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寂寞而求音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ei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临摹到创作,是一位学书者成为书家的必由之路,有些人,可能天生就是创造者,不需要临摹便可完成天才的创造。而有些人,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摸到创作之门,困死在前人创造的法度之中。沃兴华新著《从创作到临摹》提出“从创作到临摹”的观念,引导我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对待传统、发现传统,从而如何去超越传统。力避时下只顾眼前、着重技法的临习之风,而以创作的眼光,去认识传统中可改造之处,发掘经典中所遗忘的亮点。
  我对沃先生素来尊重,十年前,曾邮购先生内部发行的著作《从临摹到创作》,从中大受教益。相信那时候也还有不少人像我一样,在学书的过程中获取了不少营养。尤其给那时的书坛,在理念上带来了全新的冲击。但遗憾的是,该书并没能得以广泛传布,影响极其有限。湖南美术出版社素有张扬艺术创新、发现新锐之传统,此番独具慧眼约请沃先生将该书重新整理、补充与完善,从秦汉金文刻石到历代名家法书经典,以沃先生独特之视角进行解析,并配上大量临习作品“现身说法”,实在是一大幸事。
  近20年来,关于书法理论的书层出不穷,但对当代书法创作真正产生影响的著作却为数不多。在我看来,熊秉明的《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与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是对近20年来书法的复兴在不同时期有过重要贡献的著作。熊先生的《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在上世纪80年代初出版,如一阵春风,给封闭了数十年的书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随之,他又在北京先后通过中国书法杂志社举办书技班、书道班、书艺班,传播他的学术思想,王镛等一批当时书坛的中坚力量都是其中的学员。某种层面上说,当代书法的复兴即发轫于此时,熊先生是当代书法复兴的思想启蒙导师。但熊先生的理论。仅为我们解读书法提供了 个全新的视角,解放了我们对传统的认识。而在理论上将熊先生思想进一步推进发展的是邱振中,邱先生受熊先生启发写作了《书法的形态与阐释》,用西方解剖学,视知觉、心理学、建筑学等学科观念来对中国传统书法进行全新阐释,吹响了当代书法全面复兴的号角,许多书法革新者,都或多或少受到了邱先生理论的影响。遗憾的是,邱先生却未能在创作中给其理论以最好的诠释。而沃兴华这本《从创作到临摹》,是其几十年学书体悟的理论与实践总结,思想与创作并举,无疑将对当下及以后书法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沃兴华在当代书坛是颇具争议的一位人物。他游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他是“流行书风”“艺术书法”的倡导者之一,相较于其他三位主持人,在对传统的突破与创新上,他都要走得更远,对传统的反叛更为彻底。而相较于一些搞现代书法而远离书法本质的人,他又更加传统,对传统的深入,所下的工夫在当下书坛也是罕有人可比。他对传统与现代的把握就如吴冠中所比喻的“风筝不断线”——在书法的现代性探索上飞得很高,但却又能始终维系着传统这条脉线。
  《从创作到临摹》选入了大量沃兴华意临古代经典的作品,这些作品用构成意识去观照传统,将绘画、音乐、建筑等诸多艺术元素运用到书法中,“以时间节奏来表现音乐性,以空间关系来表现绘画性,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尽可能地将两种视觉形式结合起来,让线条不仅是空间造型,表示本身的形态和字形结构,而且也是时间陈述,表示一个连续的运动过程,让书法成为时间与空间共生的艺术,融音乐与绘画于一体的艺术”,把书法的视觉表现发挥到了极致,让书法成为真正的“艺术书法”。而当我们震撼于沃兴华书法艺术空间无限的张力与冲击时,你会发现他用来架构空间的线条,无论是结字与章法,于书法的传统经典中都还是有迹可寻,绝不是凭空而来的。善学者以此或可悟出书法之三昧矣。
  当下书坛,刮起一股复古之风,以复古来替代创新,大讲临摹之功,满足于学书的貌似古人,尚工夫字,什么“复古二王”的新古典主义,在某个学书阶段或有其意义,但从长远看,实际是有碍书法艺术发展的。为此,沃兴华在书中说他对经典的学习是“六经注我”“书法传统就是我们对历史的能动选择,它因创新的需要而被重视、解读和阐释” “书法临摹就是为思想感情寻找最恰当的表现形式,将传统中符合心灵诉求的造型元素从原作上剥离出来,通过文、理,变为自己的风格语言。”等等,都是沃先生理解书法的经验之谈,处处透着他过人的睿智与才思。
  未来书法的发展,究竟朝什么方向走下去?沃兴华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我觉得碑帖结合的探索如果沿着沈曾植的路子发展下去,在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的影响下,很可能会开辟出一种与传统帖学和碑学截然不同的局面,今后的书坛,很可能碑帖之争在碑帖融合的潮流中沉寂下去,最后都归入没有新旧差别的传统范围,而讲究构成关系的现代书法悄然而生,与碑帖传统对垒。”沃兴华用他的这本著作为我们规划与展示了一条他心中未来书法之路,向我们道出了一条确乎可行之途。
  叩寂寞而求音,道者不孤也,相信此书定能引来更多的赏音。
其他文献
江南吴越,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千载而下,画家辈出。安国便生在江南吴越之地。他痴心绘画,多年来苦心独诣,笔耕不辍。近年钟情于山水画创作,以自我生命之意与宇宙之间相映契生发,以山川草木显现之。  他的画既浑厚苍茫,又具有江南人特有的灵秀氤氲之气。其笔下的山水多出自写生,“明净摇落”而使人感到“肃肃”。对自然山川的摹写,乃是他借助自然之境,来表达自己对传统笔墨的态度,抒发自己的情怀。郭若虚说:“凡画,气
期刊
吴昌硕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别号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吴昌硕生于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一个读书人家。幼时随父读书,后就学于邻村私塾。10余岁时喜刻印章,其父加以指点,初入门径。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与清军战于浙西,全家避乱于荒山野谷中,弟弟和妹妹先后死于饥馑。后又与家人失散,替人做短工、打杂度日,先后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数
期刊
2008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一方面无疑延续了近年来持续发展的大势,在社会、经济、文化领域拥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而参与人群的规模化,与其它市场间关联性的增强,也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艺术市场不断拓展的深度与广度。与此同时,中国艺术品市场又必须直面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及由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不断演化的危机蔓延,最终也不得不接受全球性经济衰退的险恶事实。  具体而言,2008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可谓“先喜后悲”
期刊
曾经写过一篇《公者,在这深深的夜里很想与你喝一杯》的文章,当时是深夜读公者在《一印一世界》中记录当代写意人物画大家吴悦石先生的一篇文章。“文革期间,他(吴悦石先生)被弄到京郊劳动。偶回城里时,找一家饭馆,把身上背的箩筐口朝下往地上一放坐到箩筐上,一嗓子:‘来一斤饺子!’——便就着老白干吃饺子。”吴先生的那种朴实和随遇而安的洒脱跃然纸上,让人钦佩,遂也有特别想喝点酒的强烈愿望。这一是因为文中提到了酒
期刊
“轶”“熠”同音,闻者往往以为我与朝轶是同辈兄弟。“兄弟”之情倒是确实,只是我的“熠”比之他的“轶”来是显得俗了些。朝轶的名字不俗,重要的还在于他的能力不俗,品性不俗,一手好字更是高古奇拙,拔萃于同辈中人。  自我与朝轶相识以来,他一直给我十分良好的印象。他主编《神州国光》《中国典藏》《这片画坛》等书,注重学术品位,倡导学术争鸣,颇为艺坛所重。而这些多得于他在背后的默默付出,文章之审校,图版之择取
期刊
大道者,大成之道,综合素质之道也,如也之道。如才、如性、如功、如时,如情、如胆,“一个都不能少”是也。    如才    每个人的才能倾向是不同,的,画画是一个最讲感觉、想像、创造的行当,没有这方面的才能,画死了也没用。所谓才华横溢如太白、东坡、八大、抱石是也。    如性    每个人的个性不同,有长有短,也可以说“长就是短”,反之亦然。选择适合自己个性所长的发展道路才能成功,毛泽东选择怀素狂草
期刊
尘世哓哓,人心浮躁。在嗜欲横流的时代能静下心看点书的书画家是少之又少的。前几年,苏州印人静离对我说,昆山陆昱华喜读书,不趋时俗,并将我的一本《古典诗论研究》送给他。后来果然收到他的回信,很显然他已看了我的书。一个篆刻家看这种书,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这正是一种修养的积累。我又在昱华的一篇印谭中看到他,竟引用了海得格尔的话,且十分贴切。这就更使我惊讶了。海得格尔的书他也读,这就走得更远了。我一直以为学
期刊
邱振中 1947年生于南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与绘画比较研究中心主任,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潘天寿研究会副会长。1995-1997年任日本文部省外籍教师、奈良教育大学客员教授。著有《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中国书法:167个练习》《当代的西绪福斯——邱振中的书法、绘画与诗歌》等。书法与绘画作品参加国内外多种重要展览,
期刊
上世纪70年代末,父亲去北京周口店写生。在此文前,父亲早就读过“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丢失的报导。今日身临其境,胸有耕思,要以中国山水画的形式来展现人类从类人猿到人的进化历程。父亲当即题诗一首:    我来真巳返鸿蒙,大一留痕此窟中;  劳动创人创斯世,亿年风雨斗天公。    回家后即以真实的画面描写了周口店五十万年前北京人居处遗址。这幅作品的诗、画都把读者带到了大自然中,让人摒弃一切杂念,清心寡欲;
期刊
反思当代书法学术史二十年来的成就,我们就不会忘记有这样一位特殊的学者,他始终站在中学的讲坛上,却著作等身,做着甚至让高校专家惊慕的学问:博通诗书画印之学,穷究中西美学之理,精研元明书法之史。如此罕见的治学视野与如此精深的专门研究,在当今整个学界恐怕也为数不多。这位学者就是惠山无锡的蔼然长者楚默先生。他的《楚默文集》共12卷,最近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这些著作集中了他的书学、美学观及书学史观,是当前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