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西听雨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xw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西在冷雨中落寞得不见人影。
   雨,是从昨夜就下的。二十多年没有回故乡黔西,留在记忆中熟悉的县城,烙印我童年足迹的街巷,已在岁月中悄然不见踪影,犹如当年离开我们的外婆,任我们泪流满面,却无动于衷地冷漠我们。故乡变了,变得不是我闭着眼睛也能找着街巷的故乡,陌生的新的楼群和拓宽了的街道在夜雨中重新装点我的足迹,水泥路拓宽来覆盖了童年时走过的泥路,在雨天可以留下我细如游鱼般足印的泥路。这唯一的念记已在雨中不能再有。
   再找找,再找找,从东走到西,从西走向北,从北走向南,没有,真的没有想找的念记。一种死心的绝望,仰起脸来,有几滴冰凉的液体在滚流……
   于是,便悠悠地回到下榻的宾馆。
   离开故乡的那夜也是有雨。当时,我才五岁,外婆搂着我泪水滴湿了我的头。
   外婆家高高的青瓦木楼,在整条街上十分醒目。外婆经营豆腐生意和开马店。外婆家后院是几亩自留地。地里,有桃树、李树、核桃树和一年四季总也摘不完的蔬菜。那是我的乐园,我在这里可以细细地观看花开花落,蝴蝶与蝴蝶此起彼伏,蟋蟀与蟋蟀斗架,麻雀在秋天怎样将树枝站满而不理睬我的存在。外婆家总有人来来去去,对于这些来来去去的客人,外公都会学着外婆的样子待以微笑,唯有我,外公见后,就忘了外婆的存在,总以大眼瞪小眼般穿针的目光对我。外公是街道上有点小名声的裁缝师傅,做的衣服都会让顾客满意,因此,一年四季,总坐在他的缝纫机旁忙得让人敬畏。外婆是带着三个女儿与外公结婚的,婚后又生一男一女。听亲戚说,我母亲嫁给我父亲时,外公嫌我父亲家穷,因不是自己亲生女儿,就让外婆做主了。父亲家原先并不穷,我爷爷那辈人是经营食盐的,只是我爷爷死得早,去世时,我父亲才两岁半,而我的奶奶不会经营盐生意不说,还爱吸两口鸦片烟,一个风风光光的家便这样破败了,我父亲12岁就离家跟人学做炮仗学织布谋生。母亲告诉我,她与父亲结婚时,除了父亲和一张木板床,没有什么东西不是借的,借的房子、借的被子、借的桌子板凳。因此,母亲常常向外婆诉苦,外婆化解苦日子的办法便是物质上的打点。时日久了,外公当然有意见。在意见的作用下,父亲决定离开故乡到矿山闯闯路子。
   离开故乡的那夜,雨从傍晚就落下,煤油灯下,母亲含泪装点我们家少得可怜的东西,外婆说:“明天雨要是还下,我看就别走了。你看,两个娃娃,用箩筐挑着上路,被雨淋着生病了,很多的事情都弄出来。”外婆说的两个娃娃,一个是我,一个是比我小四岁的弟弟。我看着面对窗户出神的父亲,想必父亲是在乞天,雨,不要下个不停。窗外雨声凄凄沥沥。外婆与几个亲戚走后,母親便吹灭了煤油灯。黑暗中,一家四个人挤在一张床上。也许是雨声太大,母亲分明听到有脚步声由远而近,而我的父亲却没听着。有脚步声由近而去,父亲赶紧起床开门出去。没过多久,暗夜中,有人举着雨伞与父亲一同进来,是我的外公。外公说,他做了许多人的衣服裤子,还没给两个外孙做过一件,我们要走了,他一个下午赶做了我与弟弟的衣服裤子,做完送过来时,听我们屋里没有响动,以为睡了,便回去了,等天明再送来。外公做的衣服很合身,他看我穿衣服的脸上也没微笑。不懂事的我,想起他大眼瞪小眼穿针般的目光,他问我怎么了?我如实地告诉了他,他听后大笑起来,笑得掉了的门牙也露了出来。外公告诉我,他是裁缝师傅,大眼瞪小眼穿针般的目光,不是恨我,他摘下眼镜擦拭,说:“我看针线看累了,你进来,我看你,那是一种休息。”
   就这样想想,故乡留给我的只有这点念想了。外婆走了,外婆去了天堂,天堂真的美吗?为什么送行的人都不愿意她的离去?从不在我们面前提及外婆的外公,有一天告诉我们:“外婆想穿他做的衣服了,昨夜托了梦。”做事从不心急的老人,这次,放下话便走了。没去天堂的,都去了远方。似乎刻意留一个空巢,等人去想。
   我无意选在一个雨天回到故乡,我想的,是我远去的亲人,是往日一蹦一跳留下的在巷与巷之间交错的泥路上和公园石径深处那小小的光着的足印……
其他文献
有条大鱼,不小心撞进童年的记忆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印象越来越深,时常令人想起,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晰和富有诗意。   那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的我大约十岁,故事就发生在老屋后面的那条小河里,那是一条清澈而美丽的生命之河,因其发源于原平定乡境内,故名平定河。这条小河蜿蜒相依于卧牛山下,流经我家门前汇入吕河,然后投入汉江的怀抱。   故乡小河里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河底的沙石、游动的小鱼,以及爬来爬去的
期刊
1950年的冬天是黄土高原上所有村庄最为萧条和寒冷的时候,没人说得清,狼是哪一天混进村庄的。  白天,狼偷偷地潜藏在雨水常年冲刷形成的山洞里,一到晚上,潜进村庄,开始是咬死了羊、猪或者鸡。村庄人怎么也想不到这是狼干的。以至于后来,有一些村庄的孩子不见了,人们循血迹找到了孩子衣服,村庄人才知道,这一只只像狗一样的动物,会叼走孩子。  那动物不是狗,是狼。  村庄的许多人,那时正经历着一场饥饿。野菜、
期刊
小妹戴着一顶虎头帽来了,从山里来了。来时大年刚过,寒气犹存,有这帽子保暖,小脸红扑扑的,一张漂亮的小脸蛋儿,让这虎头帽衬托得更可爱。那时候,这样的帽子,我们从来没有见过。   那虎头帽,枣红色,灯芯绒做的,两只耳朵竖起,额前大大的“王”字,用黄丝线绣的,眼睛嘴巴,棕色布装饰,白丝线绣的眉毛胡子,这小小的虎头帽,有如一只小老虎,生动而又有灵气。见到小妹的人,都很惊奇这帽子,都要夸赞一番。我也像拿着
期刊
教了十八年的中学,突然面对三年级的学生,每天课堂吵闹得像一群小麻雀,真让人束手无策。   刚来三小,记得第一天走进教室,小朋友们见我面善,各自玩耍自己的玩具,根本不把老师放在眼里。   下课了,李东从后面一大步跨过来,跳在背上要我背他出去。恰巧这时班主任熊老师走了进来,屁股上给他一巴掌,小家伙惊叫着从我背上滑了下来。   “潘老师,你以后不要宠坏这帮孩子,对他们要凶一点,要不然,你的课堂无法
期刊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上小学。那时,书包里、家里,甚至同学家,除了学校统一发的课本外,几乎见不到有字的纸。   那时的作业本,纸页多是灰色的,偶尔还会看到手指头肚长或一韭菜叶宽、闪着微光的麦秸秆嵌在纸里,突兀着。行笔到此,要么搁笔,要么笔尖“嗖”的一下,滑梯一样滑过去了,变成一条走形的一撇一捺或一横一竖。   就这样的一张大纸,拦腰一折,再折,再折……然后垂直方向再折……用剪刀拉开,就成了16
期刊
桂林到南宁的列车。软座车厢。   我发了一夜低烧,起了一个大早,早早来到车站,早早走进车厢,坐在靠近车窗的沙发上,泡上一杯花茶,静静地等待发车。趁此空闲,我掏出随身携带的药片,用白开水吞服了几粒。此次出差,是应广西接力出版社之邀,去南宁参加在国内较有影响的几家少儿报纸“碰头会”的。出发之前,我已患病,低烧,四肢无力。在医院门诊看过医生,服药后仍未见好转。   列车驶离站台。就在此时,一位年轻的
期刊
四月,能让我刻骨铭心惦记着故乡的,除了埋葬在老家大圩上故去的亲人们,应该就是大圩上那漫野的油菜花了。   说它野,是那种泼剌剌的生长姿态,就像我家隔壁的琴儿丫头:大大咧咧的,嗓门杠杠的,辫子粗粗的,手脚壮壮的,走路“咚咚”作响,毫不掩饰。那油菜花的花蕊,就是她的辫子,张扬个性,风一吹,簇拥一处,就是她与同伴在田埂上嬉闹追逐着。隔壁琴儿的奶奶说,“农村的娃好长。跌了,磕了,碰了,抓把土擦一下就没事
期刊
童年是什么?是姥姥绑的秋千架,种的黑悠悠秧,是姥姥讲的那些怎么听也听不够的老故事,是姥姥烀的茄子、腌的糖蒜、下的酱——那是我心里最温暖的地方,是属于我跟姥姥的那个村庄。   回忆穿越漫长的时光,我们几个孩子追逐着跑向仲夏的水塘,水塘我万万不敢靠近,这可是姥姥下了死命令的。我只敢在塘边草丛里跟着我哥抓蚂蚱。抓蚂蚱这种事,男孩子才是行家里手,薅一根草棍儿,悄声地寻着蚂蚱影儿,瞅准了时机一扑一扣一串,
期刊
周日的午后,我与爱人行走在城北水库的坝埂上。   走着走着,天色忽然暗了下来。摸摸揣在裤子口袋里的雨伞,我会心一笑。常言说:“饱带干粮,晴带雨伞。”看来,爱人的叮嘱不算多余。   走到坝埂的尽头转身北望,一汪碧水展现在我们面前。这片水域我印象深刻:在繁华的小城,一群爱心人士会在特定的日子里,将成百上千斤的鱼虾从这里放生。   突然想起去年冬天的一个周日午后,我独自步行到这里,发现平日里相对安
期刊
一提到哈尔滨的桃花巷,多数人以为是烟柳之地,就连网上也是这么说。   其实不然。作家唐飚的长篇小说《桃花巷》里介绍,闯关东的人们怀有思乡之情,便把桃树移植到松花江畔,家家门前都种,尽管桃子又小又硬,却形成一条街的桃林。“桃花巷”因而得名。   清朝末年,松花江畔的桃花巷十分热闹,傅家烧锅、田家烧锅、朱记香坊、王家渔行,当然还有典当行、妓馆和烟馆等,林林总总的店铺在桃花巷或臨近的街巷繁盛起来。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