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随着《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的广泛实践,把阅读课堂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对话场”,把阅读教学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对话活动”,已逐渐成为语文教师们的教学共识。新的阅读观认为:阅读活动是一种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之间所进行的一种潜心会文的心语交流,阅读者披文入境、入情,缘文释道、悟理,从而完成一次解读文本的心路历程。
创新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最鲜明的要求。语文课应当成为学生创造力驰骋的广阔天地。那么,如何在语文“对话”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所以在“对话”中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个性化的反应,调动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情感体验来阅读理解课文,促使他们的趣味、感情融入教学之中,珍视学生的独特看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去感悟,去体验,把创造的空间还给学生。如对课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部分做出反应,甚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另作设计,等等。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在三年级课文《狼和鹿》的数学家过程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学生在理智与情感上的对峙。课文告诉人们这样的一个道理:保持生态平衡极为重要。因此课文里的狼成为了保持生态平衡的“功臣”,而鹿则是破坏森林、伤害自己的“祸首”。学生对于“狼是功臣,鹿是祸首”包含的道理能够理解,但是学生在情感上仍然觉得鹿是可爱的,值得保护的,而狼是可怕的,要越少越好。学生的这种朴实的情感体验来自于他们的经历,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接受了这样的引导,因此值得尊重。
教学《雪儿》一课时,学生对于小作者对雪儿的情感有着不同的见解。雪儿最后被放回了蓝天,文章中表达的情感是小作者爱雪儿就觉得应该让雪儿回到适合它生活的环境中去,这样才是对雪儿最好的爱护。可是有些学生的观点却不是这样的,有学生问:“老师,为什么要把雪儿放飞呢?要是我的话,我会很伤心的!”是的,学生认为小作者与雪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就不该把雪儿放走,应该留下来,这样小作者就可以和雪儿朝夕相处,这是多么快乐和幸福的啊。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想法、这样的情感才是学生们心中真正的体会。于是,我允许学生们拥有这样的情感,让学生明白不同的人对情感的处理方式是不一样,小作者可以放飞雪儿,你们也可以把雪儿留在身边。我想,课文中的情感处理不是唯一的,可以有多元化,因为这些才是学生们用心体会得到的。
由此看来,重视情感体验是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为落实这一要求,“教学建议”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有利于改进传统阅读教学繁琐分析的弊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安全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师生与编者的对话,等等,这些都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体。最近流行的大语文观念,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的大量阅读提出了要求,在每一周的语文课中要求安排两节课外阅读课。课外阅读课是对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同时让学生在学校里也有独立自主阅读的时间的保证。《草房子》《今天我是升旗手》等一批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著作悄悄走进了课堂,让学生如痴如醉地遨游在书籍的海洋里。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非常重要,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
让学生成为“对话”中的主人,必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勇于海阔天空地“异想天开”,允许学生说错,不随意否定学生的回答。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由地学、思、疑、问,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特级教师宁鸿彬向学生提出了语文课的“三欢迎”,即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对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三允许”,即允许说错讲错,允许改正错误,允许保留意见。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创新师生关系的范例,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营造了有利氛围。
三、教师给予切实的指导
新课标带来教师角色的根本变革,由传统的主导者、支配者变为支援者、参与者,但是小学生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教师要给予切实的指导。教师重在“引导”而不在“教授”,教师的指导对于“对话”活动的顺利开展并取得很好的成效非常重要。
首先,“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寻疑提问的方法、思路、角度和范围等,使学生提起问题来有章可循。比如问的角度,可以从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兴奋点、思维点五个点提问,也可从文章的关键处、矛盾处、对比处、变化处、规律处、重复处、含蓄处、细节处、最佳处、文眼处十处提问,通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来提高语文阅读课中对话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长城和运河》一文的教学中,文中描写长城是:“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而描写运河则是:“像一条绸带飘落在大地。”学习课文时学生产生了疑问,提问:“为什么描写长城和运河用到的词语是不同的?”这正是学生对文章中细节处的疑问,我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了长城和运河的不同之处,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描写的文笔细腻。
其次,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精选了许多名家名篇,含有丰富的创造教育因素,教师应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充分借助课文这个载体把创造性思维渗透到每节课的教学中。课文《雪儿》里有这么一段:“从此,我和雪儿天天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在这段话中作者运用到一个省略号,描写了小作者和雪儿这只白鸽一起去看蓝天,省略号在这里留给了同学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小作者还和雪儿一起做了什么?一起玩,给雪儿喂食,等等。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己见,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发展。
最后,拓展教学空间。语文与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生活处处皆可学语文。我们应该提倡课内课外一体化,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立足课堂,放眼课外,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真正使学生利用课外所获进行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引导课外生活实践。学习了课文《微笑着承受一切》后,就让学生出一期有关桑兰的手抄报;学习了《美丽的南沙群岛》,也让学生出一期有关祖国大好河山的手抄报。此外,开展了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还让学生进行了语文活动的实践,真正让语文学习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现在已植根于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之中。但我也清楚地感受到,在平时我们的“对话型”阅读课堂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对话的形式单一,对话的结构简单,对话的层次浮浅,对话质量不高……这些现象仍旧存在,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探索并改进。
创新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最鲜明的要求。语文课应当成为学生创造力驰骋的广阔天地。那么,如何在语文“对话”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所以在“对话”中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个性化的反应,调动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情感体验来阅读理解课文,促使他们的趣味、感情融入教学之中,珍视学生的独特看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去感悟,去体验,把创造的空间还给学生。如对课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部分做出反应,甚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另作设计,等等。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在三年级课文《狼和鹿》的数学家过程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学生在理智与情感上的对峙。课文告诉人们这样的一个道理:保持生态平衡极为重要。因此课文里的狼成为了保持生态平衡的“功臣”,而鹿则是破坏森林、伤害自己的“祸首”。学生对于“狼是功臣,鹿是祸首”包含的道理能够理解,但是学生在情感上仍然觉得鹿是可爱的,值得保护的,而狼是可怕的,要越少越好。学生的这种朴实的情感体验来自于他们的经历,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接受了这样的引导,因此值得尊重。
教学《雪儿》一课时,学生对于小作者对雪儿的情感有着不同的见解。雪儿最后被放回了蓝天,文章中表达的情感是小作者爱雪儿就觉得应该让雪儿回到适合它生活的环境中去,这样才是对雪儿最好的爱护。可是有些学生的观点却不是这样的,有学生问:“老师,为什么要把雪儿放飞呢?要是我的话,我会很伤心的!”是的,学生认为小作者与雪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就不该把雪儿放走,应该留下来,这样小作者就可以和雪儿朝夕相处,这是多么快乐和幸福的啊。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想法、这样的情感才是学生们心中真正的体会。于是,我允许学生们拥有这样的情感,让学生明白不同的人对情感的处理方式是不一样,小作者可以放飞雪儿,你们也可以把雪儿留在身边。我想,课文中的情感处理不是唯一的,可以有多元化,因为这些才是学生们用心体会得到的。
由此看来,重视情感体验是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为落实这一要求,“教学建议”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有利于改进传统阅读教学繁琐分析的弊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安全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师生与编者的对话,等等,这些都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体。最近流行的大语文观念,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的大量阅读提出了要求,在每一周的语文课中要求安排两节课外阅读课。课外阅读课是对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同时让学生在学校里也有独立自主阅读的时间的保证。《草房子》《今天我是升旗手》等一批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著作悄悄走进了课堂,让学生如痴如醉地遨游在书籍的海洋里。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非常重要,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
让学生成为“对话”中的主人,必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勇于海阔天空地“异想天开”,允许学生说错,不随意否定学生的回答。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由地学、思、疑、问,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特级教师宁鸿彬向学生提出了语文课的“三欢迎”,即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对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三允许”,即允许说错讲错,允许改正错误,允许保留意见。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创新师生关系的范例,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营造了有利氛围。
三、教师给予切实的指导
新课标带来教师角色的根本变革,由传统的主导者、支配者变为支援者、参与者,但是小学生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教师要给予切实的指导。教师重在“引导”而不在“教授”,教师的指导对于“对话”活动的顺利开展并取得很好的成效非常重要。
首先,“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寻疑提问的方法、思路、角度和范围等,使学生提起问题来有章可循。比如问的角度,可以从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兴奋点、思维点五个点提问,也可从文章的关键处、矛盾处、对比处、变化处、规律处、重复处、含蓄处、细节处、最佳处、文眼处十处提问,通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来提高语文阅读课中对话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长城和运河》一文的教学中,文中描写长城是:“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而描写运河则是:“像一条绸带飘落在大地。”学习课文时学生产生了疑问,提问:“为什么描写长城和运河用到的词语是不同的?”这正是学生对文章中细节处的疑问,我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了长城和运河的不同之处,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描写的文笔细腻。
其次,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精选了许多名家名篇,含有丰富的创造教育因素,教师应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充分借助课文这个载体把创造性思维渗透到每节课的教学中。课文《雪儿》里有这么一段:“从此,我和雪儿天天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在这段话中作者运用到一个省略号,描写了小作者和雪儿这只白鸽一起去看蓝天,省略号在这里留给了同学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小作者还和雪儿一起做了什么?一起玩,给雪儿喂食,等等。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己见,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发展。
最后,拓展教学空间。语文与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生活处处皆可学语文。我们应该提倡课内课外一体化,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立足课堂,放眼课外,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真正使学生利用课外所获进行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引导课外生活实践。学习了课文《微笑着承受一切》后,就让学生出一期有关桑兰的手抄报;学习了《美丽的南沙群岛》,也让学生出一期有关祖国大好河山的手抄报。此外,开展了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还让学生进行了语文活动的实践,真正让语文学习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现在已植根于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之中。但我也清楚地感受到,在平时我们的“对话型”阅读课堂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对话的形式单一,对话的结构简单,对话的层次浮浅,对话质量不高……这些现象仍旧存在,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探索并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