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待计算学习的心态被动,缺失对计算题型的归纳、总结、分类和类比,计算时不能灵活运用计算思维和数学思想,不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结合此类,笔者实践研究发现,在解题中渗透“转换计算思维、树立数学思想和促进解题效率”等方法,能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给学生一个撬起“解题计算”的支点。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提升研究
2014年9月,我们申报的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优化中年级数学运算能力的研究》(FJJK14-281),正式立项。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在提升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诸多方法中,笔者认为要注重鼓励学生对计算题目进行观察、试验、猜想、验证等自主解题探究活动,通过解题活动渗透“转换计算思维、树立数学思想和促进解题效率”等方法,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转换计算思维:从就题论题到就题论道
笔者认为计算能力可以分为三个境界,就是就题论题、就题论法、就题论道。就题论题阶段,仅仅是针对所给出的题目,完成解答和计算,没有任何领悟和心得,做完就将题目抛掷脑后;就题论法阶段,是根据所给出的题目,能够联想到考察的哪一章节的知识点,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计算出答案来;就题论道阶段,是结合所做的题目,能够总结计算的规律性认识,通过解这一道题,会解答这一类题,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少学生由于始终处于就题论题的阶段,所以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一直无法取得突破。教师要带领学生转换计算思维,完成从就题论题到就题论道的跨越。
例如分数解决问题“一辆汽车行驶1千米耗油升。照这样计算,行驶千米耗油多少升?行驶50千米呢?”学生若按照以往的经验来解答,会感到茫然,此时唤醒学生已积累的整数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对于解决分数实际问题和提升计算能力是很有效的。教学中笔者没有按照教材呈现题目,而是改编后出示“一辆汽车行驶1千米耗油升。照这样计算,行驶50千米耗油多少升?行驶千米呢?”学生根据一辆汽车行驶1千米耗油升,唤醒已有的解题经验,快速的解决行驶50千米耗油多少升。用汽车每千米的耗油量×行驶的千米数=耗油总量,然后以此为拐杖学生很顺利的解决了千米耗油多少升?
计算思维的转换,把原有知识有机迁移到新知识的运用当中,让解题更直观,计算更顺利。长此以往,学生逐渐能触类旁通,最终达到就题论道境界。
二、树立数学思想:从计算过程悟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数学计算的灵魂和精髓,它深深蕴藏于数学知识之中。在计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呈现计算的过程,还要呈现计算的精髓——数学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数学思想,在解题过程中掌握数学计算的技巧。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少直观,形少数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休。”这充分说明了数形(思想与技能)结合的重要性,所以教师要注重数学思想的逐步渗透。
教材在分数的乘除法计算教学中安排了很多的直观图,通过让学生分一分、涂一涂、看一看等,力求用“形”来直观启迪“数”的计算,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笔者在教学时除了遵循教材的本意,让学生分一分、画一画、涂一涂等动手操作、直观理解算法,还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交流讨论和思维碰撞中真正理解算理。如分数乘法例4:涂色表示一张纸的,斜线部分占的几分之几?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如图)? 教学时我并没有直接给出直观图,而是让学生折出一张纸的并涂色(为了便于接下去问题的讨论,我限制了学生,让他们沿着长或宽平均分成2份),接着让他们画斜线表示出的。这样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比单纯的看一看书上的直观图印象要深刻的多。接着引导学生质疑:①虽然折法不同,但每个人折出的大小一样吗?(一样);②为什么?(因为都是一张同样大小纸的一半);③画斜线的是谁的?(的);④“所以求斜线部分要怎么列式计算?(×=);⑤这个答案表示的又是谁的?(一张纸的)。
教师经常这样引导,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直观感知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讨论和思维碰撞,理解了算理,培养了数感,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三、促进解题效率:从解题规律到总结反思
计算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有限的时间里,怎样提高解题效率?笔者认为要引导学生从大量的习题中总结规律、积极反思。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习题讲解的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启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将数学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相联系,在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中,进行积极的归纳、猜想,进而获取新的高效计算方法,提高解题计算效率。
笔者建议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一个计算错题集,便于学生及时将错题整理。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总结、相互交流,在反思总结解题规律中促进解题计算效率的提升。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在数学学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解题方法的渗透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必经之路,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计算能力的法宝。作为教师,要善于挑选精而有价值的习题给学生练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理解,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在解题中渗透方法,提高计算能力,从而推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苗建波.《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09年01期
[2]《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3]黄晓昌.《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教学探讨》,《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年7期
《优化中年级数学运算能力的研究》(FJJK14-281)成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提升研究
2014年9月,我们申报的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优化中年级数学运算能力的研究》(FJJK14-281),正式立项。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在提升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诸多方法中,笔者认为要注重鼓励学生对计算题目进行观察、试验、猜想、验证等自主解题探究活动,通过解题活动渗透“转换计算思维、树立数学思想和促进解题效率”等方法,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转换计算思维:从就题论题到就题论道
笔者认为计算能力可以分为三个境界,就是就题论题、就题论法、就题论道。就题论题阶段,仅仅是针对所给出的题目,完成解答和计算,没有任何领悟和心得,做完就将题目抛掷脑后;就题论法阶段,是根据所给出的题目,能够联想到考察的哪一章节的知识点,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计算出答案来;就题论道阶段,是结合所做的题目,能够总结计算的规律性认识,通过解这一道题,会解答这一类题,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少学生由于始终处于就题论题的阶段,所以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一直无法取得突破。教师要带领学生转换计算思维,完成从就题论题到就题论道的跨越。
例如分数解决问题“一辆汽车行驶1千米耗油升。照这样计算,行驶千米耗油多少升?行驶50千米呢?”学生若按照以往的经验来解答,会感到茫然,此时唤醒学生已积累的整数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对于解决分数实际问题和提升计算能力是很有效的。教学中笔者没有按照教材呈现题目,而是改编后出示“一辆汽车行驶1千米耗油升。照这样计算,行驶50千米耗油多少升?行驶千米呢?”学生根据一辆汽车行驶1千米耗油升,唤醒已有的解题经验,快速的解决行驶50千米耗油多少升。用汽车每千米的耗油量×行驶的千米数=耗油总量,然后以此为拐杖学生很顺利的解决了千米耗油多少升?
计算思维的转换,把原有知识有机迁移到新知识的运用当中,让解题更直观,计算更顺利。长此以往,学生逐渐能触类旁通,最终达到就题论道境界。
二、树立数学思想:从计算过程悟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数学计算的灵魂和精髓,它深深蕴藏于数学知识之中。在计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呈现计算的过程,还要呈现计算的精髓——数学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数学思想,在解题过程中掌握数学计算的技巧。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少直观,形少数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休。”这充分说明了数形(思想与技能)结合的重要性,所以教师要注重数学思想的逐步渗透。
教材在分数的乘除法计算教学中安排了很多的直观图,通过让学生分一分、涂一涂、看一看等,力求用“形”来直观启迪“数”的计算,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笔者在教学时除了遵循教材的本意,让学生分一分、画一画、涂一涂等动手操作、直观理解算法,还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交流讨论和思维碰撞中真正理解算理。如分数乘法例4:涂色表示一张纸的,斜线部分占的几分之几?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如图)? 教学时我并没有直接给出直观图,而是让学生折出一张纸的并涂色(为了便于接下去问题的讨论,我限制了学生,让他们沿着长或宽平均分成2份),接着让他们画斜线表示出的。这样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比单纯的看一看书上的直观图印象要深刻的多。接着引导学生质疑:①虽然折法不同,但每个人折出的大小一样吗?(一样);②为什么?(因为都是一张同样大小纸的一半);③画斜线的是谁的?(的);④“所以求斜线部分要怎么列式计算?(×=);⑤这个答案表示的又是谁的?(一张纸的)。
教师经常这样引导,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直观感知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讨论和思维碰撞,理解了算理,培养了数感,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三、促进解题效率:从解题规律到总结反思
计算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有限的时间里,怎样提高解题效率?笔者认为要引导学生从大量的习题中总结规律、积极反思。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习题讲解的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启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将数学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相联系,在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中,进行积极的归纳、猜想,进而获取新的高效计算方法,提高解题计算效率。
笔者建议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一个计算错题集,便于学生及时将错题整理。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总结、相互交流,在反思总结解题规律中促进解题计算效率的提升。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在数学学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解题方法的渗透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必经之路,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计算能力的法宝。作为教师,要善于挑选精而有价值的习题给学生练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理解,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在解题中渗透方法,提高计算能力,从而推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苗建波.《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09年01期
[2]《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3]黄晓昌.《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教学探讨》,《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年7期
《优化中年级数学运算能力的研究》(FJJK14-281)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