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岩怀古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ingt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唐刘禹锡《陋室铭》里的这两句话,似乎是专为我们平南(古称龚州)畅岩山而写。
  畅岩山并不高,仅数十丈;也不大,广一里许。此山虽没住过神仙,但文脉悠远。因为在宋代皇祜初年,此山曾住过三个非凡人物,一位是名满天下的濂溪先生,即周敦颐;另两位是洛学创始人、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世称“二程夫子”。近千年来,本地民众虔诚地把他们列入星宿仙班,在文昌岩供奉着。
  畅岩离城区并不远,约二十公里,绝对是自驾车、徒步游或骑行一族的好去处。临近畅岩山,抬眼望去,奇峰突起,怪石嶙峋,树木蓊郁。此山有二峰,状若巨狮,一狮悠闲蹲坐,一狮深情回盼。二峰由来,民间传说是上天怜悯龚州饱受西江洪水侵袭之害,故派神仙用芦笛竹挑了两担泥土来拦堵其上游的古雍滩,中途遇上一孕妇,两担泥土掉落,变成了两座山,即现在的大小畅岩山,而扁担则成了不远处的长岭。
  踏上一百余级石阶,便来到了半山腰上的十字路口。顿时愈觉山中宁静,清风徐来,木藤摇曳,鸟虫鸣脆。若从右边进去,便惊见一株挂在峭壁的盘虬曲绕的榕树,其发达的根系深深扎进石缝,常年翠绿的叶子展示出它无比的顽强,像一个坚强的战士。
  越过“畅岩”石牌坊遗址,半山之中豁然开朗,一孔大岩洞即迎面而立,巨壁凌空,气势非凡,这就是文昌岩。岩上有石刻“天南理窟”四个大字,为清代太学生袁济衮所书。这里是专门供奉周程三夫子的地方,壁上镂镌着关于他们三人或此山的一些诗文辞赋。
  从原路折返十字路口,再往左边径行十来米,则有更大一岩洞,幽深奇崛。关中诗豪、曾任龚州知州的姚嗣宗,在其五律《游畅岩》的上半部分对此洞有精彩描述:“石作峒房势,水随人意流。两岩常溅雨,五月更惊秋。”石洞深邃,洞顶常有水珠飞溅下来,夏暑似秋凉,现今尚存。只是地下河水在洞中流淌的景况,已无迹可寻。
  到了山顶,万顷良田尽收眼底,境界大开。如是春天已至,眼前则好像一张碧绿壮锦;若是秋收临近,眼前则仿如一幅金黄的绸缎,它们从北面的大王山一直铺展至南面的浔江边,波澜壮阔,令人心旷神怡。凝神细听,附近的狗吠鸡鸣,隐约可闻。有时偶见炊烟会从竹林或果园中袅袅升腾,宛如桃源风光。陶令的诗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鳴桑树颠”,恰似此境。
  因为周程理学的深远影响,历代屡有文人墨客到此探幽寻胜,并留下珍贵的诗词佳作和书法墨宝。姚嗣宗的另一首《畅岩怀古》:“寒谷长留九秋气,畅岩别是一壶天。清风不断名犹在,还继宣尼出圣贤。”饱含了诗人期盼平南多出人才的殷殷之情。
  本土诗人撰写畅岩山的诗词也不少,但不得不提及明朝南京翰林学士、户部尚书张廷纶(平南镇人)的《咏畅岩山》:“二程夫子此藏修,学道渊源继鲁邹。云锁岩扉闲岁月,草迷石径自春秋。泉流似觉书声在,苔印犹疑墨迹留。信是高山真可仰,令人千载慕徽猷。”从此诗看,张廷纶是十分仰慕周程三夫子的,估猜他曾多次亲身来此拜谒,并以三夫子的德行学问严格要求自己和后代。他的次子张澡,有“四部尚书”之称。他们张家创造“一门两尚书,八代中科甲”之佳话。
  平南曾有一名胜景点“渔洲雁信”(梧州长洲水利枢纽的建立,已不复存)。县志记载:“渔洲位于县城附近浔江中,形似游鱼,秋冬见洲,时有鸿雁飞集,邑人以为科甲之征兆。”
  明末大将军袁崇焕,曾作有一首五律《游雁洲》,其诗跋云:“平南县治前河中常有雁,邑人以雁多少为科名……予居平南,应童子试被人讦,今改籍藤县。”正文如下:“雁信连宵至,洲边与往还。
  阵遥鹏欲化,队整鹭同班。烟水家何在,风云影未闲。登科闻有兆,愧我独缘悭。”对雁信亦有描述,很有人文情怀,对袁的出生地之争颇有研究价值。
  咏此景点的诗作还有很多。其中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郑大经《渔洲瑞雁》有句:“剩有昔人题塔事,愿为佳兆劝公车。”他借用“雁塔题名”的典故,祝愿平南的读书人多加努力,早日金榜题名,也对畅岩山所蕴蓄的勤奋好学、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作了绝好的回应。后来,二程夫子回到中原家乡洛阳讲学,潜心于孔孟之道,并把尊师重道等好风气带到了中原,“程门立雪”更成为千古美谈。
  周敦颐《爱莲说》是不是在平南构思、创作,已不太重要;周程三夫子创立影响中国数百年的理学,是否在此畅岩受到过启示和顿悟,也不得而知;程颢《秋日》有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人风云变态中”,是不是从此山中得来的灵感,亦有待考证。但站在畅岩之巅,登高一望,四野如屏,生机满目,情思无边,一定会给人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综观无数寺庙,多为纪念星宿神佛,而纪念青藜学士的却凤毛麟角。周程三夫子有幸被平南百姓筛选,历史擢拔而为仙,享四时之祀,得到永恒,这倒是真的。
  “石山一瑚精神爽。”畅岩石山一年有三个“埌日”,即每年正月十一、十五和二月初一。相传这三天分别是庙会、歌圩和春季开耕、竹木农具集散的日子。每逢到了埌日,方圆数十里的民众,即扶老携幼、成群结队地从四面八方涌向畅岩石山,有登山祈福的,有购买农具的,有对歌会友的,有舞狮舞龙的……热闹非凡。传说,歌仙刘三姐亦曾流连于畅岩歌圩,而暂居于此。山上的“绩麻洞”,就是专为刘三姐而设,为游客留下万千情思。后来,乡民们把对歌演化为牛歌戏,传唱不衰。目前,牛歌戏几乎走进了千村万垌,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2012年,平南县获得了“中国牛歌戏之乡”的称号。
  下山途中,我的脑海里忽然跳出一幅图画来:一位头角轩昂的先生正站在文昌岩的石台上,专注地吟诵着他的新作《爱莲说》;台下两个书童听得如痴如醉,一头老牛,正悠闲地吃着青草……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记忆拉回到34年前,我们在同一天跨入晋江一中高一5班。  你是政治课代表,我是英语课代表;你是略带病态的苍白色,我却是健健康康的小麦色;你是班级前几名,我却严重偏科,学习成绩处于中上等水平;我是个慢热型的人,但你第一次主动和我说话,我便滔滔不绝!你说过你没有知音,却执着地把我引为知音,你说只有我懂你。缘分,就是这么神奇,这么不可思议!  我英语成绩稳居No.1,你也是前几名,你提议我们到操场,一个
期刊
在外面吃得多了,总是各种不适,总想着回家吃顿安宁饭,自己动手或妻子做,两三碟小菜,荤素搭配,不寡不腻,吃得舒坦、自在,关键还有调适脾胃的功能。  菜不多,也并不意味着凑合,一定都是爱吃的具有自家独特口感的,比方说:熘包菜的醋就放得特别的多一些,一般人可吃不了;菜薹炒得刚刚熟,要吃起来还有些脆感;马齿苋一般凉拌了吃,蒜和醋不能少;西芹一般切成寸段用腊肉丝炒;西红柿炒蛋要分开来炒,炒好了再烩,这样色香
期刊
雨,一直下,滋润了四月的乡村,盘活了寂静的宅院。  走进湖溪古色古香的马上桥村,雨,倏然厚重起来。门口“一经堂”的匾额,暗红色的底子,姜黄色的字体,仿佛在牵引你走入时光深处。这是吕姓家族北宋时由山西迁移至此形成的花厅,占地1797平方米,始建于清朝嘉庆二十五年,共有44间房,272根落地柱,以“且”字形布局。正厅面阔三间,通面宽由门楼、照壁、正厅和两进后堂组成,左右为厢楼。厢楼有前后贯通的长廊连接
期刊
爸爸最近收藏起了饮料瓶,放在他睡觉的地方。我猜不出爸爸收藏瓶子干啥?  阴郁了很久的天气终于放晴,爸爸说要去郊外找点泥巴回来。我这才明白爸爸收藏饮料瓶的目的。几个小时以后,爸爸蹒跚着走进屋子,一股泥土的气息从他的身上散发出来。突然间,我想起了小时候和爸爸一起种玉米的日子。那时候,爸爸总是说我没有前途。现在想起来,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儿。  爸爸把泥巴装进瓶子,慢慢地拿出他从乡下带来的种子和缩小版的农
期刊
一  八人同行南下,散落在同一节车厢里,抬头聊聊天,低头扒手机。  就只两个小时,从浙南到闽南,这次行程的目的地就在我脚下。如果穿越,就回到了唐总章二年,我族祖先从中原来到闽地,平定叛乱,遂被后人称为“开漳圣王”。就回到了明崇祯十五年,我族这支祖先从这里迁徙到了浙南,他们北上的路程,不知走了多少时日。  “浙江的朋友,走喽,走喽!”举着小旗的地陪在喊。我却跟随祖先的脚步,回溯来时的路。  史上从闽
期刊
尖细的风从后院的墙缝里钻进来,他紧了紧身上的棉大衣,仍旧有些冷。  这才刚刚入冬,南方的天气就是这样奇怪,前几天还艳阳高照,没想到寒流直入,一下就让他冷得有点不知所措。他习惯坐在靠水壁那张破旧的沙发椅上,多少年来一直是这样。身后陈旧的水壁,张贴着久远年代里毛主席的画像,扭头看看,他会很自然地想起那些艰苦的岁月。时光像泛黄的纸张,残缺了边沿并结满厚厚的灰尘。  左边的墙壁上挂着母亲的遗像,母亲一直看
期刊
洞庭湖已镂刻成古色的酒葫芦,新墙河就是系在葫芦口子上的一条曲曲折折的白色缎练。从破岚口出发,一路的懵懵懂懂,我行吟在新墙河的历史与现实的时光隧道中。  新墙河古称微水,在众丘之下,山陵之中,是河流千年淤积的平畈,平坦坦舒展在丘陵山脚下,有时看起来好像是静止的,实际上在流淌着,微微地……我想,郦道元著《水经注》时,一定来过新墙河,否则不会有这么贴切的名字——微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年以降,新墙
期刊
洞河深藏。  最先映入水面的是两岸的麦田,接着是山梁上的茅竹,它们都没能逃过深陷在深山里洞河的眼睛。而田野上那些小心翼翼的樱花,还没来得及争艳,就在春风里一一献给了洞河。八公里洞河一路向南,在茅坪造就了一段“虽群峰竞举,而荆山独秀”的“小桃源”之境。洞河发源于南漳县李庙镇胡家坪村,流经4个村,路过茅坪村老龙洞、将军石一带,我想,大概由此而得洞河之名吧。一不小心就遇到了楚国早期的都城文化遗址,沾着楚
期刊
头大尾小,东高西低,罗斗沙岛宛如一艘“月牙船”,停泊在琼州海峡东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伴着琼州海峡的潮水,罗斗沙岛一直在漂移,一刻都没停歇。后來,“罗斗沙”玩失踪,神秘地消失好几年。清康熙年间,“罗斗沙”又从海底突然冒出来,重新形成一片新沙洲。“罗斗沙”重出“江湖”后依旧保持原有的“江湖”习气,整天玩“水上漂”。  在人们的记忆里,罗斗沙曾是一个尘土飞扬、寸草不生的秃岛。上世
期刊
“我有个野婆婆”是儿时的戏言。虽然这个婆婆同我们家没有半点血缘关系,却有着长达半个世纪的情缘,直到前几年婆婆去世,这段情缘才画上句号。  故事要追溯到一九四几年,母亲才十二岁,由于家困人多日难,通过亲戚介绍,就来到我们家做了童养媳。婆家同娘家相隔有三十多里路,那年的某个初夏,母亲由娘家回来,走到半路上突遇老天变脸,顷刻间乌云密布、雷响电闪,黑不见人,驚骇的母亲蹲在地上不敢前行,一道亮光划破天空,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