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心理素质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心理素质的培养能够减少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滋生,培养适合社会发展有耐力、耐心、有创新精神等的高品格人才。因此,培养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对培养学生具有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品质以及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有着重大的作用。文章研究大学生体育心理研究所的价值与可行性。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心理;研究所
体育心理素质教育是体育教育和素质教育连接的桥梁,正确认识体育心理素质教育的内涵以及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有利于体育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大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学校所营造的育人环境来结合教育进行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心理素质,使得大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完善自身的心理素质。
一、体育心理素质的基本要素和特点
体育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体育心理素质,它促进学生的各项身体机能的发展,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体育心理素质的基本要素:第一,需要体系。在需求体系中,需求的潜力是其重要的依据,其中主要包括身体素质、个人信仰等需求。第二,认知能力。程序潜能是其重要的依据,其中主要包括记忆、思维等综合能力。第三,协作能力。心理相互依存性的潜力是其重要的依据,其中主要包括体育教学中角色的认同、学生之间的合作协助等。第四,主体性素质。潜能基础是其重要的依据,其中主要包括个人意识、责任意识等。
体育心理素质的特点:第一,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體育心理素质是个人基本的心理特征,但是它不是在一段时间内个人的行为和心理的表现,在学校发展中,体育心理素质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其具有一定的变化性。第二,综合性。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心理素质包含了一个人的心理、运动、生活的全部过程。第三,可评价性。体育心理素质直接对学生的个人活动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具有可评价性。第四,基础性。体育心理素质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创造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可以作为这些行为心理的补充。
二、大学生体育心理研究所成立的意义
1.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力
“学中练、练中学”是体育教学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通常都是通过自身身心的真实体验来实现对人的身体、认知的改变。在体育教学中,往往通过群体性的训练和比赛来达到“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学生在竞技的过程中才能切实认识到体育的本质,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由于某种原因而导致的基础动作不协调、不到位等情况,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使学生重新思考动作,对其形成正确认知,进而完成动作的正确操作。学生要根据自己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对自己的体育参与能力和技能掌握情况进行正确评价,进一步推广就是学生要对自己的能力水平有正确认识,对自己在现实社会的地位进行正确定位,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使人生价值最大化。
2.通过体育集体活动培养团结互助精神
合作精神是指个体作为团体中的一员为了达成共同的目标而进行的明确分工的活动形式。有效的合作能够产生良好的效果,提高竞争力。很多体育项目都要求学生具有合作意识,团体训练、表演、比赛等都有利于团体合作意识的培养。如,篮球比赛的胜利就要求各个队员在发挥自身特长的同时和队友紧密配合。体育比赛总是备受关注,体育比赛中的竞争、合作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体育教师在进行特定体育活动时,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团队观念、合作意识的相关教育,以提高教育效果。
3.通过自我激励、自我反思培养顽强奋斗的精神
不断发展的时代总是赋予顽强的意志和艰苦奋斗品质以不同的内涵,可是体育挖掘、扩展人体素质的功能却不会改变。学生可以通过正确认识体育活动的内容、活动意义来确定所要达到的目标,并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不断进行自我激励以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用进取的心态去赢得成功。同样,学生也可以用自我反思、自我激励的方法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4.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
体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终身体育,其最终的发展目标是培育出有终身参与体育锻炼意识的人。终身体育观念就是人在一生中不断参与体育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体育素质教育是我国体育发展的核心,进行体育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将学校的体育延伸到未来的生活中。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增强学生体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其形成终身锻炼的习惯。终身体育观念体现在学生回归社会后的表现,所以,学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多教授一些体育锻炼的益处,让学生自觉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好习惯。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的不同阶段设定不同的阶段目标,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体育运动的特点安排训练内容,教授学生适宜的学习方法,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构建大学生体育心理研究所的教育模式
1.转变教育观念
在培养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的过程中,各大高校要转变教育观念,高度重视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健全体育教育体系,同时还要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完善校园的体育设备与场地,并全面对学生开放体育场地,减免场地收费,尤其是贫困的学生要实施全免的政策,对学生以外的人士则可以合理收费,把收取的费用继续投入到体育设备与场地的建设中去,从而营造更优良的体育文化氛围。同时要加大体育文化宣传的力度,利用各种各样的宣传工具,呼吁全民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通过开办体育文化节与校园运动会等形式来使体育的宣传力度得到进一步的加大。
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心理素质还要加大体育教育的改革力度,加强体育理论与体育课程的改革,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体育中去,各大高校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编写教材,符合学生对于体育的需求,使体育教育能够起到健康指导的作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心理素质。 对于心理程度较低的学生应做好正确的引导,科学性教学,注重多鼓励多赞扬的教学方式,及时公正的评价,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促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定,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树立大学生的体育自信心
高校的体育教育是以强身健体作为教学的宗旨,以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心理素质作为目的,在全面发展体育素质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心理素质,以提高学生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各种手段与方式对大学生的联想与思维进行培养,使其具有丰富的联想与活跃的思维,并且对于体育知识具有灵活熟练的驾驭能力,例如,在教材的设计上要体现出体育的健身、适用、趣味的特性,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大学生生理与心理以及精神的目的,让大学生在愉快的体育运动中增强本身的自信心与自尊心,让大学生在体育运动所经历的障碍与困难中磨练他们的意志,从而树立起面对困难的正确处理能力,培养大学生具有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充分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进而树立自信心,拥有充沛的体力、健康的身体、乐观的精神等。
3.培养大学生在体育的竞争精神与坚强意志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的运用丰富多彩的竞技方式来培养大学生具有积极的竞争意识,体育对于人类的改造功能不仅局限在生物学基础上的生命健康的运动,还包括这人类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通过体育运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通过各种环境各种条件下进行体育运动,培养大学生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与条件下都能够坚持不懈的进行体育运动,并具有积极进取与顽强拼拼搏的精神,同时还要具有不惧怕一切困难,永不满足以及力攀高峰的自我争取精神面貌。
4.组织体育竞赛
利用体育的积极参与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通过在校内组织体育竞赛,利用竞赛的公平、公正性完成学生个性品质与心理水平完善的推动与提高;学生们的积极参与能够有效地缓解学业压力,帮助学生调整情绪、愉悦心情更好地促进学生情感发展;在体育竟赛活动的组织形式下,学生能够通过集体协作沟通提高团队合作意识,感染集体带动集体的作用,利用体育竟賽内容的紧张性、灵活性以及竟争性可以促进学生应激性与适应性能力的提高。利用体育运动参与结果的胜利和挫败性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与成就感,以及面对失败后的心态调整情绪控制,帮助学生养成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观。
5.体育心理咨询
体育心理咨询的方式众多,其中主要的方式有面谈、电话等。学生经常会在学习、生活中面临很多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存在一些心理上的压力,但是,这些问题往往难以在日常的课程上得到解决。因此,这就需要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到愉悦,减轻学生心理的压力,放松心情。在开展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并要保守秘密,和学生成为密友,帮助他们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
6.建立体育心理档案
在新生入学时,学校需要对每个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以便可以掌握学生的基本心理状况,比如个人情感测试、情绪稳定性测试等,从而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而可以建立一个初步的体育心理档案,并在后期的发展中不断完善。教师可以根据测试的结果,挑选出具有情绪不稳定、心理抑郁等症状的学生,从而可以对他们进行单独的指导,有助于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有益于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7.成立心理协作小组
在一个班级内,学生可以自主成立心理协作小组,从而可以使他们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针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而且可以阅读一些关于心理健康的书籍,自主运用互联网,从而可以进行共同的交流。当小组成员都不能解决某个难题时,则需要请求体育心理学老师的指导,从而获得帮助。通过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助的形式,使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进行疏导,而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有助于他们敞开心扉,缓解压力。
结束语
体育心理素质有助于使学生充分发挥个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实现人生的价值。体育教学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也是为了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因此,在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时,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模式,构建良好的心理素质模式。同时,在开展体育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可以充分发挥社会意义,使学生在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同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石玉。当代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培养与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15):23-24.
[2]左雄伟。论当代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的内涵及意义[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9):92-93.
[3]郁彦妮。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模式的探讨与构建[J].教书育人,2015(27):66-67.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立项项目编号WGD2016015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心理;研究所
体育心理素质教育是体育教育和素质教育连接的桥梁,正确认识体育心理素质教育的内涵以及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有利于体育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大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学校所营造的育人环境来结合教育进行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心理素质,使得大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完善自身的心理素质。
一、体育心理素质的基本要素和特点
体育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体育心理素质,它促进学生的各项身体机能的发展,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体育心理素质的基本要素:第一,需要体系。在需求体系中,需求的潜力是其重要的依据,其中主要包括身体素质、个人信仰等需求。第二,认知能力。程序潜能是其重要的依据,其中主要包括记忆、思维等综合能力。第三,协作能力。心理相互依存性的潜力是其重要的依据,其中主要包括体育教学中角色的认同、学生之间的合作协助等。第四,主体性素质。潜能基础是其重要的依据,其中主要包括个人意识、责任意识等。
体育心理素质的特点:第一,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體育心理素质是个人基本的心理特征,但是它不是在一段时间内个人的行为和心理的表现,在学校发展中,体育心理素质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其具有一定的变化性。第二,综合性。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心理素质包含了一个人的心理、运动、生活的全部过程。第三,可评价性。体育心理素质直接对学生的个人活动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具有可评价性。第四,基础性。体育心理素质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创造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可以作为这些行为心理的补充。
二、大学生体育心理研究所成立的意义
1.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力
“学中练、练中学”是体育教学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通常都是通过自身身心的真实体验来实现对人的身体、认知的改变。在体育教学中,往往通过群体性的训练和比赛来达到“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学生在竞技的过程中才能切实认识到体育的本质,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由于某种原因而导致的基础动作不协调、不到位等情况,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使学生重新思考动作,对其形成正确认知,进而完成动作的正确操作。学生要根据自己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对自己的体育参与能力和技能掌握情况进行正确评价,进一步推广就是学生要对自己的能力水平有正确认识,对自己在现实社会的地位进行正确定位,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使人生价值最大化。
2.通过体育集体活动培养团结互助精神
合作精神是指个体作为团体中的一员为了达成共同的目标而进行的明确分工的活动形式。有效的合作能够产生良好的效果,提高竞争力。很多体育项目都要求学生具有合作意识,团体训练、表演、比赛等都有利于团体合作意识的培养。如,篮球比赛的胜利就要求各个队员在发挥自身特长的同时和队友紧密配合。体育比赛总是备受关注,体育比赛中的竞争、合作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体育教师在进行特定体育活动时,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团队观念、合作意识的相关教育,以提高教育效果。
3.通过自我激励、自我反思培养顽强奋斗的精神
不断发展的时代总是赋予顽强的意志和艰苦奋斗品质以不同的内涵,可是体育挖掘、扩展人体素质的功能却不会改变。学生可以通过正确认识体育活动的内容、活动意义来确定所要达到的目标,并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不断进行自我激励以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用进取的心态去赢得成功。同样,学生也可以用自我反思、自我激励的方法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4.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
体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终身体育,其最终的发展目标是培育出有终身参与体育锻炼意识的人。终身体育观念就是人在一生中不断参与体育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体育素质教育是我国体育发展的核心,进行体育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将学校的体育延伸到未来的生活中。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增强学生体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其形成终身锻炼的习惯。终身体育观念体现在学生回归社会后的表现,所以,学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多教授一些体育锻炼的益处,让学生自觉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好习惯。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的不同阶段设定不同的阶段目标,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体育运动的特点安排训练内容,教授学生适宜的学习方法,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构建大学生体育心理研究所的教育模式
1.转变教育观念
在培养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的过程中,各大高校要转变教育观念,高度重视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健全体育教育体系,同时还要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完善校园的体育设备与场地,并全面对学生开放体育场地,减免场地收费,尤其是贫困的学生要实施全免的政策,对学生以外的人士则可以合理收费,把收取的费用继续投入到体育设备与场地的建设中去,从而营造更优良的体育文化氛围。同时要加大体育文化宣传的力度,利用各种各样的宣传工具,呼吁全民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通过开办体育文化节与校园运动会等形式来使体育的宣传力度得到进一步的加大。
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心理素质还要加大体育教育的改革力度,加强体育理论与体育课程的改革,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体育中去,各大高校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编写教材,符合学生对于体育的需求,使体育教育能够起到健康指导的作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心理素质。 对于心理程度较低的学生应做好正确的引导,科学性教学,注重多鼓励多赞扬的教学方式,及时公正的评价,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促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定,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树立大学生的体育自信心
高校的体育教育是以强身健体作为教学的宗旨,以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心理素质作为目的,在全面发展体育素质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心理素质,以提高学生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各种手段与方式对大学生的联想与思维进行培养,使其具有丰富的联想与活跃的思维,并且对于体育知识具有灵活熟练的驾驭能力,例如,在教材的设计上要体现出体育的健身、适用、趣味的特性,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大学生生理与心理以及精神的目的,让大学生在愉快的体育运动中增强本身的自信心与自尊心,让大学生在体育运动所经历的障碍与困难中磨练他们的意志,从而树立起面对困难的正确处理能力,培养大学生具有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充分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进而树立自信心,拥有充沛的体力、健康的身体、乐观的精神等。
3.培养大学生在体育的竞争精神与坚强意志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的运用丰富多彩的竞技方式来培养大学生具有积极的竞争意识,体育对于人类的改造功能不仅局限在生物学基础上的生命健康的运动,还包括这人类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通过体育运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通过各种环境各种条件下进行体育运动,培养大学生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与条件下都能够坚持不懈的进行体育运动,并具有积极进取与顽强拼拼搏的精神,同时还要具有不惧怕一切困难,永不满足以及力攀高峰的自我争取精神面貌。
4.组织体育竞赛
利用体育的积极参与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通过在校内组织体育竞赛,利用竞赛的公平、公正性完成学生个性品质与心理水平完善的推动与提高;学生们的积极参与能够有效地缓解学业压力,帮助学生调整情绪、愉悦心情更好地促进学生情感发展;在体育竟赛活动的组织形式下,学生能够通过集体协作沟通提高团队合作意识,感染集体带动集体的作用,利用体育竟賽内容的紧张性、灵活性以及竟争性可以促进学生应激性与适应性能力的提高。利用体育运动参与结果的胜利和挫败性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与成就感,以及面对失败后的心态调整情绪控制,帮助学生养成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观。
5.体育心理咨询
体育心理咨询的方式众多,其中主要的方式有面谈、电话等。学生经常会在学习、生活中面临很多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存在一些心理上的压力,但是,这些问题往往难以在日常的课程上得到解决。因此,这就需要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到愉悦,减轻学生心理的压力,放松心情。在开展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并要保守秘密,和学生成为密友,帮助他们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
6.建立体育心理档案
在新生入学时,学校需要对每个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以便可以掌握学生的基本心理状况,比如个人情感测试、情绪稳定性测试等,从而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而可以建立一个初步的体育心理档案,并在后期的发展中不断完善。教师可以根据测试的结果,挑选出具有情绪不稳定、心理抑郁等症状的学生,从而可以对他们进行单独的指导,有助于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有益于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7.成立心理协作小组
在一个班级内,学生可以自主成立心理协作小组,从而可以使他们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针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而且可以阅读一些关于心理健康的书籍,自主运用互联网,从而可以进行共同的交流。当小组成员都不能解决某个难题时,则需要请求体育心理学老师的指导,从而获得帮助。通过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助的形式,使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进行疏导,而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有助于他们敞开心扉,缓解压力。
结束语
体育心理素质有助于使学生充分发挥个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实现人生的价值。体育教学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也是为了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因此,在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时,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模式,构建良好的心理素质模式。同时,在开展体育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可以充分发挥社会意义,使学生在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同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石玉。当代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培养与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15):23-24.
[2]左雄伟。论当代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的内涵及意义[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9):92-93.
[3]郁彦妮。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模式的探讨与构建[J].教书育人,2015(27):66-67.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立项项目编号WGD2016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