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完一小时全身按摩以后的马鲁奇夫人,神清气爽,这会换上红色的便装,坐在中庭花园的摇椅上逗弄着她的“饼干”,这只有着红色颈子与柔顺性格的绿色鹦鹉,乖巧地停驻在马鲁奇夫人的右手无名指上,却警醒地盯着“鲁佳”这只长耳狗的一举一动!“鲁佳”特爱争风吃醋,在马鲁奇夫人面前表现得十分温驯的它,每当女主人一转身,便露出狰狞的面孔,一会儿猛追着猫儿的尾巴转,一会儿用爪子使劲地晃着摇椅,为得是让酣睡得正甜的“饼干”失去重心,从椅背上重重地摔落地面!
马鲁奇夫人抚摸着这尊19世纪的黑人擦鞋童雕像,娓娓道来她的家族历史。17世纪中期,她的祖先因法国殖民主义扩展来到海地,在西方传教士与当政者的共谋下,自非洲不断地引进数以百万计的黑奴,从事蔗糖与咖啡工业。
她原住在公寓大楼,15年前,路经此地,对这栋殖民时期的老房子一见钟情!当时,它简直就是“垃圾场”!马鲁奇夫人却感受到这座屋宇的悲伤,也感受到它的内在有着很古怪的个性,仿佛它对她发出召唤:“这将是你命中的居所。”马鲁奇夫人不顾众人嘲笑她“疯子”,克服一切困难,搬离住了几十年的公寓,并花费12年时间整顿它。
在古巴,人们无权买房与买车,只能继承或有条件地换房,而在人民平均月所得仅有17美金的情况下,为了将这间房子打造成心目中完美的居所,马鲁奇夫人藉由出租房间以增加营收,并将所得全数用来改造屋舍;而这12年来,马鲁奇夫人倾其全力,一点一滴,独力改造这栋19世纪老房子,不仅重现了殖民时期建筑的辉煌面貌,还一举将这栋老房子改造成拥有一座喷水池并栽种各式奇花异草的中庭花园、一间珍藏了19世纪古董家具与各国陶艺精品的会客室,一间办公厅,四间客房与一间厨房的梦幻居所。
自1959年卡斯楚与切等人发动革命成功以后,不少一如马鲁奇夫人的欧洲后裔子孙,相继与故乡失去联系,他们不懂先辈的语言与文化,成为道地的古巴人,唯一还可以引发思古之幽情的,只剩下这些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老旧建筑,以及在政權变天以后,某些布尔乔亚家庭仓卒离开古巴时,不得不留下来的那些精美的手工家具与艺品;这些精品部分转为各地博物馆的典藏,部分在美国实行物资禁运时期,以及苏联垮台以后的1990年代初期,先后流人民间,被廉价地卖给在地收藏家以换取民生物资。这也是为什么我可以在马鲁奇夫人的家里见到如此多的奇珍异宝。
多元文化交轨的痕迹四处可见地板上铺设的是混合了西班牙与阿拉伯风格的“莫德哈尔艺术”(art mudejar)地砖,黑得发亮的桌椅均出自古巴工匠们高超的手工艺,虽承自17世纪西班牙传统,以进口的西班牙桃花心木制成,展现的却是19世纪的新艺术风格,藤条编织的网格状椅背与圆弧形的线条为其主要特征;大厅内还展示了许多来自法国瓷器之都里摩日(Limoges)、德国瓷器之都迈森(Meissen)、中国景德镇、英国的瓷器;绘有西班牙法朗明哥风格的扇子,以及穿着七彩裙装的非洲布偶与黑童雕像。
我径自推开绘有孔雀图案的玻璃彩绘蓝色圆锥雕花双门,这出自典型的殖民时期建筑,刻意挑高的屋脊以及半开放式的双门设计,为的是疏散热气以及通风采光,再穿过一个办公厅,随即来到搭有棚架的中庭花园,却在此时再次撞见64岁的中国医生曼纽尔·张,他正从以红砖块砌成的圆形拱门内步出,刹那间,我还以为置身中国南方园林。
若说古巴经历过西班牙与法国殖民文化的深度影响,而使得建筑与生活里处处残留着两者的影子,这不难理解,但中国文化的痕迹在此却是处处可见,尤其是圣地亚哥,两者之间的渊源又是从何而来?
为了追本溯源,我特意前往了位于哈瓦纳国会大厦(Capitole)后方的中国城,并在城区内发掘到一座小规模的中国墓园,墓碑上的字迹多难以辨认,多少显现了客死异乡,后继无人的悲凉。十九世纪末,三万名的中国移民来此淘金,最后发现自己成了建设铁路的奴工,绝大多数因与当地人通婚而融入古巴社会,他们或开设中国餐馆、武馆、施行中医,或者仰赖歌舞厅、妓院或者鸦片馆维生,1959年革命后,纷纷离开古巴,如今,只剩下为数不到500名的中国人还生活于此。第一代的中国人带来他们的传统文化与生活风格,与在地的西方殖民文化与基督教信仰互相激荡,相互混血以后,产生了今日我在马鲁奇夫人家中所见到的这般混搭风格。
马鲁奇夫人指着那尊闭目冥思的女性喷水池告诉我,这座喷水池的设立,灵感来自于中国的“风水”观。她特意在家中摆设了鱼缸、镜子、水、鸟、兽,为的是营造出和平与爱的感觉。不过我在这座让人精神得到全然松弛的中庭花园内,却赫然发现印地安酋长、非洲某部落的神灵面具与天主教的圣母抱子像并陈,这多少也说明了马鲁奇夫人家中为何总有不少的信仰Orishas的教士在此出没的原因。
马鲁奇夫人抚摸着这尊19世纪的黑人擦鞋童雕像,娓娓道来她的家族历史。17世纪中期,她的祖先因法国殖民主义扩展来到海地,在西方传教士与当政者的共谋下,自非洲不断地引进数以百万计的黑奴,从事蔗糖与咖啡工业。
她原住在公寓大楼,15年前,路经此地,对这栋殖民时期的老房子一见钟情!当时,它简直就是“垃圾场”!马鲁奇夫人却感受到这座屋宇的悲伤,也感受到它的内在有着很古怪的个性,仿佛它对她发出召唤:“这将是你命中的居所。”马鲁奇夫人不顾众人嘲笑她“疯子”,克服一切困难,搬离住了几十年的公寓,并花费12年时间整顿它。
在古巴,人们无权买房与买车,只能继承或有条件地换房,而在人民平均月所得仅有17美金的情况下,为了将这间房子打造成心目中完美的居所,马鲁奇夫人藉由出租房间以增加营收,并将所得全数用来改造屋舍;而这12年来,马鲁奇夫人倾其全力,一点一滴,独力改造这栋19世纪老房子,不仅重现了殖民时期建筑的辉煌面貌,还一举将这栋老房子改造成拥有一座喷水池并栽种各式奇花异草的中庭花园、一间珍藏了19世纪古董家具与各国陶艺精品的会客室,一间办公厅,四间客房与一间厨房的梦幻居所。
自1959年卡斯楚与切等人发动革命成功以后,不少一如马鲁奇夫人的欧洲后裔子孙,相继与故乡失去联系,他们不懂先辈的语言与文化,成为道地的古巴人,唯一还可以引发思古之幽情的,只剩下这些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老旧建筑,以及在政權变天以后,某些布尔乔亚家庭仓卒离开古巴时,不得不留下来的那些精美的手工家具与艺品;这些精品部分转为各地博物馆的典藏,部分在美国实行物资禁运时期,以及苏联垮台以后的1990年代初期,先后流人民间,被廉价地卖给在地收藏家以换取民生物资。这也是为什么我可以在马鲁奇夫人的家里见到如此多的奇珍异宝。
多元文化交轨的痕迹四处可见地板上铺设的是混合了西班牙与阿拉伯风格的“莫德哈尔艺术”(art mudejar)地砖,黑得发亮的桌椅均出自古巴工匠们高超的手工艺,虽承自17世纪西班牙传统,以进口的西班牙桃花心木制成,展现的却是19世纪的新艺术风格,藤条编织的网格状椅背与圆弧形的线条为其主要特征;大厅内还展示了许多来自法国瓷器之都里摩日(Limoges)、德国瓷器之都迈森(Meissen)、中国景德镇、英国的瓷器;绘有西班牙法朗明哥风格的扇子,以及穿着七彩裙装的非洲布偶与黑童雕像。
我径自推开绘有孔雀图案的玻璃彩绘蓝色圆锥雕花双门,这出自典型的殖民时期建筑,刻意挑高的屋脊以及半开放式的双门设计,为的是疏散热气以及通风采光,再穿过一个办公厅,随即来到搭有棚架的中庭花园,却在此时再次撞见64岁的中国医生曼纽尔·张,他正从以红砖块砌成的圆形拱门内步出,刹那间,我还以为置身中国南方园林。
若说古巴经历过西班牙与法国殖民文化的深度影响,而使得建筑与生活里处处残留着两者的影子,这不难理解,但中国文化的痕迹在此却是处处可见,尤其是圣地亚哥,两者之间的渊源又是从何而来?
为了追本溯源,我特意前往了位于哈瓦纳国会大厦(Capitole)后方的中国城,并在城区内发掘到一座小规模的中国墓园,墓碑上的字迹多难以辨认,多少显现了客死异乡,后继无人的悲凉。十九世纪末,三万名的中国移民来此淘金,最后发现自己成了建设铁路的奴工,绝大多数因与当地人通婚而融入古巴社会,他们或开设中国餐馆、武馆、施行中医,或者仰赖歌舞厅、妓院或者鸦片馆维生,1959年革命后,纷纷离开古巴,如今,只剩下为数不到500名的中国人还生活于此。第一代的中国人带来他们的传统文化与生活风格,与在地的西方殖民文化与基督教信仰互相激荡,相互混血以后,产生了今日我在马鲁奇夫人家中所见到的这般混搭风格。
马鲁奇夫人指着那尊闭目冥思的女性喷水池告诉我,这座喷水池的设立,灵感来自于中国的“风水”观。她特意在家中摆设了鱼缸、镜子、水、鸟、兽,为的是营造出和平与爱的感觉。不过我在这座让人精神得到全然松弛的中庭花园内,却赫然发现印地安酋长、非洲某部落的神灵面具与天主教的圣母抱子像并陈,这多少也说明了马鲁奇夫人家中为何总有不少的信仰Orishas的教士在此出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