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视域下女性在婚姻中的蜕变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i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杨绛与福楼拜出生于中国和法国两个不同的国度,均是作家。其各自代表作《我们仨》和《包法利夫人》均取材于真人真事,在主题思想和叙事上各有其相同和相异之处,但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命运与家庭命运却是天壤之别。而两位作家又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于女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变化,以及生活的细节,耐心揣摩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与行为表现,读者可以从中发现爱玛的悲惨遭遇和杨绛的人生成就背后的原因,为今天女性的家庭与婚姻给予启示。
  关键词:女性意识 家庭 婚姻
  引言
  在比较文学的视角下,杨绛的回忆录《我们仨》与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的《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有较为明显的可比之处。两部作品均体现了现实主义的思想,着笔于日常家庭、婚姻生活的点滴,注目于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与心理活动,以沉稳简洁的语言展示了两位女主人公与各自家庭的命运走向,进而对现实世界进行深刻的剖析和反思。《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对他们家庭六十三年快乐、艰难与离别写成的回忆录,全文由“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着我们仨”三个部分构成,作者通过“梦”和“家”两个一虚一实的意象,建构起亦幻亦真的叙事空间,向读者娓娓道来一位女性知识分子在婚姻生活中的精神立场与为人处世。a《包法利夫人》是19世纪40年代发生在法国的真实事件,写的是接受过贵族教育的农家女孩爱玛(Emma),嫁给一个普通医生包法利先生(Bovary)之后,不守本分,两次出軌,积债如山,走投无路,最后服毒自尽的故事。b笔者将从五个方面探讨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以及各自家庭命运天壤之别背后的原因。
  一、主人公与各自家庭命运天壤之别的原因
  本文从两对夫妇的性格、两位女主人公的教育背景与职业、两位女主人公对待丈夫的态度、两位女主人公对待挫折和苦难的态度、两位女主人公对待金钱和物质的态度五个方面探讨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命运天壤之别的原因。
  (一)两对夫妇性格对比分析
  在《我们仨》中,丈夫钱锺书从小聪慧过人、学贯中西、出匣自鸣、语惊天下、幽默风趣c,杨绛先生大智若愚、不显不露、人淡如菊、不疾不徐。而在《包法利夫人》中,丈夫查理没有主见,老实、勤奋、平庸、无聊、刻板、懦弱又平凡;妻子爱玛很有想法,深受浪漫主义小说影响,漂亮而虚荣,喜欢幻想,渴望自己的丈夫英俊帅气、温柔体贴、风度翩翩,因此极度自私。对比这两对夫妻,在性格因素上,杨绛与钱锺书更胜一筹。
  (二)两位女主人公的教育背景与职业之对比分析
  杨绛,原名杨季康,中国著名的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学者,自幼便受到了良好家庭教育,其父亲的教育思想宽容而开明,她先后通晓中、英、法、西四种语言,1978年翻译出版的《堂·吉诃德》(Don Quijote de la Mancha)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版本。钱锺书说:“她是这个世界上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d公公称赞她安贫乐道,别人问她的婆婆愿跟谁同住,婆婆答“季康”。显然,杨绛先生十分独立,不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同时爱护家庭,孝顺公婆,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贤内助。而爱玛幼年没有母亲陪伴教导,虽然接受过修道院的教育,会弹钢琴、会做女红,却没有出去工作,没有用自己学过的一技之长取得经济独立,而是在物质上与精神上均依赖于自己的丈夫。其脑中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这样只会积攒更多的不满与空虚。可见,杨绛先生幼年时期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职业均优于爱玛,在充满变化的人世间,她自己可以给自己一份物质保障与精神自由。
  (三)两位女主人公对待丈夫的态度
  杨绛对丈夫说:“我的心早随你而去,不知你是否察觉?”吃着夫君亲自做的饭,杨绛幸福地说:“这是我吃过的最香的早饭。”听到爱妻满意的回答,钱锺书欣慰地笑了。之后,丈夫钱锺书逝世,杨绛先生则是读伴青灯,用文字寄托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她的文字含蓄节制,没有哀怨。而爱玛以为自己结婚了就能得到浪漫而美妙的爱情,婚后却发觉查理是个平凡而又庸俗的人。她不安于婚姻生活的寂寞与无聊,对查理只有嫌弃、指责、不满以及厌倦,最后是背叛、出轨。可见,对待丈夫,杨绛先生更加体贴、忠贞、耐心、宽容;爱玛则是一味地索取,不懂奉献。
  (四)两位女主人公对待挫折和苦难的态度
  杨绛先生无论遇到怎样的境遇,都抱着从容、勇敢的态度。经历了丈夫与女儿相继离世,她没有怨天尤人、喋喋不休,而是坚韧不拔、积极向上地生活。在一次次生活的变故与磨难中,杨绛先生愈发刚柔并济,一直热爱生活。相反,爱玛遇到钱财危机,没有想过洗心革面、痛改前非,或者节省开支,努力工作还清债务,反而匆忙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下孤独的丈夫收拾残局,使得女儿无依无靠。
  (五)两位女主人公对待金钱和物质的态度
  杨绛六岁时把不慎掉落的饭粒捡起放进嘴里,旁边的小朋友看了,也照她的样子办。她在文中写道:“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e大限之前,杨绛把她和丈夫的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而爱玛则大相径庭,时装商人勒乐看到爱玛倾心于上层人士的奢侈生活,便主动上门赊账于她,满足她对物质的一时之欢。另外,爱玛爱上莱昂,为了和他约会,不惜欠下庞大的债务。可见,杨绛先生对待物质的态度更加淡泊、超脱,她的心灵与精神才更加自由。   二、启示
  (一)就其品性,不断完善
  杨绛先生的一生,都在努力修习自己的品德。正如她所言:“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f“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g因此,我们要不断地修好自身品德,要实实在在、中正诚恳地往前走,才会避免严重的过错,无妄方可往吉。
  (二)渴求知识,不断学习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多”,杨绛先生的这句自我勉励,时刻提醒我们不能停止学习。作为知识分子,她一直践行着“虚怀若谷,艺终无穷”这句古训。学习,于她而言是一辈子的喜好,她生活了一辈子,学习了一辈子。学习,早已成为她的习惯,所以她在人生最痛苦的境遇中都有自救的本领。因此,在我们这个社会中,女性要一直学习。学习,可以让我们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不断进步,寻得自己的精神家园。
  (三)对待丈夫宽容鼓励
  杨绛先生与丈夫、女儿相同的立场、相合的人生态度和相似的生活方式汇聚成“我们仨”共同的精神家园,它是真挚朴实、相依为命、互敬互爱的知识分子之家。杨绛把丈夫当作朋友,她认为夫妻该是终身的朋友,“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是知心的朋友,至少也该是能做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情人而非朋友的关系是不能持久的”h。可见,对待丈夫,杨绛初心不改,始终给予尊重、关怀与鼓励,真真切切地做到相敬如宾。“相敬如宾”并非生分疏远之意,而是时时刻刻认真对待、体贴入微。
  (四)对待苦难从容不迫
  对待生命中的失意,杨绛直言“世事若全何所乐”。她曾说:“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i杨绛先生不会执着于追求“万事如意”“完美无缺”,而是可以接受生活中的无数变化,这样,她就不会怨天尤人、喋喋不休。因此,在生活的变化中,女性应当从容应对,明白祸福相依、否极泰来的道理。
  (五)身外之物,淡泊超脱
  一旦奢侈,我们的钱就永远不够用,我们就把修炼自己的时间拿去比较,因而产生诸多痛苦,这便是自讨苦吃。杨绛先生一生都践行着与世无争、艰苦朴素的处世哲学。她清楚地知道,她出生的时候,是空空地来;她走的时候,也是空空地走。她不贪恋于世间的财物,大行之前,捐掉所有财物,准备“回家”。她没有把物质看得十分重要,不为物役,活得通透而快乐。
  三、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我们仨》与《包法利夫人》两位女主人公及其家庭命运的对比,试着探寻了杨绛先生夫妻和睦、婚姻幸福的秘诀,希望把“我们仨”的幸福启示播撒于读者的心田,铸就我们自身温暖而幸福的人间家园。
  ae 杨绛:《我们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3—9页,第38页。
  b 〔法〕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唐靖译,延边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5页。
  c 孙守让:《夏志清、余英时与钱锺书的交谊》,《江淮文史》2019年第4期,第79—86页。
  d 杨绛:《“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与锺书》,《金秋》2015年第22期,第4—5页。
  fi 杨绛:《百岁感言》,《初中生写作》2016年第3期,第41页,第41页。
  g 杨绛:《杂忆与杂写》,《故事家》2017年第18期,第75页。
  h 杨绛:《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现代妇女》2015年第3期,第36页。
  参考文献:
  [1] 孙守让.夏志清、余英时与钱锺书的交谊[J].江淮文史,2019(4).
  [2] 杨绛.“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与锺书[J].金秋,2015(22).
  [3] 杨绛.我们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4] 杨绛.百岁感言[J].初中生写作,2016(3).
  [5] 楊绛.杂忆与杂写[J].故事家,2017(18).
  [6] 杨绛.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J].现代妇女,2015(3).
  [7]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M].唐靖译.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1998.
  作 者: 李明道,石河子大学在读文学硕士,主要从事比较文学研究;吕洁,石河子大学在读教育硕士,主要从事中外国文学研究、中小学英语研究。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我们仨》是杨绛以九十二岁高龄写下的回忆之作,延续了她一贯的从容节制、平淡简约的风格。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叙事艺术,能透过作品的倾斜结构和平凡人的视角,解读出新的内容要素。本文基于文本细读,从上述两方面进行锥探,挖掘文本隐含的新质。  关键词:结构 情感 《我们仨》 “我们仨”  《我们仨》原计划由一家三口一起完成,定题时钱锺书和钱瑗都已住院,钱瑗在生命的最后時光写下了五篇,原文录于正式出版的
期刊
摘 要:加缪在《局外人》中塑造的荒诞人形象默尔索以一种极端抽离且克制对抗着世界俗常性的价值标准与道德要求;而贝克特在《开心的日子》中描绘的女主人公温妮则通过参与到世界的琐碎中拆解了规则与标准,这两个人物有着同样的对世界和自我的清醒认知,他们的清醒状态有着极为相似的形成原因,那就是对现代人面临的虚无和荒诞的深刻理解,但是默尔索和温妮在看透了世界的荒诞性后,却走向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反抗荒诞的道路。本文从
期刊
摘 要:孟浩然是盛唐诗坛中大力写作山水田园诗的第一人,一介布衣却名重当时,亦以洒脱闲适、平静淡泊的人生态度,清旷自然、健康明朗的诗风为后世所推崇。历代文人在钦慕其气度风骨,赏议其诗风之余,更将孟浩然其人其事绘入图画,反复题写,演绎出独具时代特色的孟浩然形象。笔者将以明代为背景,对孟浩然图像及其题写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并概述题咏孟浩然图画文学的主题分类和内容特点,进而从题画文学的角度,探讨孟浩然其人其
期刊
摘 要:题画文学自诞生之初,便凝结着作家的情感,是中国传统艺苑中的一员。由此衍生出大量题画诗词、题跋等文学作品。唐代著名诗人及其经典作品往往成为后世文人乐于题写的对象,专门记录杜甫的题画作品,不胜枚举,不仅在美术历史上有着深厚隽永的艺术魅力,而且巩固了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使其影响延续至今。  关键词:杜甫形象 明代题画文学 涉杜画作  通过对杜甫及其作品在图像世界中的纵向归纳整理,可以发现诗画一
期刊
摘 要:“死亡”是文学作品中的永恒主题,作为早期俄罗斯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吉皮乌斯用诗歌创作表现死亡主题,并将其与永恒世界、爱情和对故土的情怀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其死亡主题具有独特的意蕴内涵。  关键词:吉皮乌斯 诗歌 死亡主题 意蕴内涵  姬娜依达·尼古拉耶芙娜·吉皮乌斯(Зинаида Николаевна Гиппиус,1869—1945)是俄罗斯“白银时代”最具个性、最富宗教感的女诗人之一
期刊
摘 要:《烟火漫卷》是迟子建描写哈尔滨城市生活变迁的长篇小说。在小说中,作家采取了主从交织、分层设计的情节结构,并分别在主从情节中设置了不同悬念,进而通过这些悬念引发的“突转”与“发现”构建起多元交错、错落有致的叙事体系,从而将小说从表层的个体叙事引入了更深层次的城市历史叙事。  关键词:《烟火漫卷》 叙事策略 悬念手法  迟子建的长篇小说新作《烟火漫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版)细腻生动地描
期刊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国家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密切。中国在大力发展经济、工业、科技硬实力的同时不能忽视软实力的发展。电视剧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工具,但是中国的电视剧在海外出口方面仍长期处于贸易逆差中。本文分析了造成中国与邻国日本的电视剧产业在拉美地区发展差距的部分原因,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拉丁美洲 中国 日本 电视剧 跨文化传播  进入21世纪,中国和拉丁美洲的
期刊
摘 要:残雪作为当代文坛上最难读懂的作家之一,其创作历来饱受争议,因其内容的晦涩难懂,创作手法的一反常态,使她的作品形成了独特的“残雪之谜”。在当今学界,大多数对于残雪作品的研究集中于对其主题的研究与意义的挖掘,即“写了什么”,而对其叙事手法即“怎么写”方面的探究则相对较少。本文选取残雪的21世纪短篇小说《女儿们》,从叙事视角角度进行解读,旨在探索出一条通往“残雪之谜”的崭新道路。  关键词:残雪
期刊
摘 要:《荆棘鸟》以菲、梅吉、朱丝婷三代女性的爱情为主线,描绘了克利里家族极具戏剧性的生活。菲既是凝视者,也是被凝视者。她承受来自男性凝视的暴力,但认同的凝视为菲的自我发现和主体认同提供了契机。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以及菲的主动凝视,促进了菲女性意识的觉醒。然而,不完全的女性意识以及根深蒂固的菲勒斯主义都注定了菲的命运以悲剧收尾。  关键词:《荆棘鸟》 凝视理论 命运 女性意识  一、引言  考琳·麦
期刊
摘 要:《斯通纳》虽出版于1965年并得到少数学者、评论家的推荐,但直到2013年,它才完成从寂寂无名到年度畅销书的蜕变。因此,在学术界少有对《斯通纳》的研究。本文试图从空间理论的角度,通过对《斯通纳》中书房这一隐喻意象及其变迁的分析,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斯通纳》中,书房对斯通纳而言是一个神圣空间,它的变迁,即这一神圣空间的沦陷,意味着斯通纳自我实现可能性的逐渐消失。而大学的失守是斯通纳的书房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