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蕴深远 回味绵长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sy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说》中,韩愈托物寓意、借题发挥、针砭时弊,虽文字简约,但构思巧妙。尤其是作者一反常规,在文中慷慨淋漓地使用了11个“不”字。在古代汉语中,“不”表示一般的否定,与现代汉语的用法一致。韩愈在文中运用这些“不”字难道只表示简单的否定吗?它们有没有特殊的作用呢?请看下面的解读。
  一、传递作者的呼告,抒发作者的愤懑之情
  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一个“不”字表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性作用;暗示能掌控千里马命运的人根本不是伯乐,而是碌碌平庸之辈。这个“不”,流露着作者对伯乐的强烈呼求,对封建社会用人制度的深深不满。
  2.“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这里的“不”斩钉截铁,千里马的“不幸”“不甘”“不情”“不愿”全因伯乐稀缺而导致。作者以沉痛之情激荡起读者内心的涟漪,使读者对千里马的遭遇产生同情。
  3.“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食不果腹,千里马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无法满足,它那种天生的高贵感与尊严感丧尽。看到千里马沦落至此,怎能不让人满心悲凉?三个“不”连用,感情越来越激烈,越来越愤懑,越来越不平,难怪作者以反问作结。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这个“不”字一语道破天机!“食马者”的本职工作就是喂马养马,结果却根本分不清楚千里马与常马的区别,这是多大的讽刺。正是因为食马者的“不”,才导致千里马努力无路,报国无门。作者的满腔怨愤流淌在这个“不”字里,对食马者的痛斥之情溢于言表。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三个“不”一气呵成,构成排比,活画出食马者驱使不得法、喂养不足量、嘶鸣不解意的愚妄与浅陋。暗示了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强烈不满。
  6.“其真不知马也!”
  作者的不平而鸣,不单单是为自己而鸣,亦是为天下寒士而鸣,为知识分子的理想而鸣,为国家社稷的发展而鸣,因此他才会不遗余力地喊出这声“不”,写下不平而鸣的文字,剖白内心。
  二、反复使用,铿锵有力地表达主题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否定语气集中在句子后面)——“不以千里称也”(否定语气集中在句首)——“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否定语气集中在句子前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否定语气集中在句子中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否定语气集中在句子后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其真不知马也”(否定语气连续集中在句子前面)。
  这样看来,文中的否定语气有的在句前、有的在句中、有的在句后,朗读起来,有着强烈的回环反复之势。
  深谙音律变化的作者知道,读音可以是情感的外化,他这样安排“不”字,就是为了铿锵有力地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恨之情。
  三、前后呼应,结构上深化自己的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从正面提出问题)——“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用9个“不”字写出因食马者的浅薄愚妄而导致千里马被埋没的事实,论证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观点)——“其真不知马也”(得出结论,强调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观点)。
  文章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在论证结构中,引论和结论的意思相近,且处于文章首、尾的位置,这一“前后呼应”的写法,在结构上深化了作者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
  由此看来,初登仕途就很不得志的韩愈在《马说》中所用的11个“不”字,除表示否定之意外,还强烈地抒发了自己的不平之气,营造出铿锵有力的朗读效果,形成首尾呼应的结构形式,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主题。“不”字除了让我们为怀抱利器而不得重用的韩愈的不幸际遇感到悲哀、惋惜之外,还能让我们为韩愈高超的写作技能和娴熟的文字处理技巧而感到惊讶与赞赏。韩愈的确是当之无愧的“唐宋八大家”之首!
  迁移训练
  1.回忆并背诵刘禹锡的《陋室铭》,回答问题。
  作者开篇用了两个“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后文用了两个“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在结构上有何妙处?
  2.下面两个句子哪一种说法更好?说说你的理由。
  (1)“啊呀啊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
  (2)“啊呀啊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
  我认为 句好。因为: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九方皋相马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已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马②。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③而黄。”使人往视之,牡④而骊⑤。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选自《列子·说符》,有删改)
  [注释]①姓:指子孙。②天下之马:指天下最好的马。③牝(pìn):母马。④牡:公马。⑤骊(lí):纯黑色马。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之”的意思。
  A.臣之子皆下才也( )
  B.穆公见之( )
  C.已得之矣( )
  D.召伯乐而谓之曰( )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说》通过对千里马难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能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
  B.本文通過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
  C.《马说》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其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马”。
  D.本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4)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须遇伯乐,其才能方有机会施展出来。你的看法呢?说说理由。
  (参考答案见本期中缝)
其他文献
美文引路  劳动的双手   要是韦平没有起念做“菜场驻守者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社会调查,这些起三更睡半夜的菜场摊贩,谁也不太会注意到自己日夜劳作的手,变成了什么模样吧?   这些卖蔬菜的人,卖菌菇的人,卖调料腌菜的人,卖杂粮坚果的人,卖海鲜干货的人,还有卖水果的人,卖鲜花干花的人,老老少少,形貌不一。可当韦平试图说服他们摊开双手,与自己所售货品合个影时,他们眼中一下盛满锐利的警惕:这位瘦削的小伙子
期刊
小说固然要从“小处”着眼,要说小事,要从“生活源头”下手,从一个人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所思所想、喜怒哀乐、嬉笑怒骂这样日常的生活起头。   好的小说家,从来不是抽象地写一种生活,而是要照着熟悉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器物,风景,习俗,人情冷暖,气候变迁,道路的样子,食物的味道,说话的口气,衣冠的穿戴等,去编织生活。   生活是有形的,有一个“壳”。小说家若不能编制一个坚固的俗世生活的外壳,人物的心灵就
期刊
《社戏》中,鲁迅先生用儿童的视角,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并到赵庄看戏的一段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   1.以儿童的视角讲述故事,就需要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来展现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如:写趣事,“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虾是水世界
期刊
北京是鲁迅先生从日本归来后长期生活的城市,从1912年到1926年,共生活了14年,仅从这一时期的鲁迅日记中,就可以发现他去过的有名的餐馆有65家!   在眾多餐馆里,鲁迅去得最多、最喜欢的是广和居。鲁迅经常到这家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距离近。鲁迅当时住在山会邑馆(绍兴会馆前身),所在的胡同就斜对着广和居大门。如有客人拜访,鲁迅甚至会直接让广和居送“外卖”到家里。   广和居是四合院布局,院里分成大小
期刊
相声、小品之所以受人欢迎,除了演员富有特色的造型和表演外,诙谐风趣的语言也是吸引观众的主要原因之一。写作文如能运用仿拟改编、褒贬互用、大词小用、移植嫁接等方式,适时地“幽他一默”,定能像相声、小品一样,情趣顿生,受读者喜爱。  1.仿拟改编  根据表达的需要有创意地仿拟一些古诗文或流行歌曲,是一种雅致的幽默方式。这种方式还能折射出自己对某些问题的个性思考,发人深省。比如优秀作文《不该获取》的开头:
期刊
鲁迅先生在《社戏》中叙述了他儿时看戏的一段往事,刻画了一群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农家少年及大人形象。聪明好客的小伙伴、纯朴的六一公公,想起来都让人感到温暖。   请你选择身边的一位或几位人物,回忆你与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写一篇作文。   要求:所写的人物形象要鲜活;人物的言行须合情理;不少于600字。   有些文章中的人物,读者一看就觉得是假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言行不合情理,好像他们不是
期刊
作品简介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社会主义文学中一部最辉煌的名著,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被视为生活教科书,人生的路标和精神补品,吸引了一代代读者。它所反映的基本上是作者本人极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是作者对生活的切身体验,对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哲理性思考和总结。  人物小传  保尔·柯察金  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
期刊
去年国庆期间,我们七个“和尚”(男孩)约好去城郊的老林探险,据说那儿曾有野狼出没。早上八点整,我们准时在山下集合。由于刚下过雨,地面有些湿滑,再加上这里人迹罕至,无路可循,只能在草丛树木间穿行,所以很不好走,不过大家兴致却很高。   “八戒”自告奋勇在前面开路,不知是谁夸了他两句,他喜得眉开眼笑,为大家考虑得更周到了,每到一处难走的地段,他总要提醒大家注意脚下。“老蒋”看着路边挺拔的松树,不觉唱起
期刊
家风·中华  家,是中国人文化血脉中的基因。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生活场所。无数的“家”构筑成了唯一的“我的中国”;穷年累世的“家风”塑成了如今泱泱中华的“国风”。《谢谢了,我的家》这档节目是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推出的一档以展现全球华人家庭文化传承为主的季播节目,围绕每位嘉宾的成长经历中与家人相关的故事展开访谈,从中挖掘出家风对成长的重要意义。  据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总监李欣雁介绍,
期刊
他,浅黄色的头发,肤色很白,酷似外国人,所以我们总叫他“混血儿”。   混血儿刚进班时成绩不怎么好,平时又喜欢在班里大呼小叫,一看就是个调皮捣蛋的学生,所以,我总是对他敬而远之。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对他的印象有了改变。   那是一次大扫除,混血儿被分在一个偏僻的角落扫地。在那个角落里,混血儿的黄发白肤格外显眼。橙子看到了,对我说:“走,我们去逗逗混血儿。”说着就强拉着我走到了混血儿身边:“混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