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辅导类课程教学本土化研究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5405310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职业辅导类课程在我国起步较晚,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自然离不开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但学习和借鉴不同于直接采用,本文讨论了如何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以及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从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理论研究等方面实现职业辅导类课程教育教学本土化的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辅导;本土化
  
  大学生职业辅导的理论和实践均起源于美国,在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科学的辅导方法。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如美、英、德、日)高等学校已经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纳入教学内容,制定了非常具体的课程要求,并配备了专职教师。在我国,随着2007年教育部明确要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逐渐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但是因为起步晚、本土化理论欠缺等先天不足的因素,职业辅导类课程在实践中还处于国外生涯辅导理论的直接移植和简单套用阶段,如何真正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实现职业辅导教育教学的本土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职业辅导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使命
  
  职业辅导课程不仅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简单强调择业技巧的就业指导,而是更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的人生指导。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现阶段作为公共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通俗地讲,大学生职业辅导课程要帮助大学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发展目标(我想要一份怎样的工作);教会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我怎样才能得到想要的工作);提供大学生择业的途径和寻找有用信息的方法(我到哪里去找我想要的工作):关注学生职后成长和自我实现(我拥有的工作是不是适合我的和我曾经想要的)。
  
  二、我国高校学生职业辅导类课程的现状
  
  1、职业辅导类课程建设的环境日益优化
  大学生职业辅导水平总是与国家的就业制度、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在计划经济背景下大学生“包分配”的年代,大学生职业选择和就业后人员流动的余地非常有限,大学生职业辅导基本处于一般号召式的引导。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毕业生作为宝贵的人力资源主要由市场实现配置,毕业生就业观念、就业能力、就业竞争力等与市场之间的匹配必然成为学生就业的核心问题凸现出来,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会直接表现为现实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逐步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以就业指导和服务为核心的职业辅导也成为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教育部《关于积极做好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和队伍建设,将就业指导课程切实纳入高校教学计划,鼓励和提倡所有高校从2008年起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或必选课,定期开展就业指导教师培训和就业指导人员资格认证工作,努力建设一支相对稳定、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2007年底,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又全面部署了课程的学时学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按照此要求,很多高校都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大学生职业辅导类课程教学的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比如北京科技大学在原有选修课的基础上,提出“自2008级本科生起,(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4个学分,38个学时。招生就业处成立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设1个教师岗位,每个学院设1个就业指导专任教师岗位。该课分布在四个学年的第1、3、5、7个学期开课,授课内容根据每个年级学生的需要确定。课程采用学分制和学时制相结合的方式,学时修满,考核合格即获得相应学分”。
  
  2、职业辅导类课程实践探索取得初步成效
  目前我国的职业辅导教育在“全程化、信息化、专业化”方面都走出了坚实的一步并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全国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机构,并按照1:500的要求配备了专门的就业工作人员。高校就业与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加强、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培训、就业信息网的普及以及计算机辅助测量与多媒体的应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课程教学的基础条件。
  截至2010年末,我国大学生职业辅导类课程建设在实践层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全国近千所高校开设了职业辅导类课程。清华大学形成了以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为指导的多层次、全方位、由普及到提高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系列课程被评为北京市高校精品课程,并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010年,首都师范大学“建设1+4+x课程体系,助力学生职业发展”的生涯辅导课程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可以说,这些学校在职业辅导类课程实践中取得的成效既是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做法的结果,更是结合我国实际本土化建设的有益探索。
  
  三、中西方大学生职业辅导类课程适存环境的差异性比较
  
  总结发达国家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成功经验,主要有:职业生涯教育的全程性和发展性;政府以立法的形式为学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明确了方向和保证了财政支持;高校内部拥有完备的机构设置和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与之相比我国高校在大学生职业辅导的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1、缺少专业、稳定的师资队伍
  职业辅导在西方属于心理学学科,并由专业人员从业,队伍稳定且有着比较严格的行业准入和从业规范。同时,相当多的从业机构、人员和培训体系也比较健全。从业人员大多是心理学的专业人士,他们一般都具有在某行业某用人单位工作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长从事职业辅导的某一个领域的工作。而国内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和教育教学的机构大多直接继承于原有“毕业生分配办公室”,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大多来自行政、党务、学生工作领域,或者刚毕业的学生。而且几乎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全能型杂家”:既要提供就业服务和就业咨询,又要上讲台授课,整体队伍的稳定性不强,人员流动性较大。同时,国内在职业辅导教师培训和认证领域还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教育、人保机构以及企业也在举办“职业指导师”相关的培训,但多数是以盈利为目的,尚没有权威的、一致认可的类似心理咨询师、注册会计师等专业化的培训和认证体系。
  
  2、缺少比较成熟的本土化的职业辅导理论和测评工具
  目前我国职业辅导类课程中所应用的理论和方法大 多由国外引进,其适用性欠佳,也缺乏本土化的测评工具。一般测评量表的开发和使用有一定的人群对象、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定义,测验的常模和区分标准是根据从一定的人群中选择代表性的对象作出的,因而也就限定了其适用的范围。我国使用的职业测评工具大多是从西方引进的,很多测评脱离我国的实际,导致测评结果的科学性遭到怀疑。目前,很多企业投资职业生涯咨询,自助开发了一些生涯辅助系统,比如北森测评公司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根据国外的相关测评软件,推出各种版本的测评系统已在我国部分高校学生中使用。但是,这些测评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以及大学生成长规律的研究严重不足,因此导致其测评实用性受到置疑,本土化的测评工具亟待产生。
  
  3、教学目标受就业制度等诸多外在因素限制
  西方推行职业辅导的前提是建立在完善的市场经济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流动机制基础上的。比如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其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小,就业没有户籍限制,大学生可以同时依托学校和社会信息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庞大的就业服务机构自由选择职业,毕业生的就业手续和办理程序比较简单,既没有“报到证”,也没有“户口迁移卡”,就业渠道畅通,决定就业市场状况的主要是劳动力市场的价值规律。而在我国,虽然新的人才市场机制正在建立,《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对保障人才市场的规范运作也产生了积极影响,但目前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差异性较大,现阶段人才的流动还不仅取决于劳动者的水平和志向,还要受户口、档案管理、保险制度、行业和地区规定等诸多条件的限制。所以,高校大学生职业辅导的主要目标还限于促进学生就业,“理是那个理,事却是另外的事”是职业辅导需要面对的现实。
  
  4、教育对象缺乏对生涯辅导的认识和理解
  西方比较重视生命教育和生活教育,引导学生从小就了解自己、认识社会,及早确定发展方向,并做好生涯发展的准备。因此,进入大学的青年学生已经很明确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以及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自己要付出怎样的努力以及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业和课余生活。而在我国,大学生更重视考试和升学需要的知识学习,而对生涯辅导的理解和认知以及进行职业规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则相对不足。往往在毕业时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先找到一份工作,在之后的职业工作中再来考虑生涯发展和规划,因此出现了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的无奈选择。
  
  四、完善“本土化”的大学生职业辅导类课程的思考和建议
  
  中西方在大学生职业辅导环境上的差异提醒我们在推进职业辅导类课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吸收西方先进的理念和模式,又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有所创新。目前我国的职业辅导还是从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向职业辅导模式转型过渡的阶段,如何构建完善的本土化的大学生职业辅导类课程,笔者认为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建立专业化、专家化的师资队伍,重点要理顺教师的准入、成长及发展路径和空间
  师资队伍建设是完善本土化的职业辅导类课程的基本前提和保障。职业辅导课程对教师的专业化要求极高,不仅涉及学生所学专业及所对应的行业背景发展,更要求教师懂得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相关内容。职业辅导教师需要集导师、教练、专家、老师等多角色于一身,并具备服务意识、市场意识、科研意识和教育意识,因此有必要逐步建立起权威的职业辅导教师的资格认证体系,并积极确保教师队伍走专业化、专家化发展道路,对教师本身的成长给予重点关注,通过完善的行政定级和职称评定来实现教师本身的职业成长和发展。
  
  2、教育教学内容要逐渐系统化、规范化,重点要紧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对应的背景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大学生职业辅导类课程与其他课程最大的区别就是不以单纯地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是重点启发和引导学生在对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基础上确立目标并为之努力。因此,职业辅导需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不同类型学生的成长需求分段、分类设计课程的内容,把校园和社会、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其中对社会的认知是基础环节。要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企业,就要尽量给学生创造接触社会的机会,引导学生们在满足社会用人单位需求的前提下实现个人职业理想和目标。让学生到企业实习锻炼,在毕业生校友中做生涯人物访谈,邀请企业人力资源主管走进课堂等,都是职业辅导在教学实践方面很有意义的做法。
  
  3、教育教学方法要突出“辅导”的特点,重点要强调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职业辅导类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另一个区别在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教师是辅导者,辅助、引导学生去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真正的主角是学生本人。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做出决策而是帮助学生根据其自身特点进行自我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所有的问题都没有“正确答案”或“标准答案”的意识,这就对已经习惯讲述知识、灌输理念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我国比较成功的经验是“职业规划大赛”的举办和各高校成立的“职业发展协会”,既发挥了教师的辅导功能,又锻炼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
  
  4、强化职业辅导本土化的研究,重点进行联合攻关为职业辅导类课程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现有对大学生生涯辅导理论的研究大多是从心理学的视角展开的,很少从大学生培养全过程的角度去思考和研究问题,也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模式和方法进行系统化研究。很多高校的研究成果限于口号宣传的层次,很少就其中的某一个问题进行系统的深入思考。我国政府应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强化职业辅导本土化研究,这需要突破目前的发展观、教育观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站在一个宏观层面将高校职业辅导课程教育教学置于宏观的国家行动架构下,进行深入的系统化研究,为职业辅导类课程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责任编辑:周杨]
其他文献
【正】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千百万群众自己的事业。无论报刊、广播、电视,它们都应当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反映人民群众的活动、意志和愿望,依靠人民群众来办,诚如毛泽东所
【正】 最近,某部要在排长队伍中选配一批副连职干部,在征询本人意见时,竟有六名排长明确表示不愿晋升。据了解,个中原因主要在于他们想早一点转业“下海”致富,担心职务晋升
【正】 西汉时代,大史学家司马迁编撰史学经典《史记》,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开始,直至征(延)和二年才完成,总共用了14年的时间。西晋时代,左思所写的《三都赋》,一共构思了10年,
基础力学是工科大学生的技术基础课程,也是其入学以后开始较多涉及工程实际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介绍我校从基础力学的理论教学、
产学研合作是重构大学适切性的最重要形式,是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重要内容,财经类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具有必然性。本文对财经类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内容、模式以及制度体系构建进行
皇权思想,实际上就是帝王思想。它的主要表现是:君权神授、等级制度、封建礼仪、王位世袭。洪秀全的皇权思想也正是从这诸多形式中不断产生、形成与发展的。然而,过去史学界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1941年初,在中国战场上,发生了举世震惊的皖南事变。它的发生,使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局面面临破裂的危险。这一严峻事件在当
依据采自西安地区300到3000米深地热井中地热水的水化学成分和同位素成分,确定出地热水的主要补给源和循环路径.地热水δ18O值变化于-11.8‰~-3.1‰VSMOW之间,而δD值变化幅度
本文分析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提出通过更新人才培养的观念,探索新时期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改善当
【正】 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开展政治工作,这是1986年底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提出的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当前最大的社会实际。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