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川端康成《睡美人》的艺术技巧与主题思想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jay1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川端康成晚年创作的中篇小说《睡美人》有着动人心魄的艺术之美和丰富深刻的主题意蕴。作家通过设置独特的环境与人物视角,运用意识流手法与色彩象征,强化和表现了人物在善与恶之间的内心交战。《睡美人》贯彻着作家创作中的许多特质,小说中以江口为代表的老人们渴望通过兼备孩性、母性与神性的睡美人实现趋死而向生的自我救赎。但是“入佛界易,进魔界难”,这种建立在罪恶、罪行之上的救赎注定是失败的,许多论者关于江口的灵魂已然得救的观点其实是对这篇小说的一种误读。
  关键词:《睡美人》 川端康成 善恶 生死 救赎
  川端康成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他从初登文坛时发起新感觉派文学运动,继而转向新心理主义小说写作,后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将西方现代派技巧与日本古典文学传统相结合的文学创作道路,先后创作出了《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千羽鹤》等不朽杰作。川端康成有着高超的文学地位与创作成就,但他于晚年写就的中篇小说《睡美人》却引起了许多争议。《睡美人》讲述了时年六十七岁的老人江口先后五次造访“秘密之家”的荒诞故事,该“秘密之家”向垂暮老人们提供因药物陷入昏睡状态的妙龄少女的陪睡服务。因其题材的特殊与“犯禁”,该小说自1960年连载于《新潮》杂志时起即毁誉参半,许多人视这部小说为一部色情、颓废、庸俗的作品,但实际它并未流于一般的低俗趣味,而是蕴蓄着作家独特的艺术匠心与深沉的生命体验。数十年后,同样是文学大家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就受川端康成《睡美人》的启发,写下了一部题材类型与之相似的《苦妓回忆录》。文学经典如珠似玉,在漫长的岁月中恒久闪光,本文即旨在对小说《睡美人》的艺术技巧与主题思想进行深入解读,阐发其中独特的美学与思想价值。
  一、在善与恶之间的人性挣扎
  《睡美人》中的故事发生在暮秋至隆冬,一年中的这段时间本身就具备萧瑟、凄清、寂寥的特点,也对应以江口为代表的老人们正处于风烛残年的人生阶段。故事的发生地“秘密之家”坐落在悬崖边上,更增添其空旷孤立的神秘感。其中睡美人的密室封闭幽谧,完全营构出一个日常的现实人生之外的“异世界”,“令人感到恍若踏入梦幻之境”。江口五次到访“秘密之家”均在冷寂无人的深夜,每次进入“秘密之家”都像是只能在特定时间开启的、充满生命魔力的奇异冒险。川端康成精心设计了这个故事发生的特殊环境,故事本身的荒淫、背德色彩,以及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空悬的死亡陰影,也始终贯穿在整个故事发生、发展和高潮之中,构成复杂而强大的叙事张力。对叙事视角——江口的选择和设定,也别具匠心。学者周阅就曾指出“江口”这一姓氏取自谣曲《江口》,该谣曲记述了“妓女乃普贤菩萨之化身”的故事。学者孟庆枢则认为“江口”既是江河的终点,又是大海的起点,蕴含轮回往复、永无休止的禅机哲理。小说多次强调了江口相对于其他老人的特殊性,强调他尚具有性能力,还不属于“可以放心的客人”,因此那些情欲与理性、人性邪恶与道德善念之间的矛盾冲突在他身上表现得最为强烈。
  江口在与姿色各异、一丝不挂的纯真处女同床共枕的五个夜晚里,内心始终处于激烈的善与恶的冲突斗争中,躁动于本能的情欲,又受到自我道德审判。为此,川端康成巧妙汲取和运用了西方现代派小说中回忆、幻觉、梦等意识流手法和精神分析法,将这一人物的精神世界、人性挣扎探幽入微、曲笔传神地铺写于纸上。第一夜,他为睡美人意想不到的美和年轻所震慑,做了象征着内心畸形情欲和潜在恐惧的噩梦。第二夜,江口曾一度想要破坏“秘密之家”的戒律,却意外发现妖妇般的睡美人还保留着处女之身,从而“涌起一股类似天下父母心的忧思来”。第三夜,他回忆起自己以往的背德经历,认识到来到“秘密之家”的老人们正是通过不断做恶才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第四夜,他内心萌生出想要掐死睡美人、毁掉“秘密之家”的恶念。他产生幻听幻视,仿佛看到一只凶鸟叼着血淋淋的人类的婴儿在黑色的海上盘旋,那正是“人类背德的幻影”,仿佛听到心中恶魔的引诱与奚落。最后一夜,他睡卧在黑白两个姑娘之间,不断地做着噩梦,梦见满园怒放的像红色西番莲那样的花,这正预示了黑姑娘的死亡,即小说的结局。这些回忆、幻觉与梦,在丰富情节内容、增加行文变化、渲染神秘氛围的同时,更起到了塑造人物形象、烘托小说主旨的作用。
  川端康成还长于运用色彩象征,在小说《睡美人》中,最突出的两种色彩即为红与白。红可以是一种暖色调,是睡美人从手背流向指尖的温暖的血色;可以是情欲的象征,是掉落在秋日庭院里带有禁果意味的红色果实;也能令人联想到死亡,是在江口的记忆中,母亲患病去世时大量喷吐的、擦拭不净的鲜血等。同样,白也可以拥有积极、消极两方面的色彩意义。白可以代表纯洁、新生、青春、美与希望等,但当圣洁美好的事物遭到玷污,白也就具有了不洁、罪等意味。当红与白被并置、组合在同一个视觉或意识图层中,往往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和心理刺激,结构出更为复杂、多元的象征意义。当主人公江口在善与恶之间进行选择、困顿挣扎的时候,不同的色彩组合具象化出他内心经受的诱惑、梦魇与斗争,同一种色彩也往往摇曳多姿,幻生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官能感受与意义内涵。正是通过这种对色彩的敏锐把握和描绘,作者将人物复杂痛苦的心理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在生与死之间的灵魂踯躅
  作家川端康成有着孤独苦痛的童年和忧郁深沉的个性,这造成他文学创作中的许多特质,如他的小说中始终充溢着一种哀美的情调与底色,凝聚着独特的死亡意识与认知,在对爱与美的刻画与追求中流露出富有禅性的虚无主义等。他的文风亦受到日本物哀传统和禅宗思想,以及日本“二战”战败之后的社会环境与时代氛围的影响,呈现出消极感伤色彩。“死亡”一直是他小说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写于晚年的《山音》《睡美人》等作品更进一步体现出他对这一命题的切身体认与特殊感怀。小说《睡美人》始终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下,年老的江口之所以频繁前往“秘密之家”,除了受到美和情欲的蛊惑,更深的是出于对生命的眷恋与渴望,是出于对生的向往。川端康成认为“人对死比对生要更了解才能活下去”,评论家山本健吉也曾谈道:“川端的身世使他萌发了一种生即死、死即生般的生死相连的感情,面对‘死者的世界’,不知何时,他产生了‘生的感情’,死中的生,生中的死,总是深深地潜藏在他的作品之中。”在川端康成的认识里,生与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对立,而是有着更紧密的内在联系,甚至可以相互转化,这一点在小说《睡美人》中得到了充分的、抽象化的演绎。   “秘密之家”中为老人提供陪睡服务的都是妙龄处女,以江口为代表的老人们从这些睡美人身上感受到的是年轻的肌体与纯真的美,是曼妙的青春和可以放心触摸的生命,是一种“使人安心的诱惑、冒险和安乐”。这些妙龄处女未经性事,也不谙世事,尚未沾染世俗的罪恶、利欲与庸俗,处在一种接近生命本原的初始状态。由于药物陷入昏睡的处女,也和新生的婴儿一样,没有任何防御和反抗的能力,只能任人摆布。在这些意义上,妙龄处女与婴孩有着共性,她们均可代表人类天真无邪的原初阶段,均可象征生命本身。在小说中,江口就从熟睡的睡美人身上闻到或想起了甜美浓重的吃奶婴儿的乳臭味,文中写道:“本来这两种气味是截然不同的,可能因为它是人类某种根源的气味吧。”
  同时,睡美人身上还具有一种母性。所有的母亲都是女性,母性与女性气质相关,温柔慈爱、宽容怜悯、包卷一切的母性本身就是一种神性。小说中多次出现“母亲”这一意象,在与睡美人共眠后醒来的第一个早晨,江口就感到“自己仿佛变成了一个备受姑娘爱护的幼儿”,他探索抚摸姑娘的胸脯,那就像母亲身怀自己前的乳房。江口对睡美人的依恋中包含着对母亲的恋慕,他认为“最初的女人‘是母亲’”,对女性的乳房投以关注、欣赏与赞叹,这正符合弗洛伊德关于“俄狄浦斯情结”的相关研究与论述,弗洛伊德曾在《精神分析引论》一书中指出“母亲的乳房是人类性欲的第一个作用对象”,“母亲是人的第一个爱恋对象”,这种爱恋强调的是性冲动中精神层面的内容,而非身体和肉欲层面的需求。而学者韩斌育曾谈到“在日本古老的创世神话当中就突出了女性的崇高地位”,日本是太阳女神的后裔,因此江口的这一认知可能也受到了日本传统文化中母本位观念的影响。母亲是生殖行为的主体,是生命繁衍的根本,以伟大的爱和慈悲孕育生命,这种对于生命之源的母亲的移情作用,这种关怀、怜悯、宽恕一切的母性在睡美人身上的显现,也参与构筑了小说《睡美人》中独特的女性救赎。
  睡美人作为美、生命与青春的象征,她们身上独特的孩性、母性与神性,帮助来到“秘密之家”的风烛残年的老人们进行自我救赎。这种借助于女性进行的灵魂救赎,这种生与死之间的流动,并不以身体肉欲为核心,也不以性行为、性侵犯和伤害为手段与媒介,而是通过对女性、对生命、对美的抚触与谛观,达到生命层面上的磁场共振,实现对过往人生的追忆与回顾、对人性罪恶的深度反省反思,从而在面对无法避免的衰老和随时可能来到的死亡之时,能够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平静、安乐与幸福。但是对于江口这些老人而言,无论是生命能量的恢复,还是精神安宁的获得,恐怕都只是暂时的、不持久的,甚至只是一种心灵自欺和精神假象。
  三、在救赎之光照下走向绝望与寂灭
  川端康成一直以来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他在《文学自叙传》中写道:“我相信东方的古典,尤其佛典是世界最大的文学。我不把经典当作宗教的教义,而当作文学的幻想来敬重。”他在诺奖获奖演说中谈到自己深为一休宗纯禅师一幅“入佛界易,进魔界难”的佛偈所打动,他认为“没有‘魔界’也就不存在‘佛界’,但要进入‘魔界’更为困难,非是意志软弱者所能为”。这种对“佛界”“魔界”的理解与探求被贯彻于川端康成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亦在其晚年的小说《睡美人》中得到圆熟的体现。在小说中,沉睡中的睡美人們以自己年轻的肌体、纯净的美和丰盈的生命抚慰了耄耋之年的老人们残破枯寂的心,她们无声地接纳了这些老人在晚年所有的丑陋、绝望与凄凉,供应他们以自由地悔恨、纵情地伤悲的空间和机会,并给予他们灵魂的慰藉与往生的希望,这正是睡美人身上“神性”或说“佛性”的体现。
  睡美人在将老人们引渡到“佛界”之前,先要将他们引入“魔界”,小说写到“引诱男人进‘魔界’的,似乎就是女体”。在与睡美人同床共枕的夜里,直视自身的老丑、追溯过往的背德、忏悔内心的罪恶,也许正是老人已入魔界的表现。但是“入魔界难”的难处,不仅在于进入魔界之难,更在于破除魔界之难。如果只是深切地体认到罪恶、虚伪与丑陋,却不能从中获得精神的升华与超脱,就将永远陷于死亡和痛苦之中,即永远沉沦于魔界而不得救赎。小说写到福良专务董事死于“秘密之家”之事时,江口就断言道:“唉,也许是接近幸福的极乐净土……不不,那老人准是坠入魔界了。”这句话表现了这种引渡和救赎止于“魔界”这一层面,是不彻底的、失败的。小说曾将“秘密之家”的鸨母形容为“地狱的催命鬼”,将其笑声比作“恶魔的笑声”,正是因为来到“秘密之家”的老人们渴望从睡美人身上实现自我救赎的努力注定是徒劳的,等待他们的只有死灭的结局,所以“秘密之家”才犹如通向地狱的入口,鸨母犹如守门的恶鬼。
  睡美人对于老人的拯救,正如“黑暗的无底深渊里一束奇怪的亮光”,但是这束亮光无法照彻深渊、驱散黑暗,这一点还能从小说中找到许多依据。其一,江口多次且频率加快地前往“秘密之家”证明了这种精神救赎绝非一劳永逸,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江口“越发感到自己内心的麻木不仁”。其二,小说借由福良专务董事之死,暗示江口的自我救赎也会归于失败,因为江口与福良专务董事并无实质不同。其三,当黑姑娘的尸体被运走,江口在鸨母的劝解下回到密室,重又陷入对于沉睡中的白姑娘的惊叹与凝望,他的麻木无情在此达到顶点,他的精神自救无疑是失败的,小说潜在的道德审判意味亦在其中。其四,小说通过江口与鸨母之间的对话,多次暗示如果“秘密之家”多发死亡事件,“秘密之家”就可能被查封或倒闭,那么经由睡美人进行的灵魂救赎更无从谈起了。很多论者认为睡美人对于老人们的引渡与救赎是成功的,是完成时状态,这其实是对小说《睡美人》的一种误读,也忽略了其中许多重要的文本细节提示。
  江口等老人们渴望从睡美人身上实现自我救赎,但他们其实从未真正放下身段、真诚地忏悔己过,而且这种所谓的救赎本身就建立在男性对女性、年长者对年幼者、有权有势者对贫苦孤弱者单方面、不平等的肉体剥削与精神压制之上,其实质是一种丑陋的、罪恶的钱色交易。福良专务董事之死、黑姑娘之死即是这种罪恶交易与畸形欲望造成的极端的悲剧性结果。川端康成的《睡美人》就像一朵从暗夜里生长出来的,美丽、魅惑却也脆弱的恶之花。基于罪恶、罪行的救赎行为不可能得到好的结果,这正是小说中江口等老人依托睡美人进行的灵魂自赎必然失败的内在原因,他们注定要背负自身的罪恶沉沦于魔界,在救赎之光照下也只能走向绝望与寂灭。
  结语
  伟大的艺术家晚年的作品,往往秉承着他/她终其一生的创作思想与人生旨趣,也透露出他/她在人生暮年独特的生活思考与精神感受,往往成为理解其人其作的重要的研究文本,川端康成的《睡美人》正是如此。《睡美人》自发表以来就备受争议,但其实在小说禁忌背德的题材和绮丽诡谲的色彩之下,包含的是作家对世俗罪恶的曲笔批判和对现实人生的沉重哀叹。川端康成以独特的艺术构思与手法,成功刻画了江口老人这一人物典型,深入表现了一个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内心罪恶的背负者在凄凉衰败的晚年面对生与死、善与恶、情欲与理性等问题时痛苦焦灼的人性挣扎与内省,并揭示了其在本质罪恶的钱色交易中渴望获得灵魂救赎的努力只能是徒劳的、失败的。小说在丑中描摹美,在死中探究生,在罪中发扬善,体现了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和美学风格,表现了艺术与思想的双重魅力。
  参考文献:
  [1] 毛信德等译.20世纪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演说词全编[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554.
  [2] 川端康成.睡美人[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4:7,11,23,30,31,58,60,63,66,69,78.
  [3] 川端康成.川端康成散文·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4,544.
  [4]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247,259.
  [5] 周阅.川端康成《睡美人》的救世主题[J].日本研究,2007(3).
  [6] 孟庆枢.川端康成《睡美人》解味[J].日本学论坛,2002(2).
  [7] 谭晶华.典型的中间小说──论川端康成《山之声》的创作[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6).
  [8] 韩斌育.《睡美人》的女性拯救与灵魂自赎[J].当代文坛,2007(6).
  作 者: 金佩遥,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烟火漫卷》是迟子建描写哈尔滨城市生活变迁的长篇小说。在小说中,作家采取了主从交织、分层设计的情节结构,并分别在主从情节中设置了不同悬念,进而通过这些悬念引发的“突转”与“发现”构建起多元交错、错落有致的叙事体系,从而将小说从表层的个体叙事引入了更深层次的城市历史叙事。  关键词:《烟火漫卷》 叙事策略 悬念手法  迟子建的长篇小说新作《烟火漫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版)细腻生动地描
期刊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国家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密切。中国在大力发展经济、工业、科技硬实力的同时不能忽视软实力的发展。电视剧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工具,但是中国的电视剧在海外出口方面仍长期处于贸易逆差中。本文分析了造成中国与邻国日本的电视剧产业在拉美地区发展差距的部分原因,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拉丁美洲 中国 日本 电视剧 跨文化传播  进入21世纪,中国和拉丁美洲的
期刊
摘 要:残雪作为当代文坛上最难读懂的作家之一,其创作历来饱受争议,因其内容的晦涩难懂,创作手法的一反常态,使她的作品形成了独特的“残雪之谜”。在当今学界,大多数对于残雪作品的研究集中于对其主题的研究与意义的挖掘,即“写了什么”,而对其叙事手法即“怎么写”方面的探究则相对较少。本文选取残雪的21世纪短篇小说《女儿们》,从叙事视角角度进行解读,旨在探索出一条通往“残雪之谜”的崭新道路。  关键词:残雪
期刊
摘 要:《荆棘鸟》以菲、梅吉、朱丝婷三代女性的爱情为主线,描绘了克利里家族极具戏剧性的生活。菲既是凝视者,也是被凝视者。她承受来自男性凝视的暴力,但认同的凝视为菲的自我发现和主体认同提供了契机。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以及菲的主动凝视,促进了菲女性意识的觉醒。然而,不完全的女性意识以及根深蒂固的菲勒斯主义都注定了菲的命运以悲剧收尾。  关键词:《荆棘鸟》 凝视理论 命运 女性意识  一、引言  考琳·麦
期刊
摘 要:《斯通纳》虽出版于1965年并得到少数学者、评论家的推荐,但直到2013年,它才完成从寂寂无名到年度畅销书的蜕变。因此,在学术界少有对《斯通纳》的研究。本文试图从空间理论的角度,通过对《斯通纳》中书房这一隐喻意象及其变迁的分析,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斯通纳》中,书房对斯通纳而言是一个神圣空间,它的变迁,即这一神圣空间的沦陷,意味着斯通纳自我实现可能性的逐渐消失。而大学的失守是斯通纳的书房的
期刊
摘 要:杨绛与福楼拜出生于中国和法国两个不同的国度,均是作家。其各自代表作《我们仨》和《包法利夫人》均取材于真人真事,在主题思想和叙事上各有其相同和相异之处,但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命运与家庭命运却是天壤之别。而两位作家又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于女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变化,以及生活的细节,耐心揣摩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与行为表现,读者可以从中发现爱玛的悲惨遭遇和杨绛的人生成就背后的原因,为今天女性的家庭
期刊
摘 要:李白的谪仙身份为后世所接受,除了其自身的仙人气质外,也与后世不断对其形象的丰富有关。通过明代有关李白的图像资料和题画文学,能够看到明人对李白谪仙形象的接受和塑造情况。在明代题画文学中,明人认可了李白的谪仙身份,刻画了李白的谪仙之举和谪仙之才,丰富了李白的谪仙形象。同时,明人对李白形象的仙化,也反映了明人自身的情感和心态。  关键词: 李白形象 谪仙 明代 题画文学  一  在中国文学史上,
期刊
摘 要:作为维多利亚时期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无名的裘德》借助农村青年裘德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英国乡村后所导致的剧烈变化及创伤,引发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探讨和研究。笔者尝试用赫尔曼的创伤理论,从创伤症状、创伤原因和创伤复原三个方面分析男主人公裘德在遭遇一系列变故与灾难之后逐渐走向悲剧的历程,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文本内容,感悟作者对时代的抨击及其人文主义关怀。  
期刊
摘 要:《伤逝》的叙事美学中存在着一种轻逸与沉重的美学对立:以减轻语言的分量来反衬现实的沉重。文本以“轻”载“重”,用简洁平实的语言表现多重复杂的象征空间,在轻与重的反差中,将现实的困境转化为深邃的思考,在反抗绝望中寻找新的生路。本文以“路”为例,论证涓生在回忆生路时的心理状况由严肃到轻浮,最终转化为直面反抗绝望的心路历程。另外,《伤逝》作为一次勇敢的文学试验,当隐含作者获得话语权力之后,作者与主
期刊
摘 要:在《呼兰河传》中,呼兰河人是传统的,他们是实用主义的信奉者,沿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固有的思维、在苦难中作乐,展现了在逆来顺受中群体意识对个体生命意识的湮灭,对自我价值的漠视与否定。萧红以平静的笔触,通过呼兰河人的生命价值观、逆来顺受的生存状态、个体生命意识的缺失、循环连续的生命发展状态,建构出一个生命语境,展现出一个平静、淳朴、麻木的生命世界。  关键词:萧红 《呼兰河传》 生命语境 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