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人工饲料养蚕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fentongx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栽桑养蚕,千年传承,他却偏偏想用人工饲料代替桑叶养蚕。他放弃大城市就业机会,回到家乡,从被人说“不切实际,异想天开”到梦想成真,带领家乡走上人工饲料养蚕的致富路。

带着梦想回家乡


  韩益飞出生在江苏省蚕桑重点县如东县,从小他就唱着“小小蚕桑浑身宝,致富发家少不了”的童谣,帮父母摘桑、喂蚕、消毒、除沙……
  1981年,17岁的韩益飞高考取得好成绩,本可以上个更好的学校,他却填报了苏州蚕桑专科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淮安市金湖县从事蚕桑工作。后来,他调回南通市如东县蚕桑指导站,研究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因业务需要,韩益飞考取专升本,并于1999年考取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攻读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导师曾经留学日本,经常跟他聊起日本人工饲料养蚕技术,韩益飞兴趣很浓,觉得这是减轻蚕农劳动强度,提升养蚕效益的重要途径。
韩益飞正在配制饲料

  研究生毕业后,韩益飞带着用人工饲料养蚕的梦想回到家乡如东县。
  2010年,河口镇一个共育户共育了200余张秋蚕种,因为采摘农户打了农药的桑叶,蚕宝宝中毒,造成几十个农户一季无蚕可养,经济蒙受损失。韩益飞去现场做事故鉴定,蚕农情绪低落,跟他说:“养蚕辛苦,它还这么娇贵,稍不留神所有的劳动都泡了汤,实在是经受不起啊。”韩益飞听了,心里很难过。
  为了提振蚕农信心,减少因环境原因给蚕农带来的经济损失,韩益飞决定尝试推广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希望通过技术创新,吸引年轻人从事养蚕事业,实现养蚕致富。

饲料养蚕寻出路


  韩益飞找到几个养蚕技术过硬的共育大户,商讨人工饲料养蚕的设想,可他们说:“你每次来推广新技术,我们都跟着你干。可几千年来栽桑养蚕天经地义,饲料养蚕太异想天开了。”共育大户认为,这步子迈得太大了,万一失败,既损害共育室的信誉,也影响蚕农的收入。
  韩益飞心里明白,不改革创新,蚕桑生产举步维艰,蚕桑事业前途渺茫;改革创新,要担很大的风险。为了更稳妥地推广人工饲料养蚕,他先后寻求到苏州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蚕业研究所的支持,有了专家们的技术支持,他的胆气更足了。
  韩益飞再次上门做蚕农工作:“我们步子放小点,量少点,从小蚕共育开始。”终于,春蚕共育时,有三家共育户答应每户拿四五张纸进行小规模试验。
  韩益飞和同事们既兴奋又紧张,成败在此一举。为了不出差错,他们分工协作,24小时值守现场,小心侍候着蚕宝宝。从饲料的配制、生产,到蚕室温度、湿度的控制,严格按计划步骤进行。每一步都做好详细记录,留下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出来,心遂人愿,人工饲料共育的小蚕比桑叶共育的产量高出一成,韩益飞流下激动的泪水。初试告捷,蚕农看到了希望。秋蚕期,又有几家共育户主动参与试验。其中一户中秋蚕180张种全部采用人工饲料共育取得成功。
  蚕农的积极性提高,韩益飞和同事们干劲更足了。正当韩益飞想乘胜前进时,传来坏消息。2011年晚秋,洋口镇周新庄村69岁蚕农周远光,没有调试好共育室湿度,蚕儿发育大小不齐。老周向蚕农鞠躬道歉:“不能因为我一时的疏忽,影响大家对人工饲料养蚕的信心。只有把饲料共育搞好,我们养蚕人才有希望!”韩益飞感恩蚕农的支持,但心里也打了个结:如何才能避免人工操作不到位呢?

带领蚕农致富


  一天,正在读研的儿子提到一位教授的物联网项目,韩益飞眼前一亮:这项技术能不能用到蚕室控制上?他们马上找到那位教授了解,得到肯定的答复后,韩益飞悬在心上的石头落了地。
  有了物联网技术,韩益飞又制订了《稚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规程》,让蚕农养蚕有规可依,劳动强度降低,减少了操作失误,成效显著。
  2011年,韩益飞把目光投向全龄人工饲料养蚕,因为只有实现全龄人工饲料养蚕,蚕农才能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可是,从稚蚕共育到大蚕饲养,其中的技术难度比想象的要难得多,蚕体发育不齐、饲料易霉变、防控蚕病难等一个个难题接踵而来。
  韩益飞团队知难而进,组织蚕农进行技术攻关。两年后,终于实现家蚕1~4龄人工饲料养蚕标准化,发育整齐度达95.9%,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将人工饲料养蚕技术规范延伸到大眠期。经过测算,人工饲料与普通桑叶共育相比,1~2龄期减少工作量73%,1~3龄期减少工作量75%。
  养蚕成功了,有人对饲料养蚕的茧丝质量提出质疑。韓益飞对人工饲料养的每一批蚕茧都采了样,进行针对性的对比试验和专业检测。2013年,国家茧丝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后,得出的结论是采用人工饲料养蚕所生产的茧丝在强力等方面与普通桑叶育蚕没有明显差异,消除了人们的疑虑。
  2018年,全国原蚕人工饲料饲养实用化现场观摩研讨会在如东举行,来自四川、山东、浙江、广西、江苏等地的七位蚕桑专家来到如东人工饲料养蚕示范基地参观。全国蚕桑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鲁成教授说:“人工饲料养蚕技术是一项伟大的革命。如东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创新引领全国,对行业的影响是长远的,怎么评价它都不算高。”
  十多年弹指一挥间。韩益飞团队创造并保持了全国人工饲料共育小蚕的多项纪录,成功构建全国唯一的全龄人工饲料养蚕示范平台。他们生产的超细纤度桑蚕丝主要质量指标达到6A顶级生丝标准,与相关企业集团合作,用这种细纤度顶级生丝成功生产出“三经绞”提花“凤穿牡丹”“云气纹”罗巾和高档旗袍。人工饲料养蚕给生产特种、经典、优质真丝绸产品带来了曙光。
  目前,韩益飞正设计建成一个农户年养蚕500张至2万张蚕种,年纯收入5万元至200万元的可复制推广的养蚕模式,让蚕农全年不间断地规模养蚕,向着养蚕农民职业化、养蚕生产工厂化、组织形式产业化、丝绸产品高端品牌化的目标迈进。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钟健 12497681@qq.com
其他文献
江苏省睢宁县有一个教育世家,一家出了26位教师,三尺讲台传承五代人。这个大家庭不仅扎根乡村教育,点亮乡村的文明之光,滋润乡村教育的沃土,而且把爱鸟护鸟的环保理念一代代传承下去,让乡村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桃花源。“鸟痴”校长  1940年出生的朱以勋不出意外地走上了教育的道路,他的爷爷、伯父都从事乡村私塾教育20年以上,父亲朱硕翰在原睢城乡和平小学从教37年。耳濡目染之下,他和两位兄弟朱以俭、朱以
期刊
“我发现,你在家躺着发呆是不会快乐的,但你在工位上发呆,怎么就那么快乐?”“自从我妈加入子女相亲群,她就变得格外兴奋,感觉我还没找到老婆,她却已经找到亲家了。”聚光灯下,形形色色的人尽情地吐槽着烦心事,眼里有平时看不见的光芒。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沉迷于一件叫“开放麦”——脱口秀的一种形式。与正式演出不同,“开放麦”更偏向于练习、打磨。下班后,他们在小酒馆、咖啡厅跟陌生人讲5分钟的段子,调侃自己
期刊
朱钰升学宴  2021年8月30日上午,单手单脚的朱伟明已在家中忙碌了兩个多小时,伴随拐杖与地面的敲击声,一个行李箱已被他塞得满满当当。女儿朱钰大学开学在即,朱伟明一直忙着给她准备要带的东西,过程中不让家人插手帮忙,这个饱含着爱的行李箱,他想亲自为女儿填满。游泳让他感到自由  1980年的一天,刚满3岁的朱伟明独自在路边玩耍时被途经的汽车轧伤了右手右脚。为了保住性命,朱伟明的父母无奈之下在截肢手术
期刊
机关人偶  仅仅摇摇手柄、按下按钮或者拉拉绳子,在俞宸睿鬼斧神工般的创作下,木头做的机关人偶就可以奇迹般地跳动起来,还能讲述非常精彩的故事,一下吸引了百万网友的围观。这个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平面设计专业的“小木匠”,是一位机关人偶制作师,目前全国从事这一职业的,不超过10人。迷上机关人偶  俞宸睿1992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父亲是一名警察,母亲是家庭主妇。  相对于用电脑创造的虚拟世界,俞宸睿更渴望动
期刊
坂本龙一  2019年年底,坂本龙一的自传式纪录片《终曲》在中国上映。影片中,他弹奏一架破旧的雅马哈钢琴,表情庄重而温煦。在纠葛中成长  坂本龙一出生在日本东京的中野区,父亲是图书编辑,母亲是帽子设计师,优渥的家境让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在“自由学园”幼儿园里,老师弹奏巴赫的音乐鼓励孩子们进行音乐创作。没有特别感受,坂本龙一只在“用歌曲记录生活”的暑假偶尔写出《小兔之歌》。初中二年级时,坂本龙一
期刊
大學生活丰富多彩,充满机遇与挑战。有人在课堂上孜孜以求,积蓄能量,有人尝试探索,发现自我。其中一部分人选择了创业,在遇见未来的自己的路上阔步前进。这个盛夏,2021年“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揭晓,见证了梦想在创业中发光,青春在奋斗中闪亮。  本期“总编策划”采访了当中三位大学生创业者。他们都具备哪些品质?是如何成长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创业故事。
期刊
人与人之间交往,如果没有些许废话的铺垫,恐怕很难正常进行。有人说,一个喜欢讲废话的人幸福指数高,很容易得到满足和快乐,与人相处也很有人情味。理论上来说,废话往往没有明確的指向,没有功利性、目的性,所以一般人不会设防,很容易使人亲近。  我发现一个规律,越是亲近的人,越容易讲废话。一天中,人们多数时候讲的都是一些废话。讲废话不仅仅是一种习惯,更是打破沉闷的一种方式。沉闷的世界会让人感到黑暗,内心生出
期刊
中国人向来讲究以和为贵,对“恨”这个字一直避而远之,认为它有失风度,有失体面,有失格局。除非是生死仇敌或者国仇家恨,否则我们不会将恨放到光明正大的言谈中,尤其是人际间私人的恨,往往会藏到岁月的夹层和地下室里,把懂事、原谅、宽容、释怀等词语当作稻草堆在上面。  作为礼仪之邦,我们并不缺少真正的君子,以德报怨的美谈经久流传,比如舜帝与后母,廉颇与蔺相如,韩信与雷大。但世界上最多的还是做不到“不以物喜、
期刊
盛夏时节,老丁看上了镇口大街唯一一家花店里的一盆彩色指甲花。指甲花学名凤仙花,是老丁很喜欢的花卉品种。那盆指甲花开得绚烂无比,老丁很想带回去,一问要价50元,他觉得太贵。于是,老丁每次骑车经过花店时都要停留一会儿,看看那盆指甲花。  看着看着,那盆指甲花的花朵渐渐从绚烂转为凋谢,状态一天不如一天。半个多月之后,老丁发现那盆指甲花盆上放了一个标牌,上面写着“三折处理”几个大字。他欣喜若狂,赶忙停好自
期刊
吴文季的名字,知道的人不多,可他却是个了不起的音乐人。他一生采集并整理改编了两百余首民歌,特别是《跑马溜溜的山上》(即《康定情歌》),几十年来家喻户晓,广为传唱,成为中国民歌中享誉世界的优秀作品之一。在南京改定《康定情歌》  吴文季出生于福建泉州惠安县洛阳古镇。他从小聪慧朴实,热爱民间文艺。早在集美农林高中读书时,他就四处奔波采集民歌,有一年竟采集了100余首。后来,吴文季辍学回老家当了小学教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