上题:“关中人好吃辣,吃饭颇多,其中鲜辣子蘸盐就馍,又辣又脆,十分惬意,怕辣的人看了都冒汗。”
陕西人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饭边说着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此图由许志强作,上题:“吃宽面条,吃羊肉泡馍,七滋八味,尽在碗中。”
中国传统民居的房顶是“人”字型的,而关中地区则不然,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房顶只是“人”字的一撇,低的那一面都冲着自己的院子。这是因为关中地区森林稀少,缺乏大的木材,一面坡的房子则省了大梁,实现了关中人少木多土的盖房理念。而且陕西干早少雨,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院子里,到窖里,需要的时候把水从窖里打出来用,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房子半边盖”是关中一大景观。随着经济的发展,半边盖的房子越来越少了。此图为赵时铭作,上题:“房顶单檐斜坡,前墙低,后墙高,侧面呈三角形,俗称厦房,结构简单,经济适用,天旱逢雨,可防珍贵雨水外流。”
陕西男人们吃饭时,喜欢蹲在一起边聊天边吃,叫作“开老碗会”,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冬天则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外地人说这是“板凳不坐蹲起来”。关中人把蹲叫“圪蹴”,是从古人的“坐”演变而来的。古人“坐”的本意就是跪,将膝盖并直端坐于席上,屁股的重量全压在双脚后跟上。关中地区基本保持了“坐”的本意,只是姿势稍有改变,膝盖不着地了,大腿压在小腿肚子上,变成为蹲。有的人蹲半天腿不酸腰不痛,实属一种硬功夫。此图由宋黎明创作:“关中人的‘蹲’功在全国可谓之最盛,夏傍晚二十来个人蹲在村头闲聊、吃饭、下棋、休息、少则一个小时,多则三五个小时起不来。”
陕西位于黄土高原,植被稀少、风沙又大,生存环境差,妇女们出门干活串户没个遮蔽可不方便。好在这里盛产棉花,当地妇女习惯头顶一块用棉花织成大手帕,既可以防尘,又可以防晒,下毛毛雨也能应付一阵子,还可以用来擦手和包东西,经济又实惠。每到赶集时,一群群头顶帕帕的妇女走过来,真是一大景观啊。年轻的妇女更是把手帕戴出许多花样来,成为特别的装饰。此作由赵时铭创作,上题:“妇女习惯把手帕戴在头上,防尘、防晒、防雨,檫汗,其装饰美不亚于时髦女郎的头巾、太阳伞。”
源起并流行于陕西的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被尊为“百戏之祖”,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演员表演起来需要很卖力气,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被称为“挣破头”。“秦腔不唱吼起来”,不需要扩音器之类的东西,老远就能听到。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关中各地都有群众自发的秦腔团体“自乐班”,吼秦腔、听秦腔,是老陕最爱的娱乐生活。这幅画由李乃良创作,上题:“秦腔陕西古老戏曲,又名乱弹,高亢激越,宽音大噪,其声摇天动地,鸣雷虎吼,震耳欲聋,吼者痛快,听者过瘾。”
这里为大家介绍一组描绘“八大怪”的水墨漫画,是在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陕西省漫画研究会名誉会长李乃良老师的牵头下,陕西省漫画研究会顾问赵时铭、陕西日报主任编辑许志强、陕西省漫画研究会会长宋黎明等4位漫画家联袂创作的。这些漫画水墨酣畅淋漓、图文并茂,细细读来,能体会出这片黄土地上浓郁的老陕风情。
第一怪面条宽得像裤带
关中盛产小麦,当地人以面食为主。一种名为“biáng biáng面”的扯面甚是流行,这种面条一根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一米上下,厚度与硬币差不多,就像皮带一样。一根面条通常可达二两,对饭量小的人来讲,一根就足够一顿饭。做时将面和硬、揉软、饧好,切成两三指宽的长面团,吃时略擀一下,随意扯长,下锅煮熟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筋道,既可口又耐饥。此作为李乃良创作,上题:“老陕人豪爽、宽厚、刚直大气,尤喜面食,碗大的似面盆,宽如带,长度一米余。俗话说:三天没吃面,好象不吃饭。”
第二怪锅盔大得像锅盖
相传唐代修造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很多,往往因吃饭而耽误时间。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上去烤,烙制成饼,居然美味又耐饥,这便是锅盔的雏形。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锅盔是一种用慢火烙的大饼,形状大如锅盖,约二指厚。做锅盔面要活得很硬,然后放在大锅里,用小火慢慢烙制,做好的锅盔十天八天也不会坏。此作为宋黎明作。
第三怪有了辣子不吃菜
一般人都以为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但他们与陕西人比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他们拿辣子当佐料,陕西人拿辣子当菜。当地特产一种“秦椒”,不但辣味十足,且具有独特的香味。摘下一根辣椒,一口咬下半截,就一口馍,直辣得龇牙咧嘴,唏唏嘘嘘,大汗淋漓,很是过瘾。陕地还有“油泼辣子一道菜”的说法,往辣子罐里放入大半罐晒干磨细的红辣子面,加点盐,将热热的菜籽油浇进去,边倒边搅,直至油完全没过辣子面,这时候独特的香味会四处飘散,满街都能闻见。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用当地人的话说:“燎(好)乍咧!”此图《辣子蘸盐一道菜》为许志强作,上题:“关中人好吃辣,吃饭颇多,其中鲜辣子蘸盐就馍,又辣又脆,十分惬意,怕辣的人看了都冒汗。”
第四怪老碗小盆分不开
陕西人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饭边说着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此图由许志强作,上题:“吃宽面条,吃羊肉泡馍,七滋八味,尽在碗中。”
第五怪家家房子半边盖
中国传统民居的房顶是“人”字型的,而关中地区则不然,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房顶只是“人”字的一撇,低的那一面都冲着自己的院子。这是因为关中地区森林稀少,缺乏大的木材,一面坡的房子则省了大梁,实现了关中人少木多土的盖房理念。而且陕西干早少雨,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院子里,到窖里,需要的时候把水从窖里打出来用,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房子半边盖”是关中一大景观。随着经济的发展,半边盖的房子越来越少了。此图为赵时铭作,上题:“房顶单檐斜坡,前墙低,后墙高,侧面呈三角形,俗称厦房,结构简单,经济适用,天旱逢雨,可防珍贵雨水外流。”
第六怪板凳不坐蹲起來
陕西男人们吃饭时,喜欢蹲在一起边聊天边吃,叫作“开老碗会”,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冬天则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外地人说这是“板凳不坐蹲起来”。关中人把蹲叫“圪蹴”,是从古人的“坐”演变而来的。古人“坐”的本意就是跪,将膝盖并直端坐于席上,屁股的重量全压在双脚后跟上。关中地区基本保持了“坐”的本意,只是姿势稍有改变,膝盖不着地了,大腿压在小腿肚子上,变成为蹲。有的人蹲半天腿不酸腰不痛,实属一种硬功夫。此图由宋黎明创作:“关中人的‘蹲’功在全国可谓之最盛,夏傍晚二十来个人蹲在村头闲聊、吃饭、下棋、休息、少则一个小时,多则三五个小时起不来。”
第七怪妇女帕帕头上戴
陕西位于黄土高原,植被稀少、风沙又大,生存环境差,妇女们出门干活串户没个遮蔽可不方便。好在这里盛产棉花,当地妇女习惯头顶一块用棉花织成大手帕,既可以防尘,又可以防晒,下毛毛雨也能应付一阵子,还可以用来擦手和包东西,经济又实惠。每到赶集时,一群群头顶帕帕的妇女走过来,真是一大景观啊。年轻的妇女更是把手帕戴出许多花样来,成为特别的装饰。此作由赵时铭创作,上题:“妇女习惯把手帕戴在头上,防尘、防晒、防雨,檫汗,其装饰美不亚于时髦女郎的头巾、太阳伞。”
第八怪秦腔大戏吼起来
源起并流行于陕西的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被尊为“百戏之祖”,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演员表演起来需要很卖力气,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被称为“挣破头”。“秦腔不唱吼起来”,不需要扩音器之类的东西,老远就能听到。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关中各地都有群众自发的秦腔团体“自乐班”,吼秦腔、听秦腔,是老陕最爱的娱乐生活。这幅画由李乃良创作,上题:“秦腔陕西古老戏曲,又名乱弹,高亢激越,宽音大噪,其声摇天动地,鸣雷虎吼,震耳欲聋,吼者痛快,听者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