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社团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差异化素质、拓展学生人文素养上作用明显。因此,关注高校社团的和谐就是关注和谐校园建设。通过“四重”领导制、干部管理培训、社团集群、项目培优、规范运营等手段,最终形成一个集体舆论健康、组织文化高尚、社团氛围融洽,社团成员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各个环节协调有序的集体组织。
[关键词] 和谐 学生社团 校园文化
高校学生社团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方面,是适应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的题中之义。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文化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差异化素质、拓展学生人文素养上作用明显。社团建设的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学校育人环境和学生成长成才。因此,引导高校社团和谐健康发展,从而推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一、和谐高校学生社团的特征
所谓和谐的高校社团,就是一个集体舆论健康、组织文化高尚、社团氛围融洽,社团成员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各个环节系统协调有序的集体组织。和谐的高校社团必须具备以下特征:
1、社团成员身心和谐,关系融洽。学生是社团的因子,没有学生个体身心的和谐,就难以实现整个社团组织的和谐。社团组织的作用应当是在整个社团活动中营造健康的集体舆论、高尚的组织文化、融洽的社团氛围。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的“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同一”[1]p103的特征表明:大学生作为客体接受社团文化的教化作用,最终成为社团文化的主体,这样就形成了个体与社团组织的良性互动,个体的和谐能促进整体社团的和谐,反之,社团的和谐亦对学生个体具有熏陶、完善作用。
2、社团管理民主平等。和谐民主的社团管理就是指社团成员以社团制度为行为准则,以主人翁的身份,通过社团活动或其他形式对该社团各项活动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参与,达到自我管理、自我规范,形成和谐氛围。在管理民主的社团中,所有成员之间、成员与指导老师之间不能有高低尊卑和等级差别,各成员的利益也都得到保障,各种制度、管理、利益关系的调整在大家的协商下共同参与完成,社团成员之间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纠正,社团成员自己本身是制度的制定者,同时也是制度的约束对象。这种主客同一的角色定位正是高校社团的特点之一。
3、社团活动百花齐放,和而不同。和谐社会要求“充满活力”,从而有利于拓展社会成员的发展空间。目前各高校学生社团平均有30多个,社团成员已占到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一半左右[2]p42,这无疑有利于社团文化的繁荣。实践证明,繁荣的社团文化对于消除不和谐的因素有着积极的作用。社团成员通过丰富的社团文化发现自我、锻炼自我、展现自我、成就自我,这样可以极大地满足社团成员发展自我的欲望,提升社团成员的各项素质。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社团活动的百花齐放必然带来社团管理、社团文化的冲撞,因此,和谐的高校社团不仅要百花齐放,更要安定有序、和而不同。
二、高校学生社团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的群众性组织,作为校园中的“民营企业”,它以影响的广泛性、内容的直接性、参与者的自愿性和活动方式的多样性越来越为大学生所认同和接受,成为高校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学生组织,在大学生兴趣培养、素质拓展、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学生社团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高校和谐发展的保证。高校社团文化的思想政治功能是指学生社团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所起的作用,表现为社团文化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3]p92社团文化所倡导的社团精神,包括竞争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主体精神、团队精神、奉献精神、民主精神、服务精神、开拓精神,不仅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途径、添加了新的活力,更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和外延,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更好地开展“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2、学生社团是繁荣大学校园文化的阵地。和谐校园的构建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文化熏陶为主要手段。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其文化的认同与超越同一性使其能够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通过各类“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的社团活动让校园文化百花齐放,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对大学生有着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的如何最大程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如何充分生成。”[4]p3而高校社团就为学生发展自身潜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机会,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教育活动的开展。
3、学生社团是实现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阵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当前教育体制自身的制约,单一课堂教学难以让当代大学生综合发展,而且存在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文秋林先生指出:就社团的整体功能言,它是实践全人教育、潜在教育、通识教育的最佳方式。[5]p82通过学生社团活动,充分调动了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使得学生在活动中既巩固和发展了兴趣、爱好、特长,又促进了具有个性特征点的志向、品格、意志和情感的生成。21世纪需求的人才须是拥有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善于人际交往,关心社会和他人,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的高素质人才。学生社团适应这一社会需求,不仅其本身为学生提供了锻炼技能,增进交往的机会,而且其活动内容和方式与社会接轨,也为学生认识社会、增强社会适应、促进自我社会化等提供了绝好的机会,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最终实现自我发展。
三、高校学生社团和谐发展之路
尽管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学生在共同爱好、特长、观念的基础上自发组织起来的[6]p127,但是也必须纳入学校日常工作管理的体系,这样才有利于整个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巩固。
1、实施“四重”领导制。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党团组织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领导,包括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思想领导是灵魂,要杜绝社团文化的低级趣味;组织领导是关键,要掌握社团管理的核心力量。只有坚持学生社团的党团领导制度,才能够实现高校社团代表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代表高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其次,聘请德高望重的专业老师实施技术指导,侧重于对社团成员进行专业指导,如知识普及、实验指导、写作训练、社会调查、交际技巧及其它科研活动,提升各类社团的专业性和特色,满足社团成员的求真知、求发展的欲望。第三,鼓励各专业社团挂靠高校教学单位,既得地利,又得人和,如文学社挂靠中文系,数学建模协会挂靠数学系,话剧社挂靠表演系等。让社团成员既能得到专业的指导,又可以合理利用各院系的特色资源。第四,成立校级社团联合会和协会主席团,实施学生自主管理制度,让社团成员充分发展各自的特长,充分享受民主。
2、建立健全学生社团干部管理培训制度。学生社团干部是社团的骨干力量,他们来自社团成员但又具备较高的工作热情、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因此积极探索加强社团干部队伍建设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党团组织应该组织定期业务素质培训,开展主题实践活动,通过这样的系统培训既能提高社团的团队意识,又能拓展其实际能力。
3、坚持社团集群化管理发展战略。在党团和社团联合会、协会主席团的直接领导下建立社团集群化管理是高校社团提升战斗力的有益尝试。高校可以根据学校正规注册运营的大量学生社团的实际情况,对各种社团归类,如法律服务团、心理协会、演讲与辩论协会等侧重实际运用能力,可归入社会实践类社团;文学社、话剧社、舞蹈社、书画社等主要活动在艺术领域,可归入艺术创作类社团;武术协会、乒乓球协会、跆拳道协会、健美操协会等体育项目则归入体育运动类社团。这样就可以形成集群优势,同一类型的社团在社团管理、社团活动、社团运营诸方面都可以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实现社团发展的规模化、规范化,更有利于校园文化特色的形成和强化。
4、注重社团项目培优机制。榜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高校社团管理过程中应该注重社团项目培优机制的运用,树立一定的榜样来激励各类社团的发展斗志。社团项目培优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引导社团之间良性竞争,通过星级社团评选,对优秀的社团重点支持;二是鼓励社团精品活动,通过社团品牌活动带动社团文化建设,增强社团整体实力。这样,以星级社团刺激社团建设,以精品活动引领社团文化,形成团结有序、充满活力的高校社团运营模式。
5、加强规范运营执行力度。高校社团管理一般都有包括社团报批、社团章程、社团评优、会员管理、社团干部选拔考核等完善的制度,但是制度存在的意义在于其实施效果上,因此加强规范运营执行力度才是高校社团和谐发展的保障。党团组织必须对学生社团的成立、审批、考核等各环节认真把关,对不合格的学生社团进行“关、停、并、改”,用优胜劣汰的制度实现高校社团的有序竞争和良性运营,最终铸就校园文化欣欣向荣的局面。
和谐校园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方面,以特色彰显繁荣、以繁荣促进和谐的高校社团是绽放在和谐校园建设进程中的生力军。百花齐放、和而不同的高校社团将会以更加繁荣的姿态为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代卉霞,何海兵.高校社团文化及其建设初探[J].湖北社会科学,2003,(1):103.
[2]邵栀兰.高校学生社团运作情况调查报告[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3):42.
[3]程斌,蔡为青.关于高校社团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4):92.
[4]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
[5]文秋林.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4):182.
[6]胡德岭.高校社团文化功用辨析[J].周口师范学校学报,2006,(7):127.
责任编辑 刘金旭
[关键词] 和谐 学生社团 校园文化
高校学生社团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方面,是适应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的题中之义。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文化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差异化素质、拓展学生人文素养上作用明显。社团建设的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学校育人环境和学生成长成才。因此,引导高校社团和谐健康发展,从而推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一、和谐高校学生社团的特征
所谓和谐的高校社团,就是一个集体舆论健康、组织文化高尚、社团氛围融洽,社团成员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各个环节系统协调有序的集体组织。和谐的高校社团必须具备以下特征:
1、社团成员身心和谐,关系融洽。学生是社团的因子,没有学生个体身心的和谐,就难以实现整个社团组织的和谐。社团组织的作用应当是在整个社团活动中营造健康的集体舆论、高尚的组织文化、融洽的社团氛围。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的“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同一”[1]p103的特征表明:大学生作为客体接受社团文化的教化作用,最终成为社团文化的主体,这样就形成了个体与社团组织的良性互动,个体的和谐能促进整体社团的和谐,反之,社团的和谐亦对学生个体具有熏陶、完善作用。
2、社团管理民主平等。和谐民主的社团管理就是指社团成员以社团制度为行为准则,以主人翁的身份,通过社团活动或其他形式对该社团各项活动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参与,达到自我管理、自我规范,形成和谐氛围。在管理民主的社团中,所有成员之间、成员与指导老师之间不能有高低尊卑和等级差别,各成员的利益也都得到保障,各种制度、管理、利益关系的调整在大家的协商下共同参与完成,社团成员之间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纠正,社团成员自己本身是制度的制定者,同时也是制度的约束对象。这种主客同一的角色定位正是高校社团的特点之一。
3、社团活动百花齐放,和而不同。和谐社会要求“充满活力”,从而有利于拓展社会成员的发展空间。目前各高校学生社团平均有30多个,社团成员已占到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一半左右[2]p42,这无疑有利于社团文化的繁荣。实践证明,繁荣的社团文化对于消除不和谐的因素有着积极的作用。社团成员通过丰富的社团文化发现自我、锻炼自我、展现自我、成就自我,这样可以极大地满足社团成员发展自我的欲望,提升社团成员的各项素质。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社团活动的百花齐放必然带来社团管理、社团文化的冲撞,因此,和谐的高校社团不仅要百花齐放,更要安定有序、和而不同。
二、高校学生社团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的群众性组织,作为校园中的“民营企业”,它以影响的广泛性、内容的直接性、参与者的自愿性和活动方式的多样性越来越为大学生所认同和接受,成为高校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学生组织,在大学生兴趣培养、素质拓展、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学生社团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高校和谐发展的保证。高校社团文化的思想政治功能是指学生社团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所起的作用,表现为社团文化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3]p92社团文化所倡导的社团精神,包括竞争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主体精神、团队精神、奉献精神、民主精神、服务精神、开拓精神,不仅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途径、添加了新的活力,更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和外延,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更好地开展“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2、学生社团是繁荣大学校园文化的阵地。和谐校园的构建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文化熏陶为主要手段。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其文化的认同与超越同一性使其能够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通过各类“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的社团活动让校园文化百花齐放,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对大学生有着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的如何最大程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如何充分生成。”[4]p3而高校社团就为学生发展自身潜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机会,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教育活动的开展。
3、学生社团是实现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阵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当前教育体制自身的制约,单一课堂教学难以让当代大学生综合发展,而且存在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文秋林先生指出:就社团的整体功能言,它是实践全人教育、潜在教育、通识教育的最佳方式。[5]p82通过学生社团活动,充分调动了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使得学生在活动中既巩固和发展了兴趣、爱好、特长,又促进了具有个性特征点的志向、品格、意志和情感的生成。21世纪需求的人才须是拥有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善于人际交往,关心社会和他人,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的高素质人才。学生社团适应这一社会需求,不仅其本身为学生提供了锻炼技能,增进交往的机会,而且其活动内容和方式与社会接轨,也为学生认识社会、增强社会适应、促进自我社会化等提供了绝好的机会,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最终实现自我发展。
三、高校学生社团和谐发展之路
尽管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学生在共同爱好、特长、观念的基础上自发组织起来的[6]p127,但是也必须纳入学校日常工作管理的体系,这样才有利于整个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巩固。
1、实施“四重”领导制。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党团组织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领导,包括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思想领导是灵魂,要杜绝社团文化的低级趣味;组织领导是关键,要掌握社团管理的核心力量。只有坚持学生社团的党团领导制度,才能够实现高校社团代表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代表高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其次,聘请德高望重的专业老师实施技术指导,侧重于对社团成员进行专业指导,如知识普及、实验指导、写作训练、社会调查、交际技巧及其它科研活动,提升各类社团的专业性和特色,满足社团成员的求真知、求发展的欲望。第三,鼓励各专业社团挂靠高校教学单位,既得地利,又得人和,如文学社挂靠中文系,数学建模协会挂靠数学系,话剧社挂靠表演系等。让社团成员既能得到专业的指导,又可以合理利用各院系的特色资源。第四,成立校级社团联合会和协会主席团,实施学生自主管理制度,让社团成员充分发展各自的特长,充分享受民主。
2、建立健全学生社团干部管理培训制度。学生社团干部是社团的骨干力量,他们来自社团成员但又具备较高的工作热情、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因此积极探索加强社团干部队伍建设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党团组织应该组织定期业务素质培训,开展主题实践活动,通过这样的系统培训既能提高社团的团队意识,又能拓展其实际能力。
3、坚持社团集群化管理发展战略。在党团和社团联合会、协会主席团的直接领导下建立社团集群化管理是高校社团提升战斗力的有益尝试。高校可以根据学校正规注册运营的大量学生社团的实际情况,对各种社团归类,如法律服务团、心理协会、演讲与辩论协会等侧重实际运用能力,可归入社会实践类社团;文学社、话剧社、舞蹈社、书画社等主要活动在艺术领域,可归入艺术创作类社团;武术协会、乒乓球协会、跆拳道协会、健美操协会等体育项目则归入体育运动类社团。这样就可以形成集群优势,同一类型的社团在社团管理、社团活动、社团运营诸方面都可以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实现社团发展的规模化、规范化,更有利于校园文化特色的形成和强化。
4、注重社团项目培优机制。榜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高校社团管理过程中应该注重社团项目培优机制的运用,树立一定的榜样来激励各类社团的发展斗志。社团项目培优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引导社团之间良性竞争,通过星级社团评选,对优秀的社团重点支持;二是鼓励社团精品活动,通过社团品牌活动带动社团文化建设,增强社团整体实力。这样,以星级社团刺激社团建设,以精品活动引领社团文化,形成团结有序、充满活力的高校社团运营模式。
5、加强规范运营执行力度。高校社团管理一般都有包括社团报批、社团章程、社团评优、会员管理、社团干部选拔考核等完善的制度,但是制度存在的意义在于其实施效果上,因此加强规范运营执行力度才是高校社团和谐发展的保障。党团组织必须对学生社团的成立、审批、考核等各环节认真把关,对不合格的学生社团进行“关、停、并、改”,用优胜劣汰的制度实现高校社团的有序竞争和良性运营,最终铸就校园文化欣欣向荣的局面。
和谐校园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方面,以特色彰显繁荣、以繁荣促进和谐的高校社团是绽放在和谐校园建设进程中的生力军。百花齐放、和而不同的高校社团将会以更加繁荣的姿态为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代卉霞,何海兵.高校社团文化及其建设初探[J].湖北社会科学,2003,(1):103.
[2]邵栀兰.高校学生社团运作情况调查报告[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3):42.
[3]程斌,蔡为青.关于高校社团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4):92.
[4]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
[5]文秋林.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4):182.
[6]胡德岭.高校社团文化功用辨析[J].周口师范学校学报,2006,(7):127.
责任编辑 刘金旭