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临摹到创作,是一位学书者成为书家的必由之路,有些人,可能天生就是创造者,不需要临摹便可完成天才的创造。而有些人,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摸到创作之门,困死在前人创造的法度之中。沃兴华新著《从创作到临摹》提出“从创作到临摹”的观念,引导我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对待传统、发现传统,从而如何去超越传统。力避时下只顾眼前、着重技法的临习之风,而以创作的眼光,去认识传统中可改造之处,发掘经典中所遗忘的亮点。
我对沃先生素来尊重,十年前,曾邮购先生内部发行的著作《从临摹到创作》,从中大受教益。相信那时候也还有不少人像我一样,在学书的过程中获取了不少营养。尤其给那时的书坛,在理念上带来了全新的冲击。但遗憾的是,该书并没能得以广泛传布,影响极其有限。湖南美术出版社素有张扬艺术创新、发现新锐之传统,此番独具慧眼约请沃先生将该书重新整理、补充与完善,从秦汉金文刻石到历代名家法书经典,以沃先生独特之视角进行解析,并配上大量临习作品“现身说法”,实在是一大幸事。
近20年来,关于书法理论的书层出不穷,但对当代书法创作真正产生影响的著作却为数不多。在我看来,熊秉明的《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与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是对近20年来书法的复兴在不同时期有过重要贡献的著作。熊先生的《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在上世纪80年代初出版,如一阵春风,给封闭了数十年的书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随之,他又在北京先后通过中国书法杂志社举办书技班、书道班、书艺班,传播他的学术思想,王镛等一批当时书坛的中坚力量都是其中的学员。某种层面上说,当代书法的复兴即发轫于此时,熊先生是当代书法复兴的思想启蒙导师。但熊先生的理论。仅为我们解读书法提供了 个全新的视角,解放了我们对传统的认识。而在理论上将熊先生思想进一步推进发展的是邱振中,邱先生受熊先生启发写作了《书法的形态与阐释》,用西方解剖学,视知觉、心理学、建筑学等学科观念来对中国传统书法进行全新阐释,吹响了当代书法全面复兴的号角,许多书法革新者,都或多或少受到了邱先生理论的影响。遗憾的是,邱先生却未能在创作中给其理论以最好的诠释。而沃兴华这本《从创作到临摹》,是其几十年学书体悟的理论与实践总结,思想与创作并举,无疑将对当下及以后书法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沃兴华在当代书坛是颇具争议的一位人物。他游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他是“流行书风”“艺术书法”的倡导者之一,相较于其他三位主持人,在对传统的突破与创新上,他都要走得更远,对传统的反叛更为彻底。而相较于一些搞现代书法而远离书法本质的人,他又更加传统,对传统的深入,所下的工夫在当下书坛也是罕有人可比。他对传统与现代的把握就如吴冠中所比喻的“风筝不断线”——在书法的现代性探索上飞得很高,但却又能始终维系着传统这条脉线。
《从创作到临摹》选入了大量沃兴华意临古代经典的作品,这些作品用构成意识去观照传统,将绘画、音乐、建筑等诸多艺术元素运用到书法中,“以时间节奏来表现音乐性,以空间关系来表现绘画性,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尽可能地将两种视觉形式结合起来,让线条不仅是空间造型,表示本身的形态和字形结构,而且也是时间陈述,表示一个连续的运动过程,让书法成为时间与空间共生的艺术,融音乐与绘画于一体的艺术”,把书法的视觉表现发挥到了极致,让书法成为真正的“艺术书法”。而当我们震撼于沃兴华书法艺术空间无限的张力与冲击时,你会发现他用来架构空间的线条,无论是结字与章法,于书法的传统经典中都还是有迹可寻,绝不是凭空而来的。善学者以此或可悟出书法之三昧矣。
当下书坛,刮起一股复古之风,以复古来替代创新,大讲临摹之功,满足于学书的貌似古人,尚工夫字,什么“复古二王”的新古典主义,在某个学书阶段或有其意义,但从长远看,实际是有碍书法艺术发展的。为此,沃兴华在书中说他对经典的学习是“六经注我”“书法传统就是我们对历史的能动选择,它因创新的需要而被重视、解读和阐释” “书法临摹就是为思想感情寻找最恰当的表现形式,将传统中符合心灵诉求的造型元素从原作上剥离出来,通过文、理,变为自己的风格语言。”等等,都是沃先生理解书法的经验之谈,处处透着他过人的睿智与才思。
未来书法的发展,究竟朝什么方向走下去?沃兴华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我觉得碑帖结合的探索如果沿着沈曾植的路子发展下去,在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的影响下,很可能会开辟出一种与传统帖学和碑学截然不同的局面,今后的书坛,很可能碑帖之争在碑帖融合的潮流中沉寂下去,最后都归入没有新旧差别的传统范围,而讲究构成关系的现代书法悄然而生,与碑帖传统对垒。”沃兴华用他的这本著作为我们规划与展示了一条他心中未来书法之路,向我们道出了一条确乎可行之途。
叩寂寞而求音,道者不孤也,相信此书定能引来更多的赏音。
我对沃先生素来尊重,十年前,曾邮购先生内部发行的著作《从临摹到创作》,从中大受教益。相信那时候也还有不少人像我一样,在学书的过程中获取了不少营养。尤其给那时的书坛,在理念上带来了全新的冲击。但遗憾的是,该书并没能得以广泛传布,影响极其有限。湖南美术出版社素有张扬艺术创新、发现新锐之传统,此番独具慧眼约请沃先生将该书重新整理、补充与完善,从秦汉金文刻石到历代名家法书经典,以沃先生独特之视角进行解析,并配上大量临习作品“现身说法”,实在是一大幸事。
近20年来,关于书法理论的书层出不穷,但对当代书法创作真正产生影响的著作却为数不多。在我看来,熊秉明的《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与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是对近20年来书法的复兴在不同时期有过重要贡献的著作。熊先生的《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在上世纪80年代初出版,如一阵春风,给封闭了数十年的书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随之,他又在北京先后通过中国书法杂志社举办书技班、书道班、书艺班,传播他的学术思想,王镛等一批当时书坛的中坚力量都是其中的学员。某种层面上说,当代书法的复兴即发轫于此时,熊先生是当代书法复兴的思想启蒙导师。但熊先生的理论。仅为我们解读书法提供了 个全新的视角,解放了我们对传统的认识。而在理论上将熊先生思想进一步推进发展的是邱振中,邱先生受熊先生启发写作了《书法的形态与阐释》,用西方解剖学,视知觉、心理学、建筑学等学科观念来对中国传统书法进行全新阐释,吹响了当代书法全面复兴的号角,许多书法革新者,都或多或少受到了邱先生理论的影响。遗憾的是,邱先生却未能在创作中给其理论以最好的诠释。而沃兴华这本《从创作到临摹》,是其几十年学书体悟的理论与实践总结,思想与创作并举,无疑将对当下及以后书法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沃兴华在当代书坛是颇具争议的一位人物。他游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他是“流行书风”“艺术书法”的倡导者之一,相较于其他三位主持人,在对传统的突破与创新上,他都要走得更远,对传统的反叛更为彻底。而相较于一些搞现代书法而远离书法本质的人,他又更加传统,对传统的深入,所下的工夫在当下书坛也是罕有人可比。他对传统与现代的把握就如吴冠中所比喻的“风筝不断线”——在书法的现代性探索上飞得很高,但却又能始终维系着传统这条脉线。
《从创作到临摹》选入了大量沃兴华意临古代经典的作品,这些作品用构成意识去观照传统,将绘画、音乐、建筑等诸多艺术元素运用到书法中,“以时间节奏来表现音乐性,以空间关系来表现绘画性,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尽可能地将两种视觉形式结合起来,让线条不仅是空间造型,表示本身的形态和字形结构,而且也是时间陈述,表示一个连续的运动过程,让书法成为时间与空间共生的艺术,融音乐与绘画于一体的艺术”,把书法的视觉表现发挥到了极致,让书法成为真正的“艺术书法”。而当我们震撼于沃兴华书法艺术空间无限的张力与冲击时,你会发现他用来架构空间的线条,无论是结字与章法,于书法的传统经典中都还是有迹可寻,绝不是凭空而来的。善学者以此或可悟出书法之三昧矣。
当下书坛,刮起一股复古之风,以复古来替代创新,大讲临摹之功,满足于学书的貌似古人,尚工夫字,什么“复古二王”的新古典主义,在某个学书阶段或有其意义,但从长远看,实际是有碍书法艺术发展的。为此,沃兴华在书中说他对经典的学习是“六经注我”“书法传统就是我们对历史的能动选择,它因创新的需要而被重视、解读和阐释” “书法临摹就是为思想感情寻找最恰当的表现形式,将传统中符合心灵诉求的造型元素从原作上剥离出来,通过文、理,变为自己的风格语言。”等等,都是沃先生理解书法的经验之谈,处处透着他过人的睿智与才思。
未来书法的发展,究竟朝什么方向走下去?沃兴华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我觉得碑帖结合的探索如果沿着沈曾植的路子发展下去,在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的影响下,很可能会开辟出一种与传统帖学和碑学截然不同的局面,今后的书坛,很可能碑帖之争在碑帖融合的潮流中沉寂下去,最后都归入没有新旧差别的传统范围,而讲究构成关系的现代书法悄然而生,与碑帖传统对垒。”沃兴华用他的这本著作为我们规划与展示了一条他心中未来书法之路,向我们道出了一条确乎可行之途。
叩寂寞而求音,道者不孤也,相信此书定能引来更多的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