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要从学生的切身实际、生活实例出发,设计生活化的新课导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和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关键词】生活化 课堂教学 回归生活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最终归宿。这就给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指明了一个方向。
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幫助同学们认识和解决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尤其是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
怎样“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思想品德课中体现“生活化”的理念,提高课堂的生活质量,满足学生对“各种生活的关切”?笔者从下面几个方面尝试。
一、设计生活化的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而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
以科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缤纷情感》一课为例,我在上课前首先让学生欣赏歌曲《常回家看看》《我的中国心》,让他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体会亲子之情,爱国之情,听完歌曲之后,我随即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讲述自己与他人、社会等之间发生的情感故事,并画出自己的“亲情数”。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与我一同进入新课教学活动。“我知我师”一课伊始,我一边播放MTV《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一边声情并茂的说:“在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感受一段音乐,让我们随着优美的旋律、熟悉的歌声,一起沉入回忆的河中,让时光倒流,让记忆重现,让思绪伴着音乐流淌、飘扬……学生心灵深处尘封已久的生活片段,使学生有话可讲、有感可发,从而使教学不再枯燥,也使教学自然融入生活。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
思想品德课教学情景的设置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心理特征,来自学生的实际生活即教学情景设置生活化。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兴趣,才会有所感、有所发,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平等待人》一课时(八年级上册),我设计了“来自民工子女的声音” 这个活动。有些同学每当与我们民工的孩子发生矛盾时,他们总会骂农民工“乡巴佬”“外地人”。他们的父母也总是不让他们和我们一起玩,说我们外地民工的孩子都是坏孩子。
讨论:请你根据上述材料谈谈青田当地的这些同学有没有形成人格平等的观念,为什么?请你对“外地民工的孩子都是坏孩子”这句话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样的素材回归学生生活,改单方面的说教为案例研讨,通过生活化的材料分析,让学生不知不觉得到教育。
教师要敢于放下“老师”的架子,印象很深刻的一次是在学习《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课本一开头就例举了4副不文明行为的漫画以及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不文明行为,然后提问:你是否遭遇过上述经历?当时的感受如何?学生发表了一些意见之后,我接着问:“大家想不想听听老师的经历?”同学们一下子很好奇,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了。于是我讲了一个亲身经历的事情:有关乘车让座的故事。我是这样描述那天的情景:“我坐在一个位置上,但是离我三四步远的地方有一个老人家站着,他周围没有一个人给他让座。我要不要过去给他让座呢,他离我那么远,别人会不会用异样的眼光看我呢……”话还没说完,学生都鼓起了掌,他们的掌声既是鼓励我当时的行为,也是鼓励我能把我的心中的那并不光辉的想法讲出来,反而更受到了大家的尊重,于是我接着说:“我们的课堂就是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的地方,是你们给了我这样做的勇气,要不是你们,也许我还一动不动的坐在那里,尽管心里在作着激烈的斗争。”他们的掌声更响了。他们没有讥笑我,反而在反思,要是自己遇到同样的问题会怎么做呢?在教学中,我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圣人,我只是把自己当作生活中一个活生生的人,有光辉灿烂的一面,也有犹豫动摇不光彩的一面。学生对我的来自生活的故事非常理解,反倒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成为教得愉快、学得开心的场所。
三、开展生活化的活动
陶行知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因此,教材不过是为学生提供的沟通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案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习得“案例”本身,而应是习得“案例”之后的某些更有价值的东西。据此,教学内容不应该囿于教材。教师一方面要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创造,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改造、充实和重组,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外的教学资源。
小品表演、辩论赛、知识竞赛、抢答等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形式,如何把这些形式引入课堂,走近学生,是我们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化要探讨的问题之一。这是我的一位学生写到周记里的一段话:只要一说起思想品德课,同学们就高兴得手舞足蹈。这是为啥呢?整天面带笑容的裘老师走进门来,互相问好后,他说:“我们先进行演讲比赛。”顿时,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声音震耳欲聋。先上台的是我们的主持人,在他的一声令下,同学们期盼已久的演讲终于开始了。这时,我们的教室既是课堂又是赛场。由高大的男生和我们胆大的女生进行竞赛,看谁演讲的更精彩。演讲内容多种多样,各有各的意义,到了最后分不出胜负,只有评委我才知道谁是真正的胜者!这个竞赛没有奖品,更多的是欢笑和喜悦。但我认为欢笑和喜悦比什么奖品都珍贵。它使我们忘记了学习中的酸甜苦辣,更值得我们去留恋这欢乐的一刻。
生活赋予了教学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生活也使教学精彩纷呈,生机盎然。作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师,只有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改精神,密切关注新课改的发展方向,立足于课堂,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带着学生一起进行,才能激活思想政治课堂。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回归生活!
【参考文献】
1.秦书衍:《浅谈思想政治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2007.8.
2.郭元祥著:《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关键词】生活化 课堂教学 回归生活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最终归宿。这就给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指明了一个方向。
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幫助同学们认识和解决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尤其是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
怎样“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思想品德课中体现“生活化”的理念,提高课堂的生活质量,满足学生对“各种生活的关切”?笔者从下面几个方面尝试。
一、设计生活化的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而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
以科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缤纷情感》一课为例,我在上课前首先让学生欣赏歌曲《常回家看看》《我的中国心》,让他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体会亲子之情,爱国之情,听完歌曲之后,我随即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讲述自己与他人、社会等之间发生的情感故事,并画出自己的“亲情数”。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与我一同进入新课教学活动。“我知我师”一课伊始,我一边播放MTV《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一边声情并茂的说:“在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感受一段音乐,让我们随着优美的旋律、熟悉的歌声,一起沉入回忆的河中,让时光倒流,让记忆重现,让思绪伴着音乐流淌、飘扬……学生心灵深处尘封已久的生活片段,使学生有话可讲、有感可发,从而使教学不再枯燥,也使教学自然融入生活。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
思想品德课教学情景的设置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心理特征,来自学生的实际生活即教学情景设置生活化。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兴趣,才会有所感、有所发,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平等待人》一课时(八年级上册),我设计了“来自民工子女的声音” 这个活动。有些同学每当与我们民工的孩子发生矛盾时,他们总会骂农民工“乡巴佬”“外地人”。他们的父母也总是不让他们和我们一起玩,说我们外地民工的孩子都是坏孩子。
讨论:请你根据上述材料谈谈青田当地的这些同学有没有形成人格平等的观念,为什么?请你对“外地民工的孩子都是坏孩子”这句话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样的素材回归学生生活,改单方面的说教为案例研讨,通过生活化的材料分析,让学生不知不觉得到教育。
教师要敢于放下“老师”的架子,印象很深刻的一次是在学习《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课本一开头就例举了4副不文明行为的漫画以及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不文明行为,然后提问:你是否遭遇过上述经历?当时的感受如何?学生发表了一些意见之后,我接着问:“大家想不想听听老师的经历?”同学们一下子很好奇,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了。于是我讲了一个亲身经历的事情:有关乘车让座的故事。我是这样描述那天的情景:“我坐在一个位置上,但是离我三四步远的地方有一个老人家站着,他周围没有一个人给他让座。我要不要过去给他让座呢,他离我那么远,别人会不会用异样的眼光看我呢……”话还没说完,学生都鼓起了掌,他们的掌声既是鼓励我当时的行为,也是鼓励我能把我的心中的那并不光辉的想法讲出来,反而更受到了大家的尊重,于是我接着说:“我们的课堂就是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的地方,是你们给了我这样做的勇气,要不是你们,也许我还一动不动的坐在那里,尽管心里在作着激烈的斗争。”他们的掌声更响了。他们没有讥笑我,反而在反思,要是自己遇到同样的问题会怎么做呢?在教学中,我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圣人,我只是把自己当作生活中一个活生生的人,有光辉灿烂的一面,也有犹豫动摇不光彩的一面。学生对我的来自生活的故事非常理解,反倒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成为教得愉快、学得开心的场所。
三、开展生活化的活动
陶行知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因此,教材不过是为学生提供的沟通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案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习得“案例”本身,而应是习得“案例”之后的某些更有价值的东西。据此,教学内容不应该囿于教材。教师一方面要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创造,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改造、充实和重组,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外的教学资源。
小品表演、辩论赛、知识竞赛、抢答等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形式,如何把这些形式引入课堂,走近学生,是我们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化要探讨的问题之一。这是我的一位学生写到周记里的一段话:只要一说起思想品德课,同学们就高兴得手舞足蹈。这是为啥呢?整天面带笑容的裘老师走进门来,互相问好后,他说:“我们先进行演讲比赛。”顿时,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声音震耳欲聋。先上台的是我们的主持人,在他的一声令下,同学们期盼已久的演讲终于开始了。这时,我们的教室既是课堂又是赛场。由高大的男生和我们胆大的女生进行竞赛,看谁演讲的更精彩。演讲内容多种多样,各有各的意义,到了最后分不出胜负,只有评委我才知道谁是真正的胜者!这个竞赛没有奖品,更多的是欢笑和喜悦。但我认为欢笑和喜悦比什么奖品都珍贵。它使我们忘记了学习中的酸甜苦辣,更值得我们去留恋这欢乐的一刻。
生活赋予了教学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生活也使教学精彩纷呈,生机盎然。作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师,只有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改精神,密切关注新课改的发展方向,立足于课堂,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带着学生一起进行,才能激活思想政治课堂。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回归生活!
【参考文献】
1.秦书衍:《浅谈思想政治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2007.8.
2.郭元祥著:《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