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能大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4-0027-01
大赛带来的沉淀与反思以及技能比拼引发的职业教育对各个行业标准的更加关注、对职业能力的深度思考、对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推进和对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探索,比大赛本身更耐人寻味。(《中国教育报》8月28日)
技能大赛是检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方式之一。笔者以为,技能大赛形成了三个方面的导向:一是价值导向。技能大赛对社会价值观的纠正,引起全社会对普通劳动者的敬重,倡导“热爱劳动”“崇尚技能”的精神。二是合作导向。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赛项设置上融入最新的生产技术要素,代表了行业生产发展前沿水平,能让企业寻找到适切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三是教学导向。技能大赛的赛项内容越来越接近职业领域的发展取向,反映职业领域需要攻克的技术难点,大赛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越来越明显和突出。技能大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职业院校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推动了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然而,我们也发现,技能大赛的负向效应,即封闭化、表征化、商业化也日益明显。一是因“赛”而教。一些职业院校为了取得好名次,每年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培养几名精英学生。教学设备与资源向少数参赛选手的过多倾斜,难以保证教育的公平性。有些院校在大赛举办前,将参加大赛的学生集中起来,实行全天候、全封闭的集训备战,脱离了正常教学。为“赛”而赛、为“赛”而练,难以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因“商”而赛。一些大赛的商业化氛围愈演愈烈,如指定比赛采用的设备或软件。这种“以赛促销”的大赛,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效应。
技能大赛失范之处值得反思。如何形成技能大赛“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的良性激励机制,营造职业院校“人人学技能、练技能、比技能、强技能”的浓厚氛围,使所有的职业院校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技能大赛中来,让全体学生受益,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笔者认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主体赛事可以借鉴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抽测的做法,采用职业院校学籍库随机抽测竞赛的方式进行,以引导职业院校关注日常教学,真正做到将技能大赛内容提炼转化为课程教学改革项目。这样的技能比赛才能更好地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全面性。同时,在此基础上技能大赛要实施“三项”赛制改革。
1.产教结合。大赛内容和方式要贴近职业院校技能教学现实和生产岗位实际。竞赛项目和内容与职业院校专业规模与专业分布相对应,命题内容以职院校教学一线要求为依据,竞赛方式、流程、设备等与生产岗位实际无缝对接,日常教学中要融入并适应现代企业的新设备、新技术、新流程。
2.全面覆盖。在竞赛项目保持相对稳定,竞赛设备设施不作频繁更新的情况下,技能大赛制度要逐步实现“四覆盖、四促进”(覆盖所有学校、所有专业、所有教师、所有学生;促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课程教学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
3.开放办赛。让更多的学校、师生了解技能大赛情况,分享参赛学校、选手的经验。允许各职业院校的领队、教练和师生现场观摩、学习提高。尽可能开放比赛现场,实现现场观摩或者实况转播,体现大赛的公开、公正、公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4-0027-01
大赛带来的沉淀与反思以及技能比拼引发的职业教育对各个行业标准的更加关注、对职业能力的深度思考、对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推进和对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探索,比大赛本身更耐人寻味。(《中国教育报》8月28日)
技能大赛是检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方式之一。笔者以为,技能大赛形成了三个方面的导向:一是价值导向。技能大赛对社会价值观的纠正,引起全社会对普通劳动者的敬重,倡导“热爱劳动”“崇尚技能”的精神。二是合作导向。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赛项设置上融入最新的生产技术要素,代表了行业生产发展前沿水平,能让企业寻找到适切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三是教学导向。技能大赛的赛项内容越来越接近职业领域的发展取向,反映职业领域需要攻克的技术难点,大赛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越来越明显和突出。技能大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职业院校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推动了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然而,我们也发现,技能大赛的负向效应,即封闭化、表征化、商业化也日益明显。一是因“赛”而教。一些职业院校为了取得好名次,每年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培养几名精英学生。教学设备与资源向少数参赛选手的过多倾斜,难以保证教育的公平性。有些院校在大赛举办前,将参加大赛的学生集中起来,实行全天候、全封闭的集训备战,脱离了正常教学。为“赛”而赛、为“赛”而练,难以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因“商”而赛。一些大赛的商业化氛围愈演愈烈,如指定比赛采用的设备或软件。这种“以赛促销”的大赛,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效应。
技能大赛失范之处值得反思。如何形成技能大赛“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的良性激励机制,营造职业院校“人人学技能、练技能、比技能、强技能”的浓厚氛围,使所有的职业院校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技能大赛中来,让全体学生受益,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笔者认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主体赛事可以借鉴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抽测的做法,采用职业院校学籍库随机抽测竞赛的方式进行,以引导职业院校关注日常教学,真正做到将技能大赛内容提炼转化为课程教学改革项目。这样的技能比赛才能更好地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全面性。同时,在此基础上技能大赛要实施“三项”赛制改革。
1.产教结合。大赛内容和方式要贴近职业院校技能教学现实和生产岗位实际。竞赛项目和内容与职业院校专业规模与专业分布相对应,命题内容以职院校教学一线要求为依据,竞赛方式、流程、设备等与生产岗位实际无缝对接,日常教学中要融入并适应现代企业的新设备、新技术、新流程。
2.全面覆盖。在竞赛项目保持相对稳定,竞赛设备设施不作频繁更新的情况下,技能大赛制度要逐步实现“四覆盖、四促进”(覆盖所有学校、所有专业、所有教师、所有学生;促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课程教学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
3.开放办赛。让更多的学校、师生了解技能大赛情况,分享参赛学校、选手的经验。允许各职业院校的领队、教练和师生现场观摩、学习提高。尽可能开放比赛现场,实现现场观摩或者实况转播,体现大赛的公开、公正、公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