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乎金石气 发于笔墨间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99z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昌硕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别号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吴昌硕生于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一个读书人家。幼时随父读书,后就学于邻村私塾。10余岁时喜刻印章,其父加以指点,初入门径。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与清军战于浙西,全家避乱于荒山野谷中,弟弟和妹妹先后死于饥馑。后又与家人失散,替人做短工、打杂度日,先后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数年,21岁时回到家乡务农。耕作之余,苦读不辍。同时研究篆刻书法。同治四年(1865年)中秀才,曾任江苏省安东县(今涟水县)知县,仅一月即去,自刻“一月安东令”印记之。同治十一年(1872年),他在安吉城内与施酒(季仙)结婚。婚后不久,为了谋生,也为了寻师访友,时常远离乡井经年不归。光绪八年(1882年),他才把家眷接到苏州定居,后来又移居上海,来往于江、浙、沪之间。他阅览历代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后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篆刻、书法、绘画三艺精绝,声名大振,公推艺坛泰斗,成为“后海派”艺术的开山代表,是近代中国艺坛承前启后的一代巨匠。1913年杭州西泠印社正式成立,吴昌硕被推为首任社长,艺名益扬。他于1927年11月6日突患中风,11月29日病逝沪寓,享年84岁。1933年11月,迁葬于浙江余杭县塘栖附近超山报慈寺西侧山麓,墓地坐落于宋梅亭畔。墓门石柱上刻有沈淇泉所撰联语:“其人为金石家,沉酣到三代鼎彝,两京碑碣。此地傍玉潜故宅,环抱有几重山色,十里梅花。”鄣吴村另有他的衣冠冢。西泠印社辟有吴昌硕纪念室。1984年,国家在递铺镇建吴昌硕纪念馆,1987年,又修复其在鄣吴村的故居。吴昌硕的绘画、书法、篆刻作品集有《吴昌硕画集》《吴昌硕作品集》《苦铁碎金》《缶庐近墨》《吴苍石印谱》《缶庐印存》等。诗有《缶庐集》。吴昌硕有三子一女,次子吴涵、三子吴东迈均善篆刻书画。
  吴昌硕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是诗、书、画、印四绝的大师。他在这四种不同的艺术领域内,皆能开宗立派。其从艺之路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在他之前有赵之谦,之后有齐白石,为什么这些大家能在不同领域内皆取得超一流的水准,而一般的文人画家,虽大都也能诗、书、画却很少出现像吴昌硕这样大成型的宗师?吴昌硕曾经说过自己是三十学诗、四十学书、五十学画。其实,这只是他老人家的自谦之词。
  我们都知道,他最初学画时就遇名师任伯年。任在看到他随意涂了几笔之后,就称赞他的笔下有金石气,今后必成大名。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但是他在从任学画之时,篆刻和书法上的造诣已经为同道认可,则是不争的事实。其实,他所亲近的朋友中画家不只任伯年一人,还有蒲华、高邕、倪墨耕等人。从他中年时期的作品中,还是能见到这些师友绘画的风格。他的绘画真正将书法、印章融入到画中而形成自己的面貌,应该是在他70岁之后。此前的画作,不是说没有自己的风格而是风格不鲜明。70岁后的吴昌硕在篆刻上基本停顿了,虽然也公开卖印,但这些印作多是他起稿后由学生或家人代为完成。他的书法在此时却没有像印章一样处于停顿状态,而是“人书俱老”不断变化着,其篆书由奇纵渐入平淡。他的行草书从黄山谷、王铎诸家取法,最终形成了流动畅达的风格,如万岁枯藤奔腾于笔下,来去自如。而这些又为他的画增加了动态和韵律。
  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中西在绘画的观念上是有着根本的差异的。如德国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中强调的是文学和绘画、雕塑之间的区别,但是我们传统的艺术却是强调结合,让不同的艺术形式统一于整体之中。中国画就是最好的证明,诗、书、画、印是四种不同的艺术样式,然高手为之却能使之如一盘佳肴五味皆存又合为一体。其实,中国画并不是在一开始就诗、书、画、印皆备的,宋代画家于纸、绢之上题诗作文者不多,到元代才逐渐多起来。在画面上大量用印来丰富画面,也是到晚明时期才流行起来的。因此可见中国画的四绝,并不是一贯如此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发展而来的。吴昌硕是顺应这个历史的大潮流的。现代,有很多画家反对中国画的核心价值,作为探索这自然是可以的。但是,这不会是中国画发展的主流,中国画是有着自己发展的规律,如黄河一样,可能会改道而行,但黄河却流不进长江流域。吴昌硕的绘画正是在笔墨意境的开拓上超越了古人。
  吴昌硕存世的绘画作品以晚年作品为主,早年作品则不易见到。在拍卖市场和私家收藏中也少见到这类作品,盖因其市场价格不高也。南京博物院所藏的吴昌硕绘画作品中,有他中年时期二件及晚年的一件作品。对研究他绘画艺术的发展有着很高的价值,今选其中三幅以为介绍也。
  创作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的《墨笋图》是他44岁时的作品。画面构图简单,右下方一竹编篮中,盛新笋数枚将编篮塞得很满。在篮下有三只蘑菇,纵横而列。这是江南人家早春时节常见的时蔬,没有什么稀奇之处。但是,通过画面左侧数行自上而下的题诗,却阐发了作者不欲在官场中过为五斗米折腰的生活,想在田园中自摘新蔬安贫乐道活着的意愿。画中的笔墨和后期的雄直刚硬不同,是率意的、锋芒毕露的。由于他用笔的速度快,笔中的水分多,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水墨淋漓的韵味。在表现新笋的时候,吴昌硕更是饱施浓墨直接点写,体现出一个正值壮年的艺术家的英气逼人之处。从师承关系来看,他较多运用了任伯年的笔墨技巧,而大量用水则是得之于蒲华。吴昌硕晚年曾经说:“蒲华对我说作画要多用墨少用颜色,今天我倒要把几分颜色给蒲老看看。”这是他在写意花卉画的重色浓墨法上突破后的戏言。不过,早年和中年时期的吴昌硕作品是不多用色彩的,保持着文人画家的传统。这件《墨笋图》的题字洋洋洒洒,得三国时期钟繇的法乳,但较钟字更刚直一些。该画作上有他老师杨见山的题诗,也是作于1887年(丁亥年)的。
  《清供图》是吴昌硕sO岁以后的作品,在他同时期的作品中是有着代表性的一件。画面数枝寒梅白花点点,下有一把茶壶,盖被掀开落在一边,在画面的左下端有白瓷茶杯一只。题款有两处,一用行书自画面的最左端一气而下,一用楷书题在右下端形成了一个方块构成,对画面的平衡起到了协调的作用。潘天寿说前人作画在题字时每多侵位,反成妙趣。吴昌硕实乃此中高手也。这件作品中的白瓷杯,如果没有题字相托就会显得突兀失调。中国画特别是大写意画对笔墨的强调尤其突出,因为画面的构图简单,主要靠几根大线来支撑画面,笔墨技巧不过关是绝对不行的。这件作品中的梅花,其主干纯用篆书笔意写出,在行笔的过程中如同屋漏痕一般,圈花则用草书之法在逸笔不工中见精神。花干的点苔,有的落于干上有的则落于纸上,在有意无意间。茶壶也是以几笔简单而有力的直线写出,再染以重色,虽然没有强调其体积感,但却敦实沉静。古人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用这种眼光来看,这件案头清供,可以窥见画家对无尽的宇宙之追慕,在色彩的运用上也由此前的纯粹水墨,进至重色相补,一个新的大写意花卉时代就要在这位画家的笔下诞生了。
  《梅石图》作于1915年(乙卯年),这年吴昌硕已经72岁了。他此时在书、画、印上已经是三艺皆成,他本人也即将从居住多年的苏州移居上海,他一生最为辉煌的阶段即将开始。这件大幅作品用左右二株老梅的对开而起,和前一幅作品相比,他的用笔更见老辣、墨气更浓,无论是大枝还是细干皆精气完足,他有论画名句云:“奔放处不失法度,细腻处要照顾到气韵。”这件画作品就很能体现出这些特点。他画石是非常出名的,也是用篆籀之法写出。这件作品中的石头外方而内圆,虽用淡墨写就,但不觉其薄,盖因他的笔力惊绝才有此种境界也。
  中国画家从起初学画到最后成家,往往要耗尽一生的心力,经历漫长的过程。从这三件作品中,我们是可以寻出吴昌硕绘画艺术发展的一些轨迹的。
  
  
  
  
  
其他文献
范治斌 1972年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0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物画工作室,获硕士学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执教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传媒学院美术系。国画“往事如歌”获“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奖,国画《带风景的肖像》组画获得“中国第三届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师作品评奖”金奖。版《21世纪优秀艺术家系列一范治斌》《中国人物画名家技法讲座一范治斌水墨肖像画艺术》《线描速写训练》《名家名画-范治斌水墨肖
期刊
张东明 又号有鱼居士,祖籍山东微山。1998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毕业于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首届书法创作研究生课程班。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徐州书协副主席,中国书协培训中心特聘授课老师。2006年获“江苏省优秀青年书法家”称号;曾获第八届全国书法展全国奖、第二届全国行草书大展金奖、第五届全国楹联书法展金奖、第二届“流行书风”大展银奖、第一和第三届江苏省青年书法展金奖。    我看到的
期刊
集评傅舟书画篆刻艺术之自述  傅舟 又名漆建。1959年生,重庆市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书法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套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重庆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主任,巴渝印社副社长。作品全国第五届书法展“全国奖”,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提名奖”,西泠印社第一届。第二届篆刻书法大展“西泠印社奖”。  余从事书画篆刻艺术的学习、创作,研究迄今已有三十余年,有了不小进益,不少成绩,
期刊
赵绪成 1943年生于江苏沛县。196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69年至1977年《巧裁缝》《笑谈纸老虎》等三幅作品入选全国美展。1983年至2004年《小巷您早》《无题》《大唐音韵图》《飞天梦组画》等入选全国美展。1988年至2006年《民族奏鸣曲》《流光溢彩》《都市系列》等入选北京、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1990年以来《飞天图》《玫瑰的夜》等三次入选全国画院双年展。《重彩飞天图》等三
期刊
池长庆 1964年生,浙江平阳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艺术学系副主任、副教授。作品入选第三、六、七、八届全国中青展,获全国第八届中青展二等奖。    意象生辉——池长庆书画艺术的文化意象解读    意大利思想家维柯曾说:“每一个民族首先是诗人,然后才是思想家。”以此观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是一种诗性智慧,以诗性的目光看待外物。而诗性思维的核心是“象”。王弼《
期刊
言恭达 江苏常熟人。1948年生,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主任,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沧浪书社总执事,南京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抱云堂》书画专集、《抱云堂艺评》《当代书法名家》字帖、教材及参与合编《六体书字典》《中国书法名作鉴赏辞典》
期刊
朱万章 1968年生,四川眉山人。199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现为广东省博物馆研究员、广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美协学术理论委员会委员。著有《书画的鉴藏与市场》《岭南近代画史丛稿》等。    明代人物画的发展从时代上讲,远不及魏晋、隋唐;从题材上讲,也远不及山水、花鸟。即便如此,仍然不乏可圈可点的名家、名作。笔者曾以《从文人画到世俗画——明清人物画的流变与演进》(刊载于广东省博物馆编《明
期刊
无锡,古称梁溪,南依太湖,北靠长江,古运河穿城而过,是江南富庶之地,又是水墨烟云的故乡。“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无锡这块土地孕育出了一大批书画创作的名家,成为江南书画创作与交流的重镇之一。从古至今无锡书画创作流派纷呈,名家辈出:晋顾恺之、元倪云林、明王孟端、清邹一桂等;后有吴观岱、丁耘轩、胡汀鹭、贺天健、诸建秋、顾坤伯、秦古柳、陈旧村、钱松嵒等;另有美籍无锡人大画家程及、旅居美国的书法家杨令葬;还
期刊
1982年我上大学时正值改革开放前期,禁锢已久的国门洞开,西方各种艺术思潮狂飙涌入,此消彼长,光怪陆离,令我们这些初习绘事的少年目不暇接。当时虽看不懂那些新奇古怪的画面,心中却有一种莫名的激情在涌动,于是疯了般画了许多很“现代”的油画。日子久了反觉空荡荡的,不知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知这样做的意义。于是,心中慢慢萌生出一个疑团:绘画是什么?我为什么绘画?  绘画是什么?绘画的意义何在?似乎是个不着边际
期刊
江南吴越,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千载而下,画家辈出。安国便生在江南吴越之地。他痴心绘画,多年来苦心独诣,笔耕不辍。近年钟情于山水画创作,以自我生命之意与宇宙之间相映契生发,以山川草木显现之。  他的画既浑厚苍茫,又具有江南人特有的灵秀氤氲之气。其笔下的山水多出自写生,“明净摇落”而使人感到“肃肃”。对自然山川的摹写,乃是他借助自然之境,来表达自己对传统笔墨的态度,抒发自己的情怀。郭若虚说:“凡画,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