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口译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口译课程建设研究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LD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广西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为例,从生态口译的视角出发,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口译课程的建设进行探索。
  【关键词】生态翻译 东盟口译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C-0133-02
  2006年8月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提出了“生态翻译学”,并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对翻译的本质、过程以及翻译现象等做出了新的描述和认知,其核心概念即为“生态”和“适应—选择”。随之,“生态翻译学”从生态理性的角度也对翻译理论进行了拓展和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但是基本涉及笔译的较多,口译的甚少。总体而言,口译作为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原则、理论及模式的构建同样也可以通过生态翻译论进行诠释。用生态翻译的理论来分析口译,能更科学地探寻口译的工作原理,丰富口译研究。
  自2002年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已建立起了政治互信、经济合作的友好关系。且从200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成功举办以来,双发的多领域合作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据此,广西各高校的人才培养导向也有所倾斜,纷纷进行东盟经济研究以及与相关课程建设的研究。就口译行业的发展来看,中国—东盟多层面的合作迎来了口译市场的春天,同时也为培养本地口译人才的提供了新的机遇。笔者试以广西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为例,从生态口译的视角出发,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口译课程的建设进行探索,以促进应用型口译人才的培养,为中国和东盟在各领域的合作提供翻译人才。
  一、生态口译的理论依据
  生态口译是从生态理性的视角诠释口译活动。引入“生态”和“适应—选择”这两个核心概念可以更科学的解释口译的要素和工作原理。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一方面接受生态环境的选择与制约,另一方面又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与操纵。就口译的构成要素而言,口译活动承接源语、目的语、源语语境与目的语语境以及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从而形成了生态圈,作为主体的口译译员,其口译行为直接关联的口译的各个要素,从而形成生态链。据此,要维持生态圈的平衡,口译活动必须首先适应好口译生态环境,衔接好具体环节和要素,防止生物链出现断裂,保证口译活动能在生态环境顺利进行。但是在适应生态环境的过程中,译员会面临着各种选择,如对源语的理解和加工的选择,对源语进行再加工的选择,源语与目的语语境发生冲突时的选择等等,其选择要在不破坏整体生态平衡的情况下进行,且需选择有益于口译任务的生态因素,并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甚至改变原有的口译生态环境。当然口译活动中,口译主题、口译环境、信息受众等差异势必会造成口译人员不同程度的适应、选择,他们需要在不断的选择中检验自身的口译策略,提高自身的口译能力,最终实现口译生态链和谐的理想状态,才能高质量的完成口译任务。
  二、生态视角下东盟口译的特点分析
  生态口译中的核心理念为“适应”和“选择”。在东盟口译里这两种理念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多维度适应。东盟国家使用的英语受到母语的严重干扰偏离标准英语,形成自身的发音体系。语音语调怪异,重轻读不分,有些词汇根本无法在词典上查到,无法理解;句子结构独特,翻译困难等等。在东盟口译实践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听力的适应,因为东盟口译的源语为东盟英语,相异于标准英语,属于英语语言变体,且有自己独特的发音、轻重读以及句子结构,这种变异现象让以一直学习和使用标准英语的译员很难适应。二是选择。东盟国家的英语使用大多受到本民族母语文化的干预,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文化气息。东盟口译的服务对象包含十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身独有的文化差异性,因此赋予语言的文化意义不尽相同,译员在口译过程中,要不断根据不同国家的差异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理解,力求将语言层所蕴涵的文化信息传递给听者。这就需要译员不断根据变换的生态口译环境进行适应性选择。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口译课程开设现状——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
  广西财经学院于2009年首次开设口译课程,因为第一次开设该课程,无论从师资还是经验上,都比较欠缺,忽视学生和市场的需求,选取了上海口译资格考试系列丛书作为教材,口译课开设一个学期,每周两学时,一个学期下来,效果不佳;2010年,考虑到学生去上海从事工作的几率比较少且考口译证的人数不多,教材也不贴近现实教学需求,10年进行了适当的改革,学时维持不变,教材选用了广西大学杨棣华编著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英语口译实务,一个学期下来,教学效果仍然差强人意。2010年,广西财经学院外语系开始招收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学生,为了强化其翻译技能,也就口译课程的设置进行了讨论,最后设定为:从大三学年开始陆续增设口译基础、交替传译和口译实践等相关课程,其中口译基础学时为3学时,交替传译2学时和口译实践为3学时。在课程设置上,虽然学时数比较充足,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依然时时彰显出师资的问题、教材的问题以及人才培养定位等问题,阻碍了专业建设发展的步伐。
  四、生态视角下下口译课程的设置与改革
  (一)注重口译基本技能的培养
  口译工作具有时效性、准确性、交际性;口译需遵循以下标准:完整准确、通顺流畅、及时快捷和适当得体。生态口译的精髓为“适应”和“选择”,因此在设置口译课程时,既须契合口译特点,又须培养学生在口译中“适应—选择”的能力。但之前所开设口译课程从一开始用口译考试的模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到后来机械的输入东盟知识,无一例外地忽视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本校外语学生很多来自于农村或很多为调剂被迫来学英语的,大部分的听说能力比较薄弱,很难适应口译训练的节奏,更别谈“选择”的能力了。因此,从整个专业的发展来看,笔者认为开设口译课,必须要有引导学生入门的部分,而且需要加强入门的部分。对于翻译方向的学生应侧重口译基础的训练口译理论的介绍及笔记法的训练。下学期侧重技能训练和话题训练的关联性,如把口译中对词、对句子、对篇章的处理同以该技能关联密切的话题的训练进行有机结合。特别是需要形成课程串联,发挥同一课型之间的互惠性,如笔译和交替传译的串联,演讲与口才和口译基础的串联。对于商务方向的学生的口译课,课堂上基本技能的讲授和商务知识比例应为6∶4,因此在选择教材时,不需要选择专门的商务口译教程,而应选择一本专门的基础教程作为主打,同时适当增加商务方向的口译材料。   (二)东盟口译实践相关课程设置
  开设东盟口译势在必行,在开设之前需要对比一般意义上的口译,理清东盟口译本身的特点和市场需求度。从生态口译的角度来说,东盟口译须“适应”东南亚英语和“选择”东盟国家的受众者能接受的译文,因此东盟口译教学不等于口译基本技能和东盟知识的简单相加,为了维持东盟口译生态圈的和谐,还必须有东盟英语知识和中国—东盟跨文化交际技能辅助支撑。因此,在东盟口译实践相关课程设置上,笔者建议在口译基础的课程上增开东盟口译实务,3个学分,单周1个星期2节,双周1个星期4节,课堂上所使用语料训练全部用东盟变体英语,一方面进行东南亚英语的适应性训练,另一方面增加他们东盟专题知识的积累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大四下学期开设东盟口译实践课,3学分, 48学时,前8周采用实战模拟的形式,后8周采用实地演练。在实战模拟学院应尽量邀请越南或者泰国留学生来给学生进行仿真模拟,在实地演练中,学院尽量多创造机会给学生能亲临其境去感受甚至运用所学的口译理论和口译技能。
  五、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上都无法与国内一流院校匹敌,这类院校英语专业要想求得发展,必须走出一条符合自身情况的人才培养之路。这类院校的英语专业的学生要想有竞争力,必须加强英语素养,培养应用性的语言能力。生态口译的核心理论为“适应”和“选择”,即口译人才需有适应生态环境的能力,同样要有一定掌控口译环境的主观能动性。就广西而言,中国—东盟的合作将会是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东盟口译也将得到长足发展。东盟口译应中国—东盟博览会而产生的,虽然具有一般口译的共性,但更多的凸显了自身鲜明的区域性、时代性及文化差异性,如果能抓住这个契机进行相关口译课程建设,就能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口译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论[J].上海翻译,2008a(2)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b(6)
  [3]胡庚申.翻译适应论选择[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外语研究,2010(4)
  [5]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6]关熔珍.东盟十国英语语言变体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7]Kirchhoff, H. SI: Interdependence of variables in the interpreting process, interpreting models and interpreting strategies[A]. In F. Pochhacker & M. Shlesinger(eds.). The Interpreting Studies Reader[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8]李朝渊.学生译员交替传译中修复策略使用机制阐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5)
  [9]杨承淑.口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10]任文.交替传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11]张莉,朱文成.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现状调查——以防灾科技学院为例[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2(5)
  【基金项目】广西区级教改课题的阶段性成果(2013JGA227)
  【作者简介】李媛媛(1982-),女,硕士,广西财经学院外语系讲师。
  (责编 何田田)
其他文献
【摘 要】阐述中小企业创立与经营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教学方法设计以及实践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关键词】高职教育 中小企业创立与经营管理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C-0068-02  中小企业创立与经营管理课程是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开设的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前景,顺应实施阶梯式人才培养教育模式要求的一门职业素质拓展课程
期刊
【摘 要】分析新课改对师专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的要求,并反思目前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对师专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优化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语文教育 课程结构 问题 优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C-0052-03  随着新课改发展与深入,教学中暴露出不少难以解决的新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是教师素质的问题。
期刊
【摘 要】儿童发展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可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堂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实践教学及课程资源等六个方面探索儿童发展课程建设。  【关键词】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儿童发展课程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C-0050-03  儿童发展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主干课
期刊
【摘 要】分析高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校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目标和路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校 生态文明校园建设 路径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C-0082-02  目前,生态文明建设意识目前已经融入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高校校园建设也不例外。高校生态文明校园对提高青年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有重
期刊
【摘 要】在分析Web挖掘技术的内容与类型的基础上,探讨利用Web挖掘技术分析用户的需求信息,发现用户的兴趣模式,并将其应用于数字图书馆中,构建个性化服务模型,不仅实现了图书馆资源的优化,还能为用户带来全新的数字图书馆服务体验。  【关键词】Web挖掘 数字图书馆 个性化服务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C-0092-03  
期刊
【摘 要】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提出高职计算机实训有效教学四方面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实训 职业能力 专业实训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C-0159-02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型、实用型人才为目标,重点需要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结合现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更应该加大对计算机实训内容的教学,综合运
期刊
【摘 要】余华的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以“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展现了个体生存环境中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绝望。余华借这种生存的困境来拷问人类的精神家园在哪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在困境中寻求亮光,在绝望里寻求希望的一种信心。  【关键词】生存 绝望 精神家园 余华 《在细雨中呼喊》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C-0117-03  绝望是人类的
期刊
【摘 要】从人文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分析高职生文学阅读的价值,并探讨文学阅读价值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文学阅读 人文教育 价值 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C-0126-02  人文素质涵盖了人类文化素质与文化传统,体现着人文学科之间内在的各种联系。从文化层面来加以审视,人文素质至少涉及人的文化基础与技能、心理素
期刊
【摘 要】分析酒店英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尝试性地提出酒店英语课程导师制培养模式,以促进学生整体英语水平的提高,带动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 酒店英语课程 导师制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C-0131-02  根据我国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状况及国家旅游业“十二五”规划目标,我国旅游业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高速发
期刊
【摘 要】探讨桂林婚庆旅游协同创新中高校发挥主导作用的意义、实现路径、重点建设任务以及基本模式,论述其中应注意的问题,探索和揭示婚庆旅游协同创新这一微观应用、实证案例的新特点、新路径。  【关键词】高校 桂林 婚庆旅游 协同创新 主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C-0047-03  2013年,在建设广西旅游强区和桂林国际旅游胜地过程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