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新课标对思想品德课的主要任务作了如下阐述: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青少年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培育“四有公民”奠定基础。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初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渠道。
1.利用好教材中“小栏目”,培养发散性思维。
教材中的“小栏目”有助于学生建立理解课文的社会情景,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加深学生对课文讨论内容的理解,扩展学生思考和理解的范围。教材中既有知识链接、社会观察等参考资料,又有“想一想”、“各抒己见”等小栏目,真可谓是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指导性。让学生结合小栏目学习教材,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教学中恰当地利用这些小栏目,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便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观察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可见,通过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
2.在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做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我们往往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而忽略了知识目标,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新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的确,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淡化了很多理论性知识,而侧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内容,但每框题都包含了很重要的养成教育知识点。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学科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能否提高,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3.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都在积极地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其目的是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编演小品剧、开展知识竞赛、演讲等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小品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我们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应该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避免出现表演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不得而知,表演只是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的情况。又比如,讨论几乎是每节课都要采用的教学形式,但是有些问题根本就不具有讨论性,甚至有些问题书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只要给学生时间看书,学生就能归纳出来,讨论实在是画蛇添足,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迸发火花,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生思考的热情。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果一味追求表面的形式,就会远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4.课堂教学要贯彻“实、活、准、精”的原则。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品德课应努力贯彻“实、活、准、精”的原则。
“实”,就是一切从本校、本班、本学科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区别地开展教学工作,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反对一个模式,一刀切。
“活”,即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灵活,就是要尽量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点拨法、讨论式、图表法、比较法、归纳法、浓缩强化记忆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备课时,我们要做到“三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上课时,我们要让学生既动眼又动手,既动脑又动口,充分发挥师生的双边活动的作用。
“准”,即以大纲、课标和教材为准。讲课时,我们要准确地把握课程在全书中的地位,以及重点、难点,尽量避免出现科学性的错误。特别是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更要做到准确、明了、简洁。同时,十分强调学生答题的规范化和准确率,把这个“准”字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和练习中。
“精”,即要求教师要做到精讲、精练、精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较好地突出重点、难点,详略得当,有针对性地讲解,做到化难为易,使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在练习过程中,我们要依据大纲和教材,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重点与难点,并对各地有关的练习进行精选,反对照抄照搬,搞题海战术。
5.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形式单一,时间长了,学生也会厌倦,兴趣大减。因此在课堂上可采用自主式、讨论式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合作探索的欲望,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和成就感,使课堂气氛活跃,兴趣盎然,乐在其中。
6.重视和应用及时有效的课堂评价。
初中学生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也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扬,因此在课堂评价时不能简单地说对或错。因此,教师在课堂评价时要采用灵活多样、丰富生动的评价语言,抓住学生的不同特点,给学生具体的、恰当的,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引导性、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到学有所获。
1.利用好教材中“小栏目”,培养发散性思维。
教材中的“小栏目”有助于学生建立理解课文的社会情景,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加深学生对课文讨论内容的理解,扩展学生思考和理解的范围。教材中既有知识链接、社会观察等参考资料,又有“想一想”、“各抒己见”等小栏目,真可谓是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指导性。让学生结合小栏目学习教材,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教学中恰当地利用这些小栏目,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便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观察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可见,通过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
2.在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做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我们往往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而忽略了知识目标,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新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的确,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淡化了很多理论性知识,而侧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内容,但每框题都包含了很重要的养成教育知识点。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学科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能否提高,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3.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都在积极地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其目的是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编演小品剧、开展知识竞赛、演讲等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小品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我们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应该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避免出现表演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不得而知,表演只是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的情况。又比如,讨论几乎是每节课都要采用的教学形式,但是有些问题根本就不具有讨论性,甚至有些问题书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只要给学生时间看书,学生就能归纳出来,讨论实在是画蛇添足,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迸发火花,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生思考的热情。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果一味追求表面的形式,就会远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4.课堂教学要贯彻“实、活、准、精”的原则。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品德课应努力贯彻“实、活、准、精”的原则。
“实”,就是一切从本校、本班、本学科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区别地开展教学工作,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反对一个模式,一刀切。
“活”,即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灵活,就是要尽量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点拨法、讨论式、图表法、比较法、归纳法、浓缩强化记忆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备课时,我们要做到“三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上课时,我们要让学生既动眼又动手,既动脑又动口,充分发挥师生的双边活动的作用。
“准”,即以大纲、课标和教材为准。讲课时,我们要准确地把握课程在全书中的地位,以及重点、难点,尽量避免出现科学性的错误。特别是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更要做到准确、明了、简洁。同时,十分强调学生答题的规范化和准确率,把这个“准”字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和练习中。
“精”,即要求教师要做到精讲、精练、精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较好地突出重点、难点,详略得当,有针对性地讲解,做到化难为易,使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在练习过程中,我们要依据大纲和教材,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重点与难点,并对各地有关的练习进行精选,反对照抄照搬,搞题海战术。
5.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形式单一,时间长了,学生也会厌倦,兴趣大减。因此在课堂上可采用自主式、讨论式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合作探索的欲望,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和成就感,使课堂气氛活跃,兴趣盎然,乐在其中。
6.重视和应用及时有效的课堂评价。
初中学生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也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扬,因此在课堂评价时不能简单地说对或错。因此,教师在课堂评价时要采用灵活多样、丰富生动的评价语言,抓住学生的不同特点,给学生具体的、恰当的,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引导性、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到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