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立敦煌数字资源共享平台的思考术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ro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世界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利用数字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对文化遗产数字化以及相关的衍生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和利用,建立敦煌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可以实现对文化遗产资源的永久存储、保护、研究、利用、弘扬和传播,为广大的民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利用多媒体数字化技术能够使文化遗产资源得到永久保护和传承;文化的便捷传播使得公众更容易接受和欣赏到优秀灿烂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世界文化遗产;数字资源;资源共享;数字敦煌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8-0040-04
  敦煌莫高窟是丝绸之路上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之一,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交流和融合的重要见证。它的保护和研究为全球瞩目。敦煌莫高窟属于濒危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把敦煌莫高窟按现在的状况完整保存下来,让文明世界的文化遗产永久地传承下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如何更好的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性的文化遗产,有着极为丰富而独特的资源。在数字时代,文化遗产数字化是信息时代的必然发展方向,如何借助数字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对石窟文物本体信息以及相关的衍生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和利用,已经成为我们重要的选择之一。
  如何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实现对文物资源的永久存储,并为保护、研究和弘扬提供服务,对于作为遗产大国的中国来说,是一项新的机遇和挑战。由于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几乎所有种类的文化遗产都可进行数字化,以便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保存、再现和推广;同时,其发展程度也已经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以国家政策为主导、以公共资金启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但受技术、资金等因素限制,很长一个时期,像敦煌石窟、故宫等国内一流的文化遗产,只能将合作的目光投向国外。在这方面,敦煌研究院之前采取对外合作方式,如与美国梅隆基金会实施“国际敦煌档案”项目,与大英图书馆等多家单位进行“国际敦煌项目(IDP)”,并建立“敦煌数字图像数据库”,有学者谈到敦煌学数字图书馆建立元数据的标准,以及数据库的结构等;同时,也有学者提出了“数字敦煌”设计方案,但是大都只是考虑到资源的利用,但并没有考虑信息资源的长期保存。也有学者对近二十年的敦煌数字化所进行项目、报告、发表的学术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这些都是为以后实施的“数字敦煌”奠定基础。尤其是中美合作的“数字敦煌”项目,已经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敦煌研究院与美国梅隆基金会合作不但成功,而且许多经验可供国内文物保护单位借鉴。
  谈及数字时代的世界遗产,对于敦煌莫高窟这样世界级的石窟遗址博物馆而言,涉及的内容非常庞杂。首先,大量流散海内外的敦煌文献数量惊人,由此而产生的敦煌学的研究成果可谓是硕果累累;其次,在近半个世纪利用各种技术进行保护和利用的过程中也产生了海量的信息资源。这些巨量的信息已经成为世界遗产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还面临着不断消失的威胁。它们如何保存?对此,笔者提出了建立“敦煌数字资源共享平台”的设想,但要建立这样一个平台,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本文拟从敦煌莫高窟信息资源组成、资源数字化、资源管理、存储、敦煌数字资源平台,及如何建立敦煌数字共享平台等方面作一探讨。
  二、敦煌莫高窟信息资源
  敦煌莫高窟可称之为古代丝绸之路上最为璀璨的明珠,是属于世界级的石窟遗址博物馆,建于公元4~14世纪,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的不间断开凿。现保存洞窟总数735个(南区主要洞窟有492个,北区洞窟243个),其中保存有壁画和塑像的有492个,形成南北长1680米的石窟群,保存壁画45000平方米、2000多身彩塑、5座唐宋木构窟檐、窟前寺塔以及藏经洞发现的近5万多件文献和艺术品,具有戈壁沙漠间绿洲的环境特征。
  敦煌莫高窟和藏经洞出土文物具有丰富性、多元性和世界性,不仅记录了中古时期敦煌、河西走廊和西域地方的历史、地理,还涉及到当时的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信仰,保存了丰富生动的中外艺术形象,展示了中古时期广阔的经济、文化、科技等社会生活场景,反映了一千多年间艺术的流传及演变。它既展现了中原汉族文化,也有鲜卑、吐蕃、回鹘、羌、蒙古、吐谷浑等北方各民族的文化,既涵盖中亚粟特、南亚印度、西亚波斯、伊斯兰文化,也包含有欧洲希腊罗马文化,是世界四大文明交汇地带之一。由于其独特的价值,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敦煌学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学科,涉及古代中国研究的诸多方面。如何将这样一个中国古代的艺术宝殿保存下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多年来,敦煌研究院与国际和国内的学界、博物馆界和文物保护界做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同时,对石窟壁画、塑像,洞窟环境的检测等方面的保护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过去,对壁画、塑像、建筑拍摄大量的图片,考古发掘和壁画等的修复工作,取得了巨大进展,积累了大量资料。目前大家一致的意见是:如何把敦煌石窟的遗产资源信息完整保存下来,作为一个文明世界的遗产永久地保留下来,现在比较可行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高科技手段,将已经获得的和将要获得的图像、影像、文字、考古和保护数据汇集起来,构建一个数字化、集成化的“敦煌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完整有序并且永久地储存这些资源,并为学界和大众使用。而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和丰硕敦煌学研究成果,也必须同时纳入敦煌数字资源库平台。
  三、敦煌莫高窟遗产数字化
  永久地保存文化遗产信息,在计算机发明以前是难以想象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是我们敦煌人的毕生理想,现在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给了我们一个圆梦的机会。这是我们真实的想法和发自内心的期盼。运用数字储存技术,永久地保存莫高窟遗产信息及其珍贵的价值。   借助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再生性保护。通过数字化手段对馆藏文物、石窟壁画、塑像和壁画榜题文字记录、供养人题记、碑刻,以及对洞窟进行测绘、环境监控等获得可靠数据,建立数字信息数据库。这既对珍贵壁画实现了高保真、永久性保存,又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方案和修复方案;既可以实现文物资源的最大范围共享,尽可能地避免了自然或人为因素对文物的损坏,可谓一举数得。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网络技术,可以将历史文化遗产的展示、保护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首先,表现在将遗产实体通过影像数据采集手段,建立起实物三维或模型数据库,保存遗产原有的各项型式数据和空间关系等重要资源,实现濒危遗产资源的科学、高精度和永久的保存;其次,利用这些技术来提高遗产本体修复的精度和采取预防性措施、选取将要采用的保护技术手段,同时可以极大地缩短修复工期;最后,通过计算机网络来整合统一大范围内的遗产资源,并且通过网络在大范围内来利用虚拟技术更加全面、生动、逼真地展示遗产,从而使遗产脱离地域限制,实现资源共享,真正成为全人类可以拥有的历史文化遗产。
  四、敦煌遗产信息资源的保存、管理和利用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全新的高科技手段,因此世界各文化遗产保护国纷纷推出相关的措施和计划。进入文化遗产“数字时代”的大门,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文化信息建设先进程度的重要标志。
  (一)数字化遗产保存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纲领》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分为四个大部分(11条)。这些都是非常重要且具有指导性的纲领文件。
  数字信息保存管理的首要目标,是针对信息进行取舍,从而确定哪些信息应该保存。有学者指出,数字信息在采集的同时必须考虑今后的保存问题,数字信息内容的选择应考虑具有一定针对性、内容的质量、同类信息中的代表性、潜在的需求性等问题。同时又提出了数字信息格式的选择原则:通用性、非专有性;选用标准格式,广泛的支持性和支持格式迁移;系统依赖程度低、可证明性、可评价性、源代码公开、可扩展性等。这对于敦煌莫高窟的数字信息采集和保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技术探索工作已进行了近20年了,也取得丰硕的成果。
  但通常大家都认为,数字资源的保护之所以困难,是因为没有标准。其实恰好相反,数字资源保护困难的原因是数字资源组织采用了过多不同的标准和文件格式。尽管这是极少数专家的意见,但还是要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二)敦煌莫高窟文物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形式
  文物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有两种形式,即对象数据(adjectdata)和元数据(metadata)。对象数据是指数字化的本体,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资源。元数据是指描述和管理对象数据的数据。
  对文化遗产实施整体保护已经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原则,只有在这个高度上的文化遗产保护,才是系统、全面、彻底的保护。
  由于石窟文物本身的特殊性、脆弱性,以及受到地理环境、自身条件、旅游开发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敦煌石窟面临着多种病害的侵蚀,有效地保护、研究与开发这些珍贵稀有的文物资源显得非常迫切与重要。保护不仅限于保护石窟本体,还包括保护与它共存的环境;不只限于技术层面,而是还有科学管理;保护技术不是单项学科所能承担的,还需要多项学科交叉支撑;并且保护除了加固和修复,还有日常维护和预防。更重要的是,除了保护,敦煌文化和遗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弘扬。所有这些资源的保存、利用、展示都需要资源共享平台来做技术支撑。
  五、未来数字资源共享模式——敦煌数字资源共享平台
  (一)建立敦煌数字资源共享平台的必要性
  充分发挥遗产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积极合理作用,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最终目的。敦煌莫高窟丰富的资源的保存、展现、存储,亟需一个既能存储和展现、利用和共享的数字资源平台。
  文化遗产数字化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发展方向。借助数字网络技术,敦煌石窟壁画以及藏经洞文献等资料得以虚拟再现或再建,并可使研究人员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方便的查阅、比对和校勘,必将极大促进敦煌学的研究和敦煌文化的推广。
  (二)敦煌数字资源共享平台模式
  数字时代的世界遗产,对于敦煌莫高窟这样世界级的石窟遗址博物馆,涉及的内容非常庞杂。在近百年的研究、保护、开发、利用、各种技术探索过程中产生了海量的信息资源;同时,大量流散海内外的敦煌文献更是数量惊人,如何利用资源、如何保存资源和提供服务,对许多不同类型资源的整合、加工、标引以及标准的制定等,实现真正意义上资源共享,共同推进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和弘扬,是值得认真考虑的核心问题,这是一个庞大集成系统。之前,大家的想法只是如何保存或者如何利用?对于二者如何结合考虑的比较少。这次提出大型的数字管理平台,应该准确地说是一个大型的“敦煌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尽管如此,但仍然有许多问题值得去思考和攻克难关。
  数字敦煌资源共享平台是一种拥有多种媒体、内容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并能为读者方便、快捷地提供信息的服务机构,它是一个超大规模、没有时空限制的知识中心,还融合了诸如博物馆、档案馆的一些功能,它将成为未来敦煌莫高窟信息资源的中心和枢纽。是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数字化,并通过国际互联网传输,做到信息资源共享。此共享平台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敦煌信息资源分散、无序、不便使用的现状。它通过继承和利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数字化的多媒体信息内容,建设超大规模、可扩展、可互操作的分布式海量知识库群,并提供在互联网上高速、跨库检索的电子存取服务。其核心就是数字资源建设,而数字资源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有效地利用和共享敦煌数字信息资源,最终实现数字信息资源的共享。
  当今时代,知识和信息的规模化、集成化的趋势日益突现,因此,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和发展战略。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周欣平提出:未来图书馆有三种可能的新型的模式:商业图书馆、非商业联盟图书馆、政府和学界主导的数位科学研究和数位科学典藏。与此同时,未来的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有一些新的问题需要思考和解决。这为未来敦煌数字资源建设提出了新的模式,为数字敦煌资源共享平台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敦煌数字资源共享平台的资源构成
  敦煌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应该包含软件系统、资源、环境和服务等。敦煌数字资源共享平台过程就是在一定的系统环境下加工、处理、整合各种资源以更好地为用户服务的过程,这里主要谈资源构成。
  在前不久敦煌研究院做的“数字敦煌——敦煌壁画数字资源库和敦煌文献研究数字资源库”的前期读者用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多份,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这之前,许多学者提到敦煌数字资源建设内容,主要是包括敦煌石窟中的精美壁画、塑像、建筑以及敦煌学研究成果等内容,但是大量的资源并没有纳入此规划,如石窟考古资料,尤其是大量的洞窟测绘图、测量数据,不同时期洞窟壁画、塑像等测绘图;尤其是手工绘制的,显得更为重要;同时,还有利用新技术如激光扫描而获得大量的图像资料等;各个时期专家、学者对石窟记录档案、文稿等;美术研究人员临摹的大量壁画,有的甚至是准文物级别的,特别是线描图,由于时间的久远,大量的线描图上的信息在逐渐消失,这都是非常珍贵的资料。石窟保护方面的资料,历次修复洞窟壁画、塑像病害的记录所选用的材料、工艺、技术方案等,洞窟环境的档案记录、气象资料、水环境等大量的原始数据等,这些用不同的文件格式保存的资源,都是资源库中不可或缺的。
  敦煌数字资源共享平台涉及计算机科学、历史文献学、图书情报学等多学科领域,因此多层次、多学科及各种优势力量的结合是数字敦煌资源共享平台顺利建成的保证。敦煌资源极为分散,采集工作需要付出大量努力,要求多方甚至是全球性的通力合作。数据库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收集、分析、加工、整理的过程,由于该系统存在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原始数据的收集、分析、加工和整理就显得比一般的结构化数据库系统更为重要。敦煌资源丰富,许多具有珍贵保存价值,因此需要认真规划并实施对这些资源的长期保存策略。
  六、结语
  未来数字图书馆的迅猛发展使得多媒体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成为数字图书馆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而多媒体信息检索技术也就成为数字图书馆中的核心技术,因而在数字图书馆中引入基于内容的多媒体检索技术成为了必要。同样,未来敦煌数字资源共享平台与目前的数字图书馆的功能有许多共性,甚至在功能上具有超越性,是一种拥有多种媒体、内容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平台,并能为读者方便、快捷地提供信息的服务机构,它是一个超大规模、没有时空限制的知识中心,还融合了诸如博物馆、档案馆的一些功能,它将成为未来敦煌石窟信息资源保存和利用的重要平台。
  立足网络环境,建立敦煌石窟资源的大型综合性数字资源共享平台,不仅为敦煌学专家学者及其他专业人士提供浏览和检索丰富的敦煌数字资源服务的同时,也可使更多读者、敦煌艺术爱好者、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很便捷地得到所需资源,深切感受到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未来遗产资源数字化建设,将是数字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在莫高窟遗址管理和保护实践中的一个终极目标,对于推动莫高窟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和国际敦煌学的研究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实现敦煌莫高窟灿烂的世界文化遗产人人共享。
其他文献
[摘要]基层文化建设是实现文化强国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革命老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革命老区重镇达州市为例,对这一地区在基层文化建设方面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作具体分析。  [关键词]革命老区;达州;基层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0-0054-03  达州市位于川陕革命老区腹地,近年来在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
期刊
[摘要]在新形势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作为基层文化馆站,如何做好群众文化培训工作,挖掘民间文化资源、培养群众文化骨干,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工作实
期刊
[摘要]天水市麦积区博物馆馆藏一件磁州窑梅瓶,其造型优美,纹饰构图严谨,布局合理,工艺先进,是宋代瓷器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器物,更是宋代文化气质、经济昌盛的集中体现。这件磁州窑梅瓶豪放雄伟,代表了北方艺术特色,对于研究宋代磁器在麦积区的发展、演变及文明交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麦积区博物馆;磁州窑;梅瓶  [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
期刊
[摘要]“一带一路”是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复杂的新格局下提出的战略构想,对蒙古国的文化研究是构筑“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目前学界对蒙古国文化研究多着重于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方面,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不足。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形象标签,蒙古国文化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草原文化深厚却又深受西方文化影响。这种特点也从侧面反映出本国外交态度、经济发展方向和政治立场。因此,学界应将“一带一路”的提出作为认识蒙古国文化的
期刊
[摘要]电视节目《人物·大提琴家秦立巍》给我们讲述了大提琴家秦立巍的音乐之旅。节目拍摄多角度,景别多样化,画面精彩丰富,对比鲜明强烈者乐与音效表达曼妙动听,与节目主题相辅相成,带领观众走进大提琴家美妙的音乐殿堂:同时,主题鲜明,层次清晰,内涵丰富,引发了观众更多关于人生与艺术的深入思考。  [关键词]秦立巍;《人物》;艺术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期刊
[摘要]近年来,国家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地市级博物馆数量与日俱增。作为教育与文化机构,如何整合资源优势,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且独具特色的博物馆发展之路,是地市级博物馆面临的新挑战。作为地市级博物馆中的一员,天水市博物馆近年来的创新发展之路无疑对博物馆发展带来诸多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地市级博物馆;天水市博物馆;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26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发展”置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并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也是经济新常态下驱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追赶跨越的新引擎。为此,我们要深刻认识为什么要坚持创新,牢牢把握坚持创新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积极应对创新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增强创新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关键词]创新理念;
期刊
[摘要]群众文化与旅游工作,看似是两项术业有专攻的不同工作,但在具体的工作中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群众文化工作能给旅游业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与附加值,充分体现地域特色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可以推动群众文化工作向纵深发展,从而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群众文化工作;旅游业;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24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8-0044-0
期刊
[摘要]通过对嘉峪关境内夯土长城现存状况进行调查,发现长城及独立墩台存在基础掏蚀、风化酥碱、局部坍塌、雨水冲蚀、冻融循环等病害,其本身的构筑方式加上降雨等的共同作用是引发病害的主要原因。针对目前存在的病害,结合日常监测情况,探讨切实可行的夯土长城监测方式方法。  [关键词]病害调查;夯土长城;监测方法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8-007
期刊
[摘要]讲解工作是实现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主要途径,是一项平凡而有意义的工作。就讲解本身而言,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讲解工作者,应该孜孜不倦地刻苦学习和钻研,努力提高个人素质和专业水平,提高讲解技能,为拓宽广大参观者的视野而服务,为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而努力。本文根据史前遗址博物馆的特点,就如何做好大地湾博物馆的讲解工作作了概述。  [关键词]史前遗址博物;讲解工作;教育功能  [中图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