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学习,是既省力又省钱的“捷径”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na_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绝不是孩子自己的事
  为什么要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因为绝大多数孩子不会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必须学习的知识。学习书本知识的兴趣如果不在小的时候去培养,孩子可能一生都不会有,就别指望突然有一天孩子开窍了,“知道学了”。
  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这是让孩子养成学习习惯最重要的一点。有了学习习惯,才有可能把书念好。大部分人没有养到“天然”喜欢学习的孩子,而且孩子小的时候,坐在桌前,时不时地会走神,尤其刚开始接触学习的时候,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必要的支持和鼓励,这才是养成学习习惯的捷径。
  如果在小学低年级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进入高年级或者到了初、高中,父母再对孩子说:“快去学习”,是没有任何效果的。
  与父母一起学习,孩子的学习时间有保证,因为“每天学习”是一个好的学习方法。
  和孩子一起学习,不是“陪读”,等孩子进入学习状态,父母就可以离开去看自己的书,做家务。
  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还可以为孩子的学习增添一些乐趣,引导孩子乐意又自信地把应知应会的作业做完。没有好的指导,孩子的教育不可能出现好的结果。
  工作太忙,身心太累,这都是惯性的疲劳,不应成为借口。在乡村里,有眼光的父母也是和孩子一起学习的。如果不这样做,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时所要承受的苦果,比现在身体的疲劳重100倍。
  和孩子一起学,不要充当“监工”
  父母与孩子一起学习,最忌讳的是批判、嘲弄、反讽以及挖苦。这是一些自以为聪明的父母易犯的一个错误。
  我朋友的孩子晓蕾数学学习遇到了困难,学习压力越来越大。
  我问晓蕾,“你遇到困难,你可以找你爸爸帮忙,你爸爸当年学习很好的,他的水平一定能辅导的了你,为什么不让他给你讲讲?”
  晓蕾无奈,“唉,他呀,就会训人,自己讲不清楚还发脾气。有一次我问我爸爸一个数学题,他大训了我一顿,从此以后我再也不问他了。”
  教育孩子要有耐心,诲人不倦。有好多孩子为什么不乐意让父母知道自己的真实情况呢?因为父母一看到孩子有错,就大发脾气,让孩子产生畏惧心理。教育孩子可不是为了炫耀父母的聪明和反应快,更不是为了炫耀自己有多“毒舌”。
  父母不惜夸大孩子的缺点,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孩子当然也就不愿意与父母交流。
  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既省力又省钱
  有一个孩子,上课坐不住,精力不集中,被认定是多动症。可是这个孩子并不是多动症,而是应知应会的知识都没有掌握,老师讲课他听不明白,觉得没意思,无聊。
  孩子连基本概念没有记住,可孩子说老师没让记,父母不了解真实情况就相信孩子的话。其实老师说的不需要记忆,前面有一句“要理解”。理解了自然记得住,而暂时不能理解的时候,记忆是有助于理解的。
  如果父母不和孩子一起学习,父母对孩子的言行只能一知半解,甚至弄不清楚哪些是正常的,哪些则是有偏差的。所以当孩子出错时,往往以“老师就是这么教”的为借口,父母大都无言以对。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最好彼此约定,时时注意自律,凡是要求孩子不做的,自己也不要去做。不能父母每天玩游戏网聊,却让孩子在一边写作业。
  一个充满希望的家庭,必然是全家一起分享学习、情感和生活经验的地方,最有效的鼓励并不是告知或说明,而是经验和学习的分享,父母肯花时间,聆听子女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也能促使孩子在校努力学习。
  父母不和孩子一起学习,就容易考虑走所谓的捷径。因为父母不付出,有时也感到愧疚,会给孩子花高价请老师,希望别的孩子六年学会的知识,自己的孩子一年就学会,这样一来只能是花了钱买心安而已。更有甚者,给孩子找替考,给孩子树立不劳而获的思想。
  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是最省力又省钱的“捷径”。等学习的动力慢慢激发出来,最终结果就是不用扬鞭自奋蹄,学习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不用强迫就会去学,学习本身就会给孩子带来幸福感。
其他文献
上周末去朋友家参加晚宴时,我第一次见到她五岁的女儿。小玛雅长着一头棕色卷发和小鹿般的深色眼睛,穿着可爱的艳粉色晚礼服。我真想尖叫着说:“玛雅,你可真可爱啊!看看你!小美人儿,转个圈,摆个蓬蓬裙的造型!”  但是我没有。我忍住了。每次我见到小女孩,我都得咬紧牙关,不让自己下意识地说出她们多么多么可爱、好看、美丽、时髦、会打扮。  为什么不能那么说?那不正是我们见到女孩时最正常的反应吗?说一句衷心的称
期刊
女友手机坏了,把PAD拿出来用,找出女儿刚出生时的照片发微信圈,掩面大呼:我勒个去!我的娃当年怎么这么丑?  我大笑三声点个赞,因为实在是心有戚戚,回她:现在说丑,当时是不是觉得好美好萌好完美?脚着全世界的孩子都不及你家孩子好看?!  对头!  孩子就是自己的好!无论当时TA多么皱皱巴巴,五官多么不端正,拉S还那么臭臭臭。  就像我们的黑白版“最家长”杂志。  2010年3月诞生,到现在已经4岁多
期刊
全职照看孩子三年,该出去透透气了  我一直是自己带孩子。  自己带孩子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疲惫。我每天都像一个永远在待命的救火队员,要应付随时的哭闹,要在第一时间做好美味的饭菜,要每天想方设法找到各种游戏。  好汉不提当年勇——生孩子之前,我曾是个自由职业者,每年只工作几个月,赚好钱就背着包去世界各地行走。自打有了孩子,我的活动范围缩成以小区为轴心、方圆一两公里的狭小天地。  开店的阿民有个机会去
期刊
职场妈妈产假结束一上班就面临一个问题,出门前要不要跟孩子说byebye?孩子能听得懂吗?说了byebye有效果吗?  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  生完老大杨杨,我身体有点小恙,刚做完月子就得去医院做产后康复。杨杨是只喝母乳,不搭理奶粉,两三个钟头就要奶一次。我如果早上7点半走,做完产后康复马不停蹄赶回家,最早11点半。4个钟头的时间,不管我怎么算计,在此期间孩子都要吃一次奶,但这医院又必须去。我决定,跟
期刊
六一儿童节伊姐幼儿园举办的是吃喝聚会,就是做做蛋糕,拌拌沙拉,捏捏饺子,裹裹粽子。幼儿园说,六一节是孩子的节,不是孩子表演给大人看的节。  可当我们带着腆着圆肚子的孩子们回家时,路过本城的欧阳予倩大剧院,人家别的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盛装站在门口准备上台进行夺目的表演。我们的孩子满身的面粉和果汁,脸上还糊着干巴了的巧克力和草莓酱,嘻嘻哈哈从这群表情都透着专业的盛装孩子身边走过。  我们这群虚荣的家长立即
期刊
别说“不要怕,有我在呢”  荷兰人对待恐惧、伤痛和死亡的态度,是“直接面对,彻底承受”,几乎没有“善意的隐瞒或谎言”这样的说法。荷兰父母也觉得他们只能向孩子忠实地呈现现实,而不是父母决定哪些是孩子该知道的,哪些不是。  在孩子觉得害怕的时候,多数父母只简单对孩子说“不要怕,有妈妈/爸爸在呢”。心理学家认为,如果这样说,是一种没有长远价值的安慰和逃避。因为孩子在这句话的引导下,虽然得到短暂的慰藉,可
期刊
问:我家女娃是混合喂养,两个月体检时11.2斤,现在10天过去了,居然体重一点没长!太不可思议了!娃娃倒是吃得挺带劲,拉得也顺畅,精神状态也不赖,到底哪里有异常呢?要不要去医院检查一下啊?  问:我家宝宝出生19天了,体重只增加了6两。我奶水不是很多,是不是我把孩子给饿着了?要不要给孩子加点奶粉呢?  问:我家男宝3个月大,13斤多点,快一个月了,一点也没长啊,查“婴儿体重增长表”,有些担心会不会
期刊
大人故作惊讶,对某种东西表现出“过激”的反应,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儿。这个故事是从自家的起床游戏中提炼出来的,通过夸张的表情配上夸张的肢体语言,能让孩子哈哈大笑一场,迅速从清晨懒洋洋的状态中跳脱出来。我们都可以试试看,用在需要的地方或者没有任何目的,仅仅给孩子制造一场欢笑也很好哦。  类似这样简单的小游戏还有挠脚心、向脸上吹气等,游戏的关键是大人要假装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迷迷糊糊坐起来说一些搞
期刊
吃了不能吃的东西,老师让家长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这个孩子是在老师和学校强烈要求下,被妈妈带来看心理医生的。孩子一米三左右,长得胖墩墩的非常壮实,穿了一件蓝道道的海军衫,一双骨碌碌的大眼睛透着机灵。他一点儿都不怕人,进屋主动和我打招呼,对人也非常有礼貌,说话流畅,语言表达很准确。  我看不出什么异样,只能问他们为什么来见我。  妈妈看了一眼孩子,说老师要求她一定要带孩子来看心理医生,要不就让她不要
期刊
大学那会儿喜欢化浓妆,经常涂个蓝色睫毛膏出去逛街,然后顶着一圈晕染的大黑眼圈回学校,一路上那个回头率……我都不好意思回忆!  大一寒假回家,我烫了一个爆炸头,能往脸上抹的颜色都抹上了,到家一推开门,我妈就愣住了。  那时一到周末,全宿舍女生就猫在宿舍学化妆,用着从小商品市场买回来的假冒伪劣化妆品,还相互交流化妆心得,包括“睫毛膏是从睫毛上面刷还是从睫毛下面刷”。反正大伙儿都是棒槌,谁也甭笑话谁。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