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写过一篇《公者,在这深深的夜里很想与你喝一杯》的文章,当时是深夜读公者在《一印一世界》中记录当代写意人物画大家吴悦石先生的一篇文章。“文革期间,他(吴悦石先生)被弄到京郊劳动。偶回城里时,找一家饭馆,把身上背的箩筐口朝下往地上一放坐到箩筐上,一嗓子:‘来一斤饺子!’——便就着老白干吃饺子。”吴先生的那种朴实和随遇而安的洒脱跃然纸上,让人钦佩,遂也有特别想喝点酒的强烈愿望。这一是因为文中提到了酒,对我有勾引作用;二是因为酒逢知己者饮,从公者的文字中我读到了一种和自己特别像的感觉,我知道他所看重的做人原则,我懂得他对待人生、对待艺术的真挚态度,所以也才会有要和他喝一杯的感觉。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记录与荣宝斋张建平的交往,在人生比较灰色的日子里得到张建平帮助的那篇《二平草堂》。在公者特别需要帮助的时候,张建平给了他有力的支撑。但现在的公者在书画界也是“有头有脸”的人了,还能够那么真实的记录“走麦城”的往事,并公开表达对张建平兄的真挚感激之情,这深深击中了我。
我与公者是北大研究生班的同学,对他的为人为艺应该算是了解,但是没读到公者这两篇文字之前,还真不知道公者对人是这样真挚。一次,芥子园网站的一位编辑说他很喜欢公者的印和画,但是觉得公者的书法有点“怪”,问我怎么看公者的书法。我当时跟那位朋友讲,公者的书画印格调都不低。记得很多年前看到过公者先生刻得一方印章“似佳人”,章法收放自如、雍容自适,线条干净纯美且内蕴丰富隽永,纯净的线条似有八大书法的线条质感,又似乎有弘一书法的意境和格调。当时感觉公者的艺术最大优点是在格调上有一种静气,内韵冲淡、纯净。
读到了公者的这两篇文字,但现在想来,其实我当时并没有对公者的书法看得太深、太透,当然也就不会说透。最近仔细品昨公者的书画印,特别是书法,因为书法相对于印作和画而言,对于“一次性”完成的要求更加强烈一些,而公者的书法又大体可以分为两种风格:一种是他经常他作对联的行楷(这里面有一种宽博和古拙,深得颜真卿气息);一种是他书写手札的草书,特别是在更加见情见性的草书中,我读到了一种新的感受,那就是公者书法的线质和整体格调不仅仅是静气和冲淡,似乎还有一种余味,在笔锋的起承转合运行中,特别是线条与线条的衔接游丝处有点辛辣,有一种淡淡的忧郁、苦涩和悲壮。欧阳修讲:“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家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动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欧阳修在这里强调的是对于提按顿挫、动静迟速等表象的东西容易表现也容易被观者接受,而萧条淡泊、闲和严谨则是很难表现也是很难被人欣赏到的。但是,艺术家这样的胸襟和状态一旦表现出来就会使艺术作品的神韵喷薄出来。
公者书法艺术中的这种忧郁和苦涩其实是对安静、纯美的一种支撑,没有了这种骨子里的忧郁和苦涩,其实很难得到纯净,即使得到了也是一种浅层次的静美罢了。宾虹老人讲:“流动中有古拙,才有静气;无古拙处即浮而躁。”他这里所说的古拙首先是指线条中要有古拙之气,而古拙之气从何而来呢?我想一个是其深入挖掘秦汉篆隶中“古拙”精髓,一个是本身骨子里就有。从某一个角度而言,艺术是学不来的,艺术必须从自己的心里生长出来。所说的“人品即书品”其实也是此意,一个艺术家内心有什么样的品味和格调才会在作品中表现出什么样的品味和格调。因为公者的真挚,才会减去心里的很多缠绕、牵绊和欲望,使自己的内心能更加安静一些,澄怀以显道;也还因为公者的真挚,才会有对艺术的赤诚和担当,才会缠绵悱恻、深入其中,才会有深深的忧郁和孤独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真挚的情怀,没有忧患意识和孤独感,是很难想象有大成就的。
公者曾写过一首诗:“首山横翠黛,菊岛卧清秋。车行故乡远,回首暮云愁。”那是一个秋雨绵绵的午后,天不冷,但有些许酸涩和寂寥。雨滴落在湖面上,也落在诗人的心里,忽紧忽慢,忽大忽小,而他的内心却如同远处的菊岛静静的横亘在那里,谛听着萧瑟的秋意。
文人千古一脉。这种不羁的落寞和淡淡的忧郁,我们从八大笔下的鹌鹑里读到过,也从苦禅老人雨打芭蕉下小鸡的神态里读到过。面对公者的书画印作品,抛却表面的静美,我们读到的无疑也是这样一种“菊岛卧清秋”的萧瑟之意。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记录与荣宝斋张建平的交往,在人生比较灰色的日子里得到张建平帮助的那篇《二平草堂》。在公者特别需要帮助的时候,张建平给了他有力的支撑。但现在的公者在书画界也是“有头有脸”的人了,还能够那么真实的记录“走麦城”的往事,并公开表达对张建平兄的真挚感激之情,这深深击中了我。
我与公者是北大研究生班的同学,对他的为人为艺应该算是了解,但是没读到公者这两篇文字之前,还真不知道公者对人是这样真挚。一次,芥子园网站的一位编辑说他很喜欢公者的印和画,但是觉得公者的书法有点“怪”,问我怎么看公者的书法。我当时跟那位朋友讲,公者的书画印格调都不低。记得很多年前看到过公者先生刻得一方印章“似佳人”,章法收放自如、雍容自适,线条干净纯美且内蕴丰富隽永,纯净的线条似有八大书法的线条质感,又似乎有弘一书法的意境和格调。当时感觉公者的艺术最大优点是在格调上有一种静气,内韵冲淡、纯净。
读到了公者的这两篇文字,但现在想来,其实我当时并没有对公者的书法看得太深、太透,当然也就不会说透。最近仔细品昨公者的书画印,特别是书法,因为书法相对于印作和画而言,对于“一次性”完成的要求更加强烈一些,而公者的书法又大体可以分为两种风格:一种是他经常他作对联的行楷(这里面有一种宽博和古拙,深得颜真卿气息);一种是他书写手札的草书,特别是在更加见情见性的草书中,我读到了一种新的感受,那就是公者书法的线质和整体格调不仅仅是静气和冲淡,似乎还有一种余味,在笔锋的起承转合运行中,特别是线条与线条的衔接游丝处有点辛辣,有一种淡淡的忧郁、苦涩和悲壮。欧阳修讲:“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家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动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欧阳修在这里强调的是对于提按顿挫、动静迟速等表象的东西容易表现也容易被观者接受,而萧条淡泊、闲和严谨则是很难表现也是很难被人欣赏到的。但是,艺术家这样的胸襟和状态一旦表现出来就会使艺术作品的神韵喷薄出来。
公者书法艺术中的这种忧郁和苦涩其实是对安静、纯美的一种支撑,没有了这种骨子里的忧郁和苦涩,其实很难得到纯净,即使得到了也是一种浅层次的静美罢了。宾虹老人讲:“流动中有古拙,才有静气;无古拙处即浮而躁。”他这里所说的古拙首先是指线条中要有古拙之气,而古拙之气从何而来呢?我想一个是其深入挖掘秦汉篆隶中“古拙”精髓,一个是本身骨子里就有。从某一个角度而言,艺术是学不来的,艺术必须从自己的心里生长出来。所说的“人品即书品”其实也是此意,一个艺术家内心有什么样的品味和格调才会在作品中表现出什么样的品味和格调。因为公者的真挚,才会减去心里的很多缠绕、牵绊和欲望,使自己的内心能更加安静一些,澄怀以显道;也还因为公者的真挚,才会有对艺术的赤诚和担当,才会缠绵悱恻、深入其中,才会有深深的忧郁和孤独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真挚的情怀,没有忧患意识和孤独感,是很难想象有大成就的。
公者曾写过一首诗:“首山横翠黛,菊岛卧清秋。车行故乡远,回首暮云愁。”那是一个秋雨绵绵的午后,天不冷,但有些许酸涩和寂寥。雨滴落在湖面上,也落在诗人的心里,忽紧忽慢,忽大忽小,而他的内心却如同远处的菊岛静静的横亘在那里,谛听着萧瑟的秋意。
文人千古一脉。这种不羁的落寞和淡淡的忧郁,我们从八大笔下的鹌鹑里读到过,也从苦禅老人雨打芭蕉下小鸡的神态里读到过。面对公者的书画印作品,抛却表面的静美,我们读到的无疑也是这样一种“菊岛卧清秋”的萧瑟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