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3岁年龄的小班幼儿,比较喜欢涂鸦和任意撕纸。而撕纸活动容易被老师和家长忽视,认为是在“瞎玩”。其实不然,撕纸活动正好是幼儿年龄特点的表现,老师何不抓住这一特点,利用撕纸活动对幼儿进行相关能力的培养呢?我经过在小班上学期的实践,发现在撕纸活动中不仅可以锻炼幼儿手部肌肉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而且能培养幼儿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及创造能力。
撕纸是孩子们喜欢的一项活动。当他们的小手刚触摸到这个世界时,就喜欢随手捏来各种纸张,看到由于自己的动作使纸张本身改变了形状,从中还可以听到撕纸发出的声音,纸的形声的变化,使兒童产生莫大的兴趣。撕纸艺术活动是一种造型艺术活动,它以手指作为工具,辅以思维感官的配合。利用双手手指的运动来撕出所需的形象,其轮廓线蓬松柔软,毛茸茸的,具有自然、浑厚、稚拙的独特美感。幼儿撕纸活动的内容源自幼儿周围环境及生活经验,是幼儿所熟悉的易于引起幼儿的兴趣。怎样让小班幼儿对撕纸感兴趣,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选择内容,设计过程。以下是我指导幼儿撕纸活动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由于小班幼儿心理尚未成熟,缺乏自主意识,行为是他控制的,情感比较稚嫩、脆弱,教师应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撕纸活动,对幼儿的作品表示肯定,让幼儿大胆尝试不同手法,撕出不同的形状。如:记得第一次教撕“面条”时,当我问:“你们知道面条是怎样的?你们吃过吗?”幼儿都很高兴的回答。翁嫄嫄说:“面条是细细长长的,我最爱吃了。”当我在示范撕面条时,幼儿的眼睛看得都很认真专心。可到幼儿操作时,细细长长的面条变成了一片片的碎纸条,有粗有弯,看上去象一堆垃圾。如果教师对幼儿一顿批评,幼儿就会对撕纸不感兴趣。这时,我就从他们撕的纸里面拣了一些比较象样的和弯曲的“面条”,让幼儿说说,哪一种象,幼儿都说:“第一个象。”我就问:“第二个不象在哪里?”请小朋友说,我顺便又示范给幼儿看。通过几次的练习,大部分幼儿都非常喜欢撕“面条”了。在这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撕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因此,教师应保护和关爱每一位幼儿,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
操作材料的丰富能培养幼儿对撕纸兴趣和激发幼儿的思维。开学初,幼儿刚开始接触纸张,从蜡光纸、广告纸、报纸、瓦纸、硬板纸等,让幼儿触摸其表面,尝试自己撕一撕看一看,让幼儿放手地撕,大胆地撕。记得一次是让幼儿撕他们最熟悉的《聪聪棒》,为了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我特意买了一包,让幼儿观察,当我出示撕好的《聪聪棒》时,听到翁嫄嫄小声地对同伴说:“这个《聪聪棒》和我们以前撕的面条一样,我已经会了。”旁边的幼儿对她说:你看这么多的纸,这种纸我还没有撕过呢,真好玩,里面有几层纸,我们用这个纸来撕《聪聪棒》,你说行吗?两个人在一旁尝试着。其他幼儿也在用操作材料进行练习,到活动结束时,发现用瓦纸撕的最象,积累一些感性经验,激发幼儿参与撕纸活动的兴趣。
三、培养幼儿一定的撕纸技能。
人格差异,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的心理倾向都属个性范畴,它包括气质、性格、动机、兴趣、理念等。在撕纸活动中,有关的技能是不是就不要教了呢?让幼儿主动学习,一教不又等于告诉幼儿了吗?我认为,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法教给幼儿。能力强的幼儿沿折痕线撕、沿轮廓线撕,而能力弱的幼儿则用撕洞洞或沿洞撕,手把手我其双手撕……因此对不同层次的幼儿来说,要求应有所不同,使他们通过努力后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体验成功的快乐,注重幼儿个别差异,培养幼儿的个性发展,为以后的撕纸活动的展开做好铺垫。
四、展现多彩的纸艺世界。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环境教育不仅仅是对幼儿实施良好教育的背景,还在撕纸艺术活动中发挥幼儿的想象的功能。在科研汇报“花背心”活动中,通过观察天线宝宝的天线特征,来给它们设计漂亮花背心,让幼儿动手操作。这样,既激发了幼儿的创作欲望,还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幼儿将自己撕好的作品展示在背心上,并能穿上自己设计的背心,情由独钟,幼儿都会围着进行语言交流。
此外,撕纸艺术活动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丰富了幼儿的知识,萌发幼儿审美情绪,让幼儿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中,享有成功的喜悦。
总之,撕纸和绘画、折纸一样都是培养幼儿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极好途径,教师必须积极鼓励,启发幼儿动手、动脑,在实践中获得新知识,在自发的表现中发挥潜在的创造力。
撕纸是孩子们喜欢的一项活动。当他们的小手刚触摸到这个世界时,就喜欢随手捏来各种纸张,看到由于自己的动作使纸张本身改变了形状,从中还可以听到撕纸发出的声音,纸的形声的变化,使兒童产生莫大的兴趣。撕纸艺术活动是一种造型艺术活动,它以手指作为工具,辅以思维感官的配合。利用双手手指的运动来撕出所需的形象,其轮廓线蓬松柔软,毛茸茸的,具有自然、浑厚、稚拙的独特美感。幼儿撕纸活动的内容源自幼儿周围环境及生活经验,是幼儿所熟悉的易于引起幼儿的兴趣。怎样让小班幼儿对撕纸感兴趣,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选择内容,设计过程。以下是我指导幼儿撕纸活动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由于小班幼儿心理尚未成熟,缺乏自主意识,行为是他控制的,情感比较稚嫩、脆弱,教师应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撕纸活动,对幼儿的作品表示肯定,让幼儿大胆尝试不同手法,撕出不同的形状。如:记得第一次教撕“面条”时,当我问:“你们知道面条是怎样的?你们吃过吗?”幼儿都很高兴的回答。翁嫄嫄说:“面条是细细长长的,我最爱吃了。”当我在示范撕面条时,幼儿的眼睛看得都很认真专心。可到幼儿操作时,细细长长的面条变成了一片片的碎纸条,有粗有弯,看上去象一堆垃圾。如果教师对幼儿一顿批评,幼儿就会对撕纸不感兴趣。这时,我就从他们撕的纸里面拣了一些比较象样的和弯曲的“面条”,让幼儿说说,哪一种象,幼儿都说:“第一个象。”我就问:“第二个不象在哪里?”请小朋友说,我顺便又示范给幼儿看。通过几次的练习,大部分幼儿都非常喜欢撕“面条”了。在这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撕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因此,教师应保护和关爱每一位幼儿,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
操作材料的丰富能培养幼儿对撕纸兴趣和激发幼儿的思维。开学初,幼儿刚开始接触纸张,从蜡光纸、广告纸、报纸、瓦纸、硬板纸等,让幼儿触摸其表面,尝试自己撕一撕看一看,让幼儿放手地撕,大胆地撕。记得一次是让幼儿撕他们最熟悉的《聪聪棒》,为了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我特意买了一包,让幼儿观察,当我出示撕好的《聪聪棒》时,听到翁嫄嫄小声地对同伴说:“这个《聪聪棒》和我们以前撕的面条一样,我已经会了。”旁边的幼儿对她说:你看这么多的纸,这种纸我还没有撕过呢,真好玩,里面有几层纸,我们用这个纸来撕《聪聪棒》,你说行吗?两个人在一旁尝试着。其他幼儿也在用操作材料进行练习,到活动结束时,发现用瓦纸撕的最象,积累一些感性经验,激发幼儿参与撕纸活动的兴趣。
三、培养幼儿一定的撕纸技能。
人格差异,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的心理倾向都属个性范畴,它包括气质、性格、动机、兴趣、理念等。在撕纸活动中,有关的技能是不是就不要教了呢?让幼儿主动学习,一教不又等于告诉幼儿了吗?我认为,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法教给幼儿。能力强的幼儿沿折痕线撕、沿轮廓线撕,而能力弱的幼儿则用撕洞洞或沿洞撕,手把手我其双手撕……因此对不同层次的幼儿来说,要求应有所不同,使他们通过努力后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体验成功的快乐,注重幼儿个别差异,培养幼儿的个性发展,为以后的撕纸活动的展开做好铺垫。
四、展现多彩的纸艺世界。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环境教育不仅仅是对幼儿实施良好教育的背景,还在撕纸艺术活动中发挥幼儿的想象的功能。在科研汇报“花背心”活动中,通过观察天线宝宝的天线特征,来给它们设计漂亮花背心,让幼儿动手操作。这样,既激发了幼儿的创作欲望,还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幼儿将自己撕好的作品展示在背心上,并能穿上自己设计的背心,情由独钟,幼儿都会围着进行语言交流。
此外,撕纸艺术活动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丰富了幼儿的知识,萌发幼儿审美情绪,让幼儿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中,享有成功的喜悦。
总之,撕纸和绘画、折纸一样都是培养幼儿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极好途径,教师必须积极鼓励,启发幼儿动手、动脑,在实践中获得新知识,在自发的表现中发挥潜在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