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顺应论指出语言使用是顺应语境等因素对语言进行连续选择的过程。口译活动正是这样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译员应顺应源语和目的语的语境因素,对词汇进行选择,从而达到交际目的。在口译过程中对本民族文化负载词的灵活翻译体现了译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口译水平。本文以语言顺应论为指导理论,对中外记者招待会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的口译进行分析。
【关键词】语言顺应论 文化负载词 口译
一、引言
顺应论主要从语言、情景、文化、社会等各种因素出发对翻译提供理论指导,译员应该在翻译过程中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各种知识,在短时间内根据理解从不同层面推导出讲话内容中的隐藏信息。本文以语言顺应论为指导理论,对中外记者招待会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的口译进行分析。
二、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
瑞士著名语言学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Verschueren在《语用学——语言顺应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语言顺应论”,从顺应理论的视角出发,对语言的使用进行深刻的阐述。他认为,语言使用是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际语境的需要不断选择语言手段,以达到交际意图的过程。
在语言顺应论的指导下,口译员灵活地选择语言,顺应不同层面的需求,从而达到顺利交际的目的。
三、语言顺应论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口译实例分析
中外记者招待会中领导人的发言内容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同时,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四字格,俗语,古诗词等文化负载词大量涌现,在保证准确严谨的同时,还要对我国的利益和政治立场保持敏感度,对口译员来说可谓挑战不小。在顺应论的指导下,译员应该在理解讲话人讲话内容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顺应能力,有意识地进行选择,使信息更加准确地传递,从而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1.语境顺应。语境包括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其中交际语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心理世界,即交际个方的“个性、情感、愿望、動机”等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2)社交世界,即社交场合、社交环境对交际者的言语行为所规范的原则和准则,3)物理世界,即时间和空间的指称关系。而语言语境指的是在传统的语篇研究中涉及的语篇衔接、互文性和语序等。
在中外记者招待会这种正式的场合,发言内容有时十分敏感,译员要根据交际语境的需要,对词汇进行严格的选择,从而对讲话内容达到最高的顺应。且译者常常要根据对语言语境的理解,对词、短语、句子做出选择。
例1: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决不明放暗不放,避重就轻,决不搞变相游戏。
Then we are determined to make that sacrifice. We will keep our promise and march our words with action. We will never secretly hold on powers or shield away from real issues. We will never play any games to get around the requirement of the reform.
该翻译并没有直译“壮士断腕”,而是通过理解用英语习惯表达出来,符合目的语受众的思维。
2.语言结构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即是在口译过程中顺应目的语的表达方式和用语习惯,以应对汉英两种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的直译无法产生预期效果的缺憾。
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结构,在词汇、语法和语篇形式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口译过程中,译员要对词汇、句式、语篇等层面做出选择,从而顺应意义的生成。
例2:政府应当铁腕执法、铁面问责。
Enforce law with an iron fist.
该译文将铁腕和铁面统一译为“iron fist”,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而是对词汇和语序进行适当的调整,结尾用with引导的伴随状语从句加强语气。结构简单明了,措辞大气得体。
3.动态顺应。顺应论指出,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语言使用的主体、语境和语言结构客体相互作用从而促进话语意义的产生。可见,语言交际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口译作为语言交际的形式之一,其过程本身就是动态的,这是因为交际本身交际环境以及译员的理解和表达都处于动态之中。因此译员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有策略地进行翻译才能顺应这种动态性,并最终恰当地表达源语的意思。
例3:总之,还是要瞪大眼睛,练就一双加强监管的“火眼金睛”。
Basically, we must sharpen our vision to exercise the most-effective regulation.
“火眼金睛”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技能,对中国人来说自然十分熟悉,然而对目的语受众来说则不然。这里译员没有生搬硬套地直译过来,而是根据讲话人的目的进行理解,翻译成“sharpen our vision”,这样简单明了的翻译使得目的语受众可以迅速理解。
四、结语
语言的使用是顺应语境等因素对语言进行连续选择的过程,口译活动更是这样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在口译活动中,对文化负载词的口译可以说是屡见不鲜,译员在保证准确翻译的同时,还要对我国的利益和政治立场保持敏感度,可谓难上加难。因此,译员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顺应能力,有意识地进行选择,从而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牛莹.论口译的语言顺应和语境顺应[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关键词】语言顺应论 文化负载词 口译
一、引言
顺应论主要从语言、情景、文化、社会等各种因素出发对翻译提供理论指导,译员应该在翻译过程中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各种知识,在短时间内根据理解从不同层面推导出讲话内容中的隐藏信息。本文以语言顺应论为指导理论,对中外记者招待会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的口译进行分析。
二、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
瑞士著名语言学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Verschueren在《语用学——语言顺应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语言顺应论”,从顺应理论的视角出发,对语言的使用进行深刻的阐述。他认为,语言使用是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际语境的需要不断选择语言手段,以达到交际意图的过程。
在语言顺应论的指导下,口译员灵活地选择语言,顺应不同层面的需求,从而达到顺利交际的目的。
三、语言顺应论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口译实例分析
中外记者招待会中领导人的发言内容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同时,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四字格,俗语,古诗词等文化负载词大量涌现,在保证准确严谨的同时,还要对我国的利益和政治立场保持敏感度,对口译员来说可谓挑战不小。在顺应论的指导下,译员应该在理解讲话人讲话内容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顺应能力,有意识地进行选择,使信息更加准确地传递,从而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1.语境顺应。语境包括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其中交际语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心理世界,即交际个方的“个性、情感、愿望、動机”等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2)社交世界,即社交场合、社交环境对交际者的言语行为所规范的原则和准则,3)物理世界,即时间和空间的指称关系。而语言语境指的是在传统的语篇研究中涉及的语篇衔接、互文性和语序等。
在中外记者招待会这种正式的场合,发言内容有时十分敏感,译员要根据交际语境的需要,对词汇进行严格的选择,从而对讲话内容达到最高的顺应。且译者常常要根据对语言语境的理解,对词、短语、句子做出选择。
例1: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决不明放暗不放,避重就轻,决不搞变相游戏。
Then we are determined to make that sacrifice. We will keep our promise and march our words with action. We will never secretly hold on powers or shield away from real issues. We will never play any games to get around the requirement of the reform.
该翻译并没有直译“壮士断腕”,而是通过理解用英语习惯表达出来,符合目的语受众的思维。
2.语言结构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即是在口译过程中顺应目的语的表达方式和用语习惯,以应对汉英两种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的直译无法产生预期效果的缺憾。
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结构,在词汇、语法和语篇形式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口译过程中,译员要对词汇、句式、语篇等层面做出选择,从而顺应意义的生成。
例2:政府应当铁腕执法、铁面问责。
Enforce law with an iron fist.
该译文将铁腕和铁面统一译为“iron fist”,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而是对词汇和语序进行适当的调整,结尾用with引导的伴随状语从句加强语气。结构简单明了,措辞大气得体。
3.动态顺应。顺应论指出,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语言使用的主体、语境和语言结构客体相互作用从而促进话语意义的产生。可见,语言交际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口译作为语言交际的形式之一,其过程本身就是动态的,这是因为交际本身交际环境以及译员的理解和表达都处于动态之中。因此译员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有策略地进行翻译才能顺应这种动态性,并最终恰当地表达源语的意思。
例3:总之,还是要瞪大眼睛,练就一双加强监管的“火眼金睛”。
Basically, we must sharpen our vision to exercise the most-effective regulation.
“火眼金睛”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技能,对中国人来说自然十分熟悉,然而对目的语受众来说则不然。这里译员没有生搬硬套地直译过来,而是根据讲话人的目的进行理解,翻译成“sharpen our vision”,这样简单明了的翻译使得目的语受众可以迅速理解。
四、结语
语言的使用是顺应语境等因素对语言进行连续选择的过程,口译活动更是这样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在口译活动中,对文化负载词的口译可以说是屡见不鲜,译员在保证准确翻译的同时,还要对我国的利益和政治立场保持敏感度,可谓难上加难。因此,译员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顺应能力,有意识地进行选择,从而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牛莹.论口译的语言顺应和语境顺应[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