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全国的新课改精神下,广西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也将在今年内全面推进。2010年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习手册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介绍是:“瞄准一大目标:当今的学习者要适应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就必须培养以信息素养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力,形成能够适应在信息社会生存所必备的终生学习和持久发展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成功的学习者。”如何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关键在于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这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背景下,教学有效性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具有时代的特征。本文在新课改的视野下,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作品鉴赏环节、教学资源的准备以及课堂提问环节方面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 有效性 新课改
近年来,在全国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呼声下,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不可否认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普遍还不容乐观。由于信息技术教学存在地区间差别大、软硬件发展不平衡、师资配备不到位、教材与信息技术发展不同步、课时严重短缺等问题,不少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不高,或因为条件限制而无法形成兴趣。因此,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以信息素养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能力”仍然是值得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去进一步研究解决的新形势,是新课程下的老问题。
在广泛的意义上,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性教学”。在当今新课改的大环境下,信息技术的有效性教学是指在师生双方共同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学生整体的信息素养得到真实的提高。
一、以任务为主线,在实践中培养能力与素养
即使是在新课改的环境下,“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也是信息技术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常用方法,教学者通常会将教学目标细化为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学生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及实践,在教师的导引下解决问题,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实现对所学新知识的掌握。但是任务的设计不能变成枯燥乏味的作业,要富于启发性和趣味性,要注意任务的层次性,由易到难,要照顾到全体,也要适当关注个体的差异。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农村高中,在校生来自于农村、县城和城市等不同的生活区域,对信息技术的感知不可一概而语,城市的学生往往在操作上明显熟练于其他学生,接受能力也相对强些。所以在设计任务对既要有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点,也要适当延伸出能让这部分城市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或操作,适当设计新颖的主题任务或活动。这也体现了在新课改精神下“体现主体参与原则”和“体现主体性和发展性”的要求。
而且在任务的探究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知和实践能力,先“知其然”,再逐步“知其所以然”(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习手册P299)。如在一些新的任务中,笔者往往先不讲授新知识,而是先让学生根据问题去探索,在任务中适当链接知识点或操作要点的文档或网页,给学生提出问题,但更多的是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和完成任务。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关注成果,加强交流与合作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鼓励学生对作品的创新和创作多样化,防止学习成果的千篇一律。现在提倡的评价不仅是学生对技术的掌握程度,还有学生的创造、创新和差异教育的针对性,所以通过不同的作品成果来显示教学的效果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式。
在这个环节,教师更不能吝啬对学生作品的鼓励,适当的、激情的鼓励语能给学生一种肯定和希望,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信息技能掌握情况、信息素养、各方面能力有个清醒的认识,并做及时的反思、总结,同时,也在相互的交流与评价中锻炼了能力,弥补了不足。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更高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成功率更高,也相应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新课改精神中,重点关注学生六项技能的培养,其中一项就是鉴赏评价信息作品。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也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过评价,如在网页制作教学中,要求每个学生都完成一个网站的设计,设计的主题、格式由学生自选,随着新知识的学习,内容也逐渐丰富。在评价环节中,一般仅仅由笔者去对部分表现突出的作品进行评价,只能展现众多作品中的某些亮点,只有这些学生具有成熟感。而在新课改中,评价的内涵大大拓宽了,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有学生之间的交流互评,学生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等。在这里创作变成了“通过演示、出版和共享将自己的思想与他人交流,学习者通过分享自己的思想,尝试新的方法,得到来自他人的反馈。”在交流评价中,学生可以感受他人之亮点,觉察自身的欠缺,精神得以升华,由此体验交流的重要性,集体合作感进一步增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做法。
三、通过资源应用,共同提高师生素质
就像世界杯足球赛一样,有一个好的比赛氛围和环境平台,才能激起全世界球迷观看的欲望。要想上好一节课,课前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课前准备不单是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准备课堂资源、素材等教学资源。让学生的作品丰富多彩。提供丰富、贴切、方便的教学资源是一个良好的保证。资源包括两大类:教师讲课应用的范例资源、学生制作作品使用的素材资源。资源可以通过局域网或因特网来存储与传输,分类要准确,检索要方便。为了便于学生使用,尽量作成按教学设计所需的主题资源网站,节约学生的检索时间。资源的质量要高,包括图片、声音的清晰度以及视频等资源的丰富性都要有所保证。
在新课改精神中,更强调教学资源的整合运用,以城域网的概念来共享课堂教学资源,这对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更高,即教师要在浩瀚的资源中整合提炼出一节课的教学资源,不单要在技能上要求实现,还要从人文关怀角度以及利于学生创新发挥等方面去选“材”选“料”。这就要考验一个信息技术教师的综合素质,而不再是以前所强调的专业素质。
四、有效控制课堂问答环节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课堂上在一个好的时机里提出的问题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进行有效教学。课改手册中就提出:“着重培养可迁移的能力。”要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在过程中培养其素养和能力。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提问后,为了赶教学进度,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提出别的问题,或叫其他同学来回答,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有研究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等候一段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会出现许多显著变化: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学生会自愿地给出更好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学生在分析和综合的水平上的评论就会增加,他们会做出更多地以证据为基础和更具有预见性的回答;学生会提出更多的问题,评论会显示更大的自信;学生的成就感明显增强。
对高中生来说,各科的知识已基本形成体系,那么问题的设置要蕴含较高的思维价值,如在《用电子表格处理数据》一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电子表格中输入斐波那契数列,要求不能一个数一个数的进行输入,要用到数据的自动填充功能。此问的设置既含有数学思维的方法,又把本节课的重点也融入了进去,学生对这样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也很感兴趣。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信息技术课堂焕发出强大的活力,这是一个值得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深思的问题,同时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一堂信息技术课的效果如何,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否调动全体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主动建构,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索、团结协作和发展创新的能力。要实现这些目标,我们需要从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出发,从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入手去不断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习手册,2010.
[2]朱彩兰,李文光.新课程事业下的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2003.
[4]钟启泉主编,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信息技术 有效性 新课改
近年来,在全国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呼声下,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不可否认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普遍还不容乐观。由于信息技术教学存在地区间差别大、软硬件发展不平衡、师资配备不到位、教材与信息技术发展不同步、课时严重短缺等问题,不少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不高,或因为条件限制而无法形成兴趣。因此,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以信息素养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能力”仍然是值得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去进一步研究解决的新形势,是新课程下的老问题。
在广泛的意义上,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性教学”。在当今新课改的大环境下,信息技术的有效性教学是指在师生双方共同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学生整体的信息素养得到真实的提高。
一、以任务为主线,在实践中培养能力与素养
即使是在新课改的环境下,“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也是信息技术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常用方法,教学者通常会将教学目标细化为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学生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及实践,在教师的导引下解决问题,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实现对所学新知识的掌握。但是任务的设计不能变成枯燥乏味的作业,要富于启发性和趣味性,要注意任务的层次性,由易到难,要照顾到全体,也要适当关注个体的差异。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农村高中,在校生来自于农村、县城和城市等不同的生活区域,对信息技术的感知不可一概而语,城市的学生往往在操作上明显熟练于其他学生,接受能力也相对强些。所以在设计任务对既要有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点,也要适当延伸出能让这部分城市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或操作,适当设计新颖的主题任务或活动。这也体现了在新课改精神下“体现主体参与原则”和“体现主体性和发展性”的要求。
而且在任务的探究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知和实践能力,先“知其然”,再逐步“知其所以然”(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习手册P299)。如在一些新的任务中,笔者往往先不讲授新知识,而是先让学生根据问题去探索,在任务中适当链接知识点或操作要点的文档或网页,给学生提出问题,但更多的是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和完成任务。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关注成果,加强交流与合作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鼓励学生对作品的创新和创作多样化,防止学习成果的千篇一律。现在提倡的评价不仅是学生对技术的掌握程度,还有学生的创造、创新和差异教育的针对性,所以通过不同的作品成果来显示教学的效果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式。
在这个环节,教师更不能吝啬对学生作品的鼓励,适当的、激情的鼓励语能给学生一种肯定和希望,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信息技能掌握情况、信息素养、各方面能力有个清醒的认识,并做及时的反思、总结,同时,也在相互的交流与评价中锻炼了能力,弥补了不足。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更高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成功率更高,也相应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新课改精神中,重点关注学生六项技能的培养,其中一项就是鉴赏评价信息作品。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也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过评价,如在网页制作教学中,要求每个学生都完成一个网站的设计,设计的主题、格式由学生自选,随着新知识的学习,内容也逐渐丰富。在评价环节中,一般仅仅由笔者去对部分表现突出的作品进行评价,只能展现众多作品中的某些亮点,只有这些学生具有成熟感。而在新课改中,评价的内涵大大拓宽了,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有学生之间的交流互评,学生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等。在这里创作变成了“通过演示、出版和共享将自己的思想与他人交流,学习者通过分享自己的思想,尝试新的方法,得到来自他人的反馈。”在交流评价中,学生可以感受他人之亮点,觉察自身的欠缺,精神得以升华,由此体验交流的重要性,集体合作感进一步增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做法。
三、通过资源应用,共同提高师生素质
就像世界杯足球赛一样,有一个好的比赛氛围和环境平台,才能激起全世界球迷观看的欲望。要想上好一节课,课前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课前准备不单是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准备课堂资源、素材等教学资源。让学生的作品丰富多彩。提供丰富、贴切、方便的教学资源是一个良好的保证。资源包括两大类:教师讲课应用的范例资源、学生制作作品使用的素材资源。资源可以通过局域网或因特网来存储与传输,分类要准确,检索要方便。为了便于学生使用,尽量作成按教学设计所需的主题资源网站,节约学生的检索时间。资源的质量要高,包括图片、声音的清晰度以及视频等资源的丰富性都要有所保证。
在新课改精神中,更强调教学资源的整合运用,以城域网的概念来共享课堂教学资源,这对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更高,即教师要在浩瀚的资源中整合提炼出一节课的教学资源,不单要在技能上要求实现,还要从人文关怀角度以及利于学生创新发挥等方面去选“材”选“料”。这就要考验一个信息技术教师的综合素质,而不再是以前所强调的专业素质。
四、有效控制课堂问答环节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课堂上在一个好的时机里提出的问题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进行有效教学。课改手册中就提出:“着重培养可迁移的能力。”要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在过程中培养其素养和能力。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提问后,为了赶教学进度,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提出别的问题,或叫其他同学来回答,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有研究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等候一段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会出现许多显著变化: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学生会自愿地给出更好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学生在分析和综合的水平上的评论就会增加,他们会做出更多地以证据为基础和更具有预见性的回答;学生会提出更多的问题,评论会显示更大的自信;学生的成就感明显增强。
对高中生来说,各科的知识已基本形成体系,那么问题的设置要蕴含较高的思维价值,如在《用电子表格处理数据》一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电子表格中输入斐波那契数列,要求不能一个数一个数的进行输入,要用到数据的自动填充功能。此问的设置既含有数学思维的方法,又把本节课的重点也融入了进去,学生对这样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也很感兴趣。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信息技术课堂焕发出强大的活力,这是一个值得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深思的问题,同时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一堂信息技术课的效果如何,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否调动全体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主动建构,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索、团结协作和发展创新的能力。要实现这些目标,我们需要从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出发,从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入手去不断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习手册,2010.
[2]朱彩兰,李文光.新课程事业下的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2003.
[4]钟启泉主编,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