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静如许,菊岛卧清秋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b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写过一篇《公者,在这深深的夜里很想与你喝一杯》的文章,当时是深夜读公者在《一印一世界》中记录当代写意人物画大家吴悦石先生的一篇文章。“文革期间,他(吴悦石先生)被弄到京郊劳动。偶回城里时,找一家饭馆,把身上背的箩筐口朝下往地上一放坐到箩筐上,一嗓子:‘来一斤饺子!’——便就着老白干吃饺子。”吴先生的那种朴实和随遇而安的洒脱跃然纸上,让人钦佩,遂也有特别想喝点酒的强烈愿望。这一是因为文中提到了酒,对我有勾引作用;二是因为酒逢知己者饮,从公者的文字中我读到了一种和自己特别像的感觉,我知道他所看重的做人原则,我懂得他对待人生、对待艺术的真挚态度,所以也才会有要和他喝一杯的感觉。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记录与荣宝斋张建平的交往,在人生比较灰色的日子里得到张建平帮助的那篇《二平草堂》。在公者特别需要帮助的时候,张建平给了他有力的支撑。但现在的公者在书画界也是“有头有脸”的人了,还能够那么真实的记录“走麦城”的往事,并公开表达对张建平兄的真挚感激之情,这深深击中了我。
  我与公者是北大研究生班的同学,对他的为人为艺应该算是了解,但是没读到公者这两篇文字之前,还真不知道公者对人是这样真挚。一次,芥子园网站的一位编辑说他很喜欢公者的印和画,但是觉得公者的书法有点“怪”,问我怎么看公者的书法。我当时跟那位朋友讲,公者的书画印格调都不低。记得很多年前看到过公者先生刻得一方印章“似佳人”,章法收放自如、雍容自适,线条干净纯美且内蕴丰富隽永,纯净的线条似有八大书法的线条质感,又似乎有弘一书法的意境和格调。当时感觉公者的艺术最大优点是在格调上有一种静气,内韵冲淡、纯净。
  读到了公者的这两篇文字,但现在想来,其实我当时并没有对公者的书法看得太深、太透,当然也就不会说透。最近仔细品昨公者的书画印,特别是书法,因为书法相对于印作和画而言,对于“一次性”完成的要求更加强烈一些,而公者的书法又大体可以分为两种风格:一种是他经常他作对联的行楷(这里面有一种宽博和古拙,深得颜真卿气息);一种是他书写手札的草书,特别是在更加见情见性的草书中,我读到了一种新的感受,那就是公者书法的线质和整体格调不仅仅是静气和冲淡,似乎还有一种余味,在笔锋的起承转合运行中,特别是线条与线条的衔接游丝处有点辛辣,有一种淡淡的忧郁、苦涩和悲壮。欧阳修讲:“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家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动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欧阳修在这里强调的是对于提按顿挫、动静迟速等表象的东西容易表现也容易被观者接受,而萧条淡泊、闲和严谨则是很难表现也是很难被人欣赏到的。但是,艺术家这样的胸襟和状态一旦表现出来就会使艺术作品的神韵喷薄出来。
  公者书法艺术中的这种忧郁和苦涩其实是对安静、纯美的一种支撑,没有了这种骨子里的忧郁和苦涩,其实很难得到纯净,即使得到了也是一种浅层次的静美罢了。宾虹老人讲:“流动中有古拙,才有静气;无古拙处即浮而躁。”他这里所说的古拙首先是指线条中要有古拙之气,而古拙之气从何而来呢?我想一个是其深入挖掘秦汉篆隶中“古拙”精髓,一个是本身骨子里就有。从某一个角度而言,艺术是学不来的,艺术必须从自己的心里生长出来。所说的“人品即书品”其实也是此意,一个艺术家内心有什么样的品味和格调才会在作品中表现出什么样的品味和格调。因为公者的真挚,才会减去心里的很多缠绕、牵绊和欲望,使自己的内心能更加安静一些,澄怀以显道;也还因为公者的真挚,才会有对艺术的赤诚和担当,才会缠绵悱恻、深入其中,才会有深深的忧郁和孤独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真挚的情怀,没有忧患意识和孤独感,是很难想象有大成就的。
  公者曾写过一首诗:“首山横翠黛,菊岛卧清秋。车行故乡远,回首暮云愁。”那是一个秋雨绵绵的午后,天不冷,但有些许酸涩和寂寥。雨滴落在湖面上,也落在诗人的心里,忽紧忽慢,忽大忽小,而他的内心却如同远处的菊岛静静的横亘在那里,谛听着萧瑟的秋意。
  文人千古一脉。这种不羁的落寞和淡淡的忧郁,我们从八大笔下的鹌鹑里读到过,也从苦禅老人雨打芭蕉下小鸡的神态里读到过。面对公者的书画印作品,抛却表面的静美,我们读到的无疑也是这样一种“菊岛卧清秋”的萧瑟之意。
  
  
  
其他文献
集评傅舟书画篆刻艺术之自述  傅舟 又名漆建。1959年生,重庆市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书法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套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重庆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主任,巴渝印社副社长。作品全国第五届书法展“全国奖”,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提名奖”,西泠印社第一届。第二届篆刻书法大展“西泠印社奖”。  余从事书画篆刻艺术的学习、创作,研究迄今已有三十余年,有了不小进益,不少成绩,
期刊
赵绪成 1943年生于江苏沛县。196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69年至1977年《巧裁缝》《笑谈纸老虎》等三幅作品入选全国美展。1983年至2004年《小巷您早》《无题》《大唐音韵图》《飞天梦组画》等入选全国美展。1988年至2006年《民族奏鸣曲》《流光溢彩》《都市系列》等入选北京、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1990年以来《飞天图》《玫瑰的夜》等三次入选全国画院双年展。《重彩飞天图》等三
期刊
池长庆 1964年生,浙江平阳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艺术学系副主任、副教授。作品入选第三、六、七、八届全国中青展,获全国第八届中青展二等奖。    意象生辉——池长庆书画艺术的文化意象解读    意大利思想家维柯曾说:“每一个民族首先是诗人,然后才是思想家。”以此观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是一种诗性智慧,以诗性的目光看待外物。而诗性思维的核心是“象”。王弼《
期刊
言恭达 江苏常熟人。1948年生,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主任,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沧浪书社总执事,南京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抱云堂》书画专集、《抱云堂艺评》《当代书法名家》字帖、教材及参与合编《六体书字典》《中国书法名作鉴赏辞典》
期刊
朱万章 1968年生,四川眉山人。199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现为广东省博物馆研究员、广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美协学术理论委员会委员。著有《书画的鉴藏与市场》《岭南近代画史丛稿》等。    明代人物画的发展从时代上讲,远不及魏晋、隋唐;从题材上讲,也远不及山水、花鸟。即便如此,仍然不乏可圈可点的名家、名作。笔者曾以《从文人画到世俗画——明清人物画的流变与演进》(刊载于广东省博物馆编《明
期刊
无锡,古称梁溪,南依太湖,北靠长江,古运河穿城而过,是江南富庶之地,又是水墨烟云的故乡。“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无锡这块土地孕育出了一大批书画创作的名家,成为江南书画创作与交流的重镇之一。从古至今无锡书画创作流派纷呈,名家辈出:晋顾恺之、元倪云林、明王孟端、清邹一桂等;后有吴观岱、丁耘轩、胡汀鹭、贺天健、诸建秋、顾坤伯、秦古柳、陈旧村、钱松嵒等;另有美籍无锡人大画家程及、旅居美国的书法家杨令葬;还
期刊
1982年我上大学时正值改革开放前期,禁锢已久的国门洞开,西方各种艺术思潮狂飙涌入,此消彼长,光怪陆离,令我们这些初习绘事的少年目不暇接。当时虽看不懂那些新奇古怪的画面,心中却有一种莫名的激情在涌动,于是疯了般画了许多很“现代”的油画。日子久了反觉空荡荡的,不知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知这样做的意义。于是,心中慢慢萌生出一个疑团:绘画是什么?我为什么绘画?  绘画是什么?绘画的意义何在?似乎是个不着边际
期刊
江南吴越,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千载而下,画家辈出。安国便生在江南吴越之地。他痴心绘画,多年来苦心独诣,笔耕不辍。近年钟情于山水画创作,以自我生命之意与宇宙之间相映契生发,以山川草木显现之。  他的画既浑厚苍茫,又具有江南人特有的灵秀氤氲之气。其笔下的山水多出自写生,“明净摇落”而使人感到“肃肃”。对自然山川的摹写,乃是他借助自然之境,来表达自己对传统笔墨的态度,抒发自己的情怀。郭若虚说:“凡画,气
期刊
吴昌硕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别号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吴昌硕生于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一个读书人家。幼时随父读书,后就学于邻村私塾。10余岁时喜刻印章,其父加以指点,初入门径。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与清军战于浙西,全家避乱于荒山野谷中,弟弟和妹妹先后死于饥馑。后又与家人失散,替人做短工、打杂度日,先后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数
期刊
2008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一方面无疑延续了近年来持续发展的大势,在社会、经济、文化领域拥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而参与人群的规模化,与其它市场间关联性的增强,也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艺术市场不断拓展的深度与广度。与此同时,中国艺术品市场又必须直面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及由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不断演化的危机蔓延,最终也不得不接受全球性经济衰退的险恶事实。  具体而言,2008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可谓“先喜后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