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哪怕只是本质的另一层幻象都是令我欣喜的。收到《国际公关》的邀约,讨论传统文化节目登陆卫视和网综,谈谈自己的看法。关于这个问题思考良久而没有下笔,主要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口。原本想凭借这几年做娱乐营销的相关案例谈谈几档节目的传播技巧,但总觉没有找到问题的核心。直到和一个甲方朋友讨论企业品牌升级策略的时候,才豁然开朗,自觉也许找到了一个新的视角。
在讨论中国风在娱乐节目复苏之前,要先简单思考一下为何在这个时候出现了这一现象。当然因素众多,首先肯定还是商业原因。其实在过去的十年,传统文化的推广一直在一个上升通道之中,《百家讲坛》走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当代“国学大师”。虽然有些人的泡沫相继被戳破,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学热”一直没有降温,现在我们看到的诗词大会等一系列综艺,只不过是老一代国学电视节目的进化版而已,当然这种进化不仅是节目模式的进化,在选手包装、线上推广上也充分融入了市场化的手段,“送餐员夺冠”等众多话题也充斥于各个APP。当然另一方面也不可否认,政府文化部门在背后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这种助推我是很赞同的,与其看着各种臆造的历史剧横行卫视网络,不如主动占领宣传阵地。最后作为知识竞赛类节目,其实就是不断利用和观众的信息差获得收视率,说简单点就是台上的选手比电视前的观众知道的多或者聪明。之前有“最强大脑”在智力上碾压的观众,“一站到底”都占领了社科类知识的高峰,如今轮到传统文化也是无可厚非的。
价值观——传统文化传播的核心
然而同以往的知识竞赛类节目不同,传统文化的娱乐化推广,不仅仅是对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商业变现,更重要的是也利用了一系列节目,对逐渐从生活中远去的传统文化进行新的唤醒。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虽然经历了多次的文化浩劫,但是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国人的处世哲学,通过经史典籍、诗词歌赋流传到了今天,之前“《论语》热”、“《明史》热”的背后都是对于传统价值观的挖掘。所以传统文化类娱乐节目的重新兴起,背后不仅是观众的好奇心,更是对于价值观的深入反思。这种反思不一定是严肃的,可能就是通过成为文化知识明星的“粉丝”而开始的。
价值观不仅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独有的,回到历史的维度身边,一个国家的兴起、一个伟大企业的形成、一个成功個人的成长,都是在一个强大的价值观支撑下实现的,否则只可能昙花一现。在此我就不一一举例了,一来冗长繁杂,二来说来说去永远都是那几个人、那几个例子,相信大家早已烂熟于心。
然而问题的核心是为何过去的十年,特别是近几年“国风”娱乐开始大行其道,或者说达到了一个小高峰。这其实并不难理解,2010年中国GDP正式超越日本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然而要实现中国的持续稳定发展,既要有强大的硬实力,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同时也离不开思想、文化、价值观等软实力。这其中价值观是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看,凡是在世界民族之林拥有一席之地的民族,必定在思想文化上既对内具有强大的渗透力、感召力,同时也对外有着较强的辐射力、影响力。而价值观从何而来,首先肯定是来自当代,但根基还要来自于几千年前的传承。
价值观——企业品牌升级的最高阶段
回到文章开头,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手上正在操作的一个项目。其实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项目,近期接到了大量的咨询需求,话题都集中于一个方向——企业品牌的升级。品牌的升级在商业上最显著的表现就是溢价的提升,而背后的动力正是不断发酵的“消费升级”。消费升级成就了企业的发展,也对企业品牌形成了倒逼,企业也不得不提升自身的软实力。在工作中,对于企业品牌溢价的提升,我常通过三个工具来实现。
最简单的也是最常见的是跨品牌合作,以华为为例,华为mate手机就是跨品牌合作最成功的案例之一。华为mate先后和莱卡、保时捷合作,实现了销售均价的三连跳,甚至帮助中国手机品牌打开了进入附加值市场的入口。特别是保时捷设计的定制版,帮助华为在产品最高价上力压苹果,即使这样,依旧在一段时间内一机难求。
跨品牌合作,虽然能从短期内实现品牌价值的快速提升,但如果想从根本上提升品牌附加值,还要不断优化和改进产品,从而通过产品力的提升,打造超乎用户预期的产品体验。提到小家电,我们常常想起戴森,在戴森之前我们鲜有耳闻3000元以上的吸尘器、2000元以上的吹风机,而在戴森之后,不仅打开了高端小家电的市场,也为莱克等国产品牌打开了进入高端市场的通道。戴森的品牌力塑造,很大程度上是由产品力实现的拉动,通过全新的无刷马达和涡轮技术,戴森让吸尘器和吹风机达到了超乎用户预期的产品体验,成为了技术类品牌提升品牌力的捷径。
塑造品牌的价值观是从根本上解决品牌附加值的核心手段。消费者为何选择一个品牌或产品,不仅仅源于物质需求或者性价比,而是对于品牌价值观的认同。我们常常提到苹果,不得不说现在购买苹果的人大多是因为习惯了IOS,但在IOS还没有今天这么多稳定应用和流畅体验的时候,真正购买苹果的先驱者们,凭的就是对于苹果企业价值观的认同,或者说是对于乔布斯的崇拜。在这个角度上,企业品牌提升的最高境界和我们此刻正在经历的价值观复苏教育,从根本上是完全一致的。
再做一个大胆的设想,根据以上三段话,如果企业品牌价值可以通过三种方法实现:价值观塑造、超乎用户预期的产品体验、跨品牌合作,那么国家影响力的提升是否也可以通过以上三种手段实现?
价值观——只是影响力提升的一个开始
就像前文所说,我们在社会的舆论环境中看到了价值观的复苏,或者重新被讨论,在其背后,其实是经济发展的同时寻求匹配的软实力。而软实力决定了一个民族在完成“追赶”之后进入“领跑期”的方向和动力。如今的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在人均生产总值等领域还落后于很多国家,但原有的“竞争”策略(根据先进者寻找自身劣势并补足)已经无法满足未来的发展。因此,通过价值观的塑造确定整个民族的奋斗目标成为了新的发展策略。
同时“超乎用户预期的体验”,在当今的发展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对于产品,这种体验来自于技术;对于国家,这种体验来自于民生福利。而跨品牌合作,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体现。在品牌和产品推广中,跨品牌合作更多讲的是通过品牌联合提升品牌定位,而国家也可以通过越来越多的参与全球交流,提升一国的国际影响力。
所以无论是一个企业的品牌,还是一个国家的形象,单纯从传播规律上看,其实是存在高度的一致性的。换言之,我们看到的一系列基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从根本上而言与企业打造企业文化其实是同样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于文化的塑造,强化组织内部的行动一致性,同时影响组织外部对于其的系统性评价。
当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挖掘的综艺节目出现时,其实真正应该欣喜的是我们所处的国家也在进行着系统性的升级,同时配套的民生福利、国际地位也会相应的“水涨船高”。
在讨论中国风在娱乐节目复苏之前,要先简单思考一下为何在这个时候出现了这一现象。当然因素众多,首先肯定还是商业原因。其实在过去的十年,传统文化的推广一直在一个上升通道之中,《百家讲坛》走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当代“国学大师”。虽然有些人的泡沫相继被戳破,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学热”一直没有降温,现在我们看到的诗词大会等一系列综艺,只不过是老一代国学电视节目的进化版而已,当然这种进化不仅是节目模式的进化,在选手包装、线上推广上也充分融入了市场化的手段,“送餐员夺冠”等众多话题也充斥于各个APP。当然另一方面也不可否认,政府文化部门在背后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这种助推我是很赞同的,与其看着各种臆造的历史剧横行卫视网络,不如主动占领宣传阵地。最后作为知识竞赛类节目,其实就是不断利用和观众的信息差获得收视率,说简单点就是台上的选手比电视前的观众知道的多或者聪明。之前有“最强大脑”在智力上碾压的观众,“一站到底”都占领了社科类知识的高峰,如今轮到传统文化也是无可厚非的。
价值观——传统文化传播的核心
然而同以往的知识竞赛类节目不同,传统文化的娱乐化推广,不仅仅是对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商业变现,更重要的是也利用了一系列节目,对逐渐从生活中远去的传统文化进行新的唤醒。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虽然经历了多次的文化浩劫,但是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国人的处世哲学,通过经史典籍、诗词歌赋流传到了今天,之前“《论语》热”、“《明史》热”的背后都是对于传统价值观的挖掘。所以传统文化类娱乐节目的重新兴起,背后不仅是观众的好奇心,更是对于价值观的深入反思。这种反思不一定是严肃的,可能就是通过成为文化知识明星的“粉丝”而开始的。
价值观不仅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独有的,回到历史的维度身边,一个国家的兴起、一个伟大企业的形成、一个成功個人的成长,都是在一个强大的价值观支撑下实现的,否则只可能昙花一现。在此我就不一一举例了,一来冗长繁杂,二来说来说去永远都是那几个人、那几个例子,相信大家早已烂熟于心。
然而问题的核心是为何过去的十年,特别是近几年“国风”娱乐开始大行其道,或者说达到了一个小高峰。这其实并不难理解,2010年中国GDP正式超越日本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然而要实现中国的持续稳定发展,既要有强大的硬实力,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同时也离不开思想、文化、价值观等软实力。这其中价值观是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看,凡是在世界民族之林拥有一席之地的民族,必定在思想文化上既对内具有强大的渗透力、感召力,同时也对外有着较强的辐射力、影响力。而价值观从何而来,首先肯定是来自当代,但根基还要来自于几千年前的传承。
价值观——企业品牌升级的最高阶段
回到文章开头,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手上正在操作的一个项目。其实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项目,近期接到了大量的咨询需求,话题都集中于一个方向——企业品牌的升级。品牌的升级在商业上最显著的表现就是溢价的提升,而背后的动力正是不断发酵的“消费升级”。消费升级成就了企业的发展,也对企业品牌形成了倒逼,企业也不得不提升自身的软实力。在工作中,对于企业品牌溢价的提升,我常通过三个工具来实现。
最简单的也是最常见的是跨品牌合作,以华为为例,华为mate手机就是跨品牌合作最成功的案例之一。华为mate先后和莱卡、保时捷合作,实现了销售均价的三连跳,甚至帮助中国手机品牌打开了进入附加值市场的入口。特别是保时捷设计的定制版,帮助华为在产品最高价上力压苹果,即使这样,依旧在一段时间内一机难求。
跨品牌合作,虽然能从短期内实现品牌价值的快速提升,但如果想从根本上提升品牌附加值,还要不断优化和改进产品,从而通过产品力的提升,打造超乎用户预期的产品体验。提到小家电,我们常常想起戴森,在戴森之前我们鲜有耳闻3000元以上的吸尘器、2000元以上的吹风机,而在戴森之后,不仅打开了高端小家电的市场,也为莱克等国产品牌打开了进入高端市场的通道。戴森的品牌力塑造,很大程度上是由产品力实现的拉动,通过全新的无刷马达和涡轮技术,戴森让吸尘器和吹风机达到了超乎用户预期的产品体验,成为了技术类品牌提升品牌力的捷径。
塑造品牌的价值观是从根本上解决品牌附加值的核心手段。消费者为何选择一个品牌或产品,不仅仅源于物质需求或者性价比,而是对于品牌价值观的认同。我们常常提到苹果,不得不说现在购买苹果的人大多是因为习惯了IOS,但在IOS还没有今天这么多稳定应用和流畅体验的时候,真正购买苹果的先驱者们,凭的就是对于苹果企业价值观的认同,或者说是对于乔布斯的崇拜。在这个角度上,企业品牌提升的最高境界和我们此刻正在经历的价值观复苏教育,从根本上是完全一致的。
再做一个大胆的设想,根据以上三段话,如果企业品牌价值可以通过三种方法实现:价值观塑造、超乎用户预期的产品体验、跨品牌合作,那么国家影响力的提升是否也可以通过以上三种手段实现?
价值观——只是影响力提升的一个开始
就像前文所说,我们在社会的舆论环境中看到了价值观的复苏,或者重新被讨论,在其背后,其实是经济发展的同时寻求匹配的软实力。而软实力决定了一个民族在完成“追赶”之后进入“领跑期”的方向和动力。如今的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在人均生产总值等领域还落后于很多国家,但原有的“竞争”策略(根据先进者寻找自身劣势并补足)已经无法满足未来的发展。因此,通过价值观的塑造确定整个民族的奋斗目标成为了新的发展策略。
同时“超乎用户预期的体验”,在当今的发展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对于产品,这种体验来自于技术;对于国家,这种体验来自于民生福利。而跨品牌合作,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体现。在品牌和产品推广中,跨品牌合作更多讲的是通过品牌联合提升品牌定位,而国家也可以通过越来越多的参与全球交流,提升一国的国际影响力。
所以无论是一个企业的品牌,还是一个国家的形象,单纯从传播规律上看,其实是存在高度的一致性的。换言之,我们看到的一系列基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从根本上而言与企业打造企业文化其实是同样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于文化的塑造,强化组织内部的行动一致性,同时影响组织外部对于其的系统性评价。
当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挖掘的综艺节目出现时,其实真正应该欣喜的是我们所处的国家也在进行着系统性的升级,同时配套的民生福利、国际地位也会相应的“水涨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