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我在五台山小学上学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imin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虽然没有读过洋学堂,没有拿过毕业文凭,但他有十年私塾功底,不仅能读能算(他打算盘是高手),还写有一手好字。当年他做生意的“店招”总是自己写,其字体挺拔敦厚绝不亚于“江东周琪”。他很看重读书,一心想培养我成为大学生。
  1946年春,我刚6岁,父亲就送我到南京市五台山小学(即现在的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读书,和我一起读书的还有二姐。那时我家住在新街口地区铁管巷,附近有汉中路小学,不知什么原因,父亲非要送我到那么远的学校去读书。记得开学第一天,还是大姐背着我去上学的。
  新中国成立前的五台山小学坐北朝南,学校前面是一片开阔的菜地,种了不少蔬菜,学校没有围墙,周围是用竹篱笆围起来的。走进校门,只见一座亭式门厅中间放着一块长方形立式穿衣镜,目的是方便早晨进校的学生自我审视一番,看看头发理顺了没有、衣服上的纽扣错位了没有、书包是否背得端正,以此让学生从小养成整洁的习惯。
  整个校园呈长方形,沿着一条贯穿东西的干道,学校分为三部分。从大门往里走,右边是一个足球场,学校中间是一排低年级的教室,每间教室前面都有走廊。再往左走是一座二层楼的中、高年级教室。在一楼教室中间,有一座小礼堂,是学校举行重大集会的地方。这是一座半圆形礼堂,讲台后面的墙上悬挂着孙中山先生的画像。礼堂前面是一个小操场,操场上有供學生玩耍的滑梯和秋千架,还有一根旗杆,每天学校升降旗就在这里举行。无论从过去和现在来看,这都是一所颇具规模、环境优美的学校。


  刚上小学时,我们的级任教员是一位中年女教师,身材胖胖的,头发黑得发亮,加上时髦的奶油电烫卷发,非常好看。她经常身穿一件裘皮大衣,脚穿高跟皮鞋,显得很阔绰。但她对学生很严厉,只要学生调皮,除罚站外,还会拧学生耳朵,捏双筋,学生都很怕她。我那时非常胆小,不敢调皮,所以从来没有受到过体罚。不过,学校也有很和蔼的级任教员,我二姐班上的一位男老师就非常和蔼。当二姐上完二年级时,因家庭人口多、生活困难不能继续上学时,这位老师就多次家访,动员二姐上学。这件事令我家人十分感动。
  我在五台山小学求学四年,因年代久远,班级发生的许多事情早就记不清了,但有两件事至今记忆犹新:一是喝牛奶,二是参加童子军。
  那时学校在上午两节课后免费供应学生牛奶,每班一桶,学生自带茶杯和白糖,可是因为牛奶腥味很重,有时我忘记带糖就不想喝了。
  从四年级起,班级就建立了童子军组织,学生不需要申请审批,只要家里有钱买一套制服就可以参加。我因为家里拿不出钱,就没有参加童子军组织,但每次看到别人穿上制服参加活动,心中羡慕不已。


  五台山小学的教学质量还是不错的,四年的校园生活教会了我们怎样读书、怎样做人。我从小就喜欢读书,最先爱上语文课,也喜写作,至今还保存着小学时写的多篇作文。我还清楚地记得小学一年级的开篇课文:“来,来,来,来上学,大家一起来上学”,“一片一片又一片,飞入水中都不见”。但从教学方法来看,那时还是死记硬背的注入式比较多。记得四年级有篇语文课文叫《自流井》,讲述的是四川某地的一种自然现象。老师叫我们背课文,全班一个也背不出来,一起罚站,后来还是等到教导主任来检查卫生时才放我们回家。
  时光如水,光阴似箭,转眼七十多年过去了,我们这批学生都已进入耄耋之年,前不久我路过上海路还去看过母校。如今的五台山小学已是鼓楼区重点小学、江苏省实验学校、江苏省足球学校。一座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和体育馆耸立在校园里,一个大型的现代化足球场展示出这所学校的规模,已是旧貌换新颜。我站在操场上,过去的景象已不复存在,但我仍然怀念昔日的母校,想起往日的人和事,盼望着母校校庆之日,我们这批学子能再欢聚一堂,回忆过去的岁月。

附记: 五台山小学校徽


  我从1946年至1949年在南京市五台山小学求学四年。这是一所颇具规模的学校,校园内有一个大型足球场和一座小礼堂,这在当时许多小学是不多见的。
  学校发给每位学生一枚设计新颖、制作精美的校徽。这枚校徽呈三角形,蓝底白字,图案代表学校大门全景,在右上角有“五台山小学”五个字。校徽如今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历史的重要见证。可惜因年代久远,几次搬家后,这枚校徽早已遗失,如果保留至今也许会成为众多收藏品中的珍品。
  编辑 家英宏 xjjyh_326@163.com
其他文献
朱钰升学宴  2021年8月30日上午,单手单脚的朱伟明已在家中忙碌了兩个多小时,伴随拐杖与地面的敲击声,一个行李箱已被他塞得满满当当。女儿朱钰大学开学在即,朱伟明一直忙着给她准备要带的东西,过程中不让家人插手帮忙,这个饱含着爱的行李箱,他想亲自为女儿填满。游泳让他感到自由  1980年的一天,刚满3岁的朱伟明独自在路边玩耍时被途经的汽车轧伤了右手右脚。为了保住性命,朱伟明的父母无奈之下在截肢手术
期刊
机关人偶  仅仅摇摇手柄、按下按钮或者拉拉绳子,在俞宸睿鬼斧神工般的创作下,木头做的机关人偶就可以奇迹般地跳动起来,还能讲述非常精彩的故事,一下吸引了百万网友的围观。这个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平面设计专业的“小木匠”,是一位机关人偶制作师,目前全国从事这一职业的,不超过10人。迷上机关人偶  俞宸睿1992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父亲是一名警察,母亲是家庭主妇。  相对于用电脑创造的虚拟世界,俞宸睿更渴望动
期刊
坂本龙一  2019年年底,坂本龙一的自传式纪录片《终曲》在中国上映。影片中,他弹奏一架破旧的雅马哈钢琴,表情庄重而温煦。在纠葛中成长  坂本龙一出生在日本东京的中野区,父亲是图书编辑,母亲是帽子设计师,优渥的家境让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在“自由学园”幼儿园里,老师弹奏巴赫的音乐鼓励孩子们进行音乐创作。没有特别感受,坂本龙一只在“用歌曲记录生活”的暑假偶尔写出《小兔之歌》。初中二年级时,坂本龙一
期刊
大學生活丰富多彩,充满机遇与挑战。有人在课堂上孜孜以求,积蓄能量,有人尝试探索,发现自我。其中一部分人选择了创业,在遇见未来的自己的路上阔步前进。这个盛夏,2021年“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揭晓,见证了梦想在创业中发光,青春在奋斗中闪亮。  本期“总编策划”采访了当中三位大学生创业者。他们都具备哪些品质?是如何成长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创业故事。
期刊
人与人之间交往,如果没有些许废话的铺垫,恐怕很难正常进行。有人说,一个喜欢讲废话的人幸福指数高,很容易得到满足和快乐,与人相处也很有人情味。理论上来说,废话往往没有明確的指向,没有功利性、目的性,所以一般人不会设防,很容易使人亲近。  我发现一个规律,越是亲近的人,越容易讲废话。一天中,人们多数时候讲的都是一些废话。讲废话不仅仅是一种习惯,更是打破沉闷的一种方式。沉闷的世界会让人感到黑暗,内心生出
期刊
中国人向来讲究以和为贵,对“恨”这个字一直避而远之,认为它有失风度,有失体面,有失格局。除非是生死仇敌或者国仇家恨,否则我们不会将恨放到光明正大的言谈中,尤其是人际间私人的恨,往往会藏到岁月的夹层和地下室里,把懂事、原谅、宽容、释怀等词语当作稻草堆在上面。  作为礼仪之邦,我们并不缺少真正的君子,以德报怨的美谈经久流传,比如舜帝与后母,廉颇与蔺相如,韩信与雷大。但世界上最多的还是做不到“不以物喜、
期刊
盛夏时节,老丁看上了镇口大街唯一一家花店里的一盆彩色指甲花。指甲花学名凤仙花,是老丁很喜欢的花卉品种。那盆指甲花开得绚烂无比,老丁很想带回去,一问要价50元,他觉得太贵。于是,老丁每次骑车经过花店时都要停留一会儿,看看那盆指甲花。  看着看着,那盆指甲花的花朵渐渐从绚烂转为凋谢,状态一天不如一天。半个多月之后,老丁发现那盆指甲花盆上放了一个标牌,上面写着“三折处理”几个大字。他欣喜若狂,赶忙停好自
期刊
吴文季的名字,知道的人不多,可他却是个了不起的音乐人。他一生采集并整理改编了两百余首民歌,特别是《跑马溜溜的山上》(即《康定情歌》),几十年来家喻户晓,广为传唱,成为中国民歌中享誉世界的优秀作品之一。在南京改定《康定情歌》  吴文季出生于福建泉州惠安县洛阳古镇。他从小聪慧朴实,热爱民间文艺。早在集美农林高中读书时,他就四处奔波采集民歌,有一年竟采集了100余首。后来,吴文季辍学回老家当了小学教员。
期刊
栽桑养蚕,千年传承,他却偏偏想用人工饲料代替桑叶养蚕。他放弃大城市就业机会,回到家乡,从被人说“不切实际,异想天开”到梦想成真,带领家乡走上人工饲料养蚕的致富路。带着梦想回家乡  韩益飞出生在江苏省蚕桑重点县如东县,从小他就唱着“小小蚕桑浑身宝,致富发家少不了”的童谣,帮父母摘桑、喂蚕、消毒、除沙……  1981年,17岁的韩益飞高考取得好成绩,本可以上个更好的学校,他却填报了苏州蚕桑专科学校,毕
期刊
邳州博物馆  土地知无不言地把自己承载的历史诉说出来。当然,它并不是用语言的方式表达,而是用其他方法。比如最直观的土地横截面,它像年轮一样,层层覆盖,不仅保留了自然演化的痕迹,也保存了人类文明纪元的烙印。下邳三帝文化的横截面  踏入邳州博物馆的正门,不由得被两根巨大的纳玛象牙震撼。这组纳玛象门齿大的那根长达3.66米,重约150公斤,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象牙化石。这组象牙的出土同邳州的水脉息息相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